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艰难的复兴
3945000000071

第71章 中国地缘环境和对外战略下(4)

中国在非洲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西方国家造成的。西方以反恐为名,将军事力量部署到“有恐怖威胁”的地区,借助军事优势重新在非洲取得战略优势;对恐怖主义的过分渲染与武装冲突事件的频仍也会使非洲人失去对自己发展战略目标的清晰认识,忘记了发展而热衷于发展武备。对于追求经济合作的中国来说,由于一些国家战略目标的转移,其在非洲的影响力下降了。

(三)中国的非洲战略

非洲在政治上依赖于中国,这是中国制定对非战略的先天优势。而来自中国的贸易与投资也为非洲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曙光”,但是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已经越来越超越经济领域本身,超越非洲的地缘限定,需要从整体的战略高度审视之。因此,中国的对非战略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做到政治与经济两手抓,同时,立足非洲但要超越非洲的地缘边界。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在政治领域和地区层面加强中非战略合作,积极稳妥地支持非洲的一体化进程。在与具体国家的双边关系层面,中国不仅要与政府、政治精英交往,还要与所在国家的各种政治力量打交道,避免在当地形成“中国支持当地政府”的印象,而应保持一个公正、不干涉内政的形象。加强中国在非洲国家的公共外交投入,尤其是要改变外交言辞中空洞的话语体系,赋予外宣语言更具当地的实践意义,使当地民众了解中国在非洲的目的和所扮演的角色,消除民众的疑虑。在双边关系层面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是发展与非洲大国的良好的双边关系,使之成为中国发展、协调与非洲整体关系的战略支点。

对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在非洲活动的妖魔化宣传,一方面中国不要过于在意国外的批评而忽略自身的优势,不要过于在乎大国关系却忽略其他因素;另一方面中国要积极地开展针对西方恶意宣传的公共外交,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向外国民众说明情况,对西方的歪曲报道进行反驳,加以澄清,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在特殊的利益维护上,鉴于中非良好的政治关系的现实,可以考虑适当采取结盟的方式予以保护。

其次,在经济领域。对于出口至非洲的商品,中国可以与非洲国家联合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将产品的质量问题消除在襁褓之中,摘掉中国商品等同于低劣货的印象。加强在非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和教育,要他们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生产更多地兼顾当地的长远利益和持续发展。统筹各部门在非洲的利益,避免过于在意部门利益而忽略国家利益。对于对非援助,在加强对非援助的同时大力宣传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理念和经验,变输血为造血。

最后,加强中非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将中国的理念与中国的故事多向非洲讲述,提高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

十、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国家利益与中国的拉美战略

中国与拉美地区在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冲突、战争等纠葛。从经济领域看,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发展中国与拉美的经贸关系,尤其是大宗矿产资源贸易,将是中拉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相关利益

拉丁美洲现有33个国家和12个尚未独立的地区,总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千米,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18%,人口5亿多。拉丁美洲自然资源相当丰富,是世界主要能源、原料和粮食供应地,也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消费和投资市场。中国与拉美国家均属于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利益诉求和相同的发展任务,这赋予中拉关系巨大的发展活力。迅速发展的中拉关系也汇集了中国大量的政治经济利益。

政治上,拉美是中国可以借重的重要力量。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重要的发展中地区,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都是国际新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促进世界多极化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积极力量。拉美尊重中国的核心关切和重大利益,与中国建交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府在涉台、涉藏、涉疆等问题上一贯给予中方理解和支持。随着国际体系的调整变革,中国与拉美在全球治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等领域具有众多的战略共识和利益契合点。在联合国、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基础四国”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框架下,拉美与中国积极协调,支持中国的主张和倡议,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提升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国际形象。

在经济领域,2011年中拉贸易额达到2415亿美元,2012年将突破2500亿美元。在投资领域,截至2011年12月,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为540亿美元,涉及能源资源、农业、生产制造和加工等领域。同时,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对中国的投资也逐年增长。截至2011年底,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在华投资项目共计27875个,累计实际投资额1533亿美元,占全球累计对华实际投资额的13.1%。中国与拉美之间保持着良好的金融合作关系,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国有关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对中拉经贸合作的融资支持,积极支持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基础设施、能源、矿业、农业、社会发展等领域重点项目。中国人民银行与阿根廷和巴西两国中央银行分别签署了700亿元人民币/380亿比索、1900亿元人民币/600亿雷亚尔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国在拉美的经济利益还体现在三个方面:(1)拉美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成为中国工业原料的重要供应地;(2)拉美还是中国实现能源来源地多元化的现实选择,来自拉美的大量油气资源能够极大缓解中国能源运输的马六甲困境;(3)拉美广阔的市场为中国企业海外布局提供了一个战略性支点。

在战略层面,拉美自美国的“门罗主义”以来一直被美国视为自己的“后院”,不容欧洲和其他大国染指。中国在拉美的存在扩大了中国的国际活动空间,可以有效地牵制美国在东亚针对中国的战略布局与制衡。

最后,拉美还有一种无形的资源值得中国借鉴。拉美国家是在第三世界中最早获得独立的国家,也是最早开始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拉美国家所经历的现代化道路曲折艰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这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积累对于快速迈向现代化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关系博弈

中国发展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有两个阻碍因素:美国因素和台湾问题。如前所述,美国将拉美视为不容他人染指的后院,对于任何域外大国发展与拉美国家的关系都持有一种内在的心理紧张。近年来在美国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积极发展与拉美各国的关系对美国在拉美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诸方面的利益都构成了威胁,是挑战美国全球霸权和在拉美绝对影响力的表现,中国在拉美影响力的扩大无疑对美国是一种威胁。美国在拉美的存在已近两百年,可谓根深蒂固,拉美国家尤其是加勒比地区的国家都对美国有着深深的依赖。中拉关系事实上是一种中拉美的三方博弈关系,美国因素已经深嵌拉美的对外交往中。

台湾问题主要存在于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长久以来,中美洲、加勒比国家饱受战争摧残,政局动荡,地区内国家经济大多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严重依赖国外援助。这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对象为美国,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性比较大。政治上受美国影响,多采用选举制、议会制和多党制等现代政治制度。中美洲、加勒比国家对外战略选择有一种内卷倾向,这种趋势自从这些国家获得独立以来一直存在,如今更加明显。它们将发展睦邻外交作为本地区国家外交优先发展的重点。鉴于加勒比国家的经济外交特征,台湾当局利用“金元外交”战略,不断强化与拉美地区某些国家的“外交关系”,以换取这些国家对台湾的承认,增加其国际存在空间。尽管中国与这些国家也有着经济上的往来,但是大都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也成为中国发展与作为整体的拉美关系的一个软肋。

(三)中国的拉美战略

中国的拉美战略简洁地讲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应对美国因素,二是基于拉美国家的地区差异特征采取相应的具体政策。

关于如何应对美国因素。首先,应对美国因素的基础是继续发展与拉美的良好的双方关系。一是完善战略性目标,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二是大力提升中国在拉美地区的软实力,使拉美真正认识到中国在拉美的目的、对拉美的价值和所扮演的角色;三是重点发展与拉美重要的国家,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智利等国家的战略关系,实现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的突破。四是对拉美日益高涨的左翼势力给与足够重视,强化与左翼国家的关系,在战略上牵制美国。其次,基于中拉关系事实上是一种中拉美的三方博弈关系的现状,探讨建立不定期的中美拉三方会谈机制。中拉美三方关系既不成熟也不对称,而且越来越具有复杂性,但是在三方关系中中国的影响力是处于上升势头的,在三方框架中探讨中拉关系可以在不损害中国利益的前提下削弱美国的疑虑和恐惧。再次,中美可以充分利用并扩大拉美议题战略对话机制。例如,自2006年起美国将拉美议题开始列入中美战略对话机制之中,4月正式启动美国国务院与中国外交部就拉美议题进行部长级战略对话机制。又次,中国企业既可以与美国企业联手开拓拉美市场,还可与西班牙、日本、韩国、法国和德国等国企业共同开发拉美资源或进行金融合作。减少或分散来自美国的压力。最后,中国应利用各种平台,加大中国对拉美政策的宣传力度,消除“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美国后院论”和“拉美正在变成中国后院论”等论调的负面影响。

实行差异化区域外交战略应对中拉关系的区域性差异。所谓中拉关系的区域差异性是指:中国与北部墨西哥呈现政治稳定经济竞争、与中部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呈现政治滞后经济缓慢、与南部南美洲国家呈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迥然不同的态势。具体说来,中墨应稳妥地处理好双方经贸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防止经贸纷争影响双方政治关系。优先处理经贸关系中的分歧,强化政治关系是中国发展与墨西哥关系的应有政策。对于中美洲,中国应该将发展与中美洲、加勒比国家的外交关系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通过发展互惠经贸联系加深双方共识,以共识积累的方式实现双方关系的正常化,进而解决双方关系中的台湾问题。虽然中国与南美洲国家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稳定,但也要预防经济领域内的纷争对双方政治关系的潜在影响。加强与南美洲国家的对话,提升合作水平,推动双方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发展与拉美的关系要灵活地处理美国因素,在地区层面加强与拉美区域性组织联系,强化整体对话的机制和平台,在国家层面要密切与重要国家关系,完善中国在拉美的战略支点布局。

十一、钓鱼岛等岛屿主权争端与中国对日菲经济战

在我国的东海和南海海域,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与我国存在着钓鱼岛、黄岩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岛屿及其毗邻海域的主权之争,尤其是2012年发生的日本对我钓鱼岛实施国有化和菲律宾企图抢占我黄岩岛的事件,更是严重侵害了中国相关岛屿、海域的主权利益。以什么方式解决这些争端,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需要认真研究。

(一)经济互补与经济战争

中日菲越之间,国家关系的经济领域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从这四个国家的文化看,都属于东亚文明范围,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对日菲越的影响较大。在对方的国家中投资、创业、贸易等,文化差异方面的障碍较小。从投资和贸易的成本看,距离较近,运输费用较低。无论是中国与日本和菲律宾的海运和空运,还是与越南的水陆空运输,成本比中国与其他区域的运输费用低得多。因此,中日菲越之间的经济合作,文化和距离方面的交易成本十分节约。

从四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看,呈现出阶梯状格局。日本为发达国家,中国为中上发展中国家,越南和菲律宾为排在中国后面的发展中国家。一是技术和产业不在同一层次上,相互之间同质竞争并不十分激烈;二是技术从高到低流动和扩散,技术与劳动的结合,通过相互间的投资和贸易,形成不同产业层次的分工和协作。比如,日方技术管理与中方制造结合;日本的技术、高端制造业,菲律宾的农产品和劳务输出,以及越南的低端制造业,与中国的制造业基础、市场、产业的向外转移相结合,形成互补的经济关系。

特别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投资贸易关系,以及东北亚中日韩之间的经济互补,区域内技术、资源和市场的紧密合作形成的繁荣,与欧美经济区域发展的放缓相比,呈现的是一个上行和强势的亚洲经济区域。

然而,日本、菲律宾和越南,一直对中国的钓鱼岛、黄岩岛和西沙群岛等领土和海域,有着不切实际的主权要求,并违法占领,或者试图占领和管制这些岛屿和领海。这样的情况下,一是中国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争议,还是运用经济战争逼迫对方止步,需要成本和代价的比较;二是即使需要运用武力,时间上如何部署,先从哪个方面动手,也需要权衡利弊。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军事手段,还是经济手段,对于发生冲突的各方,都是两败、或者几败俱伤。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看,亚洲内斗,欧美,特别是美国可以借机压制亚洲发展的势头,保持美国的竞争力。然而,领土,不论面积多大,都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主权不争,民众无志,国家衰弱。因此,在国家利益的权衡中,领土利益往往大于互相交往与合作带来的经济利益。在解决领土冲突中,经济战往往比军事战成本较低,而且,在中日菲越四国中,开展经济战,中国有独特的和能打胜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