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3962500000004

第4章 仁义与富贵

真正的生财之道

究竟什么是实业呢?实业即一切以赢利为目的的买卖商业、生产工业。如果工商活动不能增加利润,工商业就毫无意义,也不可能产生任何公益。虽然是图利,但如果是只图一己私利,不管社会公益,我们的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呢?假如事情真的到了这种地步,其结果必然变成像孟子所说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等情况了。所以,真正的谋利,需要以仁义道德为基础,否则,即使能谋利,也不会长久。这是我的信念。

中国的道学,特别是一千年前宋朝的学者,他们的主张一如今日日本社会所走的路线,他们倡导仁义道德,紧接下去应该推行使社会前进、百姓富裕的政策,但这一道理却完全被宋朝学者丢弃了。利益和仁义道德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宋朝学者顾此失彼,他们只知偏重仁义道德的空泛理论,不顾利、欲的正面效用,鼓励寡欲导致了民穷国弱,大好中原拱手让出,这是宋朝末年的悲惨教训。

由此可知,空洞的仁义道德如果没有利益相辅,也会损伤国家的元气,削弱社会的生产力,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所以,仁义道德本来是很好的,可如果倡导不当就会导致国家灭亡。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就要采取利益主义,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可以随心所欲,不管他人的死活呢?日本的邻国中国有一部分人,在元朝时代是这样做的:不管别人怎么样,自己好就可以了;不管国家怎么样,自己没事就好了,至于政府如何丧权辱国才不在乎呢。

在追求个人的利益时,社会的前途、国家的命运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宋朝偏重空洞的仁义道德而亡国,现在的利己主义又危及到社会和国家。这种情况不独发生在中国,其他国家也都一样。谋取利益与仁义道德二者相辅相成,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个人才能有荣华富贵。

比如说,经营石油、制粉或人造肥料等业务的人员如果没有追求利益的观念,一切听其自然,不好好经营管理的话,这些事业绝对不会赚大钱。假如说是因为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别人赚钱还是赔钱,都对我没有影响,那么,你所从事的工作就不会有进展。但是,如果是自己的事业,就会想办法使其顺利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人人都抱着这样的观念,不顾社会的发展,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那结果将会怎样呢?那一定是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只想着自己一个人获利,结果却使自己跟着一起遭受损失,蒙受不幸。以前事物还不先进,有时会遇到侥幸,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凡事都要遵守一定的秩序,才会互相得利。

因此我希望人们有求得更多利益的欲望,但在追求利益和欲望的过程中,要经常保持一颗人道的心。这个道理就是与仁义道德相符合,如果不能互相配合,其结果就是空谈理论。只重道理,不顾利害,人们将重蹈宋朝亡国的覆辙;只偏重欲望,不顾道义,人们将陷于“不夺不餍”的深渊而万劫不复。

金钱的善恶在于人

自古以来就有不少“钱是贵重的”、“必须尊重钱”等关于金钱的格言。有诗这样写道:“世人结交以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这里说黄金的力量真是太大了,甚至能够支配形而上的精神——友谊。

在东洋社会,从古至今一直都是重精神、轻物质,然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友情都会被黄金所左右,我们可以想象人情的堕落是多么的严重,这真叫人寒心。可是这又是日本社会经常遇到的问题。例如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会,人们一定会聚餐痛饮,因为一起吃饭谈话有助于增进友情;好长时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突然来访,如果不准备些酒食招待,似乎很难说得过去。而这些事情都和金钱有关系。

俚谚说:“捐多少钱,便得多少功德。”投一块钱在功德箱里就积了一块钱的功德,投两块钱就积了两块钱的功德,放的钱越多,所积的功德便越多。又有“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虽然很讽刺人,但也很贴切地表现出钱的巨大威力!钱发挥善的作用还是恶的作用,完全在于拥有者如何使用,并不在于钱本身,所以对于钱的功罪善恶很难下结论。

钱本身没有判断善恶的能力,善人使用它就表现为善,恶人使用它就表现为恶。一切决定于金钱的拥有者的人格是善还是恶。所以我常常向人推介昭宪皇太后(明治天皇皇后)所御咏的一首歌:“心地好,黄金是财宝;心机坏,黄金带灾害。”我很赞赏她在这首歌中所表述的含义。

世人知道有人会恶用金钱,因此,古人告诫说:“小人无罪,怀玉其罪。”又说:“君子财多损其德,小人财多增其过。”《论语》中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有:“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大学》有:“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像这样的格言还有很多。我说这些并不是说要轻视金钱,而是说要在处世中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就必须先对金钱的使用有所觉悟。

关于金钱的训言,也要仔细地体味。究竟应该怎样使用在社会上有如此大力量的金钱?我认为过于重视金钱是错误的,过于轻视金钱也是不正确的。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决不赞同贫穷,只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已。

孔子的理财富贵观

儒者对孔子的学说历来便有所误解,尤其对富贵的观念与钱财的思想误解最深。在他们的解说中,“仁义王道”与“钱财富贵”二者是水火不容的,所以他们认为孔子会说诸如“富贵者无仁义王道之心,君子如欲立志行仁,理当舍弃富贵之念”之类的话。可是孔子所说的,只是从侧面点到而已,后来的儒者仅凭“一面之词”无法完全理解孔子的真意,以致向社会传播了错误的观念。

我举一个例子,孔子在《论语》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从表面上看这一句话,好像是在轻视富贵,但如果仔细思考,这句话的主旨是在告诫人们,不要以不正当的方法求富贵,要以合乎仁义道德的方法去求富贵。

我再举一个例子,还是《论语》中的话:“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句话正确理解的意思是,如果是用正当的方法求财富,即使是做身份卑微的人做的事情,我也愿意。所以孔子并不是鼓励人要自求贫穷,而是不要去求不合正道的富贵。如果有人武断地说,孔子为了财富,连卑贱的执鞭者也做过。世上的道学先生一听此说,肯定会目瞪口呆,大吃一惊。可事实终归是事实,的确是孔子自己说的,所以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孔子所说的富是绝对正当的富。

不正当的富,不合于理的功名,对孔子就是“如浮云”般不屑一顾。可悲的是,后世的儒者没有全然理解孔子的意思,只要是富贵功名,不管善恶,一律恶视之!这个结论下得真是太轻率了,我认为只要是合乎正道的富贵与功名,孔子也会积极争取的。

救贫之道

我一直认为救贫事业必须从人道上和经济上去处理,但现在,我发现还必须进一步同时从政治上去着手。

我的一位朋友,前几年前往欧洲考察贫民救济措施,他一回国,就请他作了一次报告演说。据他说,英国对贫民的救济工程已经实施了三百多年,到现在也不过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丹麦的救济工程,其措施比英国更完备。其他的像法、德、美等国也各以其不同方式,实施着救贫活动,他们对贫民的救助决心很大,没有丝毫的迟疑,一点儿也不敢忽视。听了他的报告后,我们了解到在救贫方面做得还不够,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海外各国都做了,并且比我们做得更早。

在这个报告会上,我陈述了我个人的意见:“不管是从人道方面来说,还是从经济方面来看,救助弱者都是应该的,就是从政治上来讲,我们更应该保护弱者。但是我们的救助,并不是要让他们徒食悠游,那样做是浪费金钱,培养他们的懒惰,不会起到好的效果。我们要尽量避免采用直接的救助,要采取治本的防贫措施。比如减轻对一般下层阶级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租税,再比如解除食盐的公卖。”

个人的财富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可是如果认为个人的财富是自己一人专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你想想,如果单凭你一个人,你能够成功吗?你能成什么事?如果没有国家和社会,你能赚到钱吗?没有国家和社会,任何人都不能很惬意地立身于人世间。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财富越多,他从社会所获得的助力一定也越多,那么,他回馈社会的也应该越多。所以参加救济事业,是他应尽的义务。

我认为不仅富者应踊跃参加救济事业,回馈社会和国家,只要是有能力的人,都应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社会。我要强调的是,特别有钱的人更应该关注这一点。

我十分关心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救济事业做到适可而止,如果我们的方法使乞丐从一夜之间变成了富翁,那这样的慈善不是慈善,救济也不是救济。还要注意的是,如果富豪们能够诚心诚意地响应陛下的仁慈而捐献资金,加入慈善事业,那就很好,值得称颂;如果是为沽名钓誉才慷慨解囊,那就不值得赞许了。

缺乏真诚之心的慈善事业,结果反而会造就坏人。总而言之,伏思陛下皇心所存之际,富户豪门把此当做他们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这样做才符合天皇陛下的意旨,保持社会安定的秩序,为国家的安宁作贡献。

金钱无罪

陶渊明有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朱子有警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都是在劝诫世人要珍惜光阴,尤其要珍惜容易沉湎于空想、容易陷入诱惑之中的青年时代,因为,这段时间会像梦幻般倏忽即逝。

我们的青年时代过得真快,还在想着还有明日不用着急的时候,明日竟然一下子如矢飞去,如今我已垂垂老矣,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希望青年们能够以此为前车之鉴,勿再蹈我等后悔之辙。青年们励精奋勉的精神,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责任非常重大,历来有一定作为的人,都是在青年时代就痛下决心的。

说到决心,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特别是在金钱方面更要注意。因为在单纯的过去都有“无恒产难保有恒心”的警句,而现在的社会结构更是一天比一天复杂,对于金钱,如果没有相当的觉悟,就可能会陷于意外的过失之中,导致失败。

金钱是宝贵的东西,但同时又是卑贱之物。从宝贵这个观点来看,金钱是劳动的象征,代表劳动成果,依照约定,既定物的代价可以用金钱算出它的价值。这里所说的金钱并不是单指金银、货币、纸币之类的通货,而是泛指可以用来衡量一切财富的金钱,所以,可以说金钱是财产的代名词。

我记得在昭宪皇太后的御歌中有这样一句:“心地好,黄金是财宝;心机坏,黄金带灾害。”这真是一句对金钱再恰当不过的评语。从中国古代典籍来看,他们对金钱的鄙视风气,一度很盛。《左传》有“小人怀璧其罪”的句子;《孟子》有阳虎“为仁不富,为富不仁”鄙视金钱的论调。阳虎本不是值得敬佩的人物,但此言在当时诚为智言,为世人所公认。除此之外,像“君子财多损其德,小人财多增其过”这种说法在中国古典书中也多可见。总而言之,东洋自古以来的风尚,是颇为鄙视金钱的,认为“君子不可亲非它,小人亦应当以之为戒惧”,以致为矫正世俗贪婪无厌的弊病,形成了极端鄙视金钱的风气。

我以自己平生的经验认为《论语》与算盘应该是一致的。孔子在切实地传授道德教育世人的过程中,对经济问题也是相当关注的,这散见于《论语》的各篇中,特别是《大学》,更陈述了生财的大道。治世为政,需要行政费用自不待言,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其衣食住行也必然要和金钱发生关系。而治国济民,道德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必须调和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因此,作为一个实业家,为了使经济与道德一致,从而平行发展,我时常采用平易的方式,向大家说明《论语》与算盘相互调和的重要性,希望能引导大家留心。

过去,不仅仅在东方,就是在西方也存在着鄙视金钱的风气,这是因为一谈到经济问题,总是先考虑得失,有时就会伤害到谦让、清廉等美德,而这又是常人最容易犯的过失,所以都格外地加以警惕。为了加强戒惕之心,于是有人提出鄙视金钱的观念,慢慢地就成为一般的风气了。

我记得在某一个报刊上曾看到过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所有的商业都是罪恶的。”我认为这种说法非常极端,但仔细思考起来,一切商业行为都伴随着得失,人们容易为了利、欲而迷失方向,背弃仁义之道。为使人们警惕,他才使用了那种过激的言辞。人性的弱点是过于注重物质,人们在忘却精神上的事后容易产生过分重视物质的弊害,尤其是思想幼稚,道德观念薄弱的人,更容易陷入这种弊害之中。也许正是因为以前社会知识水准低,道义心浅薄,陷于罪恶的人比较多,所以人们才提出鄙视金钱的观点吧!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社会,一般的人格都逐渐提升了,所以对金钱的想法也有相当的进步,用光明正大的方法来获得收入,把金钱用在正道上的人多了,对金钱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可是人性有其弱点,有些人在利欲熏心之下,很容易产生富贵第一、道义第二的错误思想。如果这种思想发展严重了,就会有金钱万能的想法,而将十分重要的精神问题弃之不顾,成为物质的奴隶。

幸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财致富同道德相结合的倾向日见增加了。尤其在欧美,“真正的财富是在正当的活动中取得的”观念已经一步步稳当而顺利地被付诸实行。我很希望日本的青年也能够注意这一点,千万不要再陷入金钱之祸,要好好利用道义与金钱的价值。

确立义利合一的观念

社会中的事,有利必有弊,西洋文明的输入对日本的文化虽有很大贡献,但在另一面也产生了一些弊害。也就是说,当日本在引进世界性的事物沐浴其恩泽,享受其幸福的同时,也一并传入了世界性的毒害,这是不争的事实。

凡是日本的国民,就有责任和义务寻求根治病毒的方法。我思量再三,认为根治病毒的方法大概有两种可以采用。一种是直接研究病毒的性质,然后投以适合的药方;另一种是尽可能使身体各部位器官强壮起来,强壮到纵然有病毒入侵也不怕,因为已经养成了抵御病毒甚至能够杀死病菌的身体素质。那么,这两种方式应选哪一种呢?我们原本是实业工作者,要研究坏思想的病理病源,并讲究治疗方法,只怕不是我们的专长。我们应做的工作在于国民日常的养生方面,只有让国民有了强健的身体,才能抵抗病毒的侵害。我将我所认为的治疗法,即危险思想防抑对策披露于此,希望一般世人,特别是实业界的朋友,能好好加以考虑。

我认为我们的社会在利用厚生与仁义道德这两方面,自古以来就结合得不太紧密,因而有所谓“仁则不富,富则不仁”的话,以为近利则远仁,依义则失利,将仁与富解释为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如此将仁与富完全分开解释,好像两者水火不相容。这种错误解释造成一个极端的结果,就是投身于利的人,就可不顾仁义道德。我对这一点多年来一直叹惋不止。其实这个观念是后世某位学者所造成的罪过,我以前已经提及,孔孟之教以“义利合一”为主,只要一读四书,便可明白。

宋代大儒朱熹在《孟子序说》中说,“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非常鄙视钱财功利。将此言再进一步思考的话,即与亚里士多德的“所有的商业都是罪恶的”意思前后一致了。换一种说法就是:仁义道德应该是神仙般不思凡欲的人的行为,投身生产事业的人可以无视仁义道德。这样的解释绝不是孔孟之教的精髓,乃是闽洛学派的儒者所捏造出来的妄说。然而我日本国从元和宽永时代开始,此学说就很盛行,所以造成了一种现象:一提起学问二字,人们便以为,除此一家之外别无分号。然而这一学说给今日的社会带来多少弊病呀?

误传孔孟教义的结果是,使得从事生产事业的实业家们的精神,几乎都变成了完全的利己主义,既无仁义也无道德,甚至钻法律漏洞,一心以赚钱为依归。影响之大,大到今日的实业家多数都是抱着一种只要自己能挣钱,他人和社会都可置之不管的观念。长此以往,将来的贫富差距将逐渐拉大,更可想见的是,社会会逐步沦入卑鄙无耻的地步。这正是误传了孔孟之训的学者数百年来在学术界横行跋扈所产生的遗毒造成的结果。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实业界的生存竞争也日渐激烈。这时,如果实业家只汲汲算计个人的私欲私利,只要自己有利可图,其他一概不管,那么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健全,令人讨厌的危险思想一定会慢慢地滋生蔓延。那时候应该由实业家的双肩来承担。所以,为了社会的正常发展,必须匡正这种坏风气不可。本着我们的职分,尽一切力量,根据仁义道德来进行利用厚生之道,作为行事的方针,并努力确立义利合一的信念。富且能行仁义的例子实在不少。如果对义利合一还有任何疑虑,今日应该立即连根拔起,好使心中疑虑一扫而空。

富豪与道德上的义务

我这个不服输的老人平素好管闲事,都这把年纪了,还在为国家为社会早晚忙个不停。即使在自己家中,也可看见我在说这说那,常有很多人来洽商种种的事务,有来要求捐助的,有来向我借钱投资做生意或缴学费的等等,种种不近情理的事都有。不管是来做什么的,我都一一接见。

因为社会这么大,贤者、伟人相当多,如果担心来难缠的人或坏人,就玉石不分,一律拒绝,大门深锁,则不但对贤者有失礼貌,也不能完全尽自己对社会的义务。所以我对任何人都不设防,来者不拒,尽量以诚意与礼让相待。对无理的要求则加以拒绝,而对能做的事则尽力而为。

中国古语有“周公三吐哺,沛公三握发”之谈。即大政治家周公用餐时如有访客,他就停止用餐,将含在口中的饭吐出来,接见客人,听取高见。等访客走了,再继续用餐。如果又有客人来,他就再次吐出食物接见客人。据说有一次他如此吐了三次,一点都不厌其烦,可见其对来访客人有多么尊重。沛公是开创汉朝四百年基业的高祖,此人效法周公,主张广交贤者,梳发时,如有来客,他就停止梳发,用手握着头发接见客人。三握发是说,梳发之间中断三次以接见访客。这都表示两人非常欢迎客来的意思。

我不敢和周公、沛公媲美,但在广接贤客这点上,我也是无论对谁都竭诚相迎。但社会上有不少人嫌接见访客麻烦而不愿接见客人,尤其是一些富豪和名士之流,厌恶来客的风气特别浓厚。这样的作风,对国家社会就不能尽到他应尽的义务。

前些日子,我见了一个富家公子,他刚大学毕业,向我请教一些走进社会应该注意的事情。我先告诉他,我要讲的话可能会得罪令尊,他可能会因我说的这些多余的话而恨我,然后才说了以下的一些话:现在的富豪很让人不解,大都只盘算自己,对于社会公益事业极其冷淡,其实富豪只靠他一个人赚不了那么多钱,是社会提供给他机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从社会赚取来的。比如说,他拥有许多地皮,闲置不用,但空地太多也真伤脑筋,于是,将土地出租以收取地租,就要仰赖社会上的人。而社会上的人们工作赚钱,事业蒸蒸日上,租地者会越来越多,空地就越来越少,地租也就越来越高,地主便越赚钱。所以地主要自觉意识到,自己所以成为财主也是社会的恩赐,从而对社会救济或公共事业率先作出贡献,以回馈社会,这么一来社会才会日趋健全,同时自己的资产运用也渐次稳健踏实。

反之,如果富豪之士妄想漠视社会,以为他离开社会,亦能维持其财富,对公共事业、社会公益弃之不顾的话,则富豪与社会大众必然会发生冲突。不久,对富豪的怨嗟之声就会转化成社会主义的集体罢工罢市,其结果将给富豪带来更大的损失。所以,一个人在谋取财富的同时,也要常常想到社会对他的恩义,毋忘对社会尽到道德上的义务。

我说这些话,可能会被富豪憎恨,然而,社会上这些有钱人为何都采取这般退缩的态度?真令人难过。前些天我和一位富豪谈话时问:“你们富人为什么不站出来关心一下社会呢,这怎么行?”他回答说:“太麻烦了。”如果只因为怕麻烦就退缩,而光凭我们热心奔走、呼唤、呐喊,也实在无法顺利建设公共事业。

目前我们正在发起建设明治神宫外苑的计划,具体说,就是在代代木到青山的整个地带,建造成一个很大很大的公园模样,同时再建一个可传中兴帝国之英主、先帝之遗德于后世的纪念图书馆,之外还要建立各种教育性的娱乐机关,这些计划预计需要四百万元经费。但仅筹措这笔费用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请岩崎先生与三井先生一定要伸手援助,同时,希望社会上的大富豪们,对社会多尽他们在道义上的义务,为公共事业尽些力。

能挣会花

金钱是现在世界上流通的各种货币的通称,可以衡量各种物品的价值。货币特别地便利,它可以同任何东西交换。太古时代是物物交换,如今,只要有货币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购买任何东西,货币的可贵就在于它所代表的价值。

因此,作为货币的第一要件是,货币的实际价值要和物品的价值相等,如果只是称呼上相同,而货币的实际价值减少的话,相对地,物价就上涨。其次,货币便于分割。比如说,有一个价格一元的茶杯,如果两人想各取一半,不能办到,因为将茶杯裂成两半,茶杯就没有使用的价值了。但用货币就可以办到,如果需要一日元的十分之一,就用十日分的硬币。第三,货币可用以明定产品的价格。如果没有货币,就不能明确定出茶杯与烟灰缸的等级。如茶杯一个十日分,烟灰缸一个一日元,即表示茶杯的价格是烟灰缸的十分之一,有了货币才能定出产品的价格。金钱是珍贵的,不只青年渴望它,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希望得到它。就如前所述,货币是物品的代称,所以必须同珍视物品一样珍视它。

从前有位叫禹王的人,就对琐细的东西都很珍惜。又如明朝朱子(朱柏庐,著有《治家格言》)也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是一寸的丝、半张的纸,甚至是一粒米也一定要珍惜才好。有这样一则佳话:在英格兰银行有位很著名的人物叫吉尔伯特,他年轻时,到银行参加面试,正要离开时发现室内地面上掉有一个别针,吉尔伯特随即将它捡起来别在了衣襟上。面试官看到了,便叫住他问:“先生,你刚才好像在室内捡到一个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吉尔伯特神色自若地回答说:“一个别针掉在地面上了,捡起来还能用,如果让它搁在地上却很危险,所以我就把它捡起来了。”面试官听了很感动,于是进一步问了他一些问题,结果发现他是一个深思远虑,很有前途的青年,所以就录用了他。后来,他果然成为了一个大银行家。

总之,金钱是表现社会力量的一种重要工具,非珍惜它不可,可是,必要时尽量使用它也是应该的。能挣会花,就活跃了社会,从而促进经济的进步,这是有为人士应该努力的方向。

真正擅长理财的人,必须是能挣钱,同时又会花钱的人。所谓会花钱,是指正当的支出,也就是善于使用它。比如医生所用的手术刀,良医用它可以解救病人的生命,如果让疯子使用它,它可能就成为了伤人的凶器。因此,我们珍视金钱也应谨记要善用金钱。事实上,金钱既可贵又可贱。金钱的贵贱,完全在于持有者的人格如何。然而世间往往曲解珍惜金钱的意思,变成吝惜金钱,这一定要注意。

对金钱力戒浪费,同时也不要吝啬。只知道挣钱而不懂得花钱,发展到极端就成了守财奴。所以,希望今日的青年不要做一个浪费者,同时也不要成为一个守财奴,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