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欲望是把双刃剑3
3924500000005

第5章 决战(5)

刘玱琳本人随即也被押解到杨载福水师大营,这位铁打的广西硬汉,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一不求饶,二不下跪,最后被杨载福砍掉手脚,惨烈而死。

驻守集贤关外赤岗岭的刘玱琳部被解决之后,接下来该是湘军“解决”菱湖北岸十三垒的时候了。

炮击菱湖移动靶

陈玉成这回真的是亏大了,因为他这步错棋,使赤岗岭上这四千太平军精锐将士无一生还,这就等于砍了他的一条胳膊,可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赤岗岭的刘玱琳被湘军解决之后,曾国荃便腾出手来准备解决太平军菱湖北岸十三垒和南岸五垒。

菱湖北岸十三垒与南岸五垒互通声气,南岸五垒又与安庆北门石垒互为犄角,相互声援,这条垒链是安庆与外界最后的交通线和补给线。

对付太平军的连环守垒法,曾国荃还是有办法的。不过他的办法仍然没有任何创意,仍旧是那套拼命挖壕沟的把戏。

曾国荃一面开挖内外两条深壕(简称夹壕)将北岸十三垒包围隔离,一面将营垒延伸到安庆北门,意在切断安庆城内外的联系,以便将城外十八垒各个击破。

此时成大吉、胡林翼、鲍超虽然先后赶赴湖北和江西,但是曾国荃的攻击力却依然强悍,菱湖南岸五垒被迫撤到安庆城内,菱湖北岸十三垒更加孤立,加上弹尽粮绝,处境十分艰难。

当夜幕降临在烟波浩渺的菱湖之上时,十三垒中的太平军趁机突出营垒,陆路已经被湘军封锁,于是他们选择了一条唯一的生路——跳水。

表演完集体跳水节目的太平军,准备游过湖来与南岸太平军会合。此时正是初夏时节,夜风挟着水汽悠悠地从湖面掠来,凉爽而怡人,可是太平军此刻却没有雅兴欣赏美丽的湖光水色,只是盼望着能快些游到对岸逃生。

好几千人的集体夜游动静可不小,很快就被湘军的水师巡逻队发现,湖面上便立即就响起隆隆的炮声,可怜在湖水中奋力游动的太平军都成了湘军大炮的移动靶,水面上登时漂起密密麻麻的尸体,迷茫的夜色中隐约可见湖面上泛着血腥的红色。

曾国荃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发动强攻一举聚歼北岸十三垒的绝好机会。在湘军陆师的强攻下,正准备接着跳水的几千名太平军,被湖中那些漂荡的同伴们的尸体摧毁了抵抗意志和侥幸逃生的念头,纷纷向湘军缴械投降。

曾国荃的残忍与鲍超相比毫不逊色,他恼怒太平军见了棺材才落泪,于是照搬鲍超对待赤岗岭太平军的做法,将这几千名太平军集体杀害。

菱湖北岸十三垒被摧毁后,一万将士就此报销,陈玉成又被砍掉一只胳膊。经过曾国荃的这一番敲打,叶芸莱在安庆城外的据点只剩下北门外的三垒,这是安庆最后一道屏障,也是双方争夺的最后焦点。

曾国荃久攻不下,很是郁闷烦躁,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一个叫做孙云锦的桐城人向他献计,说有一个计谋可以保证攻破安庆北门。

第二个太奸标兵

孙云锦说的这个计谋,就是在历史上的使用率非常之高,而且使用效果很好的三十六计之一——离间计。

离间的对象是安庆北门最后三垒的守将程学启,也正是此人帮助曾国荃摧毁了攻陷安庆的最后一道障碍,使陈玉成的援救安庆之路变得更加艰难曲折。

程学启用他的事迹告诉人们:只要想干和肯干,不管干什么都可以后来居上,包括做一个太奸标兵。

从做太奸以后的积极性和破坏力来看,此人远远地超过了一号太奸韦俊,他不但是攻下安庆的大功臣,也是攻陷苏州的干将,堪称太平天国史上继张国梁之后第二个堪称标兵的大太奸。

曾国荃虽然听说过程学启这个名字,但由于太平天国对清军间谍防范比较严密,谍战工作业绩并不突出,所以对他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了解。

为了便于理解这个二号标兵的所作所为,我们还是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基本情况。

程学启是孙云锦的同乡,祖籍在舒城,世代居住在皖西地区,都是以务农为生。程学启的童年生活非常悲惨,从小就成了一个没人管的孤儿,饿肚子那是家常便饭,这种饥饿对他后来的人生信仰有很大的影响。族人程惟栋的母亲是个好心人,见这个孩子太可怜,便将他领回家中将其抚养成人。

程学启虽然出身农家,可是对下田干农活一点也不感兴趣,舞枪弄棒才是他的最爱。此人似乎天生就是带兵打仗的料,对读书不感兴趣,打起仗来却精神头十足。1853年他参军成了一名绿营兵,由于胆识和谋勇过人,很快就做到千夫长。太平军攻打庐州时,他镇守庐州西门,却很不幸地做了太平军的俘虏,惨淡结束了第一次从军生涯。

不知是什么原因,本该被杀掉的清将程学启,后来竟然加入了太平军,归属陈玉成麾下。

由于程学启骁勇善战,是一个非常能打的前锋,曾经立下过不少战功,所以深得陈玉成器重。这一次他带兵协助叶芸莱镇守安庆,并被封为弼天豫。

程学启出生在桐城,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地头蛇,他曾经在皖西地区多次打败清军,深得叶芸莱的倚重。

叶芸莱为了笼络这个“人才”,甚至还将自己妻子的妹妹许配给了程学启,与他做了连襟成了一家人,指望着他能一心一意为天国卖命。

曾国荃围攻安庆后,北门成了唯一与外界交通的通道,为了维系这个最后的生命线,叶芸莱把镇守北门外三座石垒的重任交给了程学启。程学启就带着自己从家乡桐城招来的五百精兵在此与曾国荃鏖战,让湘军吃足了苦头。

孙云锦介绍完程学启的基本情况,最后对曾国荃说出了他的绝妙好计——绑架程学启的养母。

人的弱点在内心,堡垒的弱点在人。每个人心中都有最柔弱的地方,每一个堡垒都有最薄弱的环节。

孙云锦向曾国荃献的计谋,虽然有些缺德和卑鄙,倒也抓住了程学启的弱点。

程学启这个人虽然为很多人所不齿,身上却也有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这个人天不怕,地不怕,唯一怕的就是从小抚养他长大的养母。程学启感激程母的养育之恩,一直对她言听计从,从来不敢有丝毫忤逆。

从程学启孝顺的“弱点”来看,曾国藩觉得孙云锦这个计谋虽然品位不高,可是却非常具有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于是采纳了这个卑鄙的建议,派人把程惟栋母子抓入大营,威胁程母前去劝降程学启。

总不能看着儿子死在湘军手里吧,程母逼于无奈,只好化装成讨饭的老太婆潜进程学启的军营。程学启见到养母这身打扮,不由吓了一跳。吓人的还在后面,程母一见程学启,当即扑地痛哭,要程学启去救他的儿子。

程学启听明来意之后,感觉有些左右为难,一时之间难以决断。如果不降,程惟栋必定被曾国荃杀害,养母对自己恩重如山,岂可让她老人家承受丧子之痛。如果投降,自己在安庆城内的一家老小,恐怕性命难保。叶芸莱这个人他是知道的,此人对天国忠心耿耿,对太奸向来恨之入骨,到时恐怕不会顾及连襟之情来个“六亲不认”。

经历一番痛苦煎熬之后,孝顺的程学启还是选择了献垒投降,除了报答养母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促成了他最后的决心。

程学启一直渴望出人头地,混得人模人样,可是打拼了七年却还是在豫爵上原地踏步,这让他极为恼火。大丈夫建功立业,就应该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再说反正也不是第一次换老板了,对于程学启来说,跟谁干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跟谁干有饭吃,跟谁干有前途。有奶便是娘,这就是他童年时代饿肚子总结出来的人生哲学。不管帮谁,说到底不还是打仗杀人而已?至于拜不拜上帝,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反正上帝也不能当饭吃。

程学启经过一番斗争,最后终于下定决心,答应找机会献出北门三垒,他告诉曾国荃保证不费一枪一弹,就能如愿以偿。曾国荃非常兴奋,坐在大营里哼着小调,只等程学启举行投降仪式纳了他的投名状。

就在曾国荃坐在大营哼哼“我坐在大营观风景”的时候,突然收到程学启已经率部来降的消息。

不是说好了献垒的吗?怎么提前报到了?曾国荃诧异地打量着程学启带来的三百长毛很是诧异。想必他当时一定是一脸的不高兴,一脸的失望。

程学启见新老板这副模样,赶紧解释说叶芸莱这人机警过人,已经侦察到他投降献垒的消息,由于事出突然,他只好提前投降,还望九帅原谅之类云云。

曾国荃半信半疑,他认为有必要检验一下程学启到底是真品还是赝品。如果程学启与叶芸莱串通,与他来个将计就计故意诈降,那就亏大了。

程学启当即被曾国藩派去攻打北门。这是太奸的必修课程,为了验明正身,必须让程学启拿长毛的人头来做投名状。可是程学启还没来得及动手,叶芸莱就帮助他完成了这个任务。

叶芸莱见程学启果真叛变,暗骂忘恩负义,可惜了自己的妻妹,一时让愤怒冲昏了头脑,做出一个非常残忍的事情,将程学启的老婆孩子也就是他的妻妹母子押在城楼上砍了。亲眼看着自己老婆孩子被杀害的程学启悲怆难当,手指叶芸莱,破口大骂叶芸莱,说我程学启跟你们不共戴天,不灭了你们誓不为人!

叶芸莱的冲动、鲁莽和残忍,将程学启彻底推进了湘军的怀抱里。再次失去至亲的程学启,又一次赤条条无牵挂,从此他就铁了心要与太平天国血战到底,以报灭门的血海深仇。为了取得新老板的信任和欣赏,弥补献垒失败的损失,让自己在新团体中有立足之地,程学启必须拿出看家本领,尽可能多地杀害自己曾经的兄弟,尽可能快地攻下自己曾经守卫的安庆。

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需系铃人。程学启很快就显示了一个叛徒的强大威力,他对北门三垒了如指掌,深知营垒软肋弱点所在。他指挥部下把炸药塞进枪炮射击眼,炸毁了北门最坚固的三个石垒,将安庆城外最后的据点完全摧毁,安庆至此已经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城。

太平军守城的精华就在守险,如今城外已经无一险可守,安庆眼看危在旦夕,而等待陈玉成的也将是一场空前惨烈的血战!

陈玉成四救安庆

身在桐城的陈玉成决定再次南下集贤关解救安庆,从一救安庆算起,这已经是他的第四次努力了。

现在的安庆还是被曾铁桶围得像一只铁桶,志在必得的陈玉成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其中有三个比较关键,而且都不大容易解决。

第一个困难也是陈玉成面临的最大困难,那就是他手头的兵力严重不足。

经过近一年的死打硬拼,尤其是赤岗岭一场恶战之后,陈玉成手里的精锐部队已经所剩无几,前后赶来的援军也损失惨重,剩下的部队因为连续作战也已经疲惫不堪,而对手湘军却因为得到后方充足的补给,实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因为连续的胜仗极大地激励了士气,战斗力依然非常强大。

要想扭转安庆前线战局,唯一的指望就是得到一支强大的生力军的支援。可是捻军已经被揍得元气大伤回了老家,暂时是指望不上了,陈玉成只好向洪秀全求救,请求天京方面的增援。

洪秀全到底没有让陈玉成失望,给他派来了一支援军——辅王杨辅清部。赤岗岭大战之后,杨辅清率部赶到无为,与陈玉成商议军情,联手策划四援安庆,这也是援救安庆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洪秀全也很无奈,这是他唯一能支持陈玉成的了。此时李秀成还在湖北磨蹭,李世贤正在浙江开拓地盘,他们对安庆都提不起兴趣。其他各路封了王的将领虽然手头也有一些兵力,可都不具备解救安庆的实力。

陈玉成最盼望的援军是谁,想必大家都能猜得到。按当时的形势来看,如果非要解救安庆的话,能扭转乾坤的只有一个人——李秀成。

按照现在的情形,恐怕只有李秀成亲率主力前来与陈玉成联手作战,才有可能像创造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那样的奇迹一样,挽狂澜于既倒,救安庆于将失,可是李秀成现在已经不是当年的合天侯,陈李组合已经成为过去式传奇。

杨辅清的及时增援,让陈玉成更加坚定了解救安庆的决心,也让他内心感到一缕温暖。杨辅清是杨秀清的结拜兄弟,陈玉成是陈承瑢的侄儿,陈承瑢是设计杀害杨秀清的总设计师,杨辅清能不计前嫌奋力来救,不但体现了他以大局为重的胸怀,也显示了他宽容大量的气度。

杨辅清这支生力军的到来,加上原有两万余人,太平军的总兵力已经回升到四万左右,陈玉成兵力严重不足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安庆已经被围两年多,再不去救恐怕来不及了。可是决定四救安庆的陈玉成,此时还面临着第二个比较棘手的困难。

第二个困难说起来也真的让陈玉成很无柰——如何才能再次杀回集贤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