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告诉自己:考试不怕
3923400000005

第5章 抓紧考前的分分秒秒(1)

——考前的知识准备

学习要讲求正确的策略,复习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如此才能事办功倍。

——〔中〕魏书生

要重视基础的东西,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中〕华罗庚

考前复习是事关考试能否成功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在讲究科学性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地进行。考生中不乏平时非常用功的学习者,可是考试成绩却大出人所料,甚至名落孙山。究其原因,这样的学生除了平时基础知识不牢固外,最重要的就是没有做好考前复习。

考前复习是决定考试成功与否的关键性的一步,可以说,做好考前复习是应对考试的最重要的法宝,它要求学生们掌握考前复习的策略与方法,为高分蓄积能量。

1.做好考前复习的总体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考前的总体复习阶段,制定完善和合理的总体计划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这更有助于复习时的可操作性,为成功备考奠定基础。

考前复习是在短期内完成所考学科的全部内容复习过程,其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多、针对性强。为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精心地对考前复习做一个总体计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即便你的老师的复习计划再完美,也一定要结合老师的计划再制定出你自己的完整的复习计划来。跟着老师走无异于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只有针对你个人的特点制定出复习计划,才能使你在考前保持充分的主动性,做到忙中有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

制定复习计划前,首先要了解自己,比如:诸多学科中,你的强弱项是什么;每一学科的薄弱环节是什么;各个学科在面临的考试中的地位如何;你一天里的高低潮各在什么时间等。不妨拿一张纸,边回忆边分析,当你详细地了解自己之后,你的复习计划自然就出来了。

考前的总体计划包括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两种。这里所说的长期计划是相对于短期来说的,并非是指很长时间。除高考、中考复习外,期末考试的复习时间一般是3~4周,所以,一般来说长期计划也就是这个3~4周的计划。

①长期计划的制定

长期计划的第一个主题就是安排各学科的主要复习时间块。数学、物理、化学等重在推理的学科,因其理解性胜于记忆性,主要置于复习中前期;像语文、历史等以思想和概念为主的学科,因其记忆性强于理解性,则必须在复习中后期给予充分的再回忆时间。长期计划的第二个主题是,找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重点突破时需注意,每一个时间段最好只设定一个突破口,直到解决后再进入下一个。

②短期计划的制定

长期计划必须要通过一个个短期计划来完成。短期计划可以以“周”为单位时间,也可以以3~4天为单位时间。短期计划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不要纵容自己的好恶,比如经常用一个整天时间复习自己喜欢的一门功课。一定要保持各个学科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二是不要制定不符合实际的计划,一定要有张有弛,否则,你会被完不成的计划所压倒,而这种受挫感会严重影响你的自信心。

你可以单拿出一个小本,每周末将下一周的计划安排好,每天晚上再把第二天的计划安排好。每完成一项就在小本上将它划去。这样,每划去一天的计划或一周的计划,你都会产生一种难以表达的喜悦。短期计划中,要将长期计划中的突破口置于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时刻。

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是一个复习系统,除了这个复习系统之外,应试者还应该制定另一套复习系统,这套复习系统可图示如下:

循环复习↓强化复习↓最后复习循环复习指考前较长时间内的复习,它需要应试者一遍遍地复习,以清除自己隐藏着的每一个薄弱点;强化复习指考前几天内的提纲挈领的大略复习,主要是给应试者一种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感;最后复习指考前一天内对重点或薄弱点的简单复习,其主要目的是为有效地记忆提供线索,以避免考场上用过多的时间提取知识。

复习计划不仅能使你更有效地利用时间,也会使你产生一种对生活的微妙的把握感,这种把握感能使你每天都保持着奋进的态势和力量。

纠正复习安排上常见的错误尽量避免一些复习安排上的错误,会大大提高你的学习效率。这些错误主要有:时间安排失当,无关紧要的琐事耗时过多;功课常常是在手忙脚乱中完成的;学习中很难分清主次关系;学习常常是前紧后松,做事往往有头无尾;常常犹豫不决,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经常发现自己在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有效地利用时间时间对于考生是尤为重要的。临考前,时间也许是引起考生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考生总希望能多一天的时间为考试做准备,但时间是根本无法延伸的。解决的途径只有一个,即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①克服拖沓现象

拖沓陋习对完成计划极为有害。当然这一陋习不是马上便能克服的。在此我们介绍的四个步骤,有助于你逐渐克服这一陋习。

一是静下心来。如果神经紧张,自然无法安心学习。尽快静下心来的有效方法有二:其一,坐下来学习前,前几分钟做些简单但又剧烈的运动,如原地跑步,上推下蹲或跳绳;其二,准备好所需文具、书籍,因为造成拖延时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坐下后又站起来寻这寻那,迟迟不能着手学习。

二是明确任务。给自己明确任务有助于将注意力集中在最终的结果——在考试中考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上。

三是复习任务“化整为零”。考试复习最令人生畏的是复习量大而杂,对此极有可能产生畏惧感。为此应采取的最佳策略是“化整为零”,具体来说就是,先翻阅一下课堂笔记,找出基本概念与主要问题,然后再把第一个概念或有关问题的笔记摆在面前,复习好第一个后,再复习第二个、第三个,依次类推。

四是确定完成任务的最后期限。途径之一就是按照课程单元或课堂讲授的不同概念确定复习期限。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你可以根据预定的日期来安排自己的复习进度。

②有效地利用时间

有效利用时间的第一步是搞清哪些活动造成了时间的浪费,这样便可以有针对性地制订出节约时间的计划来。具体安排如下:

一是有选择地看电视。考生务必明白,打开电视毫不费力,但关掉电视却不那么容易。因此考生看电视尤其需要有选择、有控制,除非非常有价值的节目,一般还是不看为好;不过新闻最好看看,但看新闻时要站着,不要坐下。

二是利用好“等候时间”。每天等车、排队买饭,有时排队看病,乍看耗时不多,事实上这些时间累加起来,数量是惊人的,考生务必充分利用。利用“等候时间”的最好办法就是随身带上一本书,携带方便的笔记或复习卡。

三是利用好途中时间。每天往返学校途中自然要耗费一些时间。如果乘车去学校,最好携带摘录卡,乘车时记忆术语、公式或其他零星内容。

四是学会说“不”。考生可能遇到一些不愿参与的事情,但碍于情面又不好拒绝,这样耗时未免太多。这时应当果断地说“不”,并且要夸张而有力地说这个“不”字。

选择好参考资料

复习的参考资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讲解性的,如教科书的参考书;另一类是习题,包括模拟试题和习题集。复习计划中参考资料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购买参考资料时一定要慎重,选择的参考书必须是高质量的,每科选择一两本就足够了。如果你自己选择不好,可以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告诉参加过中高考的有经验的朋友或是同学,更可以征求一下老师的意见。以带有详细、准确无误的答案的习题集为首选,这样做习题时可以有个对照,但是千万别迷信答案,尤其是盗版的习题集的答案错误很多。当发现自己做出的结果与答案有出入,自己一时又无法确定时,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千万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答案。

复习时,参考资料是必不可少的,但还要摆正教科书和习题的关系。

各种习题,包括升学考试题都是由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演变而来的,因此,复习中必须把课本里的例题和习题的实质吃透,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要把课本烂熟于心,方可以解决其他问题。

做习题时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更不可比速度、比数量。将做错的题整理出来,收集在一个本子上,常常翻一翻,对照一下正确答案,看一看自己的不足,思考一下错在哪里,这种复习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习题时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是必要的,但是也不应该自我封闭,进行思想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这是实物交换;若是你有一个办法,我有一个办法,相互交流,每个人就有两种办法、多种办法,这是思想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方法本身就增值了。

在复习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必要的,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孔子说过: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可被学习的东西。任何人身上总有闪光的地方,这就是思想交流的必要性。

千万不要心胸狭窄,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地做出一道题,双手捧给别人,反而给自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要知道付出都是有回报的,这个题你会,那个题他会,你们一交流,就是每个人会两道题。同一个问题,你用这种方法解,他用那种方法解,彼此一交流,一道题每个人就会了两种解法。这是多么好的复习方法,至于会增加竞争对手的担心是多余的,升学考试是全国统一的,小范围是构不成威胁的,你的对手何止是你周围的千百同学。

和老师交流更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你与老师交流探讨一道题,老师就可能会教给你一系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总之,复习应该巩固旧知识,拓展新思维,掌握零碎知识背后的枝干和规律,进行大量的练习,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立体化,然后再突破传统思维,攻破重点和难点,总结技巧和方法,最终顺利实现目标。

2.考前复习需要讲究正确的策略

考前复习的时间有限,内容繁多,要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就必须讲究策略,做到有利、有节、有序、有效地进行。

古时群雄对决,交锋作战,统帅有一套缜密的作战策略,双方交起手来才可能克敌制胜;在学习上亦是如此,考前复习阶段同样更需要讲究策略,如此方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勇取高分。

结合考试大纲,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许多考生在临近考试前,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做过的题确实已经不少了,但仍感觉心里没底。不知道下次考试会出什么题;不知道自己再碰到类似的题,还能不能做出来。这些同学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就是在做了大量的习题以后,没有及时总结;没有把做过的每一道题与各门课的各个知识点挂上钩。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把头脑中所有的知识网络化。

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知识网络化了呢?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其实它的要求很简单。现在假设,第二天就要考试了。你现在就要做到,无论拿起哪门课的教材,都能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一边翻书,一边在脑海中“过电影”:这门课要考的知识点有多少个?这些知识点我完全掌握的有多少,掌握不太好的有多少?各个知识点常有哪几种典型题目出现?解这些题目的基本思路又是什么?总之要真正做到,所有这些基本要求都在头脑中一清二楚、条分缕析。更进一步要求达到:看见一道题,马上就在脑子里产生连锁反应——这道题主要考哪个知识点,这道题与我做过的哪一道题极为类似,当时我做得如何,要是当时做错了,那是怎么错的,现在我该如何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你看到这么多种要求,可能会说:“考试时,谁还有闲工夫想那么多问题。”其实,那些习题真正做了很多的同学都会知道,只要做题量达到了一定的积累,这个连锁反应的过程只要几秒钟就能完成,这完全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所以说,做到知识的网络化以后,学习起来,思路始终会很清晰,临上考场时,自然也就会充满信心了。

知识网络化,它只是给学习插上了提高效率的翅膀,但考试的基础还是在于你知识量的积累。

既要有重点地复习又要全面复习要把握重点和方向,并非指非重点的内容就可以不复习。如果复习的内容只有重点而没有其他,那本身也就无所谓重点与非重点了。有的同学不愿意多下工夫,总想找点窍门少复习一点,自认为不重要的就不复习,而自己的主观猜测又往往与考试的重点不吻合。常常听到有的同学考试后说:“我复习到的都没有考,考的恰恰是一些我没有复习到的。

这种挂一漏万的复习,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成绩。即使有的同学偶尔押上了题得了高分,也是侥幸,凭小聪明应付考试,抱着投机取巧的思想参加考试,只能是自己骗自己,贻害无穷。

中学阶段学习的重要任务是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也就是平时大家常说的掌握“双基”。考题的形式和角度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对高考试题有个说法叫“离本不离纲”。也就是说,知识在课内,题目在课外。根据这个特点,考试复习首先要求系统和全面,要求扎扎实实地落实每一个知识点,不留疑点和空白。临考复习的预测考点、强化重点知识的记忆和训练,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也就成了猜题和押题了。

考前复习要对课程范围进行最后的确认,看看自己的复习是否有遗漏,包括知识方面的和应试技能方面的。一方面可以对照考试提纲进行检查,另一方面可有选择性地做几套模拟试题。做模拟考试题不仅可以检查自己知识与技能的全面落实情况,而且可以熟悉考试题型,了解自己的实力和积累考试经验,它是考前复习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但要注意,模拟试题应选择高质量、能代表考试方向的整套试题,不能只做个别试题,并且宜安排在考前复习的前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