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北大哲学课
3943000000017

第17章 爱琴海岸的淳朴(1)

整个宇宙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天、地、山、水,各种生物,形形色色慢慢展开,最后才有人类,有我。人之有生,正如万物一样是自然而生的。

——梁漱溟:曾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爱智慧的源头

早在希腊文明兴起之前,人类文明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发展了几千年,并向四面八方传播。但是,这种文明始终缺少一种因素,并最终由希腊人将其补上。希腊人对纯粹知识的探索和成就都非常伟大,现代的数学、科学与哲学都起源于希腊;他们编写内容翔实的历史书,思考生活和世界,不受前人思想的牵绊。

哲学,虽然并不完全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从希腊开始的,但希腊人的哲学成就的确无与伦比。希腊人把哲学称为“爱智慧之学”,赋予它循理论智、探究天地社会人间万象演变因由的任务。

希腊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哲学流派,当属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

城市米利都,是富饶的港口和商业中心,公元前494年,米利都被波斯攻陷,丧失了它在爱奥尼亚的文化中心地位。但米利都的哲学家们,却揭开了希腊哲学以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序幕。

米利都学派大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是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学派,被誉为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他们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开创了理性思维,他们总是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

智者的顿悟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被尊为西方哲学的始祖,是希腊七贤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有名字留下来的思想家,尽管他身上科学家的气息要比哲学家的气息浓厚。

泰勒斯还是公认的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因为他第一次提出了“实际的本原是什么”这一哲学命题。他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水是世界的本原。

泰勒斯出生于小亚细亚的米利都。那里经济繁荣,但是因为有很多奴隶,使得穷人与富人之间矛盾激烈。不过,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希腊非常普遍。

他非常崇尚水,甚至认为大陆是漂浮于水之上的。他还认为磁石能吸引铁是因为磁石内部有灵魂,并由此推断万物内部皆有神。虽然这些观点有些粗糙,但是对以后的哲学思想启发意义重大。

关于泰勒斯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几个很有趣。

当时的人们看到泰勒斯不好好赚钱,经常去探索些没用的事情,而且只要一有点钱就去旅行花掉了,所以都说学哲学没有用。有一年,泰勒斯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观察天象,预测第二年橄榄会大丰收,便用自己的全部积蓄租下了全村的榨橄榄油机器。等到第二年,橄榄果然丰收,人们纷纷来向他租借榨油的机器,他因此大赚了一笔。由此证明了哲学家并非人们说的那样一无是处。

有智慧的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泰勒斯便是如此,他更乐于追求值得追求的东西。“赚钱?如果我想赚的话,我随时可以比别人赚得多,只不过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一天晚上,泰勒斯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星空,满天星斗,璀璨耀眼。他预言道:第二天会下雨。

正在他预言会下雨的时候,脚下有一个坑,他没有注意到,结果直接掉进那个坑里,差点摔了个半死。别人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把我救起来,你知道吗?明天会下雨啊!”

于是,人们开始争相笑话他:原来是个只知天上事,不知脚下发生什么的哲学家啊……

但是两千年以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所以,泰勒斯的伟大不在于他取得的成就,而在于勇于探索的精神。

和谐就是一切

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没有数学!

最早悟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的,是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生于爱琴海东部的萨莫斯岛,自幼聪明好学,曾在名师门下学习几何学、自然科学和哲学。他认为“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而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在这个意义上,他把数理解为自然物体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源。

因为有了数,几何学才有了点,有了点才有线、面和立体,有了立体才有了火、气、水、土这四种元素,从而构成万物,所以数在物之先。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由数决定的,都必须服从“数的和谐”,即服从数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从五个苹果、五个手指等事物中抽象出了“五”这个数。这在今天看来很平常的事,但在当时的哲学和实用数学界,却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实用数学方面,它使得算术成为可能。在哲学方面,这个发现促使人们相信数是构成实物世界的基础。

毕达哥拉斯曾旅居埃及,后来又到各地漫游,很可能还去过印度。在他的游历生活中,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了解了许多神秘的宗教仪式,还熟悉了它们与数的知识及几何规则之间的联系。

有一次,毕达哥拉斯应邀参加一位政要的餐会。这位主人豪华如宫殿般的餐厅铺着一层正方形美丽的大理石地砖。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怨言。而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哲学家却在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地砖。

当然,毕达哥拉斯不只是欣赏地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于是他拿了画笔,蹲在地板上,选了一块地砖,以它的对角线为边画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面积恰好等于两块地砖的面积和。他很好奇,于是再以两块瓷砖拼成的矩形的对角线为边画另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五块地砖的面积,也就是以两股为边作正方形面积之和。

至此毕达哥拉斯作了大胆的假设: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边的平方恰好等于另两边平方之和。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在中国被称为“勾股定理”,被记载在《周髀算经》里。总之,那一顿饭,这位古希腊哲学大师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地面。

旅行结束后,毕达哥拉斯返回家乡萨莫斯岛。由于政治的原因,他后来迁往位于南意大利的希腊港口克罗顿居住。在这里,他创办了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毕达哥拉斯学派,亦称“南意大利学派”这个学派的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音乐家。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他们认为,对几何形式和数字关系的沉思能达到精神上的解脱,而音乐却是净化灵魂从而达到解脱的手段。不可否认的是,毕达哥拉斯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不仅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是由他开创的,他还将数学与自己思想中的神秘部分结合在一起,这也导致后来数学与哲学一直存在一种奇特的关系。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辩证法的奠基人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的,却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

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绝了。他说:“因为我有一种对显赫的恐惧,我不能到波斯去,我满足于我的心灵既有的渺小的东西。”

有人问他为什么保持沉默,他回答说:“为什么?好让你们去唠叨啊!”

虽然这些逸事不完全可信,但这足以表明希腊哲学家已经开始脱离公共事务,只是赫拉克利特还没有完全脱离政治而已。

当爱非斯城邦放逐了他的朋友赫尔谟多罗时,他气呼呼地说:“爱非斯的每个成年人最好都将自己吊死,把城邦留给尚葆其天真的少年。”为此,他号召人民站出来,一起保卫法律,铲除暴虐。

据说,他在隐居时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后来得了水肿病。他到城里找医生,用哑谜的方式询问医生能否使阴雨天变得干燥起来。医生不懂他的意思,他便跑到牛圈里,想用牛粪的热力把身体里的水吸出,结果无济于事……

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偏重神秘主义,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神秘主义。他认为万物的本原都是火,世界万物是由火产生的,消亡时又都要复归于火。他说:“这个万物同一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他还认为,人的灵魂是由水和火两部分组成的,火代表高尚,水代表低贱,因此灵魂应该是干燥的。醉酒令人快乐,但也会导致灵魂变湿,如果变成水就代表这个灵魂死掉了。

赫拉克利特的这些理论与尼采类似,都透露着一股高傲。可以看出他认为人应该自己掌握命运,并反对纵欲享乐。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赫拉克利特很有影响的一句名言,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这次踏进河里,水流走了,下次踏进河里时,又流来新的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种“万物皆动”“万物皆流”的思想,使赫拉克利特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他认为,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冷可以变热,热可以变冷,湿会变干,干会变湿……对于赫拉克利特的这种观点,恩格斯曾总结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又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虽然赫拉克利特的这些辩证法思想还带着朴素的直观性,但在当时却是非常深刻的,为人类认识的发展,为希腊以至整个西方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深远的前途。列宁称赞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论自然(节选)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如果说幸福仅在于感官的快乐,那么,牛吃到饲草时是最幸福的。

驴子会选择饲草,而舍弃黄金。

很多人不反省自己所遇见的事,即使因此受到教训也还是没有认真地思考,他们自己却总认为自己了解了。

人们离世之后的遭遇,既不是人们所期待的,也不是人们所想象的。

渊博的知识并不能让人变得智慧。否则,它早已使赫西奥德、毕达哥拉斯以及色诺芬尼和赫卡泰变得有智慧了。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那就是认识那驾驭万物的思想。

灵魂的边界你是找不出来的,即使你走遍每一条大道也找不到,它的根源隐藏得特别深。

我们有没有走过同一条河流。

时间是一个玩色子的儿童,他掌握着一切。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海水是最清洁的,又是最不清洁的:对于鱼,它是能饮用的和有益的;对于人,它是不能饮用的和有害的。

万物不变都是一

◎感觉不过是幻觉

巴门尼德,生在爱利亚一个被尊敬的富裕家族里,不过关于他生平的记载却很少。亚里士多德也只是将他的一些经历作为传说:巴门尼德曾做过色诺芬尼的学生,在爱利亚学派中是一个出色的人物。

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是巴门尼德思想传播的黄金时期。柏拉图的记载中说,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曾经拜访过巴门尼德,受益匪浅。

巴门尼德认为“一”是无限的,不可分的,而且感官是骗人的,他还把大量的可感觉的事物都斥之为单纯的幻觉。他相信,唯一真实的存在就是“一”。这与赫拉克利特认为的“一生万物,一是对立统一”的观点是不同的。举例来说,赫拉克利特认为“冷”的对立面是“热”;而巴门尼德显然认为“冷”仅仅意味着“不热”,“黑暗”仅仅意味着“不光明”,没什么对立之说。

他所想象的“一”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上帝。巴门尼德似乎把它认为是物质的,而且是占有空间的,因为他说它是球形,但它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它的全体是无所不在的。

在通过思想与语言进行哲学推断的哲学家中,巴门尼德是最早的一位。从他流传下来的言论来看,他认为人的思想和言语都有一个载体,如果在这一时间和另外一时间想到或者谈到同一样东西,那就说明这件东西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变化,如有变化的话,就说明这不是同一样东西。他还有这样一个推论:如果你用语言提到某事物,这种事物就一定存在,而且不仅在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永远都存在。

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显然是有漏洞的。比如说人们常提到的麒麟,它只是人们虚幻、杜撰出来的,原本不是真实存在的,怎么能说人们用语言描绘出来了,这个事物就一定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呢?

有人说是巴门尼德创造了逻辑,实际上他从语言和思想中提取的,只是一种遵循逻辑的形而上学。人们现在回想起某件事物,回想是现在发生的,而回想的对象则不是现在存在的。回想是在大脑中对过去的事物进行重读,而过去的事物依旧在过去,并没有随着回想而来到现在。因此,他提出要避免产生这种错误的唯一办法,就是比这种错误的逻辑走得远一点,看得也远一点。

◎巴门尼德著作(残篇)

我乘坐着的驷马高车载着我向前进,随我高兴,极力驰骋。

后来它们把我带上举世闻名的女神大道,这条大道指引着求知人走遍所有的城镇。拉车的马儿十分聪明,欢快地载着我前行,少女们为我指点出途径。

那火热的车轴被磨得滚烫,在车轮的毂臼中发出笛啸似的声音,因为它的两端被旋转的车轮带着,飞速地翻腾。

这时,太阳的女儿们迅速走过,离开了黑夜的宅所,掠过头上的纱巾,把马车赶向光明。

少女走过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大门,把白天和黑夜的道路划分,上边有门楣,下边有石头的门槛;这天门上巨大的双扉闭得紧紧,保管启门之钥的是狄凯,那专司报应的女神。

少女们用恭维的辞令央告这位尊神,机灵地劝她同意把插牢的门闩拿开。

于是这大门就像打呵欠似的打开了,两根嵌着钉子的黄铜门轴在一根接着一根转动。少女们驱着马匹驾着车辆笔直地走进门来,女神亲切地将我接待,握着我的右手,对我说了这番话:

啊,青年人,你在不朽的向导和马儿的陪同下,来到我的门庭,十分欢迎!把你领上这条大道的不是恶煞(因为这条大道离去人间的小径的确很遥远),而是公平正义之神。

你应当学习一切事情,从那坚贞之心的感人真理,到毫不包含真理的凡夫俗子的意见。

尽管意见不尽相同,但你还是要加以甄别,因为只有通过彻底的全面钻研,才能对假象作出判断。

不过,你要使你的那些真知灼见远离凡夫俗子的意见,不要让那些习惯用经验的力量把你逼上这条路。不要仅仅以茫然的眼睛、嘈杂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

你面前只剩下一条道路,可以放胆遵循。

真理之路。

让生活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