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石话实说
3935200000069

第69章 龙山三老闻天下、李冶成就誉九州

元朝是一个短暂而复杂的王朝,一方面是蒙古族对汉族的欺压,另一方面在多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空前自由的发展。于是,在真定府路出现了很多终生不做官的文化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龙山三老”:元好问、李冶、张德辉。

龙山就是鹿泉、元氏边界的历史文化名山——封龙山。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人才辈出。元好问、李冶、张德辉这三位元朝文豪,都是真定的文化名人,他们经常到封龙山互相交流,而且都是长寿的老人,所以被称为龙山三老。

金朝遗老,元好问如何在乱世颠沛流离?

以诗存史,大师著作为何冠以《中州集》?

晚年归宿,遗山先生最终究竟在哪落籍?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诗人,金朝遗老。他最知名的词句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他本是山西祁县人,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本是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焘的儿子,在孝文帝汉化改革中拓跋氏都改姓元。北魏分裂后,他祖先落籍河南临汝,五代时期迁到山西。元好问七个月大时,就过继给了他的二叔,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就显露出不凡的文学才华,八岁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

三十五岁经举荐进入仕途,入选翰林院,但因放荡不羁,不满史馆的生活,辞官回登封家中闲居。后被举荐出任县令,颇有政绩,在老百姓中口碑很好,于是调任尚书省令史,进入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但是元好问命运不济,不久蒙古大军围攻金朝都城南京汴梁。汴京城被蒙古大军占领后,元好问救助了他的同乡留下的一名六岁孤儿,并当成亲儿子保护。元好问作为金朝的官吏被俘,但他却努力保护人才,蒙古国中书令耶律楚材敬重元好问的学问和诗文,劝他说:“遗山先生乃一代文宗,归顺蒙古,必定能宏图大展。”他说:“我心已死,不能再做贰臣。”耶律楚材很遗憾:

“人各有志,我敬重先生的气节。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元好问要求保护金朝人才和孤幼,推荐了五十四位中原人才,包括真定藁城人王若虚、山西交城人张德辉、栾城人李冶,等等,请耶律楚材予以任用。

此后,四十五岁的元好问带着好友的孤儿,辗转山东聊城等地,逐渐与蒙古的汉军首领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为了以诗存史,他开始着手编辑金国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寓有缅怀故国的深意。

六十岁的时候,他来到真定,受到真定都元帅史天泽的敬重。元好问亲眼目睹史天泽爱民勤政、救孤济贫的行为,逐渐改变了与元朝的对立,筹备刻刊他编纂的《中州集》,并亲笔写了《自题中州集后》。

由于在真定得到尊重,生活得到改善,所以他寓居真定路获鹿。与栾城人李冶和真定路督学张德辉成为挚友。他在获鹿潜心治学,著书立说,史天泽多次向忽必烈推荐他,劝说元好问觐见忽必烈,但是元好问一直拒绝为元朝做官。后来,在他六十三岁觐见忽必烈时,他大讲弘扬儒学的治国思想,请求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忽必烈欣然接受了。他们又提出罢免儒户兵赋,忽必烈也答应了。

在元好问六十六岁的时候,他编纂的《中州集》得以付梓。两年后,他带着欣慰与遗憾,病逝在获鹿的寓所,终年六十八岁。

命运坎坷,李冶却完成哪部数学名著?

封龙归隐,他怎样重开书院讲学收徒?

世界领先,他又如何完美演绎天元术?

李冶,字仁卿,号敬斋,栾城人。李冶的父亲本来给他起名叫李治,但他长大后,发现自己与唐高宗李治同名,感到很不悦,因为他非常蔑视李治的无能,导致大唐江山改为武则天的武周,为了表明自己的气节,就把“治”字去掉一点,改名李冶。李冶出身官宦之家,他父亲李遹,在金朝任北京大兴县推官。

李冶出生在大兴,当时蒙古大举进攻金朝,金朝内外交困。李遹为防备不测,把家人送回故乡栾城,李冶便到邻县元氏求学。后来,金朝权奸胡沙虎篡权乱政,李遹托疾辞职,携全家隐居钧州(今河南禹县)。

李冶受父亲影响,自幼明事理,有志向,聪明好学,常常手不释卷,他总是很自信地说:“积财百万,不如薄技在身。”在他而立之年,以博学多才、品性高雅在文人墨客圈中崭露头角,时人称赞他“经为通儒,文为名家”。

李冶三十八岁赴洛阳参加科考,中辞赋科进士,刚刚进入仕途,就逢蒙古大军入侵。他权知钧州事,不久钧州也被蒙古军攻破。李冶微服出逃,北渡黄河,流落到山西忻州一带,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流浪生活。

金朝的灭亡给李冶的生活带来不幸,但却使他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他的生活十分艰苦,不仅居室狭小,而且常常不得温饱,他却以著书为乐,从不间断写作。

他在数学、文学、历史、天文、哲学、医学等方面深入研究,其中对天元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在五十六岁的时候,写成了数学史上的不朽名著——《测圆海镜》,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讲述天元术的著作。

后来,他结束了在山西的避难生活,回到故乡栾城,得到史天泽的尊重和扶植。

于是,他来到少年时代读书的封龙山恢复书院,收徒讲学,发展教育。当时,忽必烈还没登上蒙古帝位,作为皇子,他四处招揽人才充当他的谋士。听说李冶德才兼备,便派亲信藁城人董文用专程到封龙山请李冶。李冶跟随董文用,赶往位于今内蒙古正蓝旗的开平城,面见忽必烈。

忽必烈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问李冶:

“金朝优秀的人才有多少?”李冶说:“天下并不缺少人才,只要真心求贤就可以得到,舍弃了就会失去。”李冶还向忽必烈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为治之道,要立法度、正纪纲。纪纲者,上下相维持;法度者,赏罚示惩劝。”并提出一系列治国方略,得到了忽必烈的赞赏。

李冶会见忽必烈后,又回到封龙山,继续讲学著书。他在封龙山写成另一部数学著作——《益古演段》,深入浅出地推广天元术。就是使用一个符号代表未知数,通过这个未知数的高次幂,解析这个方程,可以求出未知数,这种中国人创造的高次方程数学,比欧洲早了三百多年。

两年以后,忽必烈继位,采纳了李冶的建议,并起用了李冶推荐的儒生。1261年,忽必烈在开平建翰林国史院,邀请李冶出任翰林学士,李冶以老病婉言谢绝。四年后,朝廷又征召李冶为翰林学士,他勉强赴任,但就职仅一个月,就不干了。他认为,翰林院里不能畅所欲言,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判断是非,再次以老病为由辞去翰林学士职务,回到封龙山。从此他再没有离开过封龙山。

李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除数学外,在文史等方面也深有造诣。他晚年完成的《敬斋古今注》与《泛说》,是他积多年笔记而成的两部著作,汇集了他对古今历史成败的散论。

1279年,李冶病逝于元氏,享年八十八岁。忽必烈并没有怪罪李冶不为大元帝国服务,而是破例赐李冶谥号文正。

深入虎穴,张德辉怎样孤身平息农民起义?

尊崇儒道,他又如何成为元世祖皇子老师?

为官清廉,张德辉留下哪些勤政爱民故事?

张德辉,字耀卿,山西交城人。年轻时勤学好问,多次被本县举荐。金朝末年,他经过考试,供职御史台衙门,断了一个大案,显示出他超人的正气和才华。

当时,有盗贼杀了一个算命先生,衙门四处搜查,结果抓获一个和尚藏匿了一个情人,就严刑逼供,诬告这个和尚杀了算命先生,和尚屈打成招被迫签字画押,押入死牢,申报后开刀问斩。张德辉对案情进行复查,和尚的情人说出了和这个和尚偷情的细节,证明这和尚那一天没有杀人作案的机会,要求再查。结果不久,那个杀害算命先生劫财的盗贼被抓住了,蒙冤的和尚被平反昭雪。张德辉的睿智,使和尚幸免一死。由此,他在朝中受到重视。

但是不久,金朝灭亡,他得知真定等路万户侯史天泽爱民惜才,招抚金朝遗老。就北上真定,投奔了史天泽,随着史天泽参加了灭南宋的征战。

有一次,史天泽率兵攻城,粮草不济,有几个士卒星夜出逃找粮食,结果被抓住,史天泽历来治军严明,一怒之下,下令诛杀逃兵。张德辉要求让逃兵申诉,结果逃兵说:“我们明知史大帅治军严明,士卒不忍心大帅挨饿,所以逃出去偷百姓的庄稼,还没回营,就被发现。”史天泽大为感动,自然赦免了士兵。

后来,在光州荜山一批农民占山为王,聚寨固守,史天泽商议如何进攻剿灭。张德辉主动请求上山招降,他深入山寨,晓之以理,劝农民军投降,使得此事件不杀一人而平息。

经史天泽举荐,忽必烈召见张德辉。问道:“孔子死了这么多年了,如今他的德行怎么还在呢?”张德辉说:“圣人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殿下如果能够行圣人之道,不就是孔子的德行犹在吗?”忽必烈又问:“有人说辽是因为崇佛而废,金朝以宠佞儒家而亡,你以为呢?”张德辉回答:“对于辽朝的事情我了解不深,但是金朝我是亲眼目睹。要臣中虽然有一两个可以算是儒臣,其余的大都是武夫和承袭爵位的无知之徒,说起军国大事,又不听取鸿儒大德的建议,所以金朝灭亡。他们不配玷污儒家圣人!”忽必烈听后,大为赞许。又问:

“祖宗的法度俱在,而执行起来,不能尽职尽责者很多。这将如何?”张德辉指着银盘比喻:“创业之主,就像制作银盘,精选白金良匠,但要交给后人,不断传承,必须要遴选懂事且严谨厚道的人来执掌。这样才能永为宝用,否则不仅很快就会损坏,而且有人还会偷窃而去。”忽必烈琢磨半天才说:

“你的话正是我心中应该谨记的。”

此后,张德辉又向忽必烈提出了尊孔的方略,建议恢复北宋祭孔的礼制,以此弘扬儒家学说,体现元朝尊儒重道。忽必烈非常欣赏,要求每年祭孔的礼制必须维护,世代不能废。

忽必烈还向他询问治军和管理民政的策略,张德辉都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临别的时候,张德辉又上奏了先要办好的七件事:敦孝友、择人才、察下情、贵兼听、亲君子、信赏罚、节财用。忽必烈对他刮目相看,请他入座,给予优厚待遇,让他奉旨教育忽必烈的儿子。

后来,张德辉举荐元好问一起觐见忽必烈,请求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忽必烈欣然接受。因为张德辉知恩图报,愿意回到真定报答史天泽知遇之恩,因此忽必烈命张德辉提调真定学校,相当于真定路的教育厅长。

忽必烈当上皇帝后,起用张德辉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他以年迈之身,剿灭土匪,罢黜贪官,受到民众赞扬。很多髦耋老人不远数千里来见,夸奖他:“六十年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太平官府了。”他还积极传播爱民之道,请求废除奴隶制,要求把蒙古贵族的家奴都解放为自由人。他政声显赫口碑很好,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慰劳,让他说说当务之急的事情。张德辉提了四点:严格保举制度以取人才;给俸禄以养清官廉能;易世官而迁都邑,即调动官吏迁都元大都;正刑罚而勿屡赦,不要过度宽赦。这些建议都被忽必烈采纳。

在此之后,张德辉不断升迁。从参议中书省事,调任侍御史,但他谢绝了。皇帝命他拟定御史台条例,张德辉建议朝廷完善法度,建立机制,设置宗人府管理王公贵胄,忽必烈都采纳了。

史书说,张德辉本性刚直,博学大器,气质高贵,不喜嬉笑,一看就是个正人君子。他与元好问、李冶这龙山三老,不仅是政治上的同志,也是学问做人上的好友。

1275年,张德辉逝世,享年八十岁。

这正是:

龙山三老留美名,历经丧乱聚真定。

治学育人成鸿儒,治国进谏垂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