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生命的黑匣子
3919100000029

第29章 从猿到人:人类的进化之路(7)

一书的部分反应。该书特别重视“凶杀者的猿”的假设,这种假设主要是根据南非的一位解剖学家达特的观点。达特解释某些早期人科成员--南方古猿类的头骨和颌骨的破裂是由于其同伙的攻击;人类的进化是由于愈来愈大地依靠用来杀害的武器;一种史前的武器竞赛促进了脑的发展,演化成的现代人因而具有杀害的遗传倾向。达特的这种解释在人类学界本来是没有什么人相信的,可是经过阿德里的宣扬以60年代在越南和在美国许多城市中的暴力行动常被用来作为这种假设的证据。而阿德里也成了许多人仰慕和争相邀请的讲演者。1963年,也就是阿德里的书出版两年之后,奥地利的一位动物行为学家洛伦茨发表《论侵略性》一书,1966年译成英文。该书认为人类的侵略性是由动物的兽性遗传而来的。他强调人的侵略本能必须时时用战争或足球比赛来发泄,虽然“凶杀者的猿”的假设本来是指早期的人科成员--南方古猿而说的,但也很适合于对尼人的传统的见解。由于洛伦茨是一门新的科学--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又是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因而他的论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尼人的野蛮形象可以追溯到1856年在德国迪塞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发现之时,这是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之前3年。当时还没有其他被承认的人类化石,因而这个发现(仅是具有眉脊粗壮的一个头盖骨和一些肢骨)立即引起了争论,断断续续争论了半个世纪之久。

1857年第一个研究这个头盖骨的科学家谢夫豪森发表论文,说这个头盖骨属于过去不知道的某种“野蛮的原始人种”.当时德国的一位学术权威(解剖学家、病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维尔和宣称它是新近死去的一个“病态的白痴”的遗骸。赫胥黎说这些骨骼像猿,但是近代人的,是一种返祖现象。还有人说它是1814年追随拿破仑逃回法国时死去的一个哥萨克士兵的骨骼。

这些争论直到1913年法国当时的人类学权威布勒的专刊发表才平息下来。布勒的主要根据是1908年从法国南部圣沙拜尔村附近山洞里发现的一具异常完整的男性老人的骨架。他的专刊塑造的尼人模式几乎一直延续到今天。他创造的尼人是有着粗短颈子的懒散而残酷的人。他不知道它的颈部骨骼是由于年龄和关节炎而引起的变形。他还由于对骨骼与肌肉之间的关系的不正确理解,得出这个尼人的形象是:头部前倾,双肩高耸,膝部弯曲,两脚外展,用脚的外侧缘着地行走。布勒甚至设想他的大脚趾是像猿那样分开的,可能有着抓握的功能。现在我们知道尼人的脚是很正常的;布勒还说尼人绝灭了,没有后裔。

以后的半个多世纪内,更多的尼人化石被发现,逐渐弄清楚圣沙拜尔老人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大多数尼人的骨骼在解剖上是相当现代化的,虽然他们的骨骼粗壮得多,相应地有着更为强壮的肌肉。他们的头骨与现代人的差别表明其面相要比现代人为原始,额部低平,眉脊粗壮,颌部前突,颏部退缩等等;但是压倒的事实是他的脑子已和现代人一般大小。

虽然积累的证据表明尼人的骨骼与我们的很相象,但他由布勒创造的外貌直到最近还很少改变,仍旧是本世纪50年代捷克的艺术家伯里安所画的头部前倾、弯腰曲背、双膝弯曲、步履蹒跚的蠢汉模样。

尼人的这种形象长时期来在科学界以外很少改变,直到最后由路易斯·利基领导的人类学家开始起来公开反对阿得里的“凶杀者的猿”的解释。60年代利基在英国和美国巡回演讲,一再攻击“凶杀者的猿”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进化不是由于凶杀的嗜好,而是由于形成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互相合作的人群。他说早期人类既不像羚羊那样快速奔跑,又不像狮子那样凶猛,只有靠互助合作才能生存。由于紧密的社会关系和在心理上保持着责任感的机敏性,促进了脑的发展。这种论点在60年代受到青年们的热情支持。

路易斯·利基于1972年逝世,享年69岁,其衣钵传给了他的当时是28岁的儿子理查德·利基。就在老利基去世的前几周,年轻的小利基在肯尼亚的库彼福勒发现了1470号头骨,随即被欢呼为一重大发现,虽然他并没有受过人类学的正规训练,他代他父亲担当起了巡回演讲的任务,吸引了很多听众。他和他父亲一样,宣传人类的高尚的、互助合作的起源论。小利基告诉他的听众,他和他的同事发现了早期人类的“居住基地”.漫游的狩猎-采集的人科家庭成员回到基地,共享食物。这种社会结构的证据使其听众产生了深刻印象。

“凶杀者的猿”的假设在公众的意识中逐渐淡薄了,为比较善良的观点开辟了道路,尼人较为文明的观点所累积的科学证据终于开始在通俗书刊中表现为艺术家概念的改变。英美等国的少数几个博物馆改画了尼人的画面,改用了身材比较细长,躯干比较伸直,毛发较少的形象;虽然老的形象仍旧可以看得出来,但毕竟新的形象在得势。

绘画形象的改变,并不必然是科学证据的结果。艺术家对直立人或猿人的形象近来也在改变,虽然科学界对直立人化石的研究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再以捷克的伯里安的复原图为例:1952年版的直立人的肤色是黑的,样子很像黑猩猩;1965年版直立人的肤色就较浅了,虽然全身仍然多毛,但更为现代人化了;1975年版的直立人却是无毛的,几乎与现代人难以区别,甚至比过去画的尼人更像现代人。

看起来更现代人化的形象与骨骼的形态并无关系,而只是表面的细节如肤色的深浅,毛发的多少,鼻孔、嘴唇、耳朵以及眼睑的形状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艺术家推测的产物。例如早期关于尼人的肤色都是画的黑色,设想这是“原始性”;可是典型尼人生活在欧洲的冰河时期,其气候的各方面的证据,表明和今斓乃箍暗哪晌窍嗨疲崛擞Ω檬乔撤羯摹*在某些领域里,这种现象的改善是走得那么远,以致近一时期来流行一种看法,说人类的智慧可以向前追溯到动物的天真无邪。可是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从许多古人类学家的观点来说,这是又一次把人类进化的故事加以虚构以适合其需要。

“凶杀者的猿”和互助的人群这两种理论都缺乏充分的根据。哪一种理论流行是由于当时更大范围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作用,而不是化石证据有所改变。近一个时期来许多非人类学家偏向于过去有黄金时代的解释,因为这几乎是一种宗教的说教。可是现在钟摆很快就再摆回来,当前美国等国家的右翼政治和狂热的军国主义更偏向于人性的悲观观点。

由此可见尼人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他们生活在一二十万年前。在非洲、亚洲、欧洲的广大地区,都发现过尼人的化石和他们制造的工具。这说明,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某个阶段,地球曾经是尼人的天下。

人类对尼人的存在,曾经历过曲折的认识过程。1856年8月,德国采石工人在一个叫做尼安德特峡谷的山洞中发现了一副人的骨架,其中有一个头骨,头骨很大,说明有相当大的脑容量,但脑的结构很原始,额叶扁平。而且从尼人的身体结构看,他走路伛偻着背。对于这个化石,不少人类学家认为是一个患有佝偻病的现代人。直到1864年爱尔兰解剖学家金氏详细研究后才肯定,这是一个人类新种,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后来,旧大陆的许多地方也发现了尼人化石。

尼人比起他们的前辈直立猿人,有了很大的进步。尼人制造的工具已相当精致,他们的石器,石片很薄,刃口锋利。

北京猿人只会用火,借火,存火;而尼人则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能力有了一个飞跃。尼人还进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利用悬崖把千百匹野马赶入绝地。更可贵的是,尼人学会了埋葬,学会了照顾自己的同伴。在罗马附近的一个山洞里,有个尼人的头下放着石器。在他的周围整齐地排列着74件石器工具。还用红色的氧化铁粉,放在死者的身上。很显然,这是有意安葬的,其意义似乎表示,希望死者能恢复生命的活力,到新的世界里继续使用陪葬的工具。有一个尼人骨折后,依然活了很长时间。据研究,是尼人的同伴在他受伤期间供给他食物。以上表明,尼人的精神世界有了较大的飞跃,开始对活的和死的同伴表示关心,他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活力来自何处,开始思考人死后到何处去这样的问题。

但是,月盈则亏,盛极必衰。7万年前,兴旺一时的尼人突然销声匿迹,从历史舞台上悄然消失。新的人隐藏起来了,成为人类学家搞清人类自身历史的一个重要问题。

尼人何处去目前有三种理论:

(1)灭绝说。尼人在生存斗争中的落后性使他们在进化中被灭绝了。灭绝的直接原因有语言落后说和人种退化说。前者是由美国布朗大学的语言学家菲利普·利伯曼和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解剖学家埃德蒙·克里林提出的。他们根据尼人的头骨及声道特点,用计算机测定尼人的发音能力,认为尼人是单道共鸣系统,发音能力很低,影响了思想交流和种群的进步,因而发展迟缓,在生存斗争中处于劣势,终于被灭绝淘汰。

人种退化说由李炳之、胡波在《人类的继往开来》一书中提出,该书认为,尼人生活在小群体内,实行群内通婚。由于近亲交配,影响了人的质量。尼人眉脊突起,额叶收缩,正是退化的表现。人种退化使尼人行动缓慢,走路踉跄,在狩猎、御敌中处于不利地位,终于被灭绝。

尼人怎么灭绝的不少学者认为是被智人灭绝的,就像英国人灭绝塔斯马尼亚人一样。有人指出,不少尼人化石上有受伤的痕迹,可能是与智人搏斗后留下的。

(2)融化说。这一种观点认为,尼人横跨欧亚非三洲,数量一定很可观。智人兴旺时,人数很有限,不可能把全世界的尼人全部消灭,他们很可能与尼人通婚,生下进步的杂交后代,尼人的基因融化在智人中,现代人的身上也保存着尼人的某些基因。

(3)退居荒野说。这里由前苏联学者基米特里·巴耶诺夫和伊戈·鲍特雪夫指出的。他们认为:“不管用哪一种进化规律和方式去看尼安德特人,不管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尼人都不可能在相当短的时期内消失。”因此,“更有才能的工具制造者智人取代了尼人的地位后,尼人退居荒野,不得不逐渐依靠兽性的力量来维持生存。”

退居荒野说的主要依据是古代的文献。比如基米特里·巴耶诺夫从罗马古籍中发现,罗马将军苏拉公元前86年,在地拉琼曾遇到一种很原始的人种人员,当时称为森林人,他口齿含糊,音调刺耳,说话像马嘶。在迦太基人制造的陶瓷上也描绘了一种人形动物,很像是尼人的形象。据此推测,尼人一直生存到有史时期,它们与人类并行地生活着,尼人的后代,就是通常所说的野人。

尼人的来龙去脉仍然是人类历史上朦胧的一章,随着分子遗传学和考古学的发现,才可能对尼人的归宿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天女散花--其他地区的智人

在非洲和亚洲,也发现有不少早期智人化石,重要的如非洲的布罗肯山人;在亚洲有在我国发现的大荔人、马坝人、许家窑人、长阳人和丁村人等。

布罗肯山人1921年在赞比亚布罗肯山卡布韦附近的一个袋状洞穴内,由于发掘铅矿而发现了一个颅骨、上颌骨、额骨和一些肢骨。伴生的动物群和石器表明它是中更新世时期。其年代原先估计为大约3万年前,后来改为稍大于10万年前。1983年,克莱因提出其年代在13万年以上。

颅骨的眉脊极大,特别是中央部分;前额低平,有很发达的枕区。初一看来,这些性状使其显得像直立人;但其脑量大,约为1300毫升;颅骨高,额部在眉脊上方扩大;枕部的比例由于枕骨上部扩大和项肌附着区的减小而发生改变;颅骨宽与颅基部宽非常接近;枕区虽发达,但枕脊则极大地减小;颅穹诸骨一般较薄,但其矢状脊则很明显,并延伸到额部。

门齿和犬齿比男性的直立人标本为大,而后部牙齿除去减小的第三臼齿,大小约略相等。

上颌窦扩大,一种假设认为与门齿的增加使用有关,因而鼻两侧的骨外表鼓起,无犬齿窝。

鼻很大,下缘锐。上颌突出,分别属于十多个个体。头骨壁很厚,顶骨曲度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牙齿粗大。

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砍砸器和大量的石球和石核,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长阳人长阳人化石是1956年在湖北长阳县下钟家湾村附近的一个岩洞中发现的。这个化石标本是一块左侧上颌骨断片连同两个牙齿。前部不大向前突出,腭面凹凸不平,与现代人相似;但也有一些可能是比较原始的性状,如犬齿隆凸显著,鼻腔底较为平坦等。

伴生的动物中有中国鬣狗等。其地质时代可能为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

丁村人及其文化丁村遗址是1954年在山西襄汾丁村发现的,材料包括3个人牙化石、大量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3个人牙是上内侧门齿,上外侧门齿和下第二臼齿,全是右侧的,同属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其形态性状介于猿人和现代人之间。伴生的动物有梅氏犀、印度象、水牛、鬣狗和鸵鸟等喜暖的种类,表明当时汾河一带的气候比今天温暖而湿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华南地区。1976年在丁村又发现了一块大约两岁幼儿的右顶骨的后上部。

丁村人与北京猿人和现代黄种人在体质形态上都有不少相似之处,如有铲形的门齿;从顶骨后上角有带锯齿的缺刻来看,可能有顶枕间骨。这些都表示他们之间有一定关系。丁村人是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黄种人之间的一个中间方凇*制作旧石器的原料是坚硬的角页岩。石器的主要类型有厚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这些石器的类型都较为规整固定。丁村石器的多样性表明丁村石器的用途已有明显的专业分工。

丁村文化和北京猿人文化有相似之处,例如都以石片石器为主,单面加工的石器占多数,有些石器的类型相同等等。但是丁村文化也有其本身的特点。比较起来,可以看到丁村文化和蓝田猿人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此外,1971年在贵州桐梓还发现了可能是更新世中期或晚期的两个人牙化石和同观音洞文化相似的一些石器以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1984年,根据新的4个牙齿,认为它可改属直立人。

文化和生活到早期智人(远古智人)时期,制作石器的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之末所采用的修理石核的技术,这时有了大范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