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英豪转
3987800000194

第194章 步步行机

寝宫

赵孝成王眉头紧锁,斜靠在床上阅览一份奏章。

一名内侍进来禀报:“大王……”

赵孝成王把奏章摔在地上:“我说过,谁都不见!别来烦我!”

内侍惶恐而退。

赵孝成王下了床,在屋里烦躁地踱来踱去。

外面响起了高亢激昂的琴声。

赵孝成王凝神倾听了一会儿,几步走到大门口,伸出了头:“谁竟敢在这儿乱弹琴!”

郭开跪在台阶上一面抚琴,一面抬头现出一个微笑:“大王,是我。”

赵孝成王:“郭开,你的琴一贯弹得不错,怎么今天变味了?”

郭开停止抚琴,叹了一口气:“音律永远不会改变,会改变的是人的心情。”

赵孝成王跨出门,做了一个手势:“算你说的有道理。起来,起来,陪我一起散散步。”

郭开起身,随着赵孝成王在庭院中散步。

赵孝成王:“你今天脸色怎么这么差…”

郭开:“廉颇大将军连连派人来催粮饷,臣彻夜难眠,毫无办法,连上吊的绳索都挂在梁上了,本想一死了之,可又想到大王对臣的恩德,不得不活着报效大王啊。”

赵孝成王:“国库空虚,前线又催得紧,实在是委屈你啦。”

郭开:“臣是治粟内史,掌管全国税收和财政开支,难免要受委屈。可臣实在受不了廉颇大将军的指责。他说臣大肆贪污公款,致使前方将士挨饿受冻。臣实在是冤枉啊。”

赵孝成王:“别说你,我都被他一再致函骂得狗血淋头。有什么办法呢?他是几朝重臣,有大功于国,傲慢惯了,别跟他计较。”

郭开:“我懒得跟他计较,只是为国家的命运忧心啊。”

赵孝成王:“是啊。眼下秦国大兵压境,我国危机四伏,烦人哪。”

郭开:“大王,恕臣直言,我国奉行廉颇大将军提出的固守不战的策略,实在是大错特错了。短短二三年间,庞大的军费开支不仅掏空了国库,而且使前方将士产生了厌战情绪。上党被秦军一举击溃,造成我军大量伤亡就是一个例子。臣担心我军在长平关依然守而不战,恐怕又会重蹈覆辙。”

赵孝成王:“廉颇大将军坚持要等援军到来才发动攻击。只有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等待救援了。”

郭开:“想要别人帮助,首先必须给予别人希望。眼下楚国援军进度缓慢,魏国援军干脆停止前进,都是因为没有看到什么希望啊。一天天拖下去,前线的粮草供应不上,军心会更加混乱。如果不反守为攻,我国再没什么消耗的资本了。唉,要是蔺相国还活着,早就命令部队挥兵上阵了。”

赵孝成王:“平原君赶在去齐国筹集粮草的路上。齐国能否援助我国粮草,还是个未知数。廉颇大将军又固执己见。真是令我为难。”

郭开:“说来说去,终究只有我军主动发起进攻才能改变局面。说句不好听的话,廉颇大将军不迎战秦军,是缺乏指挥大规模战役的信心啊。我军从上党一路溃退到长平关,几战几败,主帅负有直接责任。可是廉颇大将军从来只会指责别人,从不反省自己。”

赵孝成王:“赳赳武夫嘛,难免脾气大。”

郭开:“脾气再大,也不能不把大王放在眼里。其实,我国令秦国畏惧的将才,并非廉颇大将军,而是赵奢大将军。赵奢大将军去世后,传了一套专门对付秦军的兵法给赵括将军。臣以为如果让赵括将军挂帅抗击秦军,应该能够扭转战局。只要我军在战场上占据了主动,列国自然而然地就会增援我国了。”

赵孝成王心中一动:“这几天,有好几位大臣也上书举荐赵括将军。你真的认为他能行吗?”

郭开:“历来精明的君王都善于慧眼识人,大王并不昏庸,心中肯定有分寸。”

赵孝成王停下脚步,思索片刻,出声呼唤:“来人!”

内侍应声而至。

赵孝成王:“马上传赵括将军进宫!”

郭开揉了揉双手,不自觉地缩在袖子里。

长平关内

赵括率一群将领驰马奔入大营。

廉颇、冯亭率一群将领在大帐前列队迎接。

赵括和众将纷纷下马。

廉颇上前迎接:“赵括…大将军,一路辛苦啦。”

赵括哼了一声,昂首走进大帐。

廉颇忍了几忍,与众将跟了进去。

赵括在主位上坐下,操起案桌上的令箭筒摇了摇,放了回去,对众人娓娓地道:“本帅奉大王之命,前来接替廉颇大将军主持前线战局。从今往后,这桌上的令箭就不会只是摆摆样子了。廉颇大将军,请您尽快完成手续移交工作,回都城述职吧。”

廉颇脸上的肌肉跳了几跳:“遵命。”

冯亭启奏:“赵括大将军,属下以为,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啊。”

赵括眯了眯眼:“哦?冯大人如果真的精通兵法的话,上党就不会失守啦。”

冯亭涨红了脸。

赵括:“本帅认为,作为军人,其能耐是表现在战场上,不是表现在嘴上。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所以,诸多废话就不要讲了。马上抓紧备战,开关痛击秦军!”

苏射启奏:“赵括大将军,末将以为万万不可开关迎敌……”

赵括起身,绕过案桌走到苏射面前,上下打量了他一眼,突然抽出佩剑把苏射斩于剑下。

众人大惊。

赵括在苏射的征袍上拭去剑上的血迹,收起剑,重新回到座位上坐下,冷冷地道:“军令如山。有违抗者,杀无赦!”

长平关外

夜幕下,秦军大营灯火辉煌。

蒙骜等高级将领应召陆续进入中军大帐。

众将到齐后,范雎走进来,并不在主位上坐下,而是面对众人,款款地道:“赵括自诩是真正的军人,刚走马上任就显示了军人的风度,给我军下了战表。殊不知他的这个大帅之位,是我国为他争取的。我不知道赵括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军人,但是我确信大秦国有这样一个人,堪称军人的楷模。这个人戎马生涯七十余年,大小经历过数百次战役,为我大秦国开疆辟土,屡立功勋。更为荣耀的是,这个人一生从未打过败仗,是我大秦国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请各位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白大帅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众将鼓掌欢呼。

白起身着戎装,迈着以年龄不相称的稳健步伐,走入大帐,对众人抱了抱拳,在主位上坐下,抚了抚及胸的银白长须,朗朗地道:“老夫今年九十九岁了,骑马、张弓、舞刀击剑都不成了。可是老夫依然愿意和各位一起并肩作战,为我大秦国的万世辉煌贡献微薄之力。”

众人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待掌声平息,白起微微一笑:“战争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有勇无谋的军队永远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失败。所谓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为此在探讨我军应如何取得胜利之前,老夫乐意和各位探讨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我军会失败。请各位畅所欲言。”

旷野

天高云淡。

赵括统帅大军和秦国军队立阵对峙。

茫茫原野上,百万大军寂静无声。

太多的军人脸上的汗水一滴又一滴地滴在干裂的土地上。可怕的寂静使每个人几乎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赵括骑在马上,紧握佩剑的手指关节渐渐泛白。

随着一声清脆的响声,赵括拔出佩剑往空中一挥,刹那间,万鼓齐鸣,赵国军队骑步兵同时向秦国军队发起了排山倒海的冲锋。

蒙骜和王齕组织秦国军队一面放箭一面后退。

赵括挥舞长剑,纵马向前奔驰。

秦国国都 咸阳

秦昭王和蔡泽在一座亭子中下围棋。

安国君匆匆而来:“父王,蔡相,前线战报。”

秦昭王抬起了头:“简要说说。”

安国君:“我军后退了一百里。”

秦昭王:“伤亡情况如何?”

安国君:“折损了五万人马。”

秦昭王望着蔡泽。

蔡泽捏着几枚棋子,盯着棋盘,沉着地道:“比原先预计的损失少多了。但是后退的距离还不够。”

安国君:“确实。可我军如果再往后退,士气会大大受损。”

蔡泽放下手中的棋子,微微一笑:“这一层范相早就考虑到了。为确保我军取得圆满胜利,大王会亲自到前线鼓舞士气。”

安国君:“父王,您这么大年纪了…”

秦昭王:“当年先君献公八十高龄尚且挂帅出征,我刚跨过七十的门槛,还不老啊。倒是你做了几十年的太子,是老太子了。”

几个人对望,哈哈大笑。

笑过之后,秦昭王示意安国君坐下,眼里泛起一丝忧郁:“据报,异人在赵国的处境万分艰难哪,随时有可能身遭不测。”

安国君:“有千千万万的将士血染沙场,为了国家,我舍弃一个儿子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秦昭王:“是啊,为了国家,每个人都必须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包括献出生命。你能舍弃一个好儿子,我又为何不能舍弃一个好孙子?”

蔡泽:“大王,殿下,虽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可能挽回的就没有必要付出代价。大王可以指令潜伏在赵国的谍报人员,营救异人公子。”

秦昭王缓缓摇了摇头:“谍报人员是为国家服务的,岂能为了我嬴氏家族成员的个人安危轻易出动?不要谈私事了。我们赶快抓紧时间议一议下一步如何走吧。”

蔡泽看了看秦昭王和安国君,面露钦佩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