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留住老员工吸引新员工
3963700000025

第25章 吸引新员工:感性与理性并用(4)

员工的聪明才智是企业重要的知识资源,它的开发程度决定着企业能否持续发展。所以企业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并把“以人为本”贯穿在企业管理行为的始终。具体做法包括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怀人、激励人,并要用其所长、用其所思、用其所愿,还要用当其时、用当其位。

吸引人才

良好的企业人际关系,能对每一位员工起到吸引作用。而你用微笑的方式来更好地调节企业人际关系时,每个人的心理上就有了乐观处事、积极向上的创造业绩的最佳情绪状态。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上海杨浦区先后制定《杨浦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行动计划》、《2007—2011年杨浦人才发展规划》,并推出《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明确发展战略及人才重点培养、开发方向。借助重大项目,增强对人才、产业的集聚功能。德国大陆集团亚洲总部和中国研发中心2009年已有1000名研发人员入驻;西门子上海中心2010年将有4000名研发人员入驻。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创新城区建设,杨浦区还积极探索和创新多种不同的引才模式,以实现人才效益与价值的最大化。他们与美国湾区和硅谷银行合作,在创智天地联手打造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风险投资集聚区,吸引一批金融、科技类顶尖人才的集聚。通过与市条口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之间的人才合作,和大学互派干部挂职锻炼,探索形式多样的共享共赢的用人机制,先后引进区域发展急需紧缺人才31名。以咨询、兼职、短期聘用、技术顾问等形式引进和使用“候鸟式”、“两栖型”人才97名。

同时,杨浦区还发挥专项资金对人才、项目的引导功能。2008年区委区政府设立了1000万元“杨浦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009年增加到6000万元,目前已鼓励、资助主导产业高层次人才发展项目200多个。

求安是人生的根本要求,中国人一个安字,代表多少安慰与欣喜。孔子希望我们用患不安来消减员工的不安,因为安乃是激励的维持因素。然而,员工不可能完全达到安的地步,不安只能消减,无法消灭。

员工的求安,主要考虑同仁与环境这两大因素,而两者互动,因此产生愉快的工作环境、可以胜任的工作、适当的关怀与认同、同仁之间融洽与合作、合理薪资制度与升迁机会、良好的福利、安全的保障、可靠的退休制度,以及合乎人性的管理等等需求。安则留,不安则去,乃是合理的反应。员工的求安程度不同,认为大安、久安、实安、众安的才会安心地留下来。认为小安、暂安、虚安、寡安的,虽然留着,心中仍有不安,必须设法予以消灭。

安的反面是不安。公司不能做到有本事就来拿,过分相信甄试及测验,以致不知如何识才、觅才、聘才、礼才、留才、尽才,员工就会不安。家族式经营并非不好,但是如果不敢相信外人,不能容才、用才,构成员工“留也不是,去也不好”的不安。管理者不了解真正适合中国人个性的领导、沟通、激励方法,不能人尽其才,也会引起员工的不安。当然,公司的经营方针不明确、缺乏技术开发能力、劳务政策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或者不能重视整体发展,都是员工不安的诱因。

不安的象征,最具体的,莫过于高层不放心、中层不称心,而基层则不热心。必须设法做到高层放心、中层称心、基层也热心,才是真正安人的表现。我们不妨把员工分成四种,归纳为下述四种形态:

稳定型认为工作胜任愉快,而工作环境也相当良好的,自然身安心乐,称之为稳定型,是因为这一形态的员工,多半会稳定下来,不容易见异思迁。矛盾型认为工作胜任愉快,而工作环境则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去留之间相当矛盾,时常犹豫不决。

游离型认为工作环境相当良好,不过工作则不能胜任。遇到有更合适的工作机会,就可能离职他去,所以称为游离型。

滚石型工作不胜任愉快,对工作环境也诸多不满。在这种情境下,实在很难安心工作,以致骑驴找马,一有机会便准备跳槽。

矛盾的员工,觉得工作相当理想,舍掉十分可惜。但是在工作环境方面,则有许多不安,例如照明不佳、通风不良、交通不便、噪音太大、空间太小,以及用餐不方便、安全不放心等等,使员工觉得内心非常矛盾:走,可惜;留,难过。这时候我们应该把员工的不安,区分成为个人的或集体的两大类。个人的个别解决,集体的则由公司统一予以改善。

消减工作环境方面的不安,可以按“马上能做的,立刻解决;过一段时间就能改善的,宣布时间表;暂时不可能的,诚恳说明困难的所在”的原则,逐一改善或说明。只要员工觉得合理,自然会消减不安的感觉,使自己改变形态,从矛盾型变为稳定型,因而安心工作了。游离型的员工,认为工作环境相当理想,可惜工作很难胜任,当然谈不上愉快。

工作的胜任与否,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业绩及工作满足。员工的个别差异,正是主管指派工作时必须考虑的要因。员工的特点如果配合工作的特性,例如成长需求较高的员工,给予比较复杂的工作,而成长需求较低者,则不妨调派比较简单的重复性或标准化的工作。实施在职训练,乃是使员工由不胜任而胜任的一种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工作轮调,则是增加员工工作变化性的有效方式。变化性加大,可以降低对工作的厌倦程度,是工作的横向扩大。工作丰富化在垂直方向有所延伸,增加员工的自主责任,使其获得更为完整的满足。工作改善,自然减少员工的游离感,促其趋向稳定型。

滚石型的员工,由于工作与工作环境俱不合适,因而身不安心不乐。这种心态如果不予改变,就会造成不做事、光捣蛋的滋扰分子,令人头疼不已。人事部门最好和他谈谈,不必直截了当地指责他,用一个中国人熟悉的缘字来沟通。先说他似乎和现在的主管没有什么缘分,所以处得不愉快,工作绩效也不高。然后让他挑选认为比较有缘的主管,如果愿意接受,便调单位试试,若是不愿意接受,也让他明白,并不是人家都欢迎他。调职之后有所改变,等于救活一个人。

用人唯才,才能吸引人才

管理者要能拋弃个人成见,客观地对他人做出评价,即使情感上不喜欢,也绝不以私害公、以私误公,而应看中对方的能力加以重用。用人唯才与用人唯亲是两种不同的企业用人方针。用人唯才,是指不论亲疏恩仇,只要是有能力的人就加以重用;用人唯亲,是对自己的亲友或亲近自己的人才予以信任并重用。

曹操当年用人,提出一个概念:唯才是举。这个用人观念有些大逆不道。中国人一向崇尚人才要德才兼备,如今曹操提出唯才是举,似乎德行一词可以休矣。这可了得。但曹操就那么做了。几年时间,他广收英才,将天下有才之士尽情网络,终助他成就大业。曹操这种观念自有他的理论基础。他称:乱世用人,当唯才是举,太平盛世,方求德才兼备之人。德以治天下,才可得天下。如果你的短期目标是得天下,当用有才之人。

为什么曹操当时没有力主选拔德才兼备之人?他有两个考虑:一是时间。选德才兼备之人不是一时之工,急需用人之时,只有一个标准和同时有几个标准所用的选拔时间肯定大不相同;二是避免一些麻烦。如果同时以德行评量,非常之时便不敢用非常手段,或用过非常手段的人摄于道德的评判标准会弄虚作假,影响对人才的评估和人才的成长。事实证明,曹操的这一用人手段是成功的。在当时,在三国乱世,一些英雄为他立下汗马功劳。

用人唯亲虽然确保彼此的关系会较亲密,但却会产生许多大问题,历史上不少英雄好汉就是因为这样而败亡的。

用人唯亲的问题在于一个人的亲友毕竟有限,要在有限的人数中选拔出人才,必然数量少、品质不高,所以多庸才。况且,用人唯亲必然不信任外人,所以外人就会被排挤,即便是人才也不得重用,而不被重用的人才,就会另寻出路、投奔他处,这等于是为敌对势力提供人才,结果是削弱了自己、增强了敌人的力量。

用人唯亲无非是因为亲人可信任,情感上较亲密,但事实上,是否可信任是看那人的品德如何,而非关系是否密切、情感是否亲密。我们不难见到,历史上识错人的管理者每当势衰或败亡时,出卖或杀害他们的恰恰是他们的亲密的人。

只是前车之鉴虽然那么多,但用人唯亲的管理者仍不乏其人,这既有感情问题,也有了解和认识的问题。要做到用人唯才,得要有宽阔的容人胸怀,有超人的胆识与才能,只可惜这种杰出的人物不多。

在企业的管理中,用人唯亲的情况很常见。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家族化”的经营风气更是盛行,往往是总经理、厂长的妻子管财务,弟妹管供销,舅子管人事,一派“家天下”的阵势。即使是在国有企业中,有些管理者也会设法把子女弄进企业中,以求一官半职。但是,综观家族式经营的失败教训,这种做法的后果必然是可悲的。

一、家族化经营用人唯亲,因此有人明明无德无才但薪水却很高;而有一技之长的人得不到重用,甚至受“众亲”的嫉妒、排挤,只好跳槽另谋高就。二、容易形成派系,拉帮结伙。在企业中形成“家族派”与“非家族派”,在“家族派”内部,又因近亲、远亲,地位和待遇不同,形成各种小派别,彼此明争暗斗、针锋相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发展自然不稳定。三、亲人间会凭借关系互相串通,以权谋私,所以企业当然会被搞垮。既然知道用人唯亲的坏处,那要如何才能做到用人唯才呢?身为管理者,必须要把握住两个基本点:

一是选才,要出于“公心”。这点的关键在于无私,无私是选贤任才的前提。对于这点,孔子了解得十分清楚,他说:“君子对天下之人,不分亲疏,无论厚薄,只亲近仁义之人。”也就是说,在人才问题上,应该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而只考虑国家的利益、民众的利益。

云南金沙电力公司为确保本次招聘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在短时间内引进公司急需的人才,早在公司成立之初即开发了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并通过公司网站发布人才储备招聘信息;在招聘活动的前一个月即成立了由人力资源部、监察审计室及各用人部门组成的招聘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招聘实施方案,并通过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电力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中国国家人才网、新华网、国家电力信息网、电力英才网、水利英才网、公司网站等新闻媒体广泛发布招聘信息,使公司人力资源库在招聘活动开展之前各类人才就已达4000余人,为本次人才招聘优中选优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招聘活动中,公司坚持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

二是选才不避仇。这就需要管理者公而忘私、虚怀若谷,有很宽广的心胸,能够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和得失,要能拋弃个人成见,客观地对他人做出评价,即使情感上不喜欢,也绝不以私害公、以私误公,而应看中对方的能力加以重用。

管理者切勿从外在条件判断人……只要运用得当,每个人都能是人才,每个短处也都会是长处,关键只在于管理者是否有用人的眼光与脑袋。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不过既然人都有缺点,那么必定有善用缺点的方法。这方法的关键就在于将缺点用到适当的地方,如此一来缺点也能变成优点,这就是所谓的“短中见长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