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陆国宝迁台秘事
3992100000031

第31章 最后的飞离(3)

初拟的的人员名单是陈诚、吴国桢、黄朝琴、陈雪屏、杨肇嘉、陈宗熙、李敬斋、李锡恩、孔德成、黄作宾等先生。会后由教育部把两院理事的谈话会内容,呈报到了“行政院”,后又拟具“国立故宫中央博物院共同理事会组织章程”,会同原有理事名单,建议入选理事名单,一同呈上去。

1950年5月10日,两院共同理事会组织章程由“行政院”公布,同年7月,“行政院”第135次会议决定了新的理事人选,杭立武、胡适等一批“中央”要员及学者在列,分别是:吴敬恒、胡适、蒋梦麟、王世杰、朱家骅、张群、马超俊、傅斯年、张道藩、罗家伦、杭立武、吴国桢、黄朝琴、丘念台、陈雪屏、李敬斋、陈启天、田炯锦、黄季陆、于井塘、程天放、李济、黄健中。

1950年7月17日,两院共同理事会成立,随之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公推李敬斋先生为理事会的理事长,常务理事为王世杰、朱家骅、傅斯年、罗家伦、丘念台,杭立武任秘书长一职。

挣扎中的灿烂——雾峰库房

迁台的珍贵文物,存在台中的糖厂仓库,大批学者专家先后在这里工作。作为大陆迁台文物的第二个中转地,文物在这里一直存放到第二年的4月。工作人员们都知道,这里只是暂时的仓库,一旦糖厂开始制糖,这些储存的文物就要立即运走,所以当务之急是择地建仓库。

台中文物的择地安置,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台中糖厂每年间歇制糖,制糖的时候需要用到仓库。

第二,台湾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糖厂仓库的边上有一个高大的烟囱,直接威胁到文物的安全。

第三,台湾位于中国大陆架的东南边缘,北临东海,东北接琉球群岛;东濒太平洋;南接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福建省相望。全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战略上,素有我国“七省藩篱”之称,一旦发生战事,位于台中市中心的文物难免于战火。

联管处接任这项任务,开始择人选址。常务委员熊国藻(原常务委员王德芳在任不久改为熊国藻接任)带领各个单位的主管四处寻址,经过考察后做成建议提交上来,可建造库房的地方主要有三处:

一、台中县番子寮山麓。

二、台中县雾峰乡吉峰村北沟山麓。

三、台中县雾峰乡旁山麓。

这一处的选择,可能成为今后文物长久的栖身之所,所以格外小心仔细,当时由联管处的委员会主任委员杭立武先生,亲自陪同两院理事蒋梦麟、傅斯年、马超俊、张道藩、罗家伦等赴三地考察。最后由于“雾峰乡吉峰村北沟山麓”地址条件最优——地势较高,周边居民较少,背后依山,而确定为文物的新置身之处。

这块新仓库的地址,足有3万平方米的大小。由当时联管处向吉峰村村民林攀龙处租地10.7575亩,时是1950年1月,租期10年,连同当时建于这块土地上的建筑,外加佣金1200元,一共支付了新台币41200元。合同既签开工的日期就临近了。

《我与故宫五十年》一书中联管处对库房的建造及原有房屋之分配,做了如下的计划:

一、在中间平地,建造库房三栋,每栋大小,以一千六百箱为准,三栋形式,略成品字形,正中一库,准备由中博、中图两组使用,三分之二地位,存中博文物,三分之一地位存中图文物,中间用砖墙隔开,以明责任。两旁两库,完全交故宫组使用。

二、新建办公室一座,里面附一照相暗房,原计划由三组共用,可是房屋太小,无法容纳,故博、中图两组改在库房里办公,这间办公室便由中博组单独使用。

三、新建宿舍两栋,每栋分为四家,大家不惯于住榻榻米的房屋,这次改用水泥地,建筑完毕后,由各组主任及负责保管人居住。

四、地主林攀龙原住房屋,改为招待所,供理事来视察时居住。

五、其他工人房屋,改为警卫室及警卫人员、工友之宿舍。

这个分配,报请主任委员核准之后,提经两院共同理事会同意,理事们并认为一般包商多不可靠,主张交由台湾省台湾工矿公司承办。联管处遵照这个决定,与工矿公司台中工程分公司签约,约中规定在一九五零年四月十四日以前竣工。

工程承包给工矿公司台中工程分公司,三个月之后,此合同规定的时间提前五天完工,这是大家皆大欢喜的好事,搬家的工作又要开始了。

1950年4月10日,一切准备就绪,不料天公不作美,连着阴雨了两天,直到13日,天空放晴,文物运输的工作开始了。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在诸多文物当中,占据主要的位置,所以起运的时候先运。新库房一次存放的文物,东边的是古物和字画,西边的是图书和文献。古物、字画共1513箱,图书、文献共1490箱。从起运的13日一直运到18日结束。中博院和北平图书馆的文物一同起运,从19日一直运到20日止,存入正中间库房的西半边,合计出的文物是中央博物院文物852箱、北平图书馆文物18箱、河南博物馆文物38箱、江西省政府文物一箱、日本归还文物3箱,共计912箱。最后4月21日到22日,起运中央图书组的文物,文物存放在中间库房的东半边,一共644箱。这次的运输,从台中糖厂仓库到北沟库房一共是文物4528箱。

有一句诗“背负群峰列屏障,面对蕉林万甲田”,说的就是当时北沟库房的实际环境。那里背山面林,地势高且偏僻,附近数公里内居民寥少,对于警卫、消防、保密等等的工作都很有利。反着说,那里又是人迹罕至,潦寞孤寂,操琴养鹤的所在,少了人世纷争却多出来独自的愁苦,虽有眼前千宗卷,却难身临一时欢。庄尚严从五代时期画家董源的一幅山水画上,摘得题字“洞天山堂”四字于门扉之上,成为新家的名字。这里的“洞天”不是当年陶渊明偶遇“土地平阔,屋舍俨然”的那句,是同感却不同味而已。联管处的工作,一切照着故宫的老规矩办,这些既有的陈规之中,有一些堪称严谨且烦琐的,库房的钥匙,要署名专员负责,每天进出库房,都要事先验明锁上的封条是否完好,出来时仍要锁完后加上封条,一日可以,周而复始十几年如一日,免不去让人生厌。开启箱件,要用故宫“出组”的办法,事先报监管处,并有两人以上在场,封箱时同样要两人以上。存在库房的文物,事先用“凹”字形的木墩做基座,几个基座码放成一排,上面躺上一个木梁子,两根木梁子为一组,箱子就放在上面,下面可以通风、防潮、防虫,上面却不能摞得太高。文物的消防是仅次于警卫的第二项重要任务,联管处对这一重要任务不得不加以周密考虑。当时理事傅斯年建议,在库房的后山上,建造一个水池,用电力将库房前面小溪里的水抽上去,架出管道,安置喷枪,可供万一之时使用。于是照做了,发现效果并不佳,喷出的水仅有房子的高度,是池子太低水压不高造成的,如再改建,劳神费力,就免了。后来工矿公司赠送了人力救火机器一部,联管处又自行购置了消防车一辆和泡沫灭火器10个,算是弥补上面蓄水池水压不够的美中不足了。

文物搬到北沟的这一年,北沟之外的台湾不论经济还是政治仍是混乱。来这里的故宫人员,谁都没承想这儿竟成了他们今后的久住之家,而且一住下来就是漫长的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