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石话实说
3935200000046

第46章 契丹反目灭后晋、杜威叛晋成国贼

乏马位于栾城县北古驿道东边,是古代的一个递铺,听这名字,就让人想起“人困马乏”的成语。确实,这名字就是因为驿站快马跑到这里筋疲力尽,所以名“乏马铺”。

这地方还有一个名字,叫“杀胡林”,为什么会有一个这样如此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呢?

943年,辽太宗兴兵南下,发动了灭后晋的战争。真定人赵延寿作为前锋,接连攻占了石家庄市一带恒州的九县,进逼邢台。辽太宗率契丹大军随后,在元氏建牙帐,契丹兵和赵延寿的汉兵烧杀抢掠,拉开了灭后晋战争的大幕。

读者也许疑惑:后晋石敬瑭不是出卖了燕云十六州,当了契丹的儿皇帝,受契丹的保护吗?如今契丹为什么要灭后晋呢?

这是因为942年石敬瑭死了,他侄子石重贵继位,史称后晋出帝。石重贵称帝后,决心不做契丹的藩臣,对契丹皇帝“称孙不称臣”。时刻幻想取代石敬瑭,到中原当个儿皇帝的赵延寿借机到辽太宗那里挑拨是非:

“这个石重贵不先禀报就擅自继承帝位,应该出兵征讨。”

辽太宗耶律德光受其挑唆,趁着后晋发生严重旱灾之时趁火打劫,以赵延寿为前锋官,分兵南下。许诺赵延寿如灭后晋,就让他为皇帝。一心想当儿皇帝的赵延寿竭尽全力,率军攻占了真定、赵州、清河,进兵邺城,被辽太宗授以魏博节度使,封魏王。

结果赵延寿带领辽兵南下五个多月,受到后晋军民顽强抗击,最后无法站稳脚跟,只好退兵,养精蓄锐。

一年后,赵延寿再次鼓动辽太宗兴兵南下。后晋出兵北上,抗击契丹。辽太宗耶律德光准备在河北平原发挥骑兵优势,歼灭后晋军队。双方在无极、安国一带大战。让耶律德光没有想到的是,后晋将士决不愿做亡国奴,个个奋勇抵抗。后晋先用步兵与契丹的骑兵正面作战,再利用骑兵横冲契丹兵阵,大败契丹兵。耶律德光北退十余里,后晋将士奋勇追击,辽兵丢掉辎重,四处逃窜。耶律德光的战马在溃逃时摔死,他本人险些成为后晋军的俘虏,抢了一头骆驼,换上士兵衣服,狼狈逃回幽州。

经过这次惨败,辽太宗自此不敢正面攻击。赵延寿为早日当上儿皇帝,用诈降术,故意传言他和瀛洲刺史准备归降后晋,以此麻痹后晋的君臣。

兵不厌诈,诈降计究竟如何施展?

两军对垒,杜重威因何不战自乱?

胜券在握,王清却为何命丧黄泉?

前文我们提到,杜重威是后晋的大将,率兵灭了安重荣,镇守真定,不仅尽收安重荣的私财和真定府库的财产,而且“重敛于民,税外加赋”,恒州的官吏和百姓备受疾苦。他的贪婪,使得恒赵诸州“境内凋敝,十室九空”,真定百姓恨透了这个贪官。

石重贵当上皇帝,让杜重威到邺城带兵,为避讳“重”字,他改名杜威。

杜威听说赵延寿等汉族官吏想归降后晋,就给赵延寿写信,得到赵延寿诈降的回信,杜威和石重贵信以为真。石重贵委任杜威北面行营都指挥使,发兵北上,试图与赵延寿等人里应外合,一举灭掉契丹。

辽太宗听说杜威出兵,非常欣喜。

十一月,耶律德光和赵延寿率兵南下,到达赵延寿家乡真定城外。杜威率后晋兵抵达滹沱河南岸,两军隔河相对。

恒州城南滹沱河上的中渡桥,即现在子龙大桥的位置,是直通真定城南门的交通要道。契丹兵先一步占领中渡桥,把中渡桥给烧了。

当时,后晋一员大将率兵守在真定城里,契丹兵前有滹沱河,南面有杜威军队,后有临城后晋军队的威胁。将领们向杜威献计:“我们离恒州这么近,如在滹沱河内架桥,和城里将士南北夹击,夜里袭击契丹兵营寨,必能取胜。”这无疑是一个克敌制胜的良策,可是杜威没有采纳。

耶律德光一看杜威按兵不动,知道他在等着赵延寿发兵内应,于是抓住战机,派契丹将率数百骑,绕到后晋军背后,夺取了栾城,并在俘虏的脸上刺“奉敕不杀”字样,逼迫他们沿着后晋军运粮的驿道南逃。运输军粮的后晋军将士遇到这些俘虏,都丢弃运粮车马四处惊逃,后晋军的军粮运输线崩溃。

在杜威坐失战机的时候,一位民族英雄请缨出战。这人叫王清,河北曲周县人,骁勇善战。

杜威率领后晋军与契丹兵在滹沱河对峙十天,五十三岁的王清看杜威像个缩头乌龟,就主动请求率步卒两千人,过河攻击契丹兵,与真定城里的后晋军南北夹击。杜威只好同意。

王清率两千步卒涉水渡河,与契丹兵苦战。由于渡河兵力太少,屡次请求援兵,杜威却隔河观望,不发一兵一卒。城内的后晋军没有得到杜威命令,也不敢出击。王清身先士卒,奋战到天黑,契丹兵源源不断地增援,王清及部卒在辽兵轮番进攻下,全部战死,在滹沱河畔留下了悲壮的英魂。

身为后晋军主帅的杜威,此时才发现赵延寿原是诈降。眼看赵延寿受到辽太宗重用,可能还有机会当皇帝,于是他也想临阵投降,趁机替代石重贵,自己当个儿皇帝。

他派心腹到契丹牙帐,一求投降,二求称帝。耶律德光回信说:“赵延寿在中原威望太浅,如果你能投降,就让你当皇帝。”

杜威大喜过望,欲率领全军投降。

当天,杜威命所有将士出阵。军士们以为终于要出战契丹,为王清报仇了,个个摩拳擦掌,欲大战一场,而后出现的一幕却让全体军士失声痛哭。

战前出阵,众将士究竟为何失声痛哭?

后晋灭亡,杜威能不能顺利登基做主?

兔死狗烹,赵延寿到底走上哪条绝路?

正当军士们军心大振之时,杜威出示降表,宣布投降,要将领们签名。将领们都感到惊愕:明明可以取胜,为何要投降?纷纷表示不愿签名,但却被无能又无耻的杜威解除武装。军士们失声痛哭,声震原野。

其中有一位真定义士叫皇甫遇,在抗击契丹的历次征战中英勇拼杀,被后晋封为宰相。杜威降契丹,皇甫遇大骂汉奸,誓死不降,契丹人挟持他南下,到了赵县,他割喉自杀,表现出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杜威降契丹后,引契丹兵进入恒州城。

耶律德光把收缴的后晋军队的武器装备、铠甲数百万,放在真定城,然后带着缴获的战马数万匹北归幽州。让杜威、赵延寿等汉奸配合契丹兵南下,直取大梁,晋出帝被迫投降,受尽凌辱,死于964年,时年五十一岁。

后晋灭亡。

947年正月,耶律德光改契丹为辽,升真定府为中京。

因为辽太宗曾经答应过让赵延寿、杜威做中原皇帝,但真的灭了后晋,辽太宗又蔑视这些汉奸,所以不可能向他们兑现承诺,只是给杜威封了个太傅虚衔,让他驻守邺城。

耶律德光让秘书起草一份给赵延寿封官进爵的诏书,秘书写道:委任赵延寿为中京留守、大丞相、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辽太宗涂掉了“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只剩下“中京留守、大丞相”,不让他总管中外军事。

辽太宗占据了邺城、开封,烧杀抢掠,激起大河南北人民的奋勇抗击。各地抗辽武装纷纷崛起,多者数万人,少则千百人,攻州破县,斩杀辽置官吏,有力地打击了辽的统治势力,对辽太宗产生了巨大的震慑。

辽太宗不敢久居大梁,携带他抢掠的大量珍宝文物、工匠、宫女,率领辽兵北返。辽太宗在赵延寿等人的护卫下,从开封北归,因杀戮甚多,罪孽深重,到了栾城的乏马,暴病死在馆舍中。当地民众得知,欣喜万分,从此将这里称为“杀胡林”。

明珠投暗,《兰亭序》石刻为何被弃?

意外偶得,究竟是谁又将它偷偷掩埋?

知音难觅,国宝能否重见天日传百代?

耶律德光死后,辽朝的蕃汉贵族各怀异志,争权夺势,大批宫女逃跑。辽朝的大臣兵将们争抢从汴京抢夺来的珍宝。但是有一件宝贝因为太重,被扔在这里。

这件宝贝,要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说起。王羲之被后世尊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弟子手中得到了《兰亭集序》真迹,就让大臣冯承素、欧阳询、褚遂良等名人临摹。欧阳询临得最为逼真,唐太宗最喜爱,于是就让石匠刻成石碑放在宫中,并把拓片分赐亲贵近臣,这就是后来的“定武本”《兰亭序》。冯承素的摹本后来存在国子监,被称为“国子监本”。唐太宗死后,据说把《兰亭集序》真迹殉葬,自此,世上只有欧阳询临的刻石最为珍贵。

朱温篡位后,把欧阳询所摹《兰亭序》刻石运到汴京。辽太宗占了开封后,携带着包括欧阳询临《兰亭序》刻石在内的珍宝北返,到栾城乏马,他死了。辽兵在仓皇中,把大批辎重和这块沉重的刻石弃于荒野。

转眼到了北宋庆历中,有个栾城人叫李学究,在杀胡林偶然发现了这块刻石,带回家中,靠着卖这块刻石的拓片混日子。后来北宋名臣韩琦的女婿从李学究手中买了拓本,给岳父韩琦看了,韩琦到真定出任知成德军后,找到栾城,要看看这块国宝。结果这个李学究很小气,他怕官府收去,就把这块刻石给埋了。

李学究死了以后,他儿子又把刻石刨出来,到处卖拓片,每本必千钱。后来李学究儿子不争气,欠了官府的钱还不起,而当时大学者宋祁正在定州做定武太守,看到这块珍贵刻石,就出钱替李学究的儿子还债,把刻石藏在定州的官府里,使这一稀世珍品得以重见天日。因为这块临摹《兰亭序》刻石存在定武,就被命名为“定武本”。这是宋景文公宋祁在河北干的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耶律德光死后,赵延寿发现他可以利用耶律德光的尸体为自己狐假虎威。于是他把辽太宗的尸体剖腹,用盐填充,以防腐烂,当地百姓称之为“盐尸”。赵延寿载着耶律德光的“盐尸”,进了真定城。

赵延寿到了真定城,自称受辽太宗遗诏,权知南朝政事,还是企图自立为帝。但耶律德光的大哥、永康王耶律兀欲,早就控制了真定城各门和兵器库,对赵延寿早有戒备。赵延寿自以为手握兵权,掌握汉兵万余人,企图专权。结果,耶律兀欲连夜抓捕了赵延寿及其亲信,耶律兀欲当上皇帝,就是辽世宗。他把俘虏的后晋文武百官及士卒全部留在真定,以真定为中京,然后率兵北归。由此,真定成为辽统治中原的临时政治、军事中心。

赵延寿被辽世宗押送北归,与他卖国求荣的养父赵德钧一样客死他乡,成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汉奸,千古罪人。

辽兵撤走后,五代时期的第四个王朝后汉高祖刘知远进攻邺城,要招降杜重威,拜他为太尉,而杜重威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民愤极大,不敢投降,所以固守城池不敢出来。后汉多次攻打,久攻不下,只好长期围困邺城。最后,杜重威粮草用尽,被迫投降。

这正是:

后晋国贼名杜威,引狼入室贪富贵。

耶律德光死乏马,兰亭刻石失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