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土的谜团
3999500000004

第4章 繁荣不再的殷墟(1)

从殷墟出土的大量遗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奴隶社会的商朝那种日渐繁华的社会和早已没落的统治。一个个难解之谜在这些历史的遗迹面前迎刃而解,在人们的头脑中则又形成一个个新的不解之谜,大量的甲骨文片中记载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字不能被认出?商代巨大的青铜司母戊鼎是如何铸造的?许多的困惑总缠绕在人们的心中,并不因为殷墟的开掘而让人们对沉睡千年的谜团都释然而解。

当人们漫步于沉寂的殷都故墟上时,望着精致玉器和青铜器的出土和那一座座只有残骨的墓葬地,怎能不想到那昔日的繁荣和辉煌。

十九世纪末在中国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的耕田中,农民常捡到一些刻有奇异形体的骨片,这些骨片被认为是不祥之物而置于枯井之中;精明之人则把它当做“龙骨”而混入药铺。

面对这源源翻出的奇异骨片,一些人发问:“它真是不祥之物或是作骨药的龙骨?”当时,没有人把它与几千年前殷朝的废都联系在一起。

大约公元前16世纪,商灭夏,立国中原,在商朝立国之后,商王盘庚曾五次迁都于殷。在商朝这之后的270多年的统治中,殷都一直是其经济文化中心,但商朝被灭之后,殷民迁走,殷都荒芜,渐成废墟。人们不仅想知道殷都的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他们也一直在猜测在长达270多年的政治统治中,殷都积淀了怎样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甲骨文的发现,为揭开殷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仿佛一缕光亮照进那久封的故都。

1从不祥的龙骨引出的地下古都

殷墟的发掘是从发现甲骨开始的,而甲骨的发现却有其奇特的经历。早在晚清光绪年间,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的农民在翻耕田地时,常常拣到一些刻有奇特字形的骨片,这些骨片被认为是不祥之物,有碍庄稼生长而被填于枯井或被冒作“龙骨”转售于药店,“一斤才值数钱。”1899年,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染病取药,从中药中的“龙骨”上发现了这些奇异的刻画。

王本是金石学家,经他考证,确认这种非篆非籀的字形乃商代贞卜文字。他又从中药店了解到,这些带字龙骨系古董商人从河南一带收购来的,他以每版2两银子的价钱收购了12版甲骨文。1900年,古董商人范维卿、赵执斋等携甲骨数百片来京,又被王懿荣以高价收购。从此甲骨身价倍增,一些有识之士如刘鹗、王襄、孟定生、罗振玉等也纷纷出资收购,连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购藏甲骨的行列。1903年,也就是《老残游记》出版的那一年,刘鹗印行了中国第一部着录甲骨文的图书《铁云藏龟》,从而对甲骨文的搜集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眼看甲骨文售价日涨,一些古董商人欲垄断甲骨交易从而大发其财,便故意隐瞒甲骨出土的真实地点,诡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直到1908年,经罗振玉多年留心探访,才得知甲骨实出自河南安阳之小屯,此后甲骨搜集者纷至沓来,使这块一向默默无闻、植满五谷的农田一下子喧闹起来。小屯村的村民从此也在自家田园及河畔路边大肆挖掘。

伴随甲骨文被确认、购藏和挖掘,古文字学家也开始了艰苦的破译工作。经过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等人的努力,可识之字逐渐增多,甲骨片上排列的文字成为可以通读的文句了,从而证实了出土甲骨文的小屯村正是古文献记载的殷墟!

从甲骨文被确认为商代遗物,到甲骨出土地被认定为小屯,再到小屯被证实为殷墟之所在,有偶然的发现,更有艰苦的探索,其间竟前后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1928年,刚刚在广州成立的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傅斯年所长的领导下开始筹划安阳殷墟的大规模科学发掘。那时,中国的田野考古尚处于初创阶段,筹划者包括傅斯年在内都没有实践的经验,一切几乎从头做起:购买测量仪器、摄影工具和必需的资料等,考古队的成员也由志愿者和雇佣人员组成。

在1928年10月13日,安阳殷墟的首次发掘开始了。考古工作者选择了3处发掘地点挖掘了40个坑,揭露面积280多平方米,出土甲骨854片以及不少铜、陶、骨、蚌、石、玉器等有价值的商代遗物。从1928年到1937年,史语所考古组先后在董作宾等专家主持下,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

1936年3月开始的第13次发掘是激动人心的。按既定日程,6月12日结束本次发掘,但收工之前奇迹出现了。下午4时,在编号H127的坑中发现了许多龟版,主持该坑发掘的王湘先生仅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在不到1立方米的土中起出了3670片龟版。考古工作者准备于次日用一天的时间把它肃清,但到第二天太阳落山,也只取出了上面的部分甲骨。看来,要想在短期内完工是不可能的。夏日的安阳,骄阳似火。考古队员,一致认为,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取出。于是,他们用了4个昼夜,终于把这块重6吨多的甲骨堆挖了出来。为安全起见,还派一个“自卫团”日夜守护。在当地民工的通力配合下,他们把它装进大木箱,用铁丝捆绑结实,最后终于在7月4日搬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在史语所总部,胡厚宣先生带三四个人开始了半年之久的室内“挖掘”,剥出甲骨17096片。H127坑是殷墟发掘中获得的一次最大的成就和业绩,被称为“地下档案馆”。

抗战爆发后,史语所在安阳的发掘被迫中止。日本学术团体多次来安阳盗掘古物,同时私人挖掘之风又起。有名的司母戊大鼎就是1939年被人在安阳武官村挖出的,因太重,无法搬运,又怕落入日本人之手,复又埋入地下,1946年取出后,转归南京博物院,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政府仍重视殷墟的考古事业,拨专款支持,从1950年春起,就开始了安阳的发掘。1950年8月,中国考古研究所成立,有计划地组织了20多次发掘。1959年,考古所适应工作需要,在小屯村西设立安阳殷墟考古工作站,专门负责这里的科学发掘。1958-1961年的多次发掘大部分是配合地方工农业基本建设进行的。通过几十年的考查,殷墟的布局呈现出来。它以小屯村为中心,横跨洹河两岸,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5公里,包括20多个村庄在内,占地30多平方公里。一个远古的帝国都城透过发掘的遗物,渐渐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2逝去的辉煌,繁荣不再

从殷墟发掘的文物可以看出商朝的物质文化水平已经到了极高的程度。通过这些深藏地下几千年的文物古迹,可以想象其往日的辉煌。殷墟发掘的大小墓葬计有4000多座,其中埋葬平民的小型墓最多。小型墓都作长方形土坑竖穴,长2米,宽不足1米,随葬品不多,流行墓底挖腰坑、坑内殉埋狗架的习俗,1934年史语所进行第十次发掘,在过去私人挖出大量青铜器和其他珍品的侯家庄西北冈,发现了10座大墓,其中有一座是未完工的假大墓。大墓多有四出墓道,平面呈“亚”字形,墓口面积200多平方米,墓内有棺椁的痕迹。这些墓虽被早期的挖宝者不止一次地盗掘过,但仍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文物,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组精巧的石刻,并且所有大墓的墓室和墓道的填土内都有一层层数量可观的人骨架和头骨,他们是被杀戮的牺牲者。人们相信,这些大墓就是殷代的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