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大历史课
3943900000030

第30章 中世纪的裂变(3)

伊万利用替金帐汗收取贡赋的机会,中饱私囊,捞了不少,还帮金帐汗去镇压别的小公国,同时扩大自己的领土。到了他的孙子季米特里担任大公的时候,莫斯科公国的势力又进一步发展,领土面积进一步扩大。而此时,金帐汗国内部发生混乱,马麦汗篡夺大权,汗国开始走下坡路。底米特里决定举兵反抗,摆脱蒙古人的统治。

马麦汗大怒,率二十万军队直扑莫斯科公国。1380年9月,双方会战于顿河之滨的库利科沃原野。这时的鞑靼人,国势日衰,鞑靼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双方一场血战,马麦汗大败而走。

到了15世纪,莫斯科的伊万三世统一的俄罗斯,并最终击败蒙古人,结束了金帐汗国对俄罗斯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

1689年,彼得一世夺得政权,从此开始了雷厉风行的改革。彼得一世的改革,一举使俄国告别落后,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林。1721年,彼得一世被尊称为彼得大帝,俄国正式称为俄罗斯帝国。

黑死病侵袭欧洲

从1300年前后一直到15世纪中后叶,世界各地灾难不断,其灾难之严重,持续时间之久,让许多人陷入了绝望,其中尤以在欧洲蔓延的黑死病所造成的危害最为惨烈,有2500万欧洲人丧生。

黑死病是因其可怕的症状而命名,其典型症状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病菌是通过老鼠传播的。一旦染上此病,人会高烧不退且精神错乱,然后痛苦地死去,根本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大部分人在感染后的四十八小时内就会死掉。

黑死病最初是于1339年在中亚地区暴发的。随着带着黑死病病菌的老鼠的东奔西走,瘟疫开始迅速蔓延。其结果是印度人口锐减,蒙古统治下的西亚、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等地区尸横遍野。1347年,黑死病传到了横跨欧亚的君士坦丁堡和亚历山大城。次年初,上述两座城市的人口死亡数量剧增,亚历山大城一天就至少死亡一千人。而埃及另一座大城市开罗平均每天死亡至少七千人。

欧洲的灾难开始于1347年10月,一艘载有带着黑死病细菌的老鼠的船只从克里米亚半岛来到了西西里岛,该岛迅速被瘟疫笼罩。1348年初,黑死病蔓延到了威尼斯和热那亚,随即扩至整个意大利。富裕的大城市佛罗伦萨受灾最为严重,城里的95000人死掉了55000人。与意大利毗邻的国家法国希望将瘟疫拒之门外,但为时已晚,黑死病已经在港口马赛登陆,并由此进入了西班牙,开始蔓延。1349年,英格兰南部和爱尔兰相继受到黑死病的威胁,随之瘟疫又扩展到了德国北部和北欧的瑞典。1532年,俄罗斯也未能幸免。

据估计,14世纪的一百年中,欧洲有大约2500万人死于黑死病,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不过,这次流行并没有到此为止。直到15世纪末,欧洲每十年就遭到一次黑死病的袭击。至于究竟有多少人死于黑死病,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字。此后300年间,黑死病还曾多次暴发,可能总共杀死了多达2亿人。当时许多人将这场瘟疫视为“上帝对人间罪人的惩罚”,是“没有药可以克服或减轻的疾病”。

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英法两国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之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从而进行长达116年的战争。

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1340年,英法两国发生海战,法军战败。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1346年8月,双方在克雷西会战,英军大捷,乘胜进入诺曼底。1347年攻占法国的加来。1356年9月,普瓦提埃之战,法军大败,法王约翰二世(1350~1364年在位)及众臣被俘,英借此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1360年法国王子查理被迫签订屈辱的《布勒塔尼和约》,把加来及法国西南部大片领土割让给英国。1364年,王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为了夺回失地,改编军队,整顿税制,紧张备战。1369年起连续发动攻势,几乎收复全部失地,1396年双方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年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年在位)即位后法国统治阶级发生内讧之机,领兵进攻法国,10月占领法国北部。1420年,双方签订《特鲁瓦条约》,条约规定法国王太子的王位继承权转归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之女结婚。这项条约实际上将法国分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国王太子查理分别统辖的三个部分。

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与英王亨利五世先后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1422~1461年,1470~1471年在位)兼领法国国王。1428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形势危急。法国人民组成抗英游击队,袭击敌人。1429年,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解奥尔良城之围。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继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于法王。1453年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除加来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

百年战争持续了116年,不论对英国或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不过,因为这场战争,法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同时,英国失败后放弃了谋求大陆的企图,转而走向海洋扩张的道路。

天主教会大分裂

1378~1417年间,由于法国和德、意争夺对教廷的控制权,而造成天主教会同时有两个教皇对峙甚至三个教皇鼎立的分裂局面。

1377年,阿维尼翁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将教廷迁回罗马后,于次年3月去世。罗马城的市民决心将教廷留于罗马。枢机主教团在群众骚动的威胁下,选出意籍教皇乌尔班六世。他即位后力图消除法国对教廷的影响,引起在枢机主教团中占多数的法国人的不满。于是他们离开罗马,回到阿维尼翁,并声称被胁迫而选出的乌尔班六世职位无效,另选日内瓦枢机主教为教皇,称克雷芒七世,驻阿维尼翁。乌尔班则在罗马另设枢机主教团。因而形成天主教会大分裂的局面。

两位教皇互相攻讦,互相开除对方教籍,并同时向西欧各国征收贡赋和税金。各国则根据其对法国和德、意的政治态度和关系的亲疏,分别拥护其中一位教皇,而形成两个势力集团。当时承认罗马教皇的,除德、意外,还有与法国处于战争状态的英格兰和受德意志影响的波兰、波希米亚、丹麦、瑞典等。承认阿维尼翁教皇的除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外,还有与英格兰不睦的苏格兰和受法国影响的西西里和撒丁尼亚。各地教会则基本上按本国君主的态度行事。

天主教会大分裂真正起因并非教义、教规上的分歧,而是西欧各国封建统治者争夺权力的反映。后来,在法王查理六世和巴黎大学的倡议下,两处的枢机主教团于1409年在比萨举行会议,将罗马的格列高利十二世和阿维尼翁的本笃十三世同时废黜,另选教皇亚历山大五世。但格列高利和本笃分别得到一些国王支持,均拒绝退位,因而形成三位教皇鼎立的局面。

141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会同巴黎大学教会法学者和若干枢机主教,迫使亚历山大的继任者约翰二十三世在德国南部康斯坦茨召开公会议。约翰在会上遭到谴责,弃职而走。在西吉斯孟的坚持下,会议继续举行。结果约翰和本笃被废黜,格列高利被迫引退,另选为各方所接受的新教皇马丁五世。至此,延续四十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才告结束。

玫瑰战争

玫瑰战争,或称蔷薇战争,指英国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之间为了英格兰王位的断续内战。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皇族的分支,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玫瑰战争这个名称来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

英法百年战争后期,除卡莱外,英国失去所有在法的据点,英贵族纷纷携械返乡,遂成地方强藩。英贵族间,久因在法前线争功积怨,彼此成仇,返乡后时有争端。英王亨利六世既失军功,又无力重振威势,中央政府遂成积弱之势,无法主持公义,维护地方秩序,于是放任贵族持械私斗。

贵族们以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为首,分派对垒,互争王位控制权。从1455年始,三十年间,战事不断。英国贵族战死无数,许多旧家贵族因此绝嗣灭族。居领导地位之兰开斯特家族于1477年绝灭,大权旁落于其支派都铎家亨利之手;而约克家族亦于1483年绝男嗣,仅遗一女伊丽莎白。1485年亨利都铎得贵族支持登英王基,翌年,娶约克家之伊丽莎白为妻,结束为期三十年的恩怨,开创英近代史之第一个王朝——都铎王朝。

在这次战争中,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同归于尽,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在战争中迅速增长,并成了都铎王朝新建立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玫瑰战争是英国专制政体确立之前封建无政府状态的最后一次战争。恩格斯说:“英国由于玫瑰战争消灭了上层贵族而统一起来了。”这对于英国历史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随着政治的统一,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封建农业开始向资本主义农业转变,导致英国农村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农场,出现了一批与资本主义密切联系的新贵族,他们把积累起来的资本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工业,使得英国工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