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未来“走俏”的人
3998300000030

第30章 目光远大的人“走俏”(1)

一个组织的成长,需要规划;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设计。对将来有生涯设计的人,未必肯定成功;没有生涯设计的人,一定很难成功。也就是说,目光远大、见识过人,这不是工作、成长的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

1善于设计自己的未来一个组织的成长,需要规划;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设计。对将来有生涯设计的人,未必肯定成功;没有生涯设计的人,一定很难成功。也就是说,目光远大、见识过人,这不是工作、成长的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

先哲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说要着眼未来,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著名的拿破仑·希尔“成功的17条规律”,包括了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心态、多走些路、正确的思考方法、高度的自治力、建立自信心、充满热忱、专心致志、永保进取心等。某网友提出的“十招能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其中一招就是目光远大:当财运亨通时要想到贫穷,这很容易做到。聪明人应为冬天早作准备。一定要多交朋友。维护好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总有一天你会看重现在看来似乎并不重要的人或事。

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毛泽东为什么能成为领袖?毛泽东虽然出身普通农民家庭,但他没有像其他农民那样憧憬“十亩地里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生活,而是志存高远,以拯斯民于水火为己任。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他年轻时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广泛接触社会的三教九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他毁家革命,付出了他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最后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建立了新中国。

一个人的目光是短浅还是深远,第一要看他是否从发展的、未来的角度看问题,看得长远不长远;第二要看他是否看主要、主体、整体,而不看次要、局部、细节,看得全面不全面;第三要看他是否能跳出圈子来看问题,懂得从局外甚至从侧面、反面看问题,看得深刻不深刻;第四要看他是否能站到高处看问题,能做到高瞻远瞩、高屋建瓴、高人一筹,看得高明不高明。

眼光决定你的未来,机遇永远垂青于有长远眼光的人。有人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有四次爆富的机会:

第一次是个体户暴富时期,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这个时期中国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大部分人追求的只是考大学,进国家的企事业单位。而个体户们大部分是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文化素质低的人。但是他们抓住了机遇,成了新时期社会上的第一批富翁。

第二次是炒股票暴富时期,时间是1986年到1992年。1985年在中国绝迹了30多年的股票重登上海滩,上海市民抱以了极大热情。刚发行时,很多股民早上3点就起来,冒着零下5度的低温排队买股票。一个老股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在交易所外刚转了一会,100元就变成了200元,接着200元又变成了800元……为什么好日子过得那么快呢?”很多股民因为排队买股票而虚脱晕倒。这一时期股票一上市就疯狂地高涨,造就了一大批富翁。1992年以后这股热就冷却了下来,除了一些庄家、大户、交易所内部人员,其他人很难赚到大钱。

第三次是房地产暴富时期,时间是1992年到1993年前后。这个时期以海南海口和广西北海等一些地区为中心,刮起了一股房地产热。很多人在这期间大搞权钱交易,就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迅速暴富,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后来由于国家的干预,这股热顿时凉了下来,毫无基础的泡沫经济,它背后是莫大的物质损失。

这三个机遇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赶上这几次赚钱的机遇。但是我们赚钱的第四次机遇已经到来,每一个朋友都不应该错过这个难得的好机遇,这就是网际赚钱。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互联网正在走进千家万户,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交际中扮演了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很多人已经靠着互联网踏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杨致远、丁磊、张朝阳、马云……这些人的大名我想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更是在一天之间便赚取到了他父亲一辈子才能赚到的财富。

2先多弯1次腰,后少弯18次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有远见的人。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学会思考,而不要因循旧制。因此,一个高瞻远瞩的人,才会获得更长远的利益。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中途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装作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又在铁匠那里换了3文钱,用这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他们二人经过茫茫的荒野,途中没有泉水,耶稣觉得彼得这时一定很渴,于是就悄悄地将袖子中的樱桃一粒粒掉出来。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共狼狈地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这么多次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耶稣是高瞻远瞩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路开阔、目光远大、从长考虑者,才可以为自己设计前途,开拓事业。

德国一鞋厂推销员与法国一鞋厂推销员同时到一个岛上推销产品。他们抵达后,通过各自对当地的人情、风俗调查之后,不久就都向上司发回了电报。德国人的电文是:“此地人均不穿鞋,产品无前途,本人即回。”法国人的电文是:“此地人均光脚,亦无穿鞋历史,产品潜力极大,拟常驻此地。”

德国企业的人员鼠目寸光,只看见眼前事物的表象;而法国企业的人员却高瞻远瞩,从表面预见到未来。法国企业的远见卓识,远远高于前者。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像德国企业的人一样近视,那么,他的行动很可能都是短期行为。而如果像法国企业那样见识过人,眼光放长远一点,就能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利益。我们个人也是一样,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有远见的人。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学会思考,而不要因循旧制。因此,一个高瞻远瞩的人,才会获得更长远的利益。

一位美国人喜爱摄影。一天,当他将相机对准一群正在嬉戏玩耍的儿童时,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回家后,他将其加以细化、整合,制定出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为了让梦想成真,他总是成天忙碌在幼儿园、少年宫、街道……将许多孩子淘气、学习、玩耍等各种有趣表情和精彩动作尽收镜头之中。很多年过去了,这位年过半百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手上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待售,每张的价格为150美元。当年的那些孩子都已长大成人,都很怀念已逝去的美好童年,非常想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于是,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纷纷打电话写信给他,订购老照片。没过多久,所有的照片便销售一空。

一般来说,摆在眼前的钱,大家都能发现,并且在通过努力之后可以到手。至于未来的钱,心中往往没有底。然而,智者却能凭借自己的高瞻远瞩赚到它。这位美国人之所以大发其财,奥秘就在于此。

3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要做大学问、成大事业,必定经过高瞻远瞩、确定方向,艰苦探索、百折不挠,和获得成功于水到渠成,而又能淡泊名利、笑看得失。

德国大文豪歌德曾经说过:“勋章和头衔能使人在倾轧中免遭挨打。”众所周知,小环境里往往充满着短兵相接的琐屑的利益之争。但当你在广泛的社会里得到了承认,你在一定程度上便不在乎你所隶属的小环境里的遭遇了。你会因为你的成功而仿佛站在了天地比较开阔的高处,可以俯视,从而以此方式摆脱此类渺小的斗争。

小肖是个工作吃苦耐劳、聪明伶俐的小伙子,还在音乐上有很深的造诣,经常代表省市参加歌唱比赛,屡次获奖。每次公司主办的文艺活动策划都少不了他,歌唱表演冠军都非他莫属。刚进公司不久,他就博得了众领导的赏识,女同事的喜欢。公司里有些小肚鸡肠的年轻人,很看不惯别人努力得来的成就,总想着小肖太幸运了,自己怎么那么倒霉,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曾经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他们,总会觉得幸福的生活离自己越来越远,落魄也就是人生的现实,于是处处与小肖为敌,在工作上想方设法为难他。时间久了,领导也发现了这件事情,他们认为宁缺勿滥,便立即开除了这几个在背后闹事的员工。

世间事物基本都具有利弊两种属性。因此,不能简单判定为绝对好或绝对不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阐释了这一道理。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遭遇同一窘境和命运的人,却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风范——有的举重若轻、达观淡定;有的则万念俱灰、一蹶不振。

何以如此?关键在于你心胸的大小和目光的远近。常言道:“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心胸宽广、目光远大,纵然住在小小的斗室里,亦能感受到泱泱大千世界;心胸狭小、目光短浅,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倍感憋闷、压抑。那么,是什么决定你的心胸大小与目光远近?其一为功利得失欲望之心的强弱,其二为从何角度去看、去想、去对待。

我国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古今凡做大学问、成大事业者,必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这里,王国维用三句宋词形象地表达了:要做大学问、成大事业,必定经过高瞻远瞩、确定方向,艰苦探索、百折不挠,和获得成功于水到渠成,而又能淡泊名利、笑看得失。

4优秀领导者是什么样的?一个好的领导,应当有广阔的胸怀、宏伟的抱负,有高人一筹的见识、领先一步的眼光。这样的老板才是值得我们跟随的。

市场总是随时随地给人们带来各种成功的机遇,但这种机遇往往不容易被人注意,而且它们稍纵即逝。所以,只有少数人掌握了时机,取得了巨大成功。机会本身是一样的,而它的意义却因人而异。它不会惠顾任何一个平庸之辈,只属于善于争天时、得地利、用能人的佼佼者。

经营管理者必须练就这样一种眼光:在观察辨别一种客观存在的机会时,善于找到它有利于自己生意发展的方面,并且大体测出它有利的程度。做生意不能没有眼光。有眼光加上有胆量,才能闯出一个新天地。眼光,对于一个经营管理者、对于一个肩负着公司发展重任的当家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他们几乎年年月月都要运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准公司发展的方向,寻觅经营的落脚点。一旦看准,生意的航船就乘风破浪,一日千里;一旦看偏,航道上就处处明滩暗礁,步履维艰。

有长远目标的经理,就能做到让短期的“意外之事”适合本组织的战略计划,将两者融为一体。也许很多人还记得泰勒诺公司的那场灾难,一个疯子往泰勒诺的药品包装盒里投毒,致使70人死亡。这场悲剧正面的教训是,泰勒诺对此作出了明智的反应。他们没有否认、撒谎或推卸责任,而是诚实面对公众,主动回收产品,重新设计包装。许多人都认为这家公司生存不下去了,然而它继续存在着。泰勒诺的人坚守自己的生意和产品,他们做对了,他们相信优质的产品和售后服务一定会创造利润。他们坚守长期战略,同时作出必要的短期调整。他们做对了,泰勒诺仍然是一流的公司。而作为额外的收获,防撕扯包装目前已经成为食品和制药工业的标准包装。

领导者应该练就一种好眼光,这对事业发展的成败和快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具有“眼光”的领导者,就好像戴上了望远镜,肯定比他人看得远、看得清。

现代商界中,与人洽谈生意,都希望利用最短的时间产生最大的效力。有无数大银行、大公司的经理以及高级职员,经过多年经验都养成了善用时间的习惯。有不少实力雄厚、目光远大、判断准确、刻苦耐劳的大事业家,多是沉默寡言而办事迅速敏捷的人。他们所说出来的话,句句都很确切并有的放矢。他们从不在无谓的事情上多耗费一点一滴的时间。

一般的老板对新来的员工不够重视,通常只让他们做些杂事,并怀有戒心,将他们放置一段,即使暂时安排个职位也觉得不顺手,往往产生“新不如旧”的感觉。老板用那种挑剔的目光,以老员工的标准来衡量他,有一种看走眼了的感觉,认为聘来个“物不抵值”的没用之人,甚至把他当成包袱,急于甩掉。当然这也使新雇员大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