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衣食大义
3938800000010

第10章 御食辨真 满汉何来全席(4)

看来,这赐食并无一定之规,往往因“上”而异。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每天临朝处理公务,臣子们跟着紧忙活,吃喝的油水便大些。不过,皇上既非民选,也无任期,一旦登基便由着性子来,能不“倦勤”者实在不多。像万历皇帝在位48年,长期不办公,谁也没辙。“主上御朝既稀”,手下的难免“筵宴顿减”,只能等着太后、太子过生日时混碗面条吃了。此外,就是逢年过节弄点元宵春饼粽子之类的,小打小闹而已。就是这,也得看皇上高兴不高兴。明代廷臣原先可在四月初八吃“不落荚”,以纪念佛祖生日。这是一种用苇叶方包糯米制作的食品,长三四寸,阔一寸,味道与粽子相近。待到嘉靖皇帝上台,辟佛崇道,遂将其轰出了宫外。因此,指望赐食来改善伙食,实在是很不牢靠。

大锅饭而外,赐食还有小灶。获此待遇者多为高干,一般模样的够不上。林则徐曾在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阴历十二月廿七日的日记中记道:“帮贵差曹正全回楚,奉到恩赏御书‘福’字、‘寿’字两幅,鹿肉一总封,恭设香案敬领。”这鹿肉之赐,便属小灶。其时林则徐官居湖广总督,属大军区级干部。道光十五年他任江苏巡抚时,也有过赏赐,但仅有“福”字和鹿肉,并无“寿”字。大概因为当时他还只是省部级。

清代皇上过年赐给大臣鹿肉,据说是取其音以代替“禄”字,与“福”“寿”合赐,便有了“三星高照”的吉祥意思。不过我揣度,此举也是为了避免臣子们找后账。皇上是真龙天子,说话办事必须算数。“福”“寿”概念毕竟抽象,赐后用不着兑现,“禄”则不然,得用真金白银招呼。如果有哪个大臣拿着皇上开出的“支票”要求增加工资,如何处置?因此,莫如赐“鹿”以代“禄”,既把吉祥意思递到了,也没有挤兑风险,还能让臣子们拿鹿肉滋补滋补身子骨。一举数得。

林则徐受赐之后,要“恭设香案敬领”,却未说消受这鹿肉还有什么仪式,《史记》中则有记载。汉初有一大臣姓石名奋,姐姐是刘邦的“美人”即名分不高的小老婆。靠着裙带关系和谦恭作风,石奋从一个文件收发员居然升至年薪“两千石”的高干,而且四个儿子全都成了“两千石”,故人称“万石君”。“万石君”退休后,“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吃两口赐食还得“稽首俯伏”,够麻烦的。不过,想不麻烦者则会有更大的麻烦。

赐食给石奋的汉景帝刘启,还有个大臣周亚夫,他因平定吴楚之乱有功,从执掌军权的太尉升为丞相。不过此人办事不很谦恭,景帝要废太子,他不同意,景帝要封大舅子为侯,他也不同意。景帝很是恼火,以身体欠佳为由把他免了职。后来景帝又召见周亚夫并赐酒食,想看他是否学会了圆通谦恭。于是只发给他一大块肉,不给切,也没有筷子。周亚夫扭头便向宴席官要筷子,景帝笑眯眯地说,有这些你还嫌不够吗?周亚夫这才知道坏了事,脱帽谢罪,赶紧开溜。景帝由此给他下了政审结论:“此怏怏者非少主(即后来的汉武帝刘彻)臣也!”

周亚夫既失圣眷,很快便有人告发他买了五百具甲盾企图谋反。他申辩说:“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办案者说:“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这话绝对经典,可入《专案语言精粹》。最终,就因为皇上赐的一块肉没吃好,周亚夫竟在牢中绝食五天,呕血而死。

赐食花活儿,实在多而又多!

?

饮馔之赐

中国过去的衙门,往往还是个大食堂。官员们公事办完之后,接着就要公款吃喝,而且还有各种专称。

宰相们在特设餐厅吃的小灶,叫“堂食”或“堂餐”;一般官员朝见皇帝之后享用的工作午餐,叫“常食”或“廊餐”,从名称看,大约只能“圪蹴”在过道里进餐,和民工吃盒饭的模样差不多。宋代官员除日常小吃小喝,还有法定大吃大喝,每十天可摆一次酒宴,是为“旬设”。“旬设”经费,官拨之外还可自筹。这下自然惨了小民。

据专家考证,中国官员的公费吃喝,汉代便已有之。直到清代,此风仍未稍减,而且还走向了世界。英人威妥马在日记中记载,中国总理衙门的规矩与各国外交部迥然不同,凡各国使臣至总理衙门,必具酒果,王大臣以次陪坐,一若以饮食为交涉之要务也。这个威妥马不是什么好鸟儿,曾长期担任英国驻华公使,十分跋扈,从中国割了不少肉。但这一记载当是事实。

总理衙门并非总理办公室,其全称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新设机构,专司“外交事务”,位居吏、户、兵、刑等六部之上。中国古代虽有“折冲尊俎”之说,讲究于酒宴之上克敌制胜,但想在吃喝谈笑间将对方之“冲(战车)”折退,自己的实力总得差不多。积贫积弱之国,还在思谋“以饮食为交涉要务”,则“尊俎”虽有,“折冲”全无,最终只能割地赔款了事。

食堂与衙门共存,乃制度使然。中国官吏的俸禄大都有限,明代六部尚书为正二品,全年俸银仅152两,清代二品大员年俸也不过158两,七品芝麻官只有45两。这点收入,不足以让大小官员安心为朝廷效力,于是皇上得另外想辙。一方面,对臣工拿“红包”睁只眼闭只眼;另一方面,搞点公款吃喝。这样做的好处是朝廷节省了明面上的开支,退休负担也能少点。因为官员“乞骸骨”后可领半俸,而“红包”“公费用餐”是不在其列的。其弊病,则不必细说。

低工资外加公款吃喝既成制度,万岁爷们便有了掌控官员嗓子眼的绳套,也增添了给臣子们送温暖的本钱,这就是赐食。因为手下人如果囊中丰盈,都能上大街吃小馆子,这赐食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平心而论,皇上给手下送吃送喝,并不全然是为了笼络人心,也有真情流露的时候。唐太宗的宰相杜如晦死后,李世民为失去股肱悲痛不已,“后太宗尝新瓜美,怆然悼之,辍其半,使置之灵座”。这半瓜之赐就很有人情味儿。老李的后人玄宗李隆基,在金銮殿召见“谪仙人”李白并看了他的文章之后,“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此爱才之举也堪称道。北宋的宋仁宗出生后,其父宋真宗“喜甚”,“宫中出包子赐臣下,其中皆金珠也”。家中添丁进口,破点钱财与臣子同喜,也在情理之中。皇上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需要与人分享。

北宋皇帝,自太祖以降大都好吃羊肉,据说还是祖宗家法。于是御膳房便多了一个差使,烤制羊肉遍赐百官。由此民间还编出了顺口溜:“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意思是学好东坡老先生的文章便能当官,有资格享用御赐羊肉,否则只好待在家里喝菜粥。赐食之深入人心,由此可见一斑。其实,天下苏文第一熟的东坡先生本人,倒是更喜欢吃菜羹,曾多次在诗文中提及此好,还专门写过一篇《菜羹赋》。

如果哪个刚有资格“吃羊肉”的傻小子,赶巧啃了半个瓜,喝了两勺羹或是捞了金珠包子,便自以为从此和万岁爷铁瓷,想来个肝胆相照,此人必倒血霉无疑。何为赐?上给下也,尤指君王给予臣子的恩宠。中国众多带“赐”的词儿,无不具有此义,如赐姓、赐田、赐爵、赐履(封地)、赐祭、赐谥……赐食自然也不例外。皇上给你吃点儿喝点儿,是要你感激涕零,死心卖命,而并非要和你拜把子。这上下尊卑的关系容不得半点含糊。

三国时的曹植曾写过一篇《谢明帝赐食表》:“近得赐御食,拜表谢恩。寻奉手诏,愍臣瘦弱。奉诏之日,涕泣横流。虽文武二帝所以愍怜于臣,不复过于明诏。”这魏明帝曹丕虽然是曹植的哥哥,但后来两人却是君臣,因此赐食之后曹植便要上表谢恩。曹植老爹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曾为其底定中原立下奇功,后来与曹操肝胆相照了一回,坦言他想取汉帝而代之的计划委实不妥,结果被曹操赐食。首席谋士打开食盒一看,里面空无一物,知道是告诉他今生今世没的吃了,于是“饮药而卒”。知道了赐食之凶险,曹植做篇“涕泣横流”的表面文章以图自保,实属必要。

今人已远离赐食的麻烦,可以随便上街吃小馆子,实在是幸运之极。只是“非典”之类还有些烦。

?

皇上吃请

历朝历代皇帝国王,不管赵钱孙李,还是路易亨利,逢到与臣民会餐这样的事儿,总是请客的时候多,吃请的时候少。道理很简单,皇上有钱有权,要请客只是一句话的事,用不着跟谁请示汇报,也没有监察部门管着。若是有人瞎起哄,说请客多了影响经济发展,高兴了用一句“与民同乐”堵你的嘴,不高兴时下道圣旨把你“咔嚓”了。请客既有如此便利条件,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