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停下生命的脚步(人生励志卷)
3955600000012

第12章 另起一行——处世的哲理与智慧(1)

另起一行

处世的哲理与智慧

生命是一部书。

翻开一页,页页都有成长艰辛的汗水和悲喜交加的泪水。

人生是一张纸。

另起一行,行行都是重新开始的机会和从头再来的希望。

另起一行

亚轩

长大了,更深刻体会到“第一名”其实已幻化成色彩斑斓的翅膀,在不同的领域中现身:有人在学业中争第一;有人在工作中抢头榜,甚至还有人总缠着恋人,一声一句地问:“我是不是你最钟爱的人?”

小时候,看过一篇文章,内容描述一名念小学的女孩,每天都第一个到校,第一个到教室,等待一天的开始。她的同学途中遇到她,问她为什么每天都那么早到校,她带着腼腆的笑容,回答了这个问题。

原来,她学习成绩不怎样,长相也普通,在家中排行中间,她从来不知“第一名”的滋味是什么。某次,她发现当她第一个到达教室时,竟意外地获得一种类似“第一名”的喜悦。她很快乐,也有了期待。

她一面走着,一面向同学袒露心中的小秘密,周身散发出一股期待及喜悦的光芒。接近教室的时候,她心中甚至升起了一种不小的兴奋和快感……不料,她的同学一个箭步往前跨过去,推开了教室门,“第一个”冲了进去,然后回头望着,露出胜利的微笑。她的光芒顿时隐去,她的心隐隐发痛。她忍住泪水,脱口一句:“第一,是我的,你怎么可以……”她说不出下面的话,说不出来了,她连这个“第一”也失去了。

忘了是在几岁时看的这篇文章,只记得当时能感受小女孩的心情,因为我也是个始终与“第一名”无缘的人,甚至,因为配合家里大人出门时间,连尝尝“第一个”到学校的滋味都没有机会。

长大了,更深刻体会到“第一名”其实已幻化成色彩斑斓的翅膀,在不同的领域中现身:有人在学业中争第一;有人在工作中抢头榜,甚至还有人总缠着恋人,一声一句地问:“我是不是你最钟爱的人?”

记得一回,朋友慧曾经心痛地对我说,她没有办法同时拥有两个好朋友,因为在同一个空间中,她只能有一个最爱,因此,她经常面临抉择的痛苦,而不知如何去安置两份并列的感情。

乍听之下,也许有人会认为,她指的是异性的恋情,只可惜,真实的状况是,即使是同性的友情,也一样令她为难。

我另一个朋友林,却全然是另一个样:热力四射,才华横溢,经常是社团中令人注目的焦点,认识林的人几乎都可以感受到他热情的付出。跟年轻朋友通信,是抚慰年少容易受创的心;主动关怀周遭友人,更是希望在冷漠疏离的生存空间中,注入一丝爱与暖意。

最近,得知他交了女朋友,我忍不住揶揄他:“那现在我在你心中排第几呀?”他想也不想,便答:“第一。”我极度不相信地看着他,再问一次:“怎么可能!少骗人了。”他狡黠地一笑,然后说:“当然排第一,另起一行而已。”

我笑弯了腰,不知该怪他的狡黠,还是佩服他的机智。的确,在各行各列中,每个人都期望得到第一。其实要拿到第一也容易,就看你愿不愿意换个角色来看,只要“另起一行”,每个人就都是第一了,而这个世界,自然少了许多莫名的纷争。这不也很好吗?

美文欣赏

当我们自己也无法成就“第一”时,人生不妨另起一行。因为,另起一行,是对人生的一种顿悟,敢于放下旧的羁绊,才能有新的所得。另起一行,是一种高明的人生智慧,从一个旧的框框跳出,才能进入另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没有钓住那条鱼

[美国]约翰格利夫韦蒂尼

“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住了鱼。我曾不止一次看见大人们在很多场合下都像你这样,结果干了蠢事。事情未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无需自夸,这不是明摆着的么?”

我首次钓鱼旅行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在我这一生中,尽管有过许多令人兴奋的时刻,然而,从来没有哪一次能够与我头一回从叔叔手里接过渔竿,跟着他穿过树林,在潮润的草滩上艰难跋涉的时候相比。记得那是初秋时节的一天,温煦的阳光静静地照耀着树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阴影,让我们觉得格外凉爽惬意。一路上,树叶苍翠欲滴,十分悦目;花儿鲜妍可爱,芬芳醉人;鸟儿们叽叽喳喳,欢叫不已。多年的垂钓经历使叔叔深谙何处小狗鱼最多,他特意把我安排在最有利的位置上。我模仿别人钓鱼的样子,甩出钓鱼线,宛若青蛙跳动似的在水面疾速地抖动渔钩上的诱饵,眼巴巴地等候鱼儿前来叮食。好一阵子什么动静也没有,我不免有些失望。“再试试看。”叔叔鼓励我道。忽然,诱饵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回好啦,”我暗忖,“总算来了一条鱼!”我赶紧猛地一拉渔竿,岂料扯出的却是一团水草……我一次又一次地挥动发酸的手臂,把钓线抛扔出去,但提出水面时却总是空空如也。我望着叔叔,脸上露出恳求的神色。“再试一遍,”他若无其事地说,“钓鱼人得有耐心才行。”

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我的钓线,旋即一下子将它拖入了深水之中。我连忙往上一拉渔竿,立刻看到一条逗人爱的小狗鱼在璀璨的阳光下活蹦乱跳。“叔叔!”我掉转头,欣喜若狂地喊道,“我钓住了一条!”“还没有哩。”叔叔慢条斯理地说。他的话音未落,只见那条惊恐万状的小狗鱼鳞光一闪,便箭一般地射向了河心。钓线上的渔钩不见了。我功亏一篑,眼看快到手的捕获物又失去了。

我感到分外伤心,满脸沮丧地一屁股坐在草滩上。叔叔重新替我缚上鱼钩,安上诱饵,又把渔竿塞到我手里,叫我再碰一碰运气。

“记住,小家伙,”他微笑着,意味深长地说,“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住了鱼。我曾不止一次看见大人们在很多场合下都像你这样,结果干了蠢事。事情未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无需自夸,这不是明摆着的么?”

打这以后,每当我听到人们为一件尚未办成的事情而自我吹嘘时,就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小河边垂钓的那一幕,回忆起叔叔那一席格言警语般的忠告:“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住了鱼。”

美文欣赏

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上前,千万别吹嘘你钓住了鱼;在事情未做成功之前,千万别到处乱讲。做事业的人,要讷于言,敏于行,否则,只是夸夸其谈,终将一事无成。静静地努力,静静地等待,终有一天,你会钓到自己的大鱼。

比金子还要重的

朱利华

当我第一次从金库领出一捆捆人民币时,我的心在微微发颤,我知道我接过来的不仅是一捆捆的钱,而且是国家对一个青年的信任。这种信任是比金山还要重的!

自从我保卫国家财产负伤后,得到了组织上的表扬和广大群众的称赞。但也听到了一些不同说法。有人说,你又不是国家正式职工,只是个待业青年,歹徒把钱抢走,你有啥责任?也有人说:才上13天班的临时工,为保护储蓄所差点把命送掉了,值得吗?这些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答案在哪里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从我的经历和家庭谈起。

我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1958年,我出生刚刚几个月,在县银行工作的父亲就被错打成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押送劳改农场劳教。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几个被当作反革命家属下放农村,从一个村子流落到另一个村子。父亲被释放后,全家好不容易又回到城里,全靠父母亲拉板车养活全家。

为了省钱,父母亲每个月从粮站买回粮食后,留下粗粮,把细粮背到自由市场卖掉,再买回红薯干煮着吃。

为了读书,我从六七岁时,就利用中午、晚上的时间到城外割草,卖给兽医站。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起来,买铅笔、本子。

为了求学,我几乎没有休息过节假日。我尽量抓紧一切时间帮父母亲多干活,以争取上课时间少受干扰。尽管如此,我每学期还是要请1/3时间的假去推车。

我只好抓紧在推车路上的休息时间,趴在马路边树荫下自学功课。

在我刚刚以优秀成绩考进中学时,母亲被板车压伤瘫痪了。一年后,由于生活所迫,我只好含泪退学;告别了老师和同学,拉起母亲留下的板车,担起了生活的重负。那年,我才15岁。

在我童年、少年的记忆中,没有公园、玩具、花衣服和好吃的点心、糖果。有的只是劳累、疲倦的生活和困苦的辛酸。但是,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我没有沉沦、颓废。因为,我看到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被艰难的磨石砥砺得像金子一般地闪光。也正是这种闪光,不断照亮我人生的路。

父亲被释放后,精神萎靡不振,甚至一度绝望。母亲用平日从牙缝里省下的钱,为父亲买了一辆板车,劝慰父亲说:“别难过,开除了公职咱就拉板车。靠劳动吃饭干什么都不丑!”这句话鼓起了父亲生活的勇气,也成为我生活中恪守的信条。

母亲不识字,可是她的言行举动,却是教诲我如何认识人生的一本书。

60年代初,当我们最饥饿的时候,母亲在街道食堂当炊事员。在食堂里只喝稀粥,把自己的那份窝头省下来带给我们吃。尽管她很饿,但从不多拿一个馍回家。她对我们说:“粮食不够吃,大家都饿。娘多拿一个馍,人家就少吃一个。干这种事心里不安哪。”娘朴素的话,使我在饥饿中感觉到,世上还有比窝窝头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要求得“心安”。

我上小学二年级时,捡到一支崭新的钢笔。我这个靠割草卖钱买铅笔的穷孩子,做梦也盼着有支钢笔。但是,我没有留下,而是用破衣服仔细拭去了笔上的尘土,小心翼翼地带到学校交给了老师。娘知道后,高兴得一把将我搂在怀里,给我讲了那个“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的强盗,临被杀头前,咬掉了妈妈乳头”的古老故事。我把它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有一次,我拉板车回家时,顺手带了公家一根捆货的绳子。父亲看到后勃然大怒。他骂道:“你拉了几年板车,还不懂拉板车的规矩。拉车的拉金子都不兴眼红,你见到一根绳子就动心了,今后还咋做人?!”我把绳子送回去后,心想:爹的话不仅是拉车的规矩,也是做人的规矩。

如果说家庭是我植根的土壤,那么是学校和老师给了我赖以成长的阳光和雨露。我家里穷,衣服破旧,上学怕同学笑话。老师结合课文,给我们讲了艰苦朴素的故事,从古代贤达讲到今日伟人;从革命烈士讲到劳动模范。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使我明白了真正的美并不是靠穿着打扮获得的。从此,我再也不开口向母亲要花衣服了。同学们也没人笑话我的衣服破旧了。

由于家庭困难,父亲曾瞒着我,悄悄到学校给我退学。好几位老师围着父亲劝导他,还有两位老师专门到我家来开导父亲,他们说:你家经济困难,学费可以少交点。让孩子帮你推车,可以让她免上几门副课,千万不要让孩子退学。孩子不仅是你家的,更重要的还是国家的。孩子不仅需要吃饭穿衣,更需要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老师的苦心终于打动了父亲,从此,他再也没有提出让我退学。就这样,老师为我争取了继续读书的机会。

就在我开始思索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时,母亲又用她的鲜血和生命,为我树立了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红路标。

1971年5月中旬的一天,母亲拉板车时,发现一位小伙子从坡上放重车失去了控制,小伙子眼看就要被重车拥倒,车前还有两个吓呆了的小孩。娘见后,急忙冲到车前,用肩膀死死顶住车把。小伙子和两个孩子得救了,母亲却被重车拥倒,1000多斤的重车碾过她的颈骨。从此,身强体壮的母亲成了终身瘫痪。十几年来,母亲瘫痪在床,从没有为此而说过一句后悔的话。有人劝母亲:“你是为救人负伤的,应该让被救者的单位养活你一辈子。”母亲总是说:“我已经是个废人了,还给上级找麻烦干啥。能把人救出来,比什么都强。”

母亲瘫痪后,我边拉车边读书地又上了一年学。后来因为家庭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为了让弟弟、妹妹能够继续求学,我主动向爹提出退学。当我离开了带给我欢乐和理想的学校,离开了谆谆教诲我成长的老师,离开了朝夕相伴的同学们时,我再也忍不住了,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我虽然非常痛苦,但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是挺着胸脯走向社会的。因为,我胸前有一枚闪闪发光的共青团团徽。我虽然合上了学校课桌上的书本,却又翻开了社会这本大书,我要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用实际行动为团组织争光,决不辜负老师的一片心血。

由于“左”的破坏,祖国曾走过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我并不为我个人和家庭所受的委屈、磨难而怨恨。相反,我为我能够和祖国一道承受灾难而自豪。苦难可以使人倒下,也可以令人奋发。艰苦的生活也曾使我迷惘、彷徨甚至绝望。但是家庭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上千千万万用汗水为祖国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的实践,使我认定了一个道理:情操的高下,不在于社会地位的高下;对祖国责任的大小;不在于从祖国获取利益的大小,人生道路的选择,更不在于生活是安逸舒坦,还是艰苦曲折……后来,我曾和其他几位待业青年一道卖过糖果糕点。一次遇到了几个原先的同学,一个女伴顺手拿了几块糖招待他们。待同学们走后,我悄悄垫上了糖钱。

我还在街道小厂干过临时工。厂长见我有文化,让我当出纳。有几次厂长拿白条来报销,我认为不符合财经手续,坚决顶住不报。厂长生气了,说:“你不给报销,就让你下车间。”我说:“就是解雇我,也不能破坏财经纪律。”第二天,我主动下车间劳动。我平时胆子非常小,跟生人说话都脸红。但一遇到这种事我却一点不怕。我想,人只要立得正、站得直,靠劳动吃饭,不搞歪门邪道,到什么地方也胆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父亲的错案得到了平反,重新回到银行工作。后因年纪大,办了退休手续,让哥哥顶了职。弟弟前年光荣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银行为了照顾我们家庭生活,又让我和妹妹到银行当临时工。三中全会的甘霖点点滴滴滋润着我们干渴的心。再苦再累从不掉泪的娘高兴得直哭。父亲兴奋得连话都说不好了,总在唠叨:“共产党最讲实事求是。20多年了,还惦着给我平反。

只有共产党能做到这点。”我到银行上班时,爹特意让我买了一身新衣服穿上,佩戴上崭新的团徽。爹说:“银行的票子是成堆的,可是人格要比金子还重啊!”

当我第一次从金库领出一捆捆人民币时,我的心在微微发颤,我知道我接过来的不仅是一捆捆的钱,而且是国家对一个青年的信任。这种信任是比金山还要重的!

有人说:为了每月26元钱的工资,一个临时工去拼命是不值得的。我说,为了比金子还要重的祖国的信任、共青团员的人格,我就是死10次,也是值得的!

美文欣赏

比金子更重要的是信任,信任能够创造与人之间的和谐;比金子更重要的是忠诚,忠诚能够创造人生的奇迹;比金子更重要的是人格,唯有高尚的人格才能彪炳史册,被千古传诵。

立方透视图

南十三

世界是一条永远流动的河,它内部的一切人事,现象,问题,都是流动的因子,永远在时空坐标系内转个不停,永远不会凝固,永远周围环绕着无穷无尽的透视图。

世间的人情,事情,物象,没有一个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像河水一样在流动,因此判断时,永远不会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观点,早被别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表现过不知多少遍了,在这里,我想在那些方法里再增加一种。

到一个画画的朋友家里去,在他家的画室,看到那琳琅满目、光彩四射的作品,不由惊诧地吐吐舌头,因为从那些画里面,我看出了他色彩流溢、灿烂眩目的生活状态。

挨个欣赏他的作品,他一直在旁边陪着,不时向我讲解那些画。忽然,一幅怪怪的画进入我的眼帘。之所以觉得那幅画怪,是因为挂在墙上的都是已完成的作品,而那幅,似乎只是半成品,或者干脆更像主人随手涂鸦的练习画。一幅这样的东西,怎么也挂上墙了?我疑惑地看看他。

那幅画的主角,只是一个方方体,画面是它各个角度的透视图,大大小小,一张三尺多长的纸上,竟有二百个之多。仔细观察,还会发现,那些透视的角度绝没有一个重复的,而且,角度极有规律和紧密连续,如镜头绕着它严格地上下左右旋转,拍摄的胶片上截取的一般。

我盯着他,他显然感到了我心中的疑惑。他笑笑说:

“那是我的一次试验,我想呈现出一个最简单物体的全部面貌,但是我失败了,这就是那次失败的纪念。”和我的目光相对,他的语调严肃起来,“你知道吗?开始我也认为这是件容易之极的事,我预备用一上午完成它,但是你能猜出最终我用了多少时间吗?而且失败了。”

他苦涩地挤出一个笑容,又继续说:“我用了七天七夜,那七天七夜,我一步没有走出画室,我几乎疯掉了,双眼通红地画了两万多幅立方透视图。但最终发现,我所呈现出的,仍然不过是立方的九牛之一毛沧海之一粟,这件看似简单之极的事,实际上永远无法完成!”

他的话完了,我陷入了沉思。

面对人物,事物,东西,问题,现象时,人们最容易出的毛病是,太过于轻易地就对它下了判断,而对于判距离真相的程度,却从未考虑过。对判断者而言,他的判断建立在他的人生经验和体验构成的精神躯体之上。这个精神躯体,是他衡量世界的尺度,和物质躯体一切活动的依据。他的错误就在于,根本没有检视自己的尺度和依据,只是立方透视图,都有着和本质永远不能贴合的距离。

这是每个人意识的盲点,也是心灵的最大局限。

一个最简单的基本几何体,我们都已经永远不能把握它的真实本质,何况这个大千世界中,那些更纷繁更复杂的东西了。世界是一条永远流动的河,它内部的一切人事,现象,问题,都是流动的因子,永远在时空坐标系内转个不停,永远不会凝固,永远周围环绕着无穷无尽的透视图。

因此,永远我们都不能对世界上哪怕是最微小最简单的东西,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天地间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一切都随着时间、空间的换位而改变。由此可知,知识和经验这种东西,也是靠不住的,它们只能作为面对问题时的参考,而不是衡量的绝对标尺。具体问题,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具体对待。这样,你就有了一把活尺度。

至于面对纷然的世界,如何运用这把活尺度,那就完全在乎个人的运用,完全存乎一心之间了。

朋友最后说:“这次失败,使我发现了世界的真相。我从那两万多幅透视图中挑出两百幅来,精心绘制好,挂起来作我的处世哲学和座右铭。”

我没再说什么,心里觉得,这幅特别的立方透视图应该作为每个人的座右铭。

美文欣赏

立方的人生,谁也无法全面透视。因为世界永远是在变化的,因此所以,人的思想也必须不断变化。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困境和失败,最可怕是头脑僵化、不知变通。不知变通的人无疑会把自己逼入人生的绝境。

十年后的礼物

曹隽

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她从音响的洪流里感到了作者对她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你就是幸福。”

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18岁了,她第一次离开挪威西部的大森林来到了首都奥斯陆,第一次参加一个在公园举行的露天音乐会。公园菩提树间的灯光,庄严而华丽的舞台,交响乐的美妙旋律,使她沉醉如入梦境。

忽然,她很快地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台上的报幕人分明在向观众报告:“下一个节目是我们挪威的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的得意作品:《献给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逊的女儿达格妮彼得逊,当她年满18岁的时候》。”

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有名的音乐家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而且将一支乐曲献给她呢?起初,由于心情的激动,她无法静听音乐。渐渐地,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乐曲中去了。她听到了森林被风吹动时的喧哗声,海的咆哮声,小鸟的鸣唱声,清晨牧童对他的羊群吹奏的微声……呵,她明白了。她想起了10年前的那次邂逅。

那时,她还是个8岁的金发小姑娘。秋天,她带着篮子到森林中去捡野果。在林间小道上,遇到了一个穿着风衣的人在那里散步。那人虽然是一个高贵的城里人,却异常和气。他帮她提着装满了野果的篮子,一边送她回家,一边微笑着说:“咳,真糟糕,我没有什么礼物可送给你。我口袋里连一根丝带也没有,更不要说会唱歌的洋娃娃。”但她答应送给她一件很好的礼物——不过不是现在,大约10年以后。

当她渐渐成长的时候,有时会微笑着想起这次偶遇,企盼着那件礼物。终于,她仿佛明白过来:“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8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10年以后!就算他有这样的心吧,他将怎样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呢?”现在她知道了,那个和气的城里人就是大音乐家爱德华葛利格。他信守了10年前的诺言,而且用这样奇妙的方式。

他的乐曲自会传遍四方,从而也就将礼物送给了她!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18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比手镯和项链更珍贵无比的礼物。

此时,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她从音响的洪流里感到了作者对她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你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