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熙路史记:一条街与一座城
3990900000058

第58章 街道眼

街道是一个城市最主要的器官,也应该是城市最有活力的公共生活场,这样的空间存在着无形的“眼”。街道上的“眼”,是街道的守望者,它关注着空间里人们的饮食起居,无形之中给人以保护和乐趣。街上的“眼”,不是专职的监视者,而是街道的自发主人,他们和众多的行人一起保障了街道的安全,抑制了犯罪和不文明举止。而一个安全的具有公共生活活力和趣味的街道,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可以说,“街道眼”正在成为如今考量街道的一个重要尺度。

几年前,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以此为主题发起了一项国际巡回展,从巴黎开始,解读城市的街道,通过视听体验、个人参与、图像、建筑和城市的设计项目,展现各个城市的街道生态。

而早在40多年前,美国女记者简·雅各布斯以一个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局外人的身份,写出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首次提出“街道眼”的概念,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照面的机会,旨在唤起人们对城市多样生活的热爱和邻里之间的关怀而获得一种安全感。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美国大规模旧城更新计划甚嚣尘上的时期,这一理念的提出,引起当时美国社会的强烈关注。如今,传统意义上的街道——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生活场所,在现代的中国城市中也正在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中每个人生活的改变。

春熙路自建立以来,经历了多次变脸,近年步行街的打造使得街区建筑面貌全新。建筑风格固然新潮,但仍然依稀可循“老春熙”的影子。更关键的是,街道格局基本未变,依然还是那么宽、那么长,进出通道依然延续了过去的方位和布局。因此,成都人会觉得虽然一切翻新但仍是熟悉的。即使是那些偶尔才来一趟春熙路的外地人,也并没有因为春熙路的改造而“找不到北”。

如果细心一些,还会发现,和重庆那种满街高架桥横空而起的构想不同,成都新建的下穿式隧道提高了汽车通行能力,既没有破坏城市街道的布局,又为市民提供了步行空间,这在与春熙路紧密相连的红星广场上就可见一斑。

正因为春熙路保留了街道的尺度和历史格局,使得春熙路的“街道眼”成为历史的见证。“街道眼”是安全之眼,公共生活之眼,城市乐趣之眼。

2004年,为了挖掘春熙路深厚文化底蕴,从12月5日开始,春熙路街道办事处以头奖3万元的奖励,公开在全国征集春熙路“街标”。活动受到广泛关注,收到来自全国近千条建议和600多份方案。经过专家初评,11份春熙路“街标”方案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在国务院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副主任廖伟阳的主持下,专家组最后敲定一个特别奖方案。中标者刘国元来自杭州,让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到过春熙路。刘国元的设计很独特,春熙金街标志是将“春熙”两字组合成一个整体,“春”字的“日”和“熙”字中的“臣”相重叠,简化为一个方形,方形内有“1924”字样。标志中的方孔代表古钱币,是财富的象征。标志下的四点则象征着熙来攘往的人群,寓意步行街上人气兴旺。标志背面则写有“春熙”来源的典故——

“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八个字。

春熙路街标刚一亮相,便受到市民的追捧,纷纷上前合影留念。“街标”如同一张量身定做的名片,让人过目不忘,有助于向世界推荐春熙路。在我看来,这样的“街标”与“街道眼”无疑构成了深刻的隐喻,或者说,“街标”正是“街道眼”的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