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手腕
4002700000051

第51章 未雨绸缪过犹不及(5)

善良,人人都喜欢它而又想伤害它利用它。

善良一词,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接受有关善良的教育。善良常常使我们赢得别人的信赖、赞赏和肯定,它更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善良也在发生着变化:有人会把你的善良当成“好欺负”。如何运用善良,是我们谋生、发展、做人的必备手段。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匹狼跑到牧羊人的农场,想扑杀一只小羊来吃,牧羊人的猎犬追了过来,这只猎犬非常高大凶猛,狼见打不过也跑不掉,便趴在地上流着眼泪哀求,发誓它再也不会来打这些羊的主意了。猎狗听了它的话语,看了它的眼泪,感到非常不忍,便起了善良之心,放了这只狼,想不到这只狼在猎犬回身的时候,纵身咬住了猎犬的脖子,幸亏主人及时赶来,才救了猎犬一命,但猎犬流了很多血,它伤心地说:“我原不应该被狼的话感动的!”

善良,一定要分对象,如果把善良施与恶人,不但得不到好报,反而会被他们所伤害。象猎犬一样,其不是得不偿失。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观念变了,生活变了,在现代这个金钱权力至上的社会,善良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它正经历着痛苦的挣扎和折磨。

小王和小孙已经相识二十多年了。小孙是一位离过婚的女人,孤身生活了十几年。最近,小王的丈夫通知她,他要跟贝思离婚。小王搬到小孙的家中居住,她自己的房子被卖了。

小孙同情小王,想竭尽全力帮助她,为了减少小王的生活开支,她让小王跟她住在一起,分文不收。小孙用尽了自己所有的积蓄来满足小王的一切需要。六个月过去了,小王搬走了从此以后她们俩人再也没有说过话。这一事件使小孙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和虐待。她告诉朋友说:“我太快而且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的胸怀和钱包,慷慨地给予一切。我难以抑制自己的表现,可是小王的胃口愈来愈大。”

在我们相信一个人之前,要学会对他进行全面地观察和考验,不要一味地给自己一个“对方是善良的”这类假设,因为我们不能洞察到每个人的心想的是什么,更无法阻止他们可能利用了我们的善良去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

当我们怀着希望和感动去给予别人帮助时,善良正在或已经沦落为我们的弱点,是战胜对手的一把双刃剑。一个人表现的越善良越会遭到别人的利用,在虚伪、奸诈与权利面前,善良的心总会得到锥刺般的疼痛。

在宋襄公攻打郑国时,作为郑国盟国的楚国当然不会袖手旁观,楚王派大将向宋国杀去。

在紧急形式下,宋襄公与司马子鱼赶紧研究对策,司马子鱼问宋襄公靠什么取胜,宋襄公回答说:“我国虽然兵甲不足,但仁义有余。从前武王只有三千猛士,却战胜了殷纣王的上万军队,靠的完全是仁义。”

于是,宋襄公在战书的末尾批上十一月初一,双方在泓阳交战。又命令制作一面大旗插在大车上,并在大旗上写着“仁义”两个大字。

楚军成得臣在泓水岸北驻扎,大将斗勃请令说:“我军应五更时渡河,以防宋兵布好战阵攻击我军。”成得臣一笑说:“宋襄公做事迂腐至极,一点不懂兵法。我军早渡河早交战,晚渡河晚交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天亮以后,楚军才陆续开始渡河。司马子鱼请宋襄公下令出击,并说:“楚军在天亮才渡河,过于轻敌。我们应该乘他们没渡完,冲上前去厮杀,是以我们全军攻击他们的部分,如果让他们全部渡过河来,楚兵多我军少,恐怕不能得胜,您看怎样?”

宋襄公指着那面“仁义”大旗说:“你看见‘仁义’两字了吗?我堂堂正义之师,岂有乘敌军渡一半而出击的道理?”

没一会儿,楚兵全都渡过了河。司马子鱼又对宋襄公说:“楚军正在布阵,尚未形成队列,现在立即击鼓进攻,楚军一定会大乱。”宋襄公往他脸上吐了一口唾沫呵斥道:“呸!你贪图一次冲锋获得的小利,就不怕不配千秋万代的仁义之名吗?我堂堂正义之师,岂有乘敌人没列成阵就进攻的道理?”司马子鱼只能再次暗暗叫苦。楚兵摆好阵势,只见人强马壮,漫山遍野,宋军人人面带惧色。此时,宋襄公才下令击鼓,楚军中也响起战鼓声,宋襄公自己举着长矛和护卫的官兵催马向楚阵冲来。

经过一阵冲杀,宋军大败,那面“仁义”大旗也被楚军夺走。宋襄公也身受重伤。不久,宋襄公伤重而亡。宋兵死的人很多,他们的父母妻子都聚在一起讥讽宋襄公,埋怨他不听司马子鱼的话,以致有此大败。宋襄公为此成了人们的笑柄。

善良之心不是不该有,而是要看清对象,是否值得你去给。要懂得把握善良的分寸,不要不分节制不分对象的付出一切。否则,你稍不加小心,就会深受其害。

备忘录:

为了适应社会,也许我们也该把善良做一下“包装”。

不在关键时刻,不要让人看到你的善良,要学会保护自己。

.稳中求妥,勿揭他人短

在处世中,要避免矛盾,稳中求安。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短处的,所以,在与人相处时,即便是为了对方或是为了大局必须指出别人缺点时,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否则,达不到你的目的,这也是做人的一种手段。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弱点,这也许是生理上的,也许是隐藏在内心中的不堪回首的经历。尤其是在生理上的缺陷,本人无法去改变它,而且内心也许常为此懊恼。不可以拿对方的缺陷来开玩笑,就算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也不应去触痛别人的“疮疤”。因为对任何人来说,被击中痛处,都会引起不快。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亲戚朋友到京城找他。他们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旧情,给他们个一官半职,可他们不知道,朱元璋最讨厌别人揭他的老底,认为那会损害他的威信。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大嚷起来:“哎呀,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这位老兄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朱元璋早已做不住了,心想,这个人太不知趣了,竟然在文武百官面前揭我的短,让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他杀了。

这位朋友之所以落了脑袋,就是因为他揭了身为天子的短,所以,他人头落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做到待人处世不揭人之短,就要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弱国对交际的对象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就难免会有困难,也极容易走入“雷区。”

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当你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避免发生冲突。尤其是要注意“避人所忌”,面对别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时,最好不要主动引出这些有可能令对方尴尬的话题。

随随便便说人家的短处,或揭发别人的隐私,不仅有碍别人的声望,且足以表示你为人的卑鄙。首先你要明白,你所知道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许还有另外许多隐衷非你所详悉的,你若贸然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这样非常容易颠倒是非,混乱黑白,传出去就收不回来,事后你明白了全部真相时,你还能更正吗?比如说:王某借李某的钱不肯还,真是岂有此理。昨天你对这个朋友说,这话是从李某那里听来的,他当然把自己说得头头是道,人们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你明白了人性的弱点,你就不会诡毁王某,因为,你若有机会见得王某,他也许会告许你,他虽然借了李某一笔钱,但有一张借契押在李某手里,因房产跌价,到期款未还清,只好延长押期,而李某则急于拿回现款,王某一时无法付清,则再写借据说明若房产因环境关系跌价时,得延长押期,至李某将该款全数收回为止。所以,不能说他是赖债。由此看来,双方皆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