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30个历史关键
3947300000023

第23章 关乎长远的时代课题——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

一、执政党的一项根本建设

(一)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从此,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从一个在相对封闭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逐步转变为在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这就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这既给我们带来发展的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以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加紧向世界传播它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这使我们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压力增大。国际环境的这些深刻变化,对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进入转型期。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至3000美元这个阶段,既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多发期,而我国正处于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与此同时,党自身的情况也发生很大变化。到2004年,党已经在全国执政55年,党已经拥有近7000万党员,新党员数量大量增加,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给党增添了新鲜血液,也使党的教育和管理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有许多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水平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另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上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总之,由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比以往更加重要。

(二)从历史经验中获得启迪

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善于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并在继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正是我们党这一优良传统,在革命时期,我们没有江山可以率领人民打下江山;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可以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敢叫日月换新天,在今年我们建国60周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面貌真正是天翻地覆。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性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需要历史经验的启迪。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党成立以来28年的基本经验;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党的基本经验;1992年,党的十四大总结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以来的基本经验;1998年,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大会上总结了改革开放20年的基本经验;到200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已有80年,在江泽民“七一”讲话中总结了自党成立以来80年的基本经验;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基本经验。

这些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认识,振奋全党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每一次的经验总结,都使我们党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飞跃,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在组织上更加坚定,在工作中开辟新局面。

(三)苏共亡党的教训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镰刀斧头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徐徐落下,代之的是白、蓝、红三色俄罗斯联邦国旗,从此苏联正式成为历史。执政74年的苏共丧失执政地位。苏共还是世界上单独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党,然而,在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的短短几年里,就土崩瓦解。在历史上,苏共不仅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而且在战后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医治了战争创伤,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二战后,苏联逐渐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它在航天领域的成就斐然,在军事上称雄一时。

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是深刻的,也是多方面的因素形成合力的结果。首先,执政党严重脱离群众。1990年6月,《西伯利亚报》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很有代表性。在这份民意调查中,当人们被问及“苏共代表谁的利益”时,回答代表苏共党员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1%,回答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而回答代表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2%。其次,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苏共历次都重复资本主义处于总危机这句共产国际六大时说过的话。另外,苏联的民族矛盾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很尖锐了,然而,当时的苏共领导人却坚持说民族矛盾已经永远解决了。再次,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苏联上世纪50年代国民收入增长率为10%,60年代为8%,70年代约5%,而到了80年代却不到3%,苏联的军费此时高达国民收入的20%,国民收入仅为美国的50%,而军费却与美国相当。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与西方差距越来越大,80年代中期经济总量被日本所超越,对社会主义逐渐丧失了信心,等等。

苏共顷刻间亡党的教训启示我们,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保生机与活力。

正是在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处于关键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出现新变化,并且在总结我们党执政以及苏共亡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总结了党的执政经验,明确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党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四)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在考验中继续提高

2008年1月中旬,春节前夕,一场历史上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大半个中国,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众志成城,与自然灾害展开艰苦卓绝的较量,最终打赢了这场抗灾救灾的攻坚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地区猝然发生8级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在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灾民,对工作进行部署。随后,胡锦涛总书记亲赴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官兵、全国人民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援下,我们在灾难面前挺了过去。我们党的领导能力得到了检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与此相反,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虽然死亡人数不到1000人,但由于救援不力,从而严重损害了小布什总统执政能力方面的声誉。

2008年8月和9月,第29届夏季奥运会及残奥会在北京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赢得了两个奥运会金牌总数的双第一。奥运会从组织筹办,再到成功举行,都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政府管理能力的考验,我们党和政府无疑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08年9月,一场百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们凭借改革开放30年的实力,带领13亿人民,勇敢而智慧地应对危机,保持了经济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的积极成效,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彰显了强大的中国力量。

2009年7月5日,新疆爆发了由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组织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给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正在意大利出席八国峰会的胡锦涛总书记提前返回国内,指导新疆维稳工作。8月26日,总书记来到新疆考察工作,慰问武警官兵、干部群众并发表重要讲话。

30年来,我们党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复杂局面的考验,不仅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二、先进性建设

(一)历届领导集体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贡献

先进性问题,从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党得到最广大人民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核心问题。在党的长期建设实践中,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对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作出了贡献。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通过从思想上建党,把大量加入革命队伍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改造成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偏远的乡村,党内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大多数,加上党的领导机关对这些党员的思想教育不够,所以党内当时存在着严重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这对克服革命发展的不利局面和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一个极大的威胁。1929年12月,红四军九大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这个决议深刻分析了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的根源、表现以及危害。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重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正是紧紧抓住思想入党这个关键环节,从而保证了革命队伍的先进性,实现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一伟大工程,也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在全国最终胜利。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通过强调制度建设来保证党的先进性。这是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结论。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然而,在“文革”期间,由于“家长制、一言堂”等,使这些好的制度被破坏殆尽,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把制度建设提高到应有的地位来认识。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制度问题,关系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要改革和完善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强调要保证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些论述阐明了制度建设与党的先进性的关系,也指出了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为健全党规党法,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党章,党章强调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施行。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先进性增添了新的内容。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总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作出新的概括,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思想武器。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来保证党的先进性。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对领导干部的五种能力要求,即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保证建设一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2006年,中组部出台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2009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

三、先进性教育活动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2000年年底到2002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农村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教育活动,农村基层干部受到了教育,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大会提出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任务。为贯彻落实这一战略任务,中央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个战略举措,也是全党全国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的继续和深化。通过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起到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从2005年1月开始,全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分三批进行,每批半年左右时间。第一批: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从2005年1月到2005年6月;第二批:城市基层和乡镇机关,从2005年7月到2005年12月;第三批:农村和部分党政机关,从2006年1月到2006年6月。集中学习教育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习动员。第二阶段:分析评议。第三阶段:整改提高。集中学习教育基本结束后,还用一定的时间,切实做好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的工作。

2006年6月28日,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4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

2006年6月30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们党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

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和发展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自上而下分三批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和发展,对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同新的伟大工程、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四、解读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国家濒临亡国的边缘。

当时的国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望中国之前途,如风前烛、水中泡耳,几何不随十九世纪之影以俱逝也。”

100多年过去了,今年是建党88周年,建国60年,改革开放31年,中国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这有力地证明了我们党完全能够肩负起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康庄大道。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共产党就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88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

现在,我国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并不平坦,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我们就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更有能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始终成为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