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石话实说
3935200000095

第95章 日军入侵占石门、抗日烽火旌旗奋

在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陈列着这样一件奇怪的日军“军用品”——铁脖套。它把我们带回到那个荡气回肠的抗战岁月,也让我们回想起一位藁城的民族英雄。

1933年1月5日,日军向长城各口大举进犯,中国驻军顽强抵抗,长城抗战打响。3月9日,喜峰口前线总指挥、第二十九军一O九旅旅长赵登禹和副旅长何基沣挑选了五百名大刀队队员,分左右两路夜袭日寇。队员们如同神兵天降一般抡起了大刀,经过近三个小时的砍杀,有五百多侵略军的人头落地。

后来,侵华日军赶制下发了这些铁脖套,要求官兵睡觉时必须戴上套牢,以防第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夜间偷袭。

率领大刀队的副旅长何基沣就是藁城北席村人。何家是书香门第,何基沣的父亲是清末的举人。何基沣兄弟二人,他的哥哥何基鸿,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后出任司法部参事。

何基沣乳名辰子,天资聪慧,跟父亲念了三年私塾,就去北京投奔哥哥念书,先后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北平陆军大学。

1923年,他投身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由于足智多谋,不断升迁。1930年,冯玉祥西北军被改编,宋哲元部被编为二十九军,何基沣担任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O九旅副旅长。

1937年七七事变,何基沣率部驻守在卢沟桥,打响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他带领的大刀队,谱写了抗战史上辉煌的篇章,他一战成名,晋升为一一O旅旅长。

就在七七事变的第二天,青年音乐家麦新一夜之间写就了战歌《大刀进行曲》,并且特意加了一个副标题“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这首歌,一直被后世传唱至今。

奉命撤军,何基沣为何要饮弹自尽?

命不该绝,他又被谁营救擦肩死神?

劫后余生,他怎样申请为共产党人?

就在何基沣准备进攻丰台日军之时,蒋介石下达“不许出击”的命令。

由于日军野蛮进攻,佟麟阁、赵登禹将军慷慨殉国,二十九军伤亡惨重,何基沣在指挥所掩护各部撤退后,挥泪与驻地民众告别。

11月15日撤退到河南南乐,他痛感抗战不利、失土耻辱,心情绝望。于是奋笔写下了“马革裹尸去,不演风波亭”。绝不能像岳飞一样死在奸佞手中,于是他面对藁城的方向深深一躬:“父亲,儿不能战场杀敌,无颜面对燕赵父老,不能尽忠,也不能尽孝了。”说完,一声枪响,他打中自己左胸,倒在血泊中。部下急忙组织抢救,何基沣命大,居然脱离死神之手。

1938年,何基沣离军养伤,遇到了原来西北军的中共地下党李荫南,了解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他到了武汉,见到了董必武和周恩来。何基沣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到延安去,拜见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革命领袖。离开延安时,他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1939年1月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实现了由一名爱国军人向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

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何基沣与同为中共秘密党员的张克侠将军率国民党军第五十九军、第七十七军两万余官兵起义。有一部著名的电影《佩剑将军》,反映的就是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

1949年2月,何基沣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三十四军军长。

新中国成立后,何基沣先后任水利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等职。1980年1月在北京逝世,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另外,还有一位藁城将军,他是牺牲在抗日战场的第一位中国军队的军长。

他叫郝梦龄,字锡九,藁城庄合村人。家境贫寒,只读了三年私塾就被父亲送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后因不堪忍受老板虐待,投奔奉军当兵。因勤奋好学,先后被送往陆军军官小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从1921年起,郝梦龄先后任营长、团长。1926年归冯玉祥的国民军,任第四军第二十六旅旅长。在北伐战争中,作战英勇,升任第四军第二师师长。打下郑州后部队改编,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四师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兼任郑州警备司令,后升为第九军副军长、军长等职。

1937年5月,调四川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到了重庆,听说卢沟桥事变爆发,郝梦龄请缨北上抗日,他对妻子说:“我是军人,半生光打内战,对国家毫无利益,日寇侵占东北,人民无不义愤填膺。现在日寇要灭亡中国,我们国家已经到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我应该去抗战,应该与敌人拼。”

他率部经过武汉时,不忍看到行前家人哭哭啼啼,便悄悄写下遗书,让孩子们日后拆阅。他写道:“此次北上抗日,抱定牺牲。万一阵亡,你等要听母亲的调教,孝顺祖母。至于你等上学,我个人是没有钱。将来国家战胜,你等可进遗族学校……”

郝梦龄指挥第九军和晋绥军第十九军、第三十五军、第六十一军北上,坚守忻口主阵地。他鼓励官兵说:“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此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

在决战前夕他给妻子的信中说:“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成功便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为军人者,为国家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

决战忻口,郝梦龄怎样与敌军展开拉锯战?

壮烈殉国,英雄遗体为何长眠武昌卓刀泉?

万古流芳,武汉人民如何改路名以示纪念?

10月11日,日本第五师团,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全力向忻口阵地发起猛攻。面对强敌,郝梦龄毫无惧色,亲临第一线指挥。第九军在日军飞机、大炮轰炸时掩蔽起来,日军炮火一停,便冲上阵地狠狠打击日军,多次与日军展开白刃肉搏,战况惨烈,双方损失惨重。10月12日,南怀化主阵地被日军攻破,第九军与日军在忻口南北展开激烈的拉锯战,一昼夜竟易手十三次之多,郝梦龄率军终于占领了204高地,但第九军损失惨重。为了坚守阵地,郝梦龄对阵地上的将士说:“先前我们一团人守这个阵地,现在只剩下一连人还是守这个阵地,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这个阵地。我们一天不死,抗日的责任一天就不算完。”

10月15日夜,总司令卫立煌给郝梦龄增派了七个旅,并命令他分三路夹击日军。16日凌晨,郝梦龄率部队对日军阵地发起了攻击,日军节节败退,第九军乘胜追击日军。

混战中,郝梦龄不幸被日军机枪子弹打中,壮烈牺牲,时年三十九岁。

10月24日,郝梦龄的灵柩由太原运至武汉。武汉各界举行公祭,以国葬仪式安其遗体于武昌卓刀泉,万余人参加葬礼。12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并追赠其为陆军上将。1938年3月12日,延安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战阵亡将士大会,毛泽东在会上高度评价郝梦龄抗日殉国的精神。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武汉市人民政府重修其陵墓,并将汉口吉林路更名为“郝梦龄路”。

藁城人民不会忘记这两位抗日将军,石家庄人民也将永远铭记将军业绩。

闻名遐迩,子弟兵称谓究竟由何而来?

拥军模范,戎冠秀怎样赢得军民爱戴?

挺进华南,平山团如何展现英雄风采?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斗争上,平山革命老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历史篇章。其中,平山团和子弟兵母亲戎冠秀,可以说妇孺皆知。如今人们都亲切地称人民军队为“子弟兵”。

1937年10月,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带着十多个八路军战士到太行山区征兵,来到平山县。

平山地处太行山区,早在1931年夏天,平山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到1937年全县已建七十多个党支部,发展党员七百多名。

霍宾台村是平山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所在地。在八路军到来之前,党支部就组织起一支六十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其中共产党员就有十五人。王震带领的八路军征兵人员一到,平山县游击队被编为了第一连。这支队伍走一村带一村,走一路影响一路,不断有平山农民主动加入抗日队伍。三十三天的时间里,一个连就变成了一千七百多人的一个团。

由于这个团大部分战士都是平山人,所以被称为“平山团”。第二年,这个团被编为一二O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

俗话说“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在平山团中有不少人就是父子、兄弟、叔侄、表亲等。他们同仇敌忾,生死与共,在抗日战场上战斗力极强。

这支刚刚组建的队伍在田家庄参加了第一次战役,头一仗打胜了。

平山团有个战士叫王家川,在一次战斗中连续打死八个日本兵后,壮烈牺牲。他的弟弟王三子步行几百里山路找到平山团,接过哥哥的枪继续战斗,并把名字改叫“王家川”。后来,《抗敌报》为此专门发表了通讯《王家川没有死》。

平山团因战斗伤亡减员很大,1939年8月,平山县又为平山团补充兵员一千一百五十八人。平山县两次输送战士共计三千八百五十八名,表现了滹沱儿女慷慨悲歌的英雄气概。

鉴于平山团作战勇敢、战绩卓著,1939年5月2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通令嘉奖,将其命名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在平山县送郎、送子参军的女性中,有一位全国闻名的拥军模范戎冠秀。

戎冠秀1896年出生在平山杨树壕一个贫苦雇农家庭。九岁时被卖到沙坪村李家作童养媳,后来讨饭到了下盘松村,定居下来,在这里度过了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来到平山。中共平山县委迅速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下盘松村的抗日民主政权及工、青、农、妇等抗日团体也建立起来。

戎冠秀的丈夫李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支部宣传委员。戎冠秀立即投入了抗日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下盘松村妇救会主任,当时她已四十二岁。她带头送子参军,带领妇救会员慰劳军队,抢救伤员。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授予她“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无数个平山县军烈属的代表,戎冠秀参加了开国大典,曾十三次见到过毛泽东主席。2009年9月,戎冠秀被评为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从此,“子弟兵”这个名号不胫而走,成为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的亲密代称。

在三五九旅参加南泥湾开荒时,毛泽东称赞平山团“打仗是英雄,生产是模范”。

延安党中央的警卫部队就是以平山团为主体组建的。

1944年,党中央决定以三五九旅为骨干,组成南下支队,挺进华南,开辟抗日根据地。平山团是南下支队中唯一成建制的部队。

1946年9月15日,南下支队回到延安,出发时四千一百人,归来后仅剩下八百三十三人,平山团剩下不到二百人,一千多名平山子弟倒在了南下的征途中。

后来平山团的主力挺进新疆,屯兵天山,成为新疆建设兵团的主力。

这正是:

藁城名将何基沣,大刀威名日寇惊。

平山儿女多奇志,南征北战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