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蛋糕的故事
有一家外企招聘员工面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要求应聘者把一盒蛋糕切成八份,分给8个人,但蛋糕盒里还必须留有1份。
面对这样的怪题,有些应聘者绞尽脑汁也无法完成;而有些应聘者却感到此题很简单,把切成的8份蛋糕先拿出7份分给7个人,剩下的1份连蛋糕盒一起分给第8个人。应聘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这道题中就显而易见了。
分蛋糕的故事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无论在日常生活、商界还是在国际政坛,有关各方经常需要讨价还价或者评判对总收益如何分配,这个总收益其实就是一块大“蛋糕”。
这块大“蛋糕”如何分配呢?我们知道最可能实现一半对一半的公平分配的方案,是让一方把蛋糕切成两份,而让另一方先挑选。在这种制度设置之下,如果切得不公平,得益的必定是先挑选的一方。所以负责切蛋糕的一方就得把蛋糕切得公平,才能让博弈的双方都满意。
但是,这个方案极有可能是无法保证公平的,因为人们容易想象切蛋糕的一方可能技术不老到或不小心切得不一样大,从而不切蛋糕的一方得到比较大的一半的机会增加。按照这样的想象,谁都不愿意做切蛋糕的一方。虽然双方都希望对方切、自己先挑,但是真正僵持的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僵持时间的损失很快就会比坚持不切而挑可能得到的好处大。也就是说,僵持的结果会得不偿失,会出现收益缩水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收益缩水的方式非常复杂,不同情况有不同的速度。很可能你讨价还价如何分割的是一个冰激凌蛋糕,在一边争吵怎么分配时,蛋糕已经在那边开始融化了。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桌子上放了一个冰激凌蛋糕,小娟向小明提议应该如此这般分配。假如小明同意,他们就会按照成立的契约分享这个蛋糕;假如小明不同意双方持续争执,蛋糕将完全融化,谁也得不到。
现在,小娟处于一个有力的地位:她使小明面临有所收获和一无所获的选择。即便她提出自己独吞整个蛋糕,只让小明在她吃完之后舔一舔切蛋糕的餐刀,小明的选择也只能是接受只舔一舔,否则他什么也得不到。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之下,小明一定不满足于只能分到1/9的蛋糕,他一定要求再次分配。这种情况下,分蛋糕的博弈就不再是一次性博弈。
事实上,当分蛋糕博弈成为一个随时发生变化的“动态博弈”时,就形成一个讨价还价博弈的基本模型。在经济生活中,不管是小到日常的商品买卖还是大到国际贸易乃至重大政治谈判,都存在着讨价还价的问题。
古时候有个破落贵族的后代甲,穷困得实在没有办法过下去,不得不将家中祖传的古字画拿到一个大财主乙家去卖。这幅字画在甲看来至少值200两银子,财主乙认为这幅字画最多只值300两银子。
这样看来,如果顺利成交,字画的成交价格将在200~300两银子之间。这个交易的过程不妨简化为这样:首先由乙开价,甲选择成交或还价。这个时候,如果乙同意甲的还价,交易顺利结束;如果乙不接受,则交易结束,买卖没有做成。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两阶段动态博弈的方案。
我们应该用解决动态博弈问题的倒推法原理来分析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首先看第二轮也就是最后一轮的博弈,只要甲的还价不超过300两银子,乙都会选择接受还价条件。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第一轮的博弈情况,甲拒绝由乙开出的任何低于300两银子的价格,这是很明显的。比如,乙开价290两银子购买字画,甲在这一轮同意的话,只能卖得290两;如果甲不接受这个价格反而在第二轮博弈提高到299两银子时,乙仍然会购买此幅字画。两项比较,显然甲会还价。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个例子中的财主乙先开价,破落贵族甲后还价,结果卖方甲可以获得最大收益,这正是一种后出价的“后发优势”。这一优势在这个例子中相当是分蛋糕动态博弈中最后提出条件的人几乎霸占整块蛋糕。
事实上,如果财主乙懂得博弈论:他可以改变策略,要么后出价,要么先出价,但是不允许甲讨价还价。如果一次性出价,甲不答应,就坚决不会再继续谈判,来购买甲的字画。这个时候,只要乙的出价略高于200两银子,甲一定会将字画卖给乙。因为200两银子已经超出了甲的心理价位,一旦不成交,那一文钱也拿不到,只能继续受冻挨饿。
在博弈理论中已经证明出,当谈判的多阶段博弈是单数阶段时,先开价者具有“先发优势”;它是双数阶段时,后开价者具有“后发优势”。
谈判博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时间就是金钱”,假如谈判越拉越长,谈判的对象——分割的“蛋糕”就会开始缩水。不过,这时各方仍然可能不愿意妥协,暗自希望只要谈成一个对自己更加有利的结果,那么好处将超过谈判的代价。
狄更斯的文学名著《荒凉山庄》就描述了极端的情形:围绕贾恩迪斯山庄展开的争执变得没完没了,以至于最后整个山庄不得不而之前谁知卖掉,用于支付律师们的费用,而争执的双方由于各不相让什么也没有得到。
按照同样的思路,假如不能达成工资协定就会引发罢工,那么公司将会失去利润,工人将会失去工作,也是两败俱伤。同样,假如各国陷入一轮旷日持久的贸易自由化谈判,他们就会在争吵收益分配的时候赔上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好处。
谈判是一种像跳舞一样的艺术,参与谈判的谈判者应该尽量缩短谈判的过程,尽快达成一项协议,以便减少耗费的成本,从而避免损失,维护各自的最大利益。
打好心理战
在分冰激凌蛋糕的讨论中提到,很可能在你与对方讨价还价如何分割时,蛋糕已经在那边开始融化了。而随着蛋糕的融化,你和对手所能获得的将会越来越少,最终演变成了双输的“负和博弈”。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既有利可图,又快速解决分冰激凌蛋糕的难题呢?抓住对手的心理底线,才是关键。在公关谈判的历史上,有很多通过抓住对方心理迅速“搞定”对方的经典案例。
巴拿马运河最早不是由美国开凿。19世纪末,一家法国公司跟哥伦比亚签订了合同,打算在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境内开一条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主持运河工程的总工程师就是因开凿苏伊士运河而闻名世界的法国人雷赛布,他自以为这一工程不在话下,然而巴拿马环境与苏伊士有很大的不同,工程进度很慢,资金开始短缺,于是公司陷入了窘境。
美国早在1880年就想开一条连贯两大洋的运河。由于法国先下手与哥伦比亚签订了条约,美国十分懊悔。
在这种形势下,法国公司的代理人布里略访问美国,向美国政府兜售巴拿马运河公司,要价1亿美元。美国早已对运河公司垂涎三尺,知道法国拟出售公司更是欣喜若狂。然而,美国却故作姿态,罗斯福指使美国海峡运河委员会提出报告,证明在尼加拉瓜开运河省钱。报告指出,在尼加拉瓜开运河的全部费用不到2亿美元。在巴拿马运河的直接费用虽然只有1亿多,但另外要付出一笔收买法国公司的费用,这样,开巴拿马运河的全部支出将达2.5亿0多美元。
布里略看到这个报告后大吃一惊。如果美国不开巴拿马运河,法国不是一分钱也收不回了吗?于是他马上游说,表明法国公司愿意削价,只要4000万美元就行了。通过这一方法,美国就少花了6000万美元。
罗斯福又用同一计策来压哥伦比亚政府。他指使国会通过一个法案,规定美国如果能在适当时期内同哥伦比亚政府达成协议,将选择巴拿马开运河,否则,美国将选择尼加拉瓜。
这样一来,哥伦比亚也坐不住了,驻华盛顿大使马上找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协商,签订了一项卖国条约,同意以100万美元的代价长期租给美国一条两岸各宽3公里的运河区,美国每年另外付租金10万美元。
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始终把握好了对手的心理底线,利用以退为进公关成功,用极低的价格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公关谈判是一场与对手进行的心理战术,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对手的底牌,往往会事倍功半。在很多时候,如果能够抓住对方心里最容易被打动的地方是能够成功公关的关键。
小王是一家营销公司的公关经理,有一单生意是和市里一家著名的大企业合作,这单生意小王的公司是非常看重的,小王的任务就是要让该企业的梁老板愿意把钱投资到他的公司。开始的时候,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因为梁老板觉得这家公司是一家小公司,不愿把钱投到这里,小王从多方打听,得知梁老板是从农村一步步打拼出来的,对于家乡的老母亲感情非常深,但是由于工作非常繁忙,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家看过母亲了。小王决定到梁老板的老家跑一趟,以梁老板的名义带去了些礼物,并把老人家的生活状态拍了下来,回到市里,小王找到了梁老板,当梁老板看到了母亲的录像时,眼睛湿润了,小王知道自己这次触动了梁老板心里的那根弦。梁老板看到小王这么用心,决定把钱投资到他们公司。小王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公关任务,得到了上司的赞赏,也给自己多交了一个朋友。
谈判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一个谈判能力强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读懂别人心理的人,是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在销售谈判上,触动别人心底取得销售成功的做法,更是值得借鉴,有的时候你甚至不需要费太多口舌。“推销之王”乔·杰拉德就是深谙此道的人,他在自己的自传中讲述了他的一次成功销售经历。
我记得曾经有一位中年妇女走进我的展销室,说她只想在这儿看看车,打发一会儿时间。她说她想买一辆福特,可大街上那位推销员却让她一小时以后再去找他。另外,她告诉我她已经打定主意买一一辆白色福特轿车,就像她表姐的那辆。她还说:“这是给我自己的生日礼物,今天是我55岁生日。”
“生日快乐!夫人。”我说。然后,我找了一个借口说要出去一下。等我返回的时候,我对他说:“夫人,既然您有空,请允许我介绍一种我们的雪弗莱轿车——也是白色的。”
大约15分钟后,一位女秘书走了进来,递给我一打玫瑰花。“这不是给我的,”我说,“今天不是我生日。”我把花送给了那位妇女。“祝您生日快乐,尊敬的夫人。”我说。
显然,她很受感动,眼眶都湿润了。“已经很久没有人给我送花了。”她告诉我。闲谈中,她对我讲起她想买的福特。“那个推销员真是差劲!我猜想他一定是因为看到我开着一辆旧车,就以为我买不起新车。我正在看车的时候,那个推销员却突然说他要出去收一笔欠款,叫我等他回来。所以,我就上你这儿来了。”
在这次销售中,乔·杰拉德面对一个已经选定其他车型的女士,发现了她需求,通过送花的方式打动了她的心理,从而实现了销售。换个角度想,假如杰拉德只是向这位女士介绍自己的产品,能够打动她吗?
“知彼”方能占据主动
要想在谈生意中占得主动,一方面,要防止对手翻看自己的底牌;另一方面,自己也要想办法摸清对手的底牌。摸清对方的底牌,才能做到充分的“知彼”。我在这里介绍一种透视法,注意,我所说的透视,并非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几种类似于透视的办法,来达到洞察对手底牌的最后目的。那么,如何才能“透视”对手的底牌呢?下面有10个策略。
“错误”策略。卖主以很低的价钱吸引顾客前来购买,等到顾客真有兴趣要买的时候,卖主又说,由于先前估价过程有错误,所以价格必须重新审定。
“提高品级”策略。卖方要知道买主到底有多少预算,于是便在停放“雪佛兰”车型的场地,询问买主对“奔驰”车有没有兴趣。
“降低品级”策略。买主不知道出多少价钱卖方能接受,于是就先告诉卖方,他在考虑买一种品级较低的产品,然后再用这种较低的价位去试探卖主,看卖方能不能以这个价格卖给他品级较高的产品。
“步步高升”策略。买卖两方谈好价之后,卖主反悔,这时他说经过一番“长考”,认定应该提高售价。
“心有余钱不足”策略。买主表示,他确实很有诚意想买下卖方的产品,可是因为预算有限,无能为力,所以,他们开始商量是否有其他办法,可以做成这笔生意。
“调解”策略。因为谈生意进行速度过快,买卖双方已竭尽其能,作出最后的让步,但还是没有达成协议,甚至使谈生意陷入僵局。这时候,运用仲裁从中调解,或许能使谈生意重现生机。
“要不要,不要拉倒”策略。买主提出这种条件,目的是要试探卖方的反应。
“礼尚往来”策略。买方提出一个可能的让步方案,并希望卖方“礼尚往来”。如果卖方果真依计让步的话,买主就会从较低的价位开始和卖方谈生意。
“二选一”策略。买方得知两幅画的价格是800元,如果你仅买一幅,单价就提高到500元,于是,买主询问对方,两幅才800元,这幅是500元,那另一幅300元,你卖不卖?
“单刀直入”策略。假如以上策略全行不通,那我建议你不妨采用“单刀直入”法,事实,不少人对“你来我往”、“讨价还价”缺乏耐心,所以他宁愿直截了当告诉你底价,至于你接不接受,那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掌握透视对方底牌的诀窍,你才能操控谈判的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