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4001500000042

第42章 结语(1)

(第一节)《后汉书》核心词特点及其语言状况

古汉语核心词的研究方兴未艾,在研究理念和方法等许多方面都还处于摸索阶段。这样的现状要求我们抓紧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以争取早日建立比较科学的汉语核心词史。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课题以斯瓦迪士(MSwadesh)的《百词表》为依据,对《后汉书》中的一百核心词进行了细致调查,整理了同一概念的早期形式及它们在语义、语用、语法等方面的发展演变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这里所说的一百核心词,并不是以词为单位,而是就义位而言,也就是说我们是以这些核心类概念为出发点,以语义场为单位对《后汉书》中核心词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

研究时,我们根据义场分类的需要对部分核心词进行了调整归并,如3位“我们”取消,第27 位的“茎皮”和第28 位“皮肤”合并,第46

位的“脚”和第47 位的“膝”合并,第77 位“石”和第78

位的“沙”合并。一百词实际上已经被调整成96个词。我们从词类的角度将这96个词进行分类,包括代词、副词、数词、名词、动词、形容词6个部分,其中代词部分6个词,副词部分2个词,数词部分2个词,名词部分55个词,动词部分20个词,形容词部分11个词。我们根据不同词类的特点,在研究过程中,对代词、副词、数词多是单独列举用例以示其语法特征,而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则多从组合形式、适用范围、语用能力等方面分析。具体到每个词,我们一一列出了《后汉书》中每个概念下所有涉及到的成员,而成员关系复杂的,画出了义场关系图,使得语义场的内部层次、成员之间的联系清晰明了;同时在必要的场合又以量化分析为手段,客观地展示其存在状态及演变过程。在章节篇幅上,我们对每个词的着力并不相同,对于那些备受关注、研究成果丰富的部分,我们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简要描述了《后汉书》中的使用情况;而对于研究成果相对薄弱的部分,我们选择性地对其中我们认为有价值的词进行了历时考察,并结合同时期的其它文献进行比较。我们力求做到详略得当、点面结合。

从整体来看,《后汉书》核心概念的研究主要还是一个专书描写性质的研究。我们对《后汉书》中96个基本概念所涵盖的词进行了穷尽式搜索和最基本的分析,这些工作为核心词的研究提供了新参考,为专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当然《后汉书》核心词研究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为时间和学养所限,尚不能全面铺开。但是,即使在这些初步的研究中我们也在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由此逐步形成了对《后汉书》核心词特点及其语言状况的一个宏观认识。

一、从语义场看《后汉书》核心词

1.从语义场内部结构来看,《后汉书》核心词中的个别义场虽仍旧显现出上古汉语语义分割较细的特点,但总体趋势是语义场结构的不断简化。

和先秦相比,《后汉书》中有些概念的语义分割依旧较细:如在动词部分,核心词“看”中不同方式的看,“察、相、省”表示仔细看,“瞥”表示略看,“瞋、眙”表示张目看,“睨、眄、睇”表示斜看,“窥、觇、伺、侦”表示暗中看等;核心词“飞”中不同特点的飞,“翱、翔”表示回飞,“翥”表示高飞,“翰、翩、翚”表示疾飞;核心词“立”中不同状态的站立,“伫、峙”表示久立,“企、竦”表示企踵而立,“起”表示由坐、卧而起立;在形容词部分,核心词“大”、“好”、“长”中为数众多的成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大”、“好”、“长”的特征进行细分。然而更多的概念其义场结构在逐步简化:如核心词“目”,秦汉时期表示眼珠的“矑、眹、”,《后汉书》中不见使用;核心词“皮”,先秦表示竹皮的“筠”、表示木皮的“萚”、表示虎皮的“皋比”等,《后汉书》中直接使用“竹皮”、“木皮”、“虎皮”;核心词“肉”,上古很多古老的成员如“腒、膴、、膰、胾”等《后汉书》中已消亡;核心词“脚”,上古许多指称小腿的“骭、骹、踦、胻、腓”及指称足部组成的“跖、跗”,或可指称动物足的“跪”等,在《后汉书》中均不见用例,而“足”、“脚”、“踵”、“股”等却开始表现出复音化倾向;核心词“火”,秦汉时期表示火的方言词“、燬、”,表示火炬的“爟”,《后汉书》都没有用例;核心词“吃”,先秦用于表示品尝的“啐、哜、叽”也已退出了本语义场;另如“鼻”、“角”、“尾”、“颈”、“腹”、“叶”、“山”这些语义场的成员也在减少。

此外,还有的核心义场,虽较之秦汉,语义场的成员没有什么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语义场的成员有的不再使用,有的则从独立的词变为语素,其简化的趋势显而易见:如《后汉书》核心词“我”中的“吾、予、朕、愚”,核心词“不”中的“弗、匪、靡、莫、勿、毋”,核心词“何”中的“曷、胡、盍、奚、安、焉”,核心词“根”中的“本、株、柢、荄”,核心词“毛”中的“鬓、髻、鬌、髫、髯、耏、毳”,核心词“水”中的诸多河流专名,核心词“说”中的“言、语、云、谓、曰”,核心词“飞”中的“翥、翰、翚”等现代已不再使用;核心词“鸟”、“鱼”、“日”、“月”、“星”、“雨”、“石”、“红”、“白”、“黑”、“绿”、“黄”,现代汉语在与之意义相关的表达上更倾向于一般化和概括化,多用以概念中的代表词为中心的各种复合词来表示。

2.从语义场的代表词来看,有一直不发生变化保持稳定的,也有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更替的,速度不一。

首先,核心义场中不发生变化的代表词所占的比例是较大的,这充分体现出了核心词的特性——稳定性。在核心词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有些词从先秦时期一出现,就是某个义场中的代表词,经历了几千年语言词汇的发展变化,期间同一语义场中的其它成员可能也出现发展、成熟的情况,但始终没有能够实现对它的替代,它在语义场中的主导地位始终是较为稳定的。其中如名词中的“男”、“女”、“人”、“鸟”、“鱼”、“叶”、“血”、“骨”、“角”、“尾”、“耳”、“舌”、“心”、“肝”、“烟”、“云”、“雨”、“石”、“地”、“火”、“山”;形容词中的“大”、“小”、“长”、“多”、“新”;数词“一”、“二”;动词中的“死”、“杀”、“飞”、“来”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古汉语中实词较虚词稳定,而实词中尤以数词最为稳定。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它们大多具有词汇最核心的根词的地位,其地位同样很难被撼动。

其次,随着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有核心词的代表词存在明显发展乃至更替的变化。因为核心词在词汇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考察它们的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这一时期词汇的特点。从整个汉语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所考察的核心词发生词语更替的共有41个语义场中的代表词,具体如下:

代词:2 you 汝→你 4 this 此→这5 that 彼→那7 what 何→什么

名词:21 dog 犬→狗23 tree 木→树26 root 本→根 28 skin 肤→皮29 flesh 肌→肉32 grease

脂、膏→油 33 egg 卵、子→蛋36 feather羽→毛38 head 元→首→头 40 eye 目→眼42 mouth 口→嘴43

tooth 齿→牙

46 foot 足→脚49 belly 腹→肚50 neck 领→颈→脖子 72 sun 日→太阳85 path 道→路87 red 赤→红

88 green 青→绿91 black 玄→黑

动词:55 eat 食→吃54 drink 饮→吃→喝56 bite 啮→咬 57 see 视→看60 slee 寝→卧→眠→睡65 walk

行→走 67 lie 卧→躺69 stand 立→站70 give 与→给 71 say 言、曰→说84 burn焚、燔→烧100

name名、命→叫

形容词:93 hot 炎→热94 cold 寒→冷95 full 盈→满 97 good 良、善→好99 dry 燥→干

以上这41

个语义场代表词的更替历程各不相同,《后汉书》中有的语义场代表词的更替已经完成,如“根”替代“本”、“狗”替代“犬”、“树”替代“木”、“头”替代“首”,这些完成的替换都是名词义场中的,这可能和名词之间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上的差别较小有关系。有的还未开始,如代词语义场中的“你”、“这”、“那”、“何”,副词语义场中的“都”,名词语义场中的“卵”、“口”、“腹”、“日”,动词语义场中的“吃”、“喝”、“咬”、“躺”、“立”,形容词语义场中的“冷”。虽《后汉书》中未体现出开始进行更替的迹象,但我们若参考同时期其它的文献,可发现在口语性较强的医籍和汉译佛经中,正孕育着新词的萌芽,如“都”语义场“都”在非中土文献中用例的逐渐增多;“咬”语义场“咬”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