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银河清浅
40029100000012

第12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我的哲学观在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无论哪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哲学理念。一个没有哲学信仰的国度是不可能长久的,而拥有哲学信仰,特别是其信仰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之后,那这个国家必像一杯米酒,时间越长便越有味道了。

这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经典哲学名著,在我的自我叙述中,我一直在简化对于哲学的概念,好让大家亲近它,不要一听哲学这个词就感觉高深莫测,不敢接触,其实世间真理往往不是那些难懂的偈语般的文字,而是每天就发生在你身边的浅显易懂,简单朴素的感觉。

在零零碎碎的接触了部分思想之后,我终于翻开了这本书,平实的语言,独特的说理,谦虚的语气,完美的叙述无疑是本书的最大特点。而此书的功劳在于最大程度的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思想发展史,朴素而伟大的华夏民族,用不竭的奋斗精神,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作为龙的传人,今天我们的继承程度确实应该感到惭愧不已,当人们忘记了前人也就意味着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在强调数理化以及英语的今天,一篇简单的文言文却不能翻译过来,而且反对之声越加激烈,我只想说,教育是培养人才的,而不是流水线作业,生产基本一样的成品的。可惜的是,人们趾高气扬的觉得自己才是对的,这是社会的选择,传统思想那一套已经不管用了。在用字上下功夫,讨论着有用与无用。

这倒是让我想到老子的一个故事,一棵树如果长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材,那结果可想而知,因为有用,所以被砍伐,从而终结自己的生命;相反,长的瘦小又无相,那必然无人问津,便能善终。用与无用,全在心里。只是每每遇到这种事我心中常常是为之一酸的,身边的朋友们很多也很不屑,我尝试过,但是无功而返。其实我并非是要他们做什么家之类的,只是想让他们把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记住,哪怕仅仅是以常识的形式。可是,我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我看了那么多书,也没有见得好多少。

说来也怪,曾经焦躁不安的心竟然渐渐平静,虽然没到静如止水的地步,但是也是宠辱不惊了。我知道,我们这一辈人的责任巨大,特别是社会责任,现在又是国家过渡的关键时刻,没有我们每个个体的积极作为,那国之复兴是很难的。

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矣!

中国哲学简史在先秦时代大家已有了解,后逐渐统一于儒家,而书的后面部分便是对儒家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各种变异,融合,同时也展示了孔家和儒家并不完全划等号,孔家所处的高度远甚于儒家,而后期的儒家俨然不是纯粹的儒家了,譬如汉代吸收五行,魏晋南北朝吸收道家,隋唐吸收佛家,宋明理学吸收阴阳家,心学吸收禅宗等等。就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大体脉络。

我们的任务在于,首先要继承传统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其次要把它运用到我们现实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中,最后便是“维新”,这点异常的重要,而且是我们能否突破已有思想,已有知识,进行自我创造的关键前提。往往哲学的作用大都体现在这方面,它不能为你具体的带了什么,但是他可以修炼你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外在的能力水平,帮助你真正的达到内圣外王。

就哲学家来说,知识和品德是不可分的,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按照所信奉的哲学信念去生活,乃是他的哲学的一部分。哲学家终生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十分清楚,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会丧失。

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某种特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