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欲望是把双刃剑3
3924500000012

第12章 入浙(2)

早在1861年初,英国方面就派人到天京谈判,要求太平天国不要攻打上海。洪秀全承诺一年之内不打上海。一年之内不打,并不代表一年之后不打。时光如梭,一年转眼就过去了,刚刚打下杭州的李秀成,决定再次进攻上海。要不是洪秀全与外国人订立了暂时不打的合同,李秀成早就动手了。

自从打下苏常之后,李秀成就把苏福省作为自己的地盘悉心经营,为此他甚至不惜违抗洪秀全旨意,也不顾与陈玉成的兄弟感情,一再对危在旦夕的安庆置之不理,辗转进军江西和湖北招兵,扩充实力来巩固自己抢来的这块战略基地。

李秀成之所以这么做,倒并不完全是因为自私一心想把自己做大、坐视陈玉成削弱,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前文已经提到过的,那就是李秀成的战略思想与洪秀全、洪仁玕和陈玉成有着本质的差别。(参看第一章之一再失约的忠王)简单来说,就是李秀成把战略重点放在下游,对上游比较冷淡。

现在苏杭都已经被李秀成控制,可他还是惦记着上海,他认为如果没有拿下上海,苏南就是一块残缺的蛋糕。

上海虽然只是一个小县,但自从被英国霸占为通商口岸后,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实在是不可思议,它已经成为中国沿海最大的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上海人口虽然不多,但是经济却非常发达,东南数省的财赋恐怕也难以匹敌,清政府的赔款,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上海的进出口关税,正因为如此,清政府才把上海看成聚宝盆,千方百计不愿放弃上海。

李秀成正是看中了上海独特的经济地位和战略位置,这才不取不罢休。他的整体构想是,以苏州为中心和前站,大力向东进军夺取苏浙,把长江三角洲变成太平天国的强大战略基地。

从当时的态势来看,李秀成攻打上海也是必要的。因为自从第一次攻打上海失手之后,盘踞在此的清军、英法正规军和外国民兵洋枪队,仍在蠢蠢欲动准备反攻苏南,是太平天国在东线的一个巨大的隐患。

李秀成决定趁着打下杭州的军威,一举拿下上海,彻底解决东线战事,以苏浙强大的经济实力,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新式武装。在李秀成的战略蓝图中,这支武装,将来要使用从上海购买洋枪洋炮,还有外国的军舰,水陆并进,与曾妖头的湘军决一死战,重新夺取上游,将天国重新做强做大。

可是对于李秀成的这一战略构想,有一个人非常地不感冒,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对此进行过严肃批评。

洪仁玕批评李秀成说:“(天京上游)弃而不顾,徒以苏、杭繁华之地,一经挫折,不能久远。”洪秀全虽然对李秀成过于看重苏浙颇有微词,但对李秀成第二次对上海下手,还是表示赞同。

1861年12月27日,太平天国与英国签订的一年不进攻上海周围一百里的合同,马上就要到期了,洪秀全收到了一封让他很不高兴的外交文件(照会)。

这个文件来自于停泊在天京江面上的一艘英国军舰,这艘军舰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做Reynard,翻译过来就是“狐狸先生”,这个透着一股诡秘、狡猾气息的名字,让人听着很不舒服。舰长名叫宾汉,他根据英国驻华海军提督何伯的指示,向洪秀全提交了这份霸道的文件。

文件里主要讲了四层意思:一是要太平天国负责赔偿他们的损失,二是要求在太平天国的区域内获得自由航行的权利,三是无限期延长不攻打上海的合同,四是要求太平天国承诺不进攻汉口、九江和镇江。

洪秀全一看外国人把自己当成咸丰,又是赔款又是侵犯内河,把对付清王朝的那一套几乎都复制到自己这儿,就差要伸手割地了,乖乖,这还了得!你当我也是清妖那帮软蛋?再不敲打敲打,你们岂不要上房揭瓦?

看在上帝耶稣的面子上,洪秀全一直把英国人看成洋兄弟,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剃头担子一头热,洋兄弟根本就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于是指示幼赞王蒙时雍(赞王蒙得恩之子,此时接父之班打理中央政务)逐一答复宾汉的四条无理要求。

针对第一点,文件中要求英国人讲证据,不要信口雌黄,讹诈诓人;

针对第二点,文件指出太平天国也有关税,看在都是上帝子女的面子上,可以优惠打折便宜点儿,要不然太平天国岂不成了国际自由贸易区?

针对第三点,文件再次强调,答应不打上海,那是看在都是上帝子女的份上;再说,打上海是为了杀清妖,并不是要破坏英国人做生意,耽误他们挣钱;最后明确表示,李秀成前去打上海,这是天国开疆拓土的需要,不会为了保护外国人做生意而半途而废。

针对第四点,文件指出,太平天国攻打汉口、九江和镇江这些地方,那是要把国土从清妖手中物归原主,至于外国人的生意,我们当然会保护。至于外国人提出来的事先通知一事,文件解释说战事突然,哪容事事禀报?况且事关机密,哪有提前泄露的道理?

这个回复文件,今天读来仍然让人拍案叫绝,堪称有理、有节、有度的经典外交文书,体现了一个礼仪之邦、文明国度的精气神!

这个文件不知是不是出自洪秀全的手笔,但一定是他过目敲定的。人们往往认为洪秀全只会玩女人、写歪诗、不理政事、昏庸无能、只会说天话或者说大话,恐怕还是有些误会,读了这份文件后,我们也许对洪秀全应该要重新进行认识才行。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这个外交文件虽然整体上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气度,只可惜还存在着一个小小的糊涂之处。

李秀成二打上海滩

这个小小的糊涂之处,就是洪秀全因为自己与洋人同拜上帝,所以一直相信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那么就都是天父生养的兄弟。相反,他把同是中国人的满清称为妖,跟洋人称兄道弟,也可以算是分不清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别,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大奇观。

正因为这一点,文件中还有两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值得说一说。

第一个细节是在回复第三点申明要打上海时,文件中说如果英国人愿意将清妖赶出上海,那么太平天国就可以放弃攻打上海,然后和平接管。这话说得实在给力,不但给了英国人一个难题,让他们选择到底站在哪一边,而且也隐约透露出太平天国对英国人这个所谓的洋兄弟,还是抱着一丝成为真兄弟的幼稚幻想。

第二个细节是在回复第四点打不打汉口、九江和镇江等地时,文件中说到,我们一到要打这些地方的时候,你们就一边打着友好的幌子,一边企图占领据点,暗中帮助清妖,阻挠我们的军事行动,你们当面一套背面一套,挂羊头卖狗肉,到底安的是什么心,玩的是什么花招?

洪秀全在文件中还说,等我们打下这些地方,你们愿意做生意尽管继续就是,完全可以接着跟我们谈嘛!文件最后指出,我们承诺不损害你们的财产,可是如果你们的生意人自己受了惊吓影响了生意,那可就不能把责任推到我们头上!

洪秀全这一帮起义军,在外交上的水平是比较落后的。他们出身农民,缺乏现代外交意识,一直没有走出一个误区,就是认识不到上帝与外交无关,不善于从利益角度来思考外交问题,但是他们从做人原则上引申了外交原则,基本上还是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以及礼尚往来,平等交往,互相尊重的原则。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自称现代外交行家里手的洋人,在与太平天国打交道的过程中却表现得相当粗鲁和蛮横。宾汉被洪秀全不卑不亢的外交回复噎得哑口无言之后,终于开始露出强盗的嘴脸撒起泼来。他拿不出要求赔偿的证据,只好使出惯用的威胁和恐吓手段。

恐吓信中讲到的下面这三点,可以让我们看清他们的真实嘴脸:

第一,无论是英国船,还是其他外国船只,如果太平天国敢冒风险,不愿意让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横冲直撞,大胆阻拦试试。

第二,上海和吴淞,已经被英法联军占领,如果你们再敢来打,做出上次那样的“荒唐事”,上次就是教训,一切后果你们自负。

第三,攻打汉口、九江、镇江,你们怕是没这个能耐。

洪秀全不与这种不讲道理的人多言,决定用武力来对抗威胁,用拳头来还击恐吓,他命令李秀成用武力解决上海。

1862年1月7日,就在打下杭州八天后,李秀成留主将邓光明、天将童容海驻守杭州,亲率主力向淞沪进军,正式拉开了第二次攻打上海的序幕。

本着“你不仁,我不能不义”的原则,李秀成发布了告示,一方面向淞沪人民说明来意,另外也是最后一次向外国人澄清自己的立场。这个叫做《李秀成谕尚(上,避上帝讳)海松江军民》的告示,是李秀成以“真天命太平天国九门御林忠义宿卫军忠王”的名义发布的,这个告示大概相当于专门针对上海的战前说明,或者说是檄文。李秀成大概也猜到洋人会从中作梗,所以除了檄文惯用的大话和套话之外,还特别针对外国人讲了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苏浙都已入账,不能少了上海,上海是必须要打的。

第二,对于外国人,依然按照此前约定,互不侵犯,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如果外国人硬要插手干涉,到时候别怪手下不留情,照揍不误,警告洋人不要自取灭亡。

李秀成先礼后兵,发布文告后,亲自率领十二万大军,从东、南、北、西南、西北五个方向,指挥慕王谭绍光、纳王郜永宽、忠二殿下李容发(李秀成之子)、逢天义刘肇均等人,对上海实施战略包围,西面是佯攻,东面是主攻,意图重点突破,速战速决,一举攻破上海。

按李秀成的估计,只要包围全城,切断粮道,上海之敌就会自乱阵脚,到时候就可乱中破城,上海应该可以很快就拿下了,就像打下杭州那样。

由于对攻打上海的盲目乐观,加上惦记已经放手很久了的苏州,1月12日,李秀成返回苏州,将上海前线战事交给慕王谭绍光。

然而第二次攻打上海的结局再次出乎李秀成的意料,这一次终于让他彻底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帝与外交原来无关。

非常富有喜剧性的是,就在李秀成离开上海前线八天后,天京发生了一件洋兄弟出逃事件,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这一点。

罗孝全出逃事件

这个从天京外逃的洋兄弟,就是十三年前洪秀全到广州去搞专业进修培训时的老师罗孝全。(详情请参看第一部第七章之罗孝全的忏悔)

这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国际主义宗教活动家,已经为进入天京亲自见到洪秀全努力奋斗了许多年。

李秀成在苏南的成功,使上海与天京之间的路障不再存在,这就为罗孝全圆梦天京创造了条件。

1860年8月,罗孝全终于来到苏州忠王府,他准备从这里取道进入天京。

忠王府的欢迎仪式非常隆重,李秀成对“教主”早年的洋师父很客气,敲锣打鼓把他迎进了忠王府,接待也是VIP级别的。

罗孝全对李秀成谈了自己想去天京会晤洪秀全的想法,李秀成很是支持,并且主动提出派兵护送。

李秀成对天王的这位洋教师不但非常热情,而且还很信任,罗孝全在苏州逗留期间,他还向这位外国人诉苦,说自己不想跟外国人打仗动粗,而且搞不大明白英法军队为什么一边跟清军对打,一边又帮助守着上海。

罗孝全对李秀成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且表示了作为一个外国人对同胞们所作所为的惭愧。

李秀成问他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外国人知道天朝“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

罗孝全说你写封信吧,把你们的外交政策都写上,我来负责传达,让英国女王、法国皇帝和美国总统都知道这回事儿。后来这篇文章经过他的翻译,果然发表在上海出版的《北华捷报》上,只不过外国人的反应远远没有他预料的那样乐观。

在苏州小住了十多天后,罗孝全起程向天京进发,他急于见到多年前在广州见到的那个进修生,想看看他的专业水平有没有长进。1860年10月13日,他终于成功抵达盼望已久的天京,见到了十三年前的那个半吊子基督教徒洪秀全。这个当年他看不上眼、被他拒绝洗礼的差生洪秀全,现在已经是一个新生政权的领袖了,罗孝全心想这个学生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基督教徒了吧?

洪秀全在天朝宫殿接见了罗孝全。

洪秀全很是惊讶,也很高兴。故人重逢,物非人是,几多往事上心头。罗孝全当年瞧不上的那个落魄的书生兼旁听生,如今已经是几十万教徒崇拜着的一代教父,他高高在上,威风八面,坐在金龙椅上唯我独尊。这个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是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话还是尽量不要去歧视差生,学习成绩差点并不代表今后没出息,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一团糟,可是日后踏进社会之后,说不定比当年的得意门生混得要神气很多。

当年被老师冷落的差生洪秀全,并没有计较罗孝全曾经的冷眼和冷遇。计较是弱者的专利,强者有的只是宽容和赐予,他现在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强者,而当年那个高高在上的洋教父此刻却被他骄傲地俯视。

洪秀全奉行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原则,罗孝全被他任命为洋务丞相,也就是太平天国的“国务卿”,赐封为接天义,还专门给他写了一封诏书,以表示特别的恩典。

在诏书中,洪秀全自称朕,对这个老师也是直呼“孝全”,一个人曾经不得志的人一旦成功之后,内心所流露出来的优越感总是难以掩饰的。

看完诏书之后,罗孝全十三年前初见洪秀全那种感受再次涌上心头,他开始再次陷入绝望的深渊,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向他漫天袭来,初到天京的兴奋感瞬间变得荡然无存。

他这次来天京,主要是想看看洪秀全有没有走火入魔,以便帮助他步入正途,辅导他掌握正宗的西方基督教教义。可是没想到这个当年的差生,现在依然还是个差生,专业知识跟当年比起来没有一点进步,说来说去还是当年在梦里学到的那一套。

让罗孝全更为郁闷的是,洪秀全竟然强迫自己承认这个四不像基督教,才是正宗的基督教,还让他回去之后好好培训那些基督教徒们,让他们都来皈依拜上帝教,以便修成正果。

罗孝全本来想通过此行与洪秀全攀拉当年的师生关系,从而顺顺当当地把太平天国几十万拜上帝教会员都发展成正宗的基督教徒,可没想到竟然被洪秀全抢了先,洪秀全还指望着他把拜上帝教推广到西方国家。

怎么着,说来说去怎么还是跟十三年前一个调啊,怎么老是以为我们的上帝是“盗版”的,你们的上帝才是“正版”的呢?

信仰上的矛盾往往是不可调和的,宗教信仰上的分歧和斗争,有时往往会比军事上来得更猛烈。这种宗教信仰的推销与反推销的斗争,也让双方最初的好感消失殆尽,矛盾开始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