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手腕
4002700000009

第9章 内方外圆适时“变脸”(9)

巧妙使用善意的“谎言”

善意的欺骗有时是必要的。

无伤大雅,不损人的才是善意的谎言。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不能说谎,“狼来了”的故事更成为经典占据了我们道德观念的一角。可是,长大后,我们所接触到的种种谎言却推翻我们小时候所学的,谎言既能改变我们的道德观,必然有它的“实用价值”。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初中毕业后重考了三次才勉强进入高中,又因好几科不及格而被留级。这样一个大家眼中“无可救药”的学生,多年后竟成了留英博士,如今则在一所大学里担任副教授。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重考了两次才进高中,但在升高二的暑假,我接到了留级通知单!没想到大家都升级了,只有我还要留级。于是我更加自暴自弃。每天只想到操场上打篮球,功课比第一年还差许多;眼看就要濒临退学,但在这时,奇迹出现了。”

“有一天下午我逃课去打篮球,场上有个年轻人要找我玩球,于是我和他激战了半小时,直到休息时才发现,原来他是我的数学老师。真惭愧,开学一个月了我都没上过几次他的课。不过自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再‘逃’他的课了。”

“不久后,在一次下课前,老师竟然在班上宣布说我解的一个题的思路很有创意,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如果继续努力,日后必将会能成为一个数学家。当时我有些不相信,因为我的解答部分都是抄的。可是老师说得那么诚恳,一点也不像是在和我开玩笑。”

“从此以后,我就开始努力念书,不但数学成绩领先于其他同学,其他科目也渐有起色,高考结束了,结果我不但榜上有名,而且还是我的理想志愿——师大数学专业。我心里一直很感谢那位老师。”

“几年后,我问这位老师当时为什么要那样鼓励我,因为他应该明白那样的解答不可能是我所能想出来的。他却缓缓的说:‘是的,我知道,但我也只是想试试,善意的谎言是否对你有帮助,如今看来,证明我当初那样做并没有错。’听完他的话,我领悟到了——善意的谎言比单纯的鼓励效果更大。”

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与希望适度的编一些谎言的时候,谎言就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了。

莎士比亚曾说过:“谄媚是煽动罪恶之鞭。”也许大家都这样认为,说谎是一种最要不得的行为,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偶尔还是需要些善意的谎言。

说谎就像个游戏,你要玩,就一定要熟悉游戏规则,生活中的谎言,必须是无伤大雅、不损人的,最好还要有积极的意图,而且要懂得适可而止,要不然,谎话说多了,心也变得僵硬,道德标准会歪曲,人格终会丧尽。

既然谎言是避不了的,我们不妨以宽容的心情来接受它,认真地来细说谎言。归纳起来,生活中的谎言可以分成以下三种:

言不由衷:一般的谎言,如“你太太非常漂亮”、“你儿子很聪明”之类,尽管是言不由衷,但赞人又利己,听者虽有自知之明,但也乐于接受。这种谎言是“现代社交基本法”中的第一章——赞美。

真话假说:完全的撒谎,如老板不升你职或不加你薪水,不管是为了安抚你或希望往后大家好相处,随便丢个理由给你,例如:“公司今年没有这个空缺”、“公司今年不赚钱”。这虽然也是实情,但是真正不升你职或不加你薪水却并不是这个原因。

这种真话假说是美丽的谎言的一部分,往往受骗的人并不知道。

数字游戏:数字会骗人,看你如何拿捏,如你在一份新加坡人的统计资料中看到一个问题:你喜欢居住哪一种住宅?

统计结果得出的答案是:公寓:20%;平房:30%;独立式:10%;组屋:40%。乍看之下,会觉得爱住组屋的人比较多,便做出“新加坡人喜欢住组屋”的结论,其实聪明的读者往深一层想,将前面的数字加起来即60%),就会知道,其实不喜欢住组屋的人是比较多的。

说谎,需要一点小聪明,要懂得怎样将谎言掩饰得跟真的一样。而且要提防,千万别走火入魔,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入自己设的圈套而最终自欺欺人。

说好假话最关键的是假戏要真做,态度要诚恳,不要犯对方的忌讳。倘若你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向对方说一些听起来舒坦愉悦的话语,即使是礼貌性的赞美,有时对方非但不接受你的心意,反而会对你产生虚伪的不良印象。因此,诚恳认真的表情是改变对方心理的重要策略。纵然你说的话完全与事实不同,是真正的假话,但只要是极具诚意地表示,对方仍会相信这是你由衷之言,自然就会对你产生良好印象,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我们看一位先生的回忆:

记得多年以前,我到商店去买自行车,由于知道自己身长腿短,长得不成比例,选好车子付了钱之后,便请老板把车座调低,谁知车店的老板经过一番仔细瞧看后,以极具真诚的表情说:“先生,你的腿绝对是长的!”顿时,我投降了,飘飘地望着老板把自行车的座调高。然后,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骑着被调高座儿的自行车驶向温暖的家。路上,想着老板充满自信又果断的“你的腿绝对是长的”这句话,内心不由自主地欣喜若狂。

那位老板的赞美显然不符合事实,而且他的动机也不清楚。纵然如此,我还是很感谢他,当然不是向他的假话感谢,而是对他那“以认真的表情作礼貌性赞美”的态度表示由衷的谢意。

谎言,在人际交往中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有些人宣布自己从来不说假话,这句话本身就一定是假话。当我们得到亲戚病重,获悉朋友遭难的不幸消息,我们就时常会说一些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假话。在这个意义上,世界上没有不说假话的人。许多假话在形式上与人际间真诚相处不相一致,但在本质上却吻合于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人都不希望被否定,人都希望猜测中的坏消息最终是假的。为了人们许多合理的心愿暂时不被毁灭,假话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

备忘录:

善意的谎言是为了让他人得到幸福和希望。

说谎一定要准守规则。

拒绝是一种艺术

巧妙地说出“不”字。

委婉的拒绝。

俗话说“人情难却”,当别人向你提出要求和帮助时,你也许是有口难言,也许是爱莫能助,或者因为对方的要求不合理,或者因为对方所求的事情不可行,从原则上、逻辑上讲都是应该直截了当加以拒绝的。但在社交过程中,这个“不”字又不是那么容易说出口的。因为拒绝不当就容易令对方不快甚至恼恨,许多人就是因为拒绝不当而失去了朋友、得罪了领导、惹怒了合作伙伴等。所以,掌握一点说“不”的艺术是很有必要的。拒绝他人时总的原则是,不能损伤对方的自尊心,不能使对方难堪。

仔细回想一下,你是不是常常其实并不愿答应别人,但是因为不好意思,却又答应了?例如,有时你明明是已经答应老婆晚上要早回家陪她,但是老板要求你留下来加班,虽然你心中百般不愿意,但是你就是没有勇气拒绝;或是有时候你明明就是不想在周末工作,但是朋友求你帮他看一下小孩儿时,你又不好意思回绝。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尽管每次你都告诉自己下不为例,但是你总是做不到,不是吗?

如果你的朋友在派对中给你一杯酒并游说你去尝试,而你对酒十分反感,你会怎样拒绝他?当你的朋友邀请你和他一起去唱卡拉OK,但你认为那种场所品流复杂,且你一向歌喉平平,你会如何拒绝?你的同学向你借作业抄,还说会给你钱,但你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那你又会如何回绝?

有些缺乏交际经验的领导,往往习惯于运用单向思维来考虑和处理同事提出的要求,因此,尽管有时候他们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但却引起了同事的反感。在交往中,他们忘记一条基本原则:同级相处,并不单纯为了追求“正确”,更多的时候,应该在追求“正确”的同时,兼顾“合作”和“情面”。譬如,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同事之间进行类似的对话:

赵主任:“明天您能抽两个人,帮我们科室核对一下生产成本吗?”

吴科长:“不行,我这儿实在抽不出人来了。真对不起。”

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吴科长做出的决定可能是正确的,他也很注意交谈的方式,十分礼貌地回绝了同级的请求,但是却仍然引起了赵主任的不快和反感。究其原因,显然并不在于他的交谈方式是否得当,而在于他纯粹采用了单向思维的方式,直接地在“行”与“不行”之间进行抉择。这样做,势必使自己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时,回旋的余地很小,也很难做到既追求“正确”,又兼顾“合作”与“情面”。在这种时候,倘若换用多向思维来考虑和处理同事的要求,其结果就会大不一样。吴科长完全可以在下列几种方式中,任选一种方式,来巧妙地回答赵主任:

1)折中方式满足对方):“好,我设法抽一个人给您,另一个人请您向别的科室求援,行吗?真对不起。”

2)缓解方式逐步满足对方):“我可以抽两个人给您,不过得过几天。如果您急等着用,我明天先给您一个人,过五天再给您另一个人,行吗?真对不起。”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热情地帮助别人,对别人的困难有求必应,是应该的。但是一定量力而行,如果遇到做不到的事情,就要学会怎么拒绝。如果直截了当地说“不”,会使寻求帮助的人感到失望和尴尬,一个合乎对方期望的回答,即使是拒绝,也能让对方很容易地接受。

杜经理在会议中提出朱小姐的企划案,受到总经理的褒奖,心里非常高兴,决定要请大家去聚餐,但是……

杜:“朱小姐,你提出来的新人研习企划案非常好,总经理也很欣赏。”

朱:“谢谢!努力还是有价值的。”

杜:“我很高兴,怎样?今天大家想要去庆祝一下,刚好我也有空儿,你一定要去,今天我请客。”

朱:“真是太好了……可是,经理,真抱歉!今天我已经和朋友约好要去听音乐会,票都买好了,这次的票还蛮贵的,实在是很遗憾!”

杜:“那,那就没有办法了!”

朱:“下次我一定挪出时间,谢谢你了!”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了朱小姐良好的表达技巧,其中有三个要点,一是拒绝之前先肯定,当听到经理的提议后说:“真是太好了……”;二是明确充分地说明今天不能赴约的原因:“已经约好了去听音乐会……票还蛮贵的”;三是表示诚意与感激:“下次我一定挪出时间,谢谢你了!”。

如果朱小姐换一种方式,犹犹豫豫,含含糊糊:“这个……我……今天可能……”或者直截了当地说:“今天不行,今天我有约会了。”或者是勉强答应下来,这种方法要么给对方造成伤害,要么破坏自己的心境和计划,处在朱小姐的位置,都是很不利的。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我们拒绝别人或被别人拒绝时总感觉到不好意思,其实只要语言得体、委婉,照样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要懂得拒绝的艺术,下面这些方法是常用的:

谢绝法:对不起,谢谢,这样做可能不合适。

婉拒法:哦,是这样,可是我还没有想好,考虑一下再说吧。

不卑不亢发:哦,我明白了,可是你最好找对这件事更感兴趣的人吧,好吗?

幽默法:啊!对不起,今天我还有事,只好当逃兵了。

无言法:运用摆手,摇头,耸肩,皱眉,转身等身体语言和否定的表情来表示自己拒绝的态度。

缓冲法:哦,我再和朋友商量一下,你也再想想,过几天再决定好吗?

回避法:今天咱们先不谈这个,还是说说你关心的另一件事吧……

严辞拒绝法:这可不行,我已经想好了,你不用再费口舌了!

补偿法:真对不起,这件事我实在爱莫能助了,不过,我可帮你做另一件事!

借力法:你问问他,他可以作证,我从来干不了这种事!

自护法:你为我想想,我怎幺能去做没把握的事?你让我出洋相啊。

习惯于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在拒绝别人时很容易发生一些心理障碍,这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同时,也与当今社会某些从众心理有关。不敢和不善于拒绝别人的人,实际往往得戴着“假面具”生活,活得很累,而又丢失了自我,事后常常后悔不迭;但又因为难于摆脱这种“无力拒绝症”,而自责、自卑。因此,掌握拒绝的技巧对获得好人缘是十分重要的。

备忘录:

巧妙的拒绝,是伴随你成功的一把小钥匙

巧妙使用拒绝法。

要恰当地表现自己

刻意地自我表现才是最愚蠢的。

做人还是谦虚一些好

一个潜质优厚的员工,犹如一个丰富的宝藏,你的老板顾不上或是不懂去开发时,就需要你恰当地表现自己。

有一个年轻人,在单位一直不被重用,他借单位集体到西湖春游之机,拜访了高僧慧明。他对慧明说:“我是一个名牌大学的本科生,已在单位办公室兢兢业业干了8年,比我学历低、年龄小、进单位晚的都得到了提拔重用,可我一直是个办公室一般的文员,请高僧指点迷津。”

:听了年轻人的话,慧明双手合掌道:“你在工作上对自己如何定位?”

年轻人说:“我老爸告诉我,做人不能太露锋芒,出头的椽子先烂。我认为很有道理。”

慧明站起身对年轻人说:“请随我到对面的景点看看吧。”

年轻人跟着慧明走出寺院,在湖边找到寺里的快艇,然后发动小油门慢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