书城亲子家教孩子厌学怎么办
3918300000017

第17章 好学是一种习惯:辅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3)

大多数取得成功的人都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寻求他人的帮助。家庭和学校承担着帮助孩子成长,为孩子指点迷津的任务。当然,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母的帮助不应超出孩子需求的范围,否则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许多家长都觉得辅导孩子学习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把握不好辅导的度。一般说来,家长不应该代替孩子思考问题,应该想办法引导孩子,打开孩子的思路。

(7)发挥潜意识的作用

人类所获取的90%以上的信息都是通过潜意识来实现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潜意识决定了人类生活。因此,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潜意识作用特别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挖掘、激活潜意识的方法有这样几种:用视觉形式传递信息和要点;创造安全、和谐的身体和心理环境;运动和身体接触;用音乐和声音;通过故事和隐喻与信息连接;深呼吸,进入放松状态。

(8)从实践中学习

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更能牢记在心,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下的信息,很容易忘得一干二净。这好比人们一旦学会了走路、游泳,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9)留一部分时间让孩子做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事

不要让孩子整天沉溺在学习之中,父母要有意识地留一部分时间让孩子做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这样做可以减少失败的挫折,增加成功的经验,让孩子充满信心。

(10)让孩子有意识地学习自己最薄弱的一环

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直面自己的不足,加以克服,就能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增加孩子成功的砝码。

9、不要让孩子养成逃避阅读的坏习惯

知识是孩子成长中最为丰富的精神营养,而读书则是他们获取这种精神营养最为便捷的途径。因此,每个父母都应重视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就是读书。凡是成绩优秀的孩子,大多数都非常喜爱读书,而那些成绩很差,甚至厌学的孩子则基本上都不喜爱读书。因此,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为学习的佼佼者,就必须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对于厌学的孩子,要想促其转变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也是有效之途。那么,对于不喜爱阅读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其一,关掉电视,去阅读伟大的著作,它会开启你的智慧之门。

这是美国作家理查德的真诚劝告。种种迹象表明,电视是让孩子们冷落文字的罪魁。据一些美国学者的调查显示,如今一个20岁左右的人,至少已经花了二万小时看电视。可见,电视已经疯狂掠夺了孩子宝贵的阅读时间。电视总是扮演着这样一种角色:企图主宰人们的思想。实际上,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就被电视牵着鼻子走。电视虽然给了人们感官上的愉悦,却无情地消耗了人们宝贵的时间。

其二,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文字的好习惯。

英国文学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勃朗特三姐妹,她们之所以能写出蜚声世界的经典文学巨著,这与她们小时候的阅读习惯密不可分。她们的父母经常陪她们阅读,消磨漫长的冬夜,她们围坐在熊熊的炉火前,共同阅读优美、抒情的文字;春暖花开的时候,她们常常聚集在野外,朗诵自己或别人的诗作。文学的种子自此就深埋在她们的心底。这正是她们能写出《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源泉。

其三,让孩子们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非凡魅力。

Internet尽管模糊了时空的疆界,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对文字的疏远,必然会使人们失去欣赏文字所蕴藏着的深沉的魅力的机会。电子产品和书籍的最大不同在于:电子阅读物缺少了一种富有质感的触摸感,只有纸制阅读物独具一种令人备感踏实的亲和力。当静心阅读,以平和的心态在字里行间徜徉时,孩子就能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走进了一片迷人的宫殿,那里面的奇幻,会令其流连忘返。

其四,和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指导孩子阅读经典。

孩子的阅读习惯应从识字开始,随着孩子识字能力的增加,家长就需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阅读。在全面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自然是孩子阅读的首选。让孩子的心灵与大师们交流、碰撞,让孩子深切地感受到文字里所蕴藏着的瑰宝,最终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健康成长。

其五,阅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贵在坚持。

不可企望一个孩子会在一夜之间,或阅读一本书后,就会有什么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常抓不懈,才可达到阅读的目的。

其六,让孩子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有选择地阅读。

作家赵丽宏在其散文《永远不要做野蛮人》中说道:“光有读书的欲望,恐怕还不行,还有一个怎样读书的问题。作为一位读者,我们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者,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是一个参与者。读书的过程,是欣赏和接受的过程,也是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如果能经常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读书的感想,那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当然,读书的过程,也可能是排斥的过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有趣的。”

10、聚精会神:坚决纠正孩子学习时分心走神的坏习惯

一个人只有全神专注于某一问题,才能很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专心致志是孩子搞好学习的先决条件,家长需要下大力气纠正孩子容易分心走神的不良习惯。

不少孩子有这样一种毛病,他们上课时面朝着讲台,心思则一会儿飞到这儿,一会儿飞到那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走神”,心理学上叫做“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必然听不好课,而听不好课学习成绩便差,学习成绩差又是厌学的一大诱因。为此,家长必须帮助孩子彻底纠正这一不良习惯。那么,怎样才能纠正孩子这种容易“走神”的毛病呢?

(1)帮助孩子提高对目标的兴趣

对目标的兴趣是维持对该目标注意的重要前提,人们通常都是“事无兴趣,高高挂起”的,比如,孩子可能在一个晚上就可以毫无倦意地读完一本趣味横生的寓言故事书,可是一年都看不完一本对自己很有价值的学习指导书。因此,若要对注意的对象不“走神”,就必须增加对目标的重视程度,增加对完成眼前目标的重要性与有用性的认识,并因而增强对注意对象的兴趣。

其实,许多孩子的“走神”与注意力不集中,并不是他不能全神贯注和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是他对他所看、所思、所想的对象重视程度不够的缘故。

只要对目标对象的重视度或兴趣提高了,注意力也就可以集中了。家长应针对孩子注意力分散的不同情况予以指导。

(2)帮助孩子训练自己,分离干扰的能力

外在无关的刺激常常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如汽车鸣笛声、高音喇叭的叫声、机器的噪音、嘈杂的人声等,都会使孩子心烦意乱或心有所迁,很难集中注意力于眼前的对象。针对外界的干扰,除了可以更换环境以外,还可以帮助孩子训练自己分离干扰的能力,比如,可以暗示自己:“我决不受外界干扰,外界的干扰越大,我就越是能集中注意力。我决不受外界干扰,外界的干扰越大,我就越是能集中注意力……”做到充耳不闻、闹中取静。

很多时候的干扰现象,不是外界干扰孩子,而是孩子受外界干扰。当孩子不愿意受外界干扰时,外界就很难对孩子产生影响。

(3)让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

孩子在心情烦躁和情绪波动时,注意力往往会下降,因此,家长平时要注意引导孩子修炼自己的个性,用开阔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学习中发生的一切,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气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心不烦,则意不乱。气定神闲,意才专。

(4)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集中注意力

孩子在偶尔的情况下,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是很正常的,没有必要感到大惊小怪,更不能因为偶尔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就认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了。其实,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只要孩子相信自己能够集中注意力,他的集中注意的能力就会大大的增强。相反,如果孩子认为自己不能集中注意力,那么他的集中注意的能力就会真的大大降低。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为孩子做适当指导。

(5)教孩子劳逸结合,科学用脑

孩子在病中或劳累疲倦的状态下,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过度疲劳导致生病,以及长时间用脑集中注意力导致脑力疲倦、精力下降等,都是不足取的。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在学习中注意安排好时间,进行不同科目交替学习与间隔学习,以使大脑皮层不同部位得到及时休整;要让孩子知道:

砍柴不在乎磨刀工,埋头无效的蛮干都是白费力气;科学和适当的锻炼可以成倍地增加大脑的工作效率。

11、持之以恒:纠正孩子缺乏耐心的坏习惯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做事没有耐心的人,是很难成功的,所以家长应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耐心和韧性。

没有耐心是学习的大忌,许多孩子正是因为没有耐心而学习越来越差的。而学习越来越差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我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孩子笨,可就是没耐性,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知道,孩子做事能否有头有尾,善始善终,其实质是面对困难能否克服的问题,是人的坚持性的体现。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强,对他以后的学习、工作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孩子来说,做事不能坚持到底,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父母大可不必为孩子缺乏耐心而烦恼不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孩子精力不集中、没有耐心这一特点放任不管,而应在掌握孩子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

家长不妨了解一下孩子缺乏耐心的原因,从孩子本身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孩子对活动缺乏兴趣

兴趣是人的动力,如果做事没有兴趣,是很难坚持到底的。

要使孩子集中精力做某事,就要培养他们对某事的兴趣。

(2)家庭环境的作用

如果父母过于忙碌,每天都匆匆忙忙,没有时间和耐心与孩子在一起从从容容地做一件完整的游戏或活动,孩子就感受不到榜样的力量,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就会养成没有耐心的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不可能企望一位总是风风火火的家长,会培养出心境沉稳的孩子来。

要培养孩子的耐心,家长对孩子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家长都知道兴趣是人活动的动力,没有了兴趣的活动,一定是无效的活动。所以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孩子的知识经验所限,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也是很有限的,所以家长应尽量让孩子多接触新事物,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另外,为孩子选择的玩具和书籍,也一定要适合孩子。从内容上来说,难度要适中,过难过易都会挫败孩子活动的兴趣。从量上来说,也要适度,如果同一时间提供的玩具量太多,很容易分散注意力。

(2)让孩子学会集中精力

父母应有意地为孩子创设一些活动,使他持久地沉浸在一种活动中,从而逐渐学会集中精力做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折纸、剪纸、搭积木等活动,在活动中,要尽量引导孩子并让孩子知道,生活中许多事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有时孩子饿了马上要吃,渴了马上要喝,想要什么玩具当时就要买,家长可有意延缓一段时间,不要立刻满足孩子的要求,以培养孩子的耐心。另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同时给孩子提供太多的工具,以免分散注意力。

(3)家长要做出榜样

许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做事的要求往往也是虎头蛇尾。所以家长在教子的过程中,应首先注意自己不要形成做事半途而废的行为习惯。然后,再对孩子提出要求。在开始一种新的活动之前,必须让孩子对正要进行的活动有个了解。如让孩子去洗澡,应在开始烧水时就告诉孩子画好手上的画后,就去洗澡。然后,在孩子洗澡之前,别忘了认真检查画到底画完了没有,这就是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另外,父母也应注意和孩子多进行交流,做孩子的伙伴。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参与孩子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地鼓励表扬孩子,如“你真了不起”,“你真行”,“你做得真好,下一次会更好”。父母的这些语言,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鼓舞,对于孩子做事的坚持性是很有益的。当然一定要注意,不要以太忙为理由,而忽视做孩子的伙伴;有些父母甚至对孩子做出的努力不闻不问。这些对孩子耐心的培养都是极为不利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教育的大环境下,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