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银河清浅
40029100000067

第67章 三国英雄

初中毕业之后,我就再也没有看过三国了,依稀记得在

小学至初中的时候,我大概把它看了三遍以上。当然,语文功底并不扎实的我,看古文确实有点力不从心,不过也勉强的了解其大意和经过。

那时候第一版三国非常火,我对鲍国安饰演的曹操记忆犹新,他把乱世奸雄的曹操,确实演得非常逼真,受到原著的影响,我非常不喜欢曹操。可是在看了第二遍之后,态度便有所动摇,反倒觉得刘备实在太做作了。随着我渐渐长大,阅读量增加,看了三国志魏武帝篇、中华文学史,以及一些评论性的书籍之后,我反倒崇拜曹公,推崇他的人格以及对整个历史的贡献。他不是三国里面那个人民的反对面,恰恰相反的是,他是乱臣贼子的反对面。而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更是道尽了孟德不世功勋以及文名满天下。

曹操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我尔,倒也是极为中肯的,曹操的识人之能,恐怕当时天下也没有几个,他对刘备,关羽,庞统,徐庶等人,哪一个不是以礼相待,委以重任,相比袁绍只想效周公礼贤下士却不懂得人尽其才好上千万倍。

英雄几乎只是在乱世才能出现,或者说,才有那么多的热血男儿愿意为匡扶家国而奉献自己。中国古代的士人们,以找到明主为荣,所以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因为遇不到伯乐的话,即便有天大的才干,都会被埋没,士人中很少有真正想归隐山林之人,有的莫非两种,一是功成名就,二就是被逼无奈。如果有一展抱负的机会,他们是不会放过的。曹操是士人,却没有王佐之才,而身怀统御之能。三国志里面言其是乱世之英雄,而三国演义则改成了奸雄。英雄也好,奸雄也罢,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所站的位置不一样罢了,既然各为其主,自然不能给你说好话。

他的宁负天下人而不愿让天下人负我成为后世多人人引用的经典,也或者是借口,但是这种豪情壮志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有的,都能有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忘我亦或者说成是无我的牺牲精神,而他,一生却是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匡扶汉室,一统宇内。

我就详细的说一下我心目中的三国头号英雄——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子阿瞒,沛国谯郡人,今天安徽人。大概和刘邦是老乡,史载其为汉朝开国元勋曹参的后代,又言其本姓夏侯,宦官曹腾为其父亲的养父,于是改姓曹。这一点还是有争议的,三国里面为了尽量渲染曹操的奸雄身份就以曹操原本姓夏侯,个人觉得不可信,曹操为曹参的后代更为真实些。据传,阿瞒小的时候便极为阴险,本来是他做的事情,回过头来,他就死不承认了。试问今天各位难道没有童年吗?孩子之间早上打架,下午又一起玩的,偶尔撒谎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完全是大惊小怪,如果阿瞒后来没有取得如此成就,这些事谁又会在意呢?

曹操的功勋建立在乱世之上,而当时的乱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诸侯割据;另一方面则是黄巾军起义。孟德凭自己才能和部下的忠心效力,终于,一步一个脚印的解决这两大乱,统一了中国北方,降服南匈奴和乌桓国等等,重新恢复了国家正常统治秩序,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毫无疑问的是他死后出现的三国鼎立之局面,最为强盛的依然是曹魏,而且只有曹魏才拥有统一宇内的国力和势力。

内部争权中,从何进被杀开始,董卓废帝,曹操发檄文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开始,曹操从一个中层的官员跃为天下英雄之一。之后他又大败黄巾军,在官渡以少胜多重创袁绍,之后肃清袁绍的残余势力,并北征辽东,进一步统一北方,后来又消灭在河西叛乱的韩遂等。从而控制了北方的局面,开始训练水军,准备南下消灭孙刘,统一宇内。

曹操是从黄巾之乱中崭露头角的,黄巾军也是依靠宗教的形式聚齐和发起的,但是他们大多数是农民,没有战争经历,更没有多少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所以战斗力并不强。在没有遇到真正有能力的将军和军队之前,他们可以依靠蛮力取得一些小胜利,但是一旦遇到有点战争思维的人,就完全无招了,三国里面,遇到黄巾军的时候,那些牛逼的将军动辄斩首就是多少万颗。曹操在青州也是斩首甚多,并收降卒三十余万,挑精壮之士组成青州军,其实,不要被数字吓着,三十万军队确实很多,可是三十万农民就没有多少战斗力了。我粗略的计算了一下,当时的青州军应该不超过三万人,从后来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便是没有多少军队的,而且也没有袁绍富有。可是,论谋略,袁绍何能及君也。

再说赤壁之战,也没有三国里面吹的那么多,八十万军队,什么概念,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我曾经查阅过资料,在汉末三国初年人口极具减少,从汉朝兴盛时候的约四千万减少到几百万人。八十万的军队,你把女人,小孩,老人还有孙权,刘表,刘璋的势力除去,阿瞒简直是举倾国之人,那孙刘联军何不趁机北进,一举消灭曹操呢?却困在原处,为争夺荆州而大动干戈,以至反目。

在孟德做地方官以及后来做了丞相之后,所施行的政策都以恢复生产为己任,对那些豪强地主,则积极打压削弱,以平和民众和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矛盾。兴修水利,颁布法令,严格依法办事,保护弱势群体利益,这样,北方凭借较好的生产基础,很快的从战乱之中恢复过来,国力也逐渐上升。所以,无论于国于民,曹操都是极为有功的。

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也是非同小可,而且曹氏一门,几乎是空前觉后的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占鳌头,无人可别,即便是宋朝的苏门也只能是望尘莫及的。在汉末,曹操所引领的建安风骨,彻底改造了以往的写作风格,对汉赋后期华丽奢靡的风气坚决予以清除。以俊逸的风格献身于世,他的《龟虽寿》《短歌行》,曹植的《白马篇》《洛神赋》以及曹丕的文学评论著作即展现了曹家不一样的风气风骨,也带着我们欣赏了敢于改革的雄心,以及建功立业,一扫颓风之气的志气。

孟德的功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英雄也,古今几人能及。

三国英雄郭嘉,字奉孝,精于谋划,当世奇才,三国第一号谋臣,建功无数,神机妙算。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死后遗策平定辽东,更增加其无数的神秘感。其去世后不久,天下始有孔明出,曹操最信赖的军师,后人比之为像张良一样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谋才。

我怀疑很多人知道孔明,却少有人知道郭嘉,特别在三国之中,更是连郭嘉出现的机会也没有几次,可是,历史不会因为小说家而改变,公元一世纪末,郭嘉横空出世,那时候他年纪很小,即便到他去世的时候,他也没有四十岁。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几乎参与了曹操所有的军事行动,促成了曹操的王佐功业。据传,此人年轻时即酷爱学习,有大才,他读的不是圣贤之书,不是百家经典,而是历代兵书传奇,纵横之术,喜好结交有识之士。年轻时国家动乱,他希望能遇到明主然后建功立业,一展抱负,以全胸中所学,但是未能遇到,便隐居起来。后来,有人将他举荐给袁绍,见面之后他婉言拒绝了,袁绍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明公,也不能成全自己心中的万千抱负。

直到他遇到了曹操,于是,士为知己者死,两人促膝夜谈,甚是有缘,曹操极其欣赏这个少年奇才,引为耾股。在与袁绍的对峙期间,曹操感力不从心,觉自己之力很难胜过袁绍,一度想要放弃。这个时候,郭嘉上书《十胜论》指出曹军的优势,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军心,也为曹操吃了一颗定心丸,最后终于扫平袁绍,统一了黄河流域。对于刘备,郭嘉也认为此人非常人,势必成为一害,但在曹操平定北方的时候,其有仁名,所以不能杀他,最好的办法就是困住他,可惜后来曹操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在曹操犹豫是否征讨辽东,担心出征之后许都空虚,担心刘备来袭的时候,郭嘉用他完美的谋算给曹操解决了后顾之忧,理由在于:刘备确实是人杰,但是目前他的实力并非那么强,而且依附于刘表,刘表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才能不及刘备,担心刘备一旦取得勤王之功便对自己是大大的不利,一定会出面阻挠的,完全可以放心的去征讨。后来的发展几乎和他分析的不相上下。

在北征途中,曹军行动缓慢,郭嘉向曹操陈述必须立即丢弃辎重,带上轻装甲兵抄小道奇袭辽东。他认为这一次我们打的就是出奇不意,如果行动迟缓,被对方知道了我们的计划,就会派兵等候,以逸待劳,辽东偏僻,对我军极为不利。想反,若轻装而走,丢掉辎重,并作撤军的假象,趁机在小路迂回,对方一定会放开戒备心理,到时候我们一定能以锋利之师打败敌军。曹操听从建议,果然,乌桓军惊吓得以为天兵降临,很快就被打败了。

郭嘉因为水土不服的原因染上重病,于途中病逝,年仅三十八岁,曹操极为悲伤,顿觉少了什么,后来赤壁战败之后,感叹道,奉孝若是在,绝对不允许我犯这种错误,也不会遭致如此之败。

不一样的周郎,字公瑾,人中奇杰,二十多岁便已经名震江东,成为孙氏集团的重要人物,军事领袖。不但军事才能卓绝,相传也是当时的美男子,深得女子喜爱,加之其深通音律,更博得一世才名。曹操怜惜他的才能,派蒋干招降他,被其言辞拒绝,于是一夜间名噪天下,其人格也凸显出独特的魅力,羽扇纶巾本来是描述他的,结果被嫁接到孔明的身上。不过,小说毕竟是文学艺术,他要有感情在里面,有好恶在里面,有立场在里面才能感觉到作者的倾向,才能读出文章的魅力来,所以,不必纠结。

往重一点说,没有周瑜就没有孙吴政权,周瑜和孙策的总角之交,借兵为其平定江东,后来直接为他打江山,守江山。在曹操南征之时,内部意见不同,主和派声音很大,周瑜亲自面见孙权,陈述厉害,并自愿请兵抗之,愿意率军三万人抵挡曹操,终于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建议孙权软禁刘备,但是孙权还是没有同意,后来积极策划攻取西蜀,不料未成而身先死,而立之年刚过不久,亦是英年早逝,东吴柱石大臣,就这样驾鹤西去。留下了不尽的哀思和纠缠不清的言论,与小乔之间也成为一段奇缘。

哀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