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熙路史记:一条街与一座城
3990900000046

第46章 北新街的银行与“新生代剧社”

北新街南起三圣祠街东口接中新街,北止总府路,东侧可通春熙路北段。长150米,宽10米。沥青路面,多民居。清光绪初,街南口有小鼓楼,名“小鼓楼北新街”。清光绪三十年(1904)小鼓楼拆除后改今名。

北新街其实是颇有名气的,不说别的,单是1980年代声誉鹊起的著名文学杂志《青年作家》,就位于北新街,成为文学青年们心中的圣地。对一般人而言,北新街街口的民航售票处也许更为著名,那是市区最早的售票处,1982年才搬到人民南路。而对于“老成都”来说,北新街、中新街一直是各类银行的聚集地,如成都市民银行、四川建设银行四川分行、陕西省银行成都分行、天顺祥票号成都分号、胜利银行、新亚银行成都分行、福川银行以及蔚泰厚票号成都分号等等。那里还有一家叫“恒谦”的西服店,价格远没有春熙路上的“新亚西服店”昂贵,很受中等收入的职员欢迎。

由于直通春熙路,北新街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就像是春熙路的供给站,甚至连赌博也不例外。《成都赌博史话》一文就指出,旧时,南新街的宏开字号,北新街的西南商号,西玉龙街的怡益罐头公司,湖广馆的庆川商行,暑袜街的宏济钱庄,科甲巷的义昌公司等,这些地方都设有秘密房间,作为供应日夜聚赌的场合。这些长客,都是活动范围不大的有钱人。

一方面有人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另一方面,也有人做着颇有意义的事情。著名左翼戏剧家萧崇素1949年初参加侯枫在成都太平街领导的“中国艺术剧社”。侯枫是“剧联”成员侯鲁史的弟弟,与萧崇素彼此知道姓名和经历。他和萧宗瑛在该剧社组织艺术委员会,聘请萧崇素、刘盛亚、肖锡荃等作家担任艺术委员。由于剧社没有成熟的演员,萧崇素就写信动员在重庆民建中学任教的二妹萧宗环、二妹夫位北原前来参加;剧社没有优秀的作曲家,萧崇素就请当年在泸县、达县合作过的郑乾柱前来帮助配曲……排演《大雷雨》《夜店》《富贵浮云》《孔雀胆》《咫尺天涯》等有积极意义的大戏,在成都引起广泛关注。当时生活极为清苦,“剧社”只管食宿而不发月薪,“平常每演一场戏得五分钱报酬,星期日演两场分半个银元”。尽管如此,青年们的热情从未削弱。

后来萧崇素建议宗瑛、宗环、北原等艺人组建“新生代剧社”。当时,“钢铁巨子”胡子昂的儿子胡克林对剧团工作十分热心,带萧崇素去北新街的“华康银行”,把贴有国民党封条的大门打开,供剧团开展活动。“华康银行”由钢铁巨子胡子昂创办,原名华康钱庄,1944年改为华康银行,并陆续在成都、武汉、上海设分行,是一家比较有影响的银行。此时胡子昂已经进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剧社有了地盘,有了演员,逐渐有了经费,“新生代剧社”就此诞生。这时,侯枫已到“战斗剧社”供职,萧崇素被推选为社长。

1949年12月,刘邓大军在新津机场与胡宗南部决战时,胡珂继续以非党之身从堂兄胡克林处拿到数百大洋的赞助费来组建“新生代剧社”,积极排练迎接解放军入城式的街头表演节目。

1950年,“新生代剧社”去成都北较场慰问刚刚入城的解放军,后来贺龙司令员还特意提到“新生代剧社”的表演,给予较高评价。直到1950年2月,“新生代剧社”并入“成都军管会”文艺处“文工一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