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
4017100000026

第26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道路。在农村,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的,然后走向流通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的从分权让利开始,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上,第370页)中共十四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几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构建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金融、财政、税收、外贸、外汇、投资等各领域的改革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必须造就市场竞争的主体,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微观基础。只要我们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步伐,又要有科学的态度,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中共十五大的召开,加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步伐。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要逐步深化,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关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论述,关于加快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跨国界的企业集团的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工作已经有了全面而清醒的认识。这一切,使我们有信心在不远的将来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认识,我们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是因为它的论述代表了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经过近20年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因素已经在原有的计划经济的缝隙和边缘地段不断地成长起来。实践证明,迅速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才能为整个经济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邓小平把握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因而它的谈话也就为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指明了方向。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中共十五大又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方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有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五大体系所构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局部的修改,而是整个经济运行方式的重新组建。这是一场涉及到各个经济领域和经济运行环节全面的制度创新,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旧体制,创建新体制,就其深刻性、艰巨性以及对解放生产力和推动社会发展与全面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来说,都是一次人类历史上伟大的革命。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现实途径。过去我国经济在不断的“收——放——收”的循环中调整,经济建设大起大落。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我们把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环节。作为市场经济重要职能的宏观调控,能够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要求政府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的运营,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模式的后期改革,明显改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固有机制,经济调整实现了软着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呈现出空前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如何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理论

随着改革走向深入,人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终难以回避的艰苦的攻坚战。在改革的初始阶段里,为了从内部攻破堡垒,我们只好从放权让利开始,利改税、承包制、租赁制等不断推出,无数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方案,但是仍然没能动员一种完美制度并且付诸实施。作为一个东方国家,中国特有的国情使得我们的改革走了一条漫长的渐进改革之路。在体制内部不能达到目的,就从体制外部走渐进改革之路。在改革开始之初,改革的思路还不够清晰,因为对内统治得太死,这种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并没有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相反,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资源不仅不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相反带来极大的浪费,整个社会是低效的,我们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大。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将民族工商业纳入国家管制,工商业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所有的财产为全体人民所有,由全体人民代表的国家及其机关代表人民进行管理。全体人民作为一个整体享有所有权,庞大的国有资产是不可分的,不可以量化到个人。每个人并不拥有全部资产中自己的份额,都无法主张自己的权利,也无从行使自己的权利。没有资源的配置,只有国家的计划。

通常的生产没有成本管理,所有的财产由国家财政进行“统收统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没有市场价值,国家对企业实行实物管理。

企业的管理者是国家官员,被纳入到党政机关的组织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非国有企业的地位的认识在不断变化,1982年的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要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1987年的十三大提出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各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份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不同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提出在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主体地位可以有地方、产业上的差别。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同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提出在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主体地位可以有地方、产业上的差别。

30年极高的积累率积累了一个庞大的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分布到从服务业到制造业的各个行业。20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依然没有走出困境。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被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在现有的体制和机制条件下单纯从管理上寻求突破也是不可能的。人们认识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国有企业改革,说到底,就是要把旧的所谓企业改造成为真正的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当然,这里有竞争性国有企业和非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区别。非竞争性国有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不同于竞争性国有企业。

(二)如何进一步论证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现有的公有制始终存在着一个产权是否明晰的问题。“产权清晰派”从所有权的角度,认为国有资产产权有明确的所有者,因为在法律上,“企业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产权虚置派”从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派生权利角度,认为国有产权在理论上为全体人民所有,但是却并没有对这些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甚至也没有监督权。

产权改革到底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的争论。有人认为,产权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提条件。只有产权的边界得到充分界定,才能使同一所有者实现内部权利独立化和责权利关系的对称,也才能使不同的所有者按规则解决派生权利并实现共同利益的协调。有人认为,先有交易尔后有产权。按科斯的话说,“产权是结果,而不是前提。”他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证据是,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初并没有通过一个法令去界定人们的产权,英国的产权安排与结构恰是在工业革命中形成的。(盛洪:《交易先于产权》,载《国有企业:你的路在何方》,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三)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是必由之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复杂性使我们的改革措施每向前跨进一步都留下无数的隐患。一些人认为,决定企业经营成绩主要靠管理,产权并不重要。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曾出现了产权不清晰但效率很高的情况。比如日本的许多大企业,法人之间互相持股,股东持股极为分散,但投入产出率相当高。因此在一段时间里,不谈产权,怕谈产权,禁谈产权。在我们这个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国家,如果将侧重点移到管理上,而不是首先对产权作明确的界定,将是十分有害的。

我国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如果以此就不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改革就有可能走上歧途。我国的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20年来我们采取从体制外发展非国有经济的方式进行渐进改革,但在最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能回避。国有企业改革,同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联系在二起,关系到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银行业走向商业化、国家金融体系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最后同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联系在一起。国有企业作为企业就不能不考虑其市场价值,改革国有企业就不能不从产权的改革开始。

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里,它可以强调管理的作用,并不是产权不重要。实际上,具有高效的经济体系是社会有机体成熟的重要标志。因为不仅有了清晰的投资者主体,有了对产权的实际拥有,而且有了很明确的派生权利,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市场,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市场规则和法律体系,按照企业的市场价值进行市场交易;回过头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也就变得完善,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出现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和成功的企业管理。在这种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里,各种要素以信用为核心,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市场上合理的流通起来:在这个市场上,经理在经理市场,以自己的经营实绩创品牌;产品在商品市场上以自己的产品树立形象;企业以自己企业的市场价值赢得竞争。一个市场成熟的社会,是一个各种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

由于缺乏清晰的产权,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被严重扭曲,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首先,在所有权问题上,国家是惟一的拥有绝对权力的财产主体。尽管在事实上存在着多元投资主体,但是在法律地位上无法同国家财产所有权处于平等的地位。

国家财产所有权是所有财产权利的核心,以此为杠杆,国家事实上仍然控制着社会绝大部分经济资源的财产权。由于国家在法律地位上高于其他的财产权,各主体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国家成为事实上的惟一的真正的财产所有者。体现在证券市场上,非公有制企业上市极其困难。而且在上市公司中,为了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股和法人股占了70%以上的股份,而且为了避免“私有化”,非国有财产不能进入国家财产产权制度框架内,这样,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资产是不能流动的。正是由于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我国资本市场不可能发展起来,国有企业改革也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正因如此,出现了我国股票市场上的种种混乱现象。真正的股份分司应该是各种生产要素和财产的所有者为了降低其财产的交易成本,为了规模经营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自由选择并自愿签订契约而形成,股份公司是在产权明确的基础上形成,并且能对股东权益作出明确保障的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