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苗子·特长生
3924000000007

第7章 把孩子培养成特长生的优选途径(2)

在这里,父亲的兴趣对邓亚萍的兴趣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美国社会家庭学家康斯坦丁尼诺指出:“家庭教育定向的一个关键,是要让自己与孩子在平等关系中来认识、研究、对待和决定。其中,家长去发现孩子的兴趣,这比家长让孩子去产生兴趣重要得多。”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能刻意去培养孩子的兴趣,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的兴趣,尤其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让孩子通过耳濡目染学习和模仿引发孩子的兴趣。

(2)诱导孩子的兴趣

快乐教育的创始人、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兴趣的最好的方法。斯宾塞在教育小斯宾塞的时候,正是从诱导入手的。

有一次,斯宾塞发现小斯宾塞对屋后花园里的蚂蚁非常感兴趣,他趴在那里仔细地观察。这时,斯宾塞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同儿子一起观察蚂蚁,好像一个孩子一样。

第一天,他们只是看,看蚂蚁们怎样把一粒面包屑搬回洞中,怎样叫其他蚂蚁来搬更多的面包屑;第二天,斯宾塞开始跟小斯宾塞一起讨论怎样研究蚂蚁,并列了一份计划书:

在“自然笔记”里开设蚂蚁的专栏;读有关蚂蚁知识的书,并做读书笔记;了解蚂蚁的生理特点:吃什么?用什么走路?用什么工作?

了解蚂蚁群的生存特点:蚂蚁群有没有王?怎样分工?怎样培育小蚂蚁?

列完计划,小斯宾塞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他觉得研究蚂蚁很有意思。结果,这项研究工作整整持续了一个夏天,小斯宾塞不仅学到了如何系统地获得知识,而且更加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

(3)用游戏激发孩子的兴趣

斯特娜夫人是一位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她在教女儿学习数学时就曾巧妙地运用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斯特娜的夫人教女儿背诵乘法口诀的时候,女儿维尼夫雷特第一次表现出了厌学的情绪,尽管斯特娜颠倒乾坤把乘法口诀编成了歌谣,但是,维尼夫雷特似乎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当然也没有一点效果。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斯特娜夫人并没有强迫女儿背诵口诀,她专门为此事去请教了一位教学技巧相当高明的数学教授。教授亲切地把如何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教给了斯特娜夫人。

回到家后,斯特娜夫人利用女儿对游戏的兴趣,就把豆子和纽扣装入一个盒子里,然后母女俩各抓出一把,看谁抓得多,这样,维尼夫雷特总是狠狠地抓上一把,并不断地数自己手中的数字;在吃葡萄的时候,斯特娜夫人也别出心裁地让女儿数数葡萄里面的种子;在剥豌豆时,斯特娜夫人就让女儿一边剥一边数豆瓣里面包着几颗豌豆。

后来,斯特娜夫人还和女儿做这样的游戏:她们把豆子分别以每两个为一组,摆放成两组或者三组;有时候则分别以三颗豆子或纽扣为一组,摆放成三组或者四组;把它们整整齐齐地排列起来,数数各是多少个,并把答案写在纸上,然后根据结果制作成乘法口诀挂在墙壁上。用这种方法,小维尼夫雷特很快就学会了乘法口诀。不久,维尼大雷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斯特娜夫人不愧是一位教育家,她不仅通过游戏教会了女儿数数,而且还培养了女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她的方法对父母如何指导孩子学习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4)让孩子来决定自己的兴趣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并不是由于他们生来具有很高的天赋,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被踩掉,并且得到了保护和顺利发展的结果。”

也许有许多父母会慨叹:“我们家的那孩子真是没治了,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生活中有些孩子确实不论干什么总是提不起兴趣,整天稀里糊涂地过日子,这样的孩子确实让父母很担心。但是,这种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的孩子比较少见,大部分的孩子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些孩子喜欢画画、做手工;有些孩子喜欢连续几个小时观看动物而不厌烦:有的孩于喜欢看动画片;有的孩子则喜欢研究机械等。父母的职责就是仔细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能够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当孩子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他所喜欢的活动中去的时候,他就会热衷于这项活动,并从内心里充满“成就感”.如果这项活动能不断带来“成就感”,孩子就会越来越产生兴趣,从而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才能。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才能不是与别人比高低的结果,而是孩子在反复多次的主观体验中积累而产生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运动,只有孩子愿意,有兴趣去做,他们才能够真正获得乐趣,并不断进步。可见,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做出一点成绩。

5.为孩子的特长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父母发现孩子在某某方面具有特长后,应当全力以赴支持孩子在这方面去发展,要不惜代价为孩子铺路,为孩子开绿灯,从而使孩子的最佳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

河北省邯郸市的“音乐神童”杨梦婷的成长就是如此。

杨梦婷的母亲发现孩子在音乐方面具有天赋后,在家境贫寒、自己是个残疾人的情况下,仍然不惜代价让孩子往这条路上发展。

杨梦婷3岁时,母亲就送她到老师家学简谱,梦婷也表现出了她在这方面的才能,她的记忆力很好,老师教的知识吸收得快,不容易忘。

4岁时母亲又送她学钢琴,才学两个月,老师就给予了她高度评价,认为她在这条路上发展是大有希望的。母亲听后卖掉了自己的轮椅,想方设法凑足钱为女儿购买了一架钢琴。

杨梦婷深知母亲的不易,学琴非常努力,两年多就成为全国幼儿钢琴演奏好手,参赛多次获奖,其中全国大赛分别获过优秀奖、二等奖、一等奖。

哈佛小天才朱元晨的成长也是这样。

父亲发现朱元晨在电脑编程上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后,考虑到普通显示器对朱元晨的视力不好,而且觉得机箱的噪声也干扰思考,便为朱元晨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按照当时的价格,一台电脑就是他一年的工资。后来朱元晨在国际大赛上连续两次荣获特等奖,并被哈佛大学录取。

杨梦婷的母亲和朱元晨的父亲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他们在财力上给予了孩子极大的支持,许多父母常常为对孩子的投入值不值得而权衡,而他们没有犹豫,事实证明他们的投资比什么都值,他们有眼光有智慧,给予他们的回报也无比丰厚。

对孩子的支持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福建省小科学家”胡铃心的父母则是对儿子表现出更多的耐心和理解。

1岁半时,胡铃心对停在家门口的大汽车有兴趣,为了弄清汽车下面是什么,他便钻到车底下去观察,母亲没有拦他,相反当他对汽车下面盘根错节的零部件指指点点时,母亲则蹲在旁边,把自己知道的全部都耐心地告诉他。胡铃心在车底下有时呆上一个多小时,才满意地钻出来。

6岁时,胡铃心对少年宫的“米格-15”飞机感兴趣。他父亲就不厌其烦地解答他对飞机的疑问。几天下来,父亲招架不住,母亲则买来《航空知识》让他“研读”.

高中时胡铃心一心想研究设计未来航天飞机,母亲便带他一起拜名师访专家,边学习边设计,后来胡铃心设计的小飞机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由于胡铃心醉心于科学发明,占用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到他的学习,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呢?母亲和他进行过探讨。胡铃心认为,做题只能提高学习成绩,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母亲理解了儿子,一如既往地支持了儿子的选择。她觉得,儿子对科学发明的痴迷是可贵的,科学发明培养了他的科学意识、创造精神,同时还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以及应对挫折和失败的韧性,这些都是考试成绩无法带来的。

有的父母也舍得在经济上为孩子投资,可是缺乏的却是胡铃心母亲这样的耐心和理解。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全力支持孩子,给孩子的成功创造各种条件,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给他们力量、勇气,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最难能可贵的给予了。

6.特长生的培养应当循序渐进

许多父母急于求成,因此在培养孩子的特长上,不能循着科学的规律让孩子循序渐进地成长。他们往往对孩子过于严厉,尤其在艺术的训练上更是对孩子争分夺秒,以为这样做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经常听到大人这样训斥孩子:

“特意给你买了钢琴,你怎么不练了?”

“告诉你太阳是红的,你怎么用黄蜡笔画太阳。”

“给你讲过几遍这个故事,你还是记不住,真笨。”

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孩子丧失信心。

孩子逐渐成长,会达到与学习某种技艺相宜的年龄。孩子在学会走之前必须先会站,心理学上把这种完成了接受教育的准备状态称为“准备”.没有完成“准备”的孩子就显得笨手笨脚,使望子成龙的父母感到心焦。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呢?不妨换用鼓励的方法。对于动物,鼓励的手段是喂食物;而对于孩子,父母的爱、关怀、耐心、理解就是鼓励。为了使孩子感到真正有力量的鼓励,做父母的必须使孩子觉得你和他们在一起时愉快、有趣、充满活力。孩子愿意和你在一起,认为与你在一起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奖励,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交流。

鼓励对于孩子多多益善。不管孩子是在学习阅读技巧还是在学脚踏车,是在学习乐器还是在练习单调的起跳,只要孩子有进步就要鼓励,每次有好的表现就要加强鼓励的感情色彩。如果父母或老师留心,总会找出理由来称赞与表扬孩子。

比如,有的孩子喜爱画画,往往是兴趣一来就在他们认为可画的地方画。有位母亲下班回家,看见干干净净的门上、立柜上、墙上、地上到处是粉笔画,真是哭笑不得。后来,这位母亲想到,对孩子的绘画兴趣一定要鼓励,而不要扫孩子的兴。所以,她先夸孩子画得真多、真好,随后又指出今后不要画在墙上,而要画在纸上,并且买几个图画本和彩色蜡笔、油画棒、水彩和毛笔,告诉孩子每天画的都写上日期,看哪一天画得多,画得好。以后,又给他订了《小朋友》画报,买了几本画册。这样做,对孩子的绘画兴趣就是莫大的鼓励。

常常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希望孩子每一堂课都有一次看得见的收获。比如上绘画课,就必须学会画一样东西;上音乐课,就必须学会一段完整的曲子。可是艺术才能是日积月累一点一点地获得的。那造化钟秀般的神童,毕竟是极少数的。

父母往往从自己的愿望出发,急功近利,采取一些错误的教育方法。例如画画,父母往往告诉孩子应该这样画或应该那样画,弄得孩子即使想自己画,也担心没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去画而遭到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