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兵家
4017600000009

第9章 推陈出新--唐宋兵兴武学(2)

亲冒矢石的皇帝--柴荣

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实际上的最后一任皇帝,也是五代群雄中最杰出的政治家。没有他开创的基业和准备工作,赵匡胤的统一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却因英年早逝而为宋太祖所遮掩。历史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如果天假以年,一统天下的定是柴荣而非赵匡胤,而且统一后绝不会象后者那般屈辱,始终伏在契丹兵威之下。

灭佛图治

柴荣是郭威的养子,从小吃尽人间苦辛,做过佣工,干过茶贩,后随郭威的发迹,渐成独当一面的将军。后来,郭威代汉自立,倚柴荣为左右手,郭威一死,他继位成为后周第二代皇帝。

五代时节,由于战乱频仍,人民极其困苦,因此佛教大盛,一些寺院广有田产,高级僧侣富埒王侯,呼奴使婢,下层僧尼实际上成为奴隶。由于寺院有田赋徭役的豁免权,所以日益庞大的僧侣队伍使国家财政受到极大威胁。周世宗柴荣上台以来,一手打击豪强,核定民户,清查田产;一手打击僧侣贵族,没收寺院田产,废寺院三万余所,强令僧尼二十万还俗从事生产,严格出家审批手续,并将大批铜制佛像熔毁铸钱。同时,修治黄河,开沟挖渠,兴修水利,奖励农桑,扶植商业。一年之内,后周财用大足,国力渐强。

在整顿经济的基础上,周世宗提倡节俭,提拔干才,亲自主持对五代沿袭各种庞杂的律令进行整理,统成《大周刑统》二十一卷,通告全国遵行。亲手选练将士,淘汰冗兵,大赦天下,减免租税徭役,天下归心。

兵却北汉

北汉是后汉朝的残余势力,与后周有深仇大恨。郭威新丧,北汉帝刘崇遂率军三万偕契州兵向后周大兴问罪之师。

柴荣面对来势汹汹的敌手,力排众议,决意御驾亲征。北汉军分三路杀来,一路破关斩将,刘崇十分得意。甚至有些后悔招契丹帮手,认为自己就足以灭周。

柴荣亦分三路迎敌,不意右路主将无能,出战不利,骑兵先逃,阵脚遂乱,步兵千余人下武器投降。北汉军意气更盛,刘崇面有骄色,挥军将柴荣包围。柴荣临危不惧,亲冒矢石,率亲军冲杀。他的两个亲军将领赵匡胤和张永德见状大奋神勇,二马当先直冲敌阵,不数合将刘崇麾下最著名的骁将张元徽斩于马下,北汉军大败。刘崇收兵再战,又败,后周军追至高平,刘崇仅以身免。随同来的契丹部队只在一旁观阵,见势不妙,已经先撤了。

战后,柴荣将此役中所有临阵脱逃及降敌将座统统杀掉,他对右路败将樊爱能、何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人说:“你们这些人都是历朝的宿将,并非不能作战,现今望风而逃,不过是拿我当奇货,卖与刘崇罢了!”一语道破了五代这些骄兵悍将的心理,从此骄将惰卒始有所惧。

整军克蜀

自唐朝藩镇割据以来,骄兵悍将就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一大难题。一面是冗兵冗将,赢老不堪一用,却不能淘汰,兵已成为一种职业,相当多的军士拖定带口;一面是军人毫无信义,有奶便是娘,谁出的价高就为谁打仗。五代的统治者因这些骄兵悍将而上台,又因他们而失国,走马灯似地改朝换代。

周世宗柴决心革除此弊,大刀阔斧地整顿军队。首先拿现有军队开刀,把老弱病残统统淘汰,只留下精壮士卒。然后招募天下豪杰,亲自考试,精锐者升为上军,武艺超绝者选为“殿前诸班”。同时严肃军纪,强调忠义精神。这样一来,军队总数大大减少了,但战斗力却增强了,由于有他亲自选拔的殿前亲军和上军作为全军的中枢,也没有军将敢于反叛了。五代骄兵悍将之弊,至此算是初步得到克服。

整军已毕,柴荣开始了他的统一部署,第一个开刀的就是后蜀。陇右之地,原为中原王朝所有,后为后蜀夺去,欲定后蜀,必先取陇。所以柴荣按照先虚后实,先易后难的作战方针,派向训和王景进攻陇右,坚持半年,最后于凤州黄花谷大破蜀兵,从此陇右在后周掌握之中,平蜀只是时间问题了。

三征南唐

南唐李碌即位之后,一改其父李升的作派,一面好大喜功,结怨四邻,一面又专务文辞之事,与冯延已等五个吟诗唱和,荒废国事。柴荣闻此,遂下决心进攻南唐。

公元955年冬,正值江淮枯水季节,柴荣亲率大军南下,乘南唐无备,迅速搭浮桥渡过淮水,兵围寿州,递次下滁、扬、泰、光、蕲、舒、黄等州。但南唐毕竟是个大国,地广数千里,实力雄厚。当后周占据淮南一半之后,南唐提出议和,自去帝号并割六州之地。柴荣一时被胜利冲昏头脑,不肯罢兵。但是战事的进行却适得其反,后周已得之地反而失去了不少。原因是后周军队纪律不好,遭到人民的反抗,而且水师不如南唐。

柴荣马上采取措旋补救,制定政策对新收复区减免租税及罢除各种苛捐杂税,约束军队,不得再行“浮掠”。同时大造战舰,训练水师,未几,后周水师就能抵上南唐了。

于是,公元957年开初,柴荣再次亲征南唐,围城打援,一举克服上次久攻不下的寿州。水军大显神威,出其不意,从淮水顺流向下,堵截唐军后路,积极扩大了战果。此役,为以后进攻提供了一个支点。

紧接着,这年十月,柴荣第三次亲征,首役大破南唐水师,柴荣与赵匡胤分率两军,一路淮北,一路淮南,如秋风扫落叶,扫荡了江北敌军,最后,濠州城也投降。双方议和,南唐长江以北十四州六十县尽入柴荣左手,而且还要年年纳贡,并以犒军名义赔偿后周军费银十万两,绢十万匹,钱十万贯,茶五十万斤,米麦二十万石。后周实力大涨。

北伐未捷身先丧

当年后晋石敬塘当儿皇帝割给契丹的云燕十六州之事,一直象一块阴云压在中国人心头。而不时南下骚扰的契丹兵马,也成为后周最大的后顾之忧。

在南征南唐取得胜利之后,柴荣稍事休息旋即率大军北上,水陆并进,决意收复云燕十六州。水路沿流而北,至乾宁,契丹守将投降,至益津关,守将又降。至此,水路渐狭,遂舍舟登岸,大军兵临瓦桥关,守将又降。接着,北伐军势如破竹,莫州、瀛州也降,数万大军不费一矢,兵不血刃,边界城邑望风而降,尽取燕南。正当.柴荣准备进一步扩大战果,收复全部失地时,不幸身染重疾,不治身亡,一代雄主,出师未捷身先丧。从此后,具有战略意义的云燕十六州就始终处于契丹手中,对北宋王朝造成了不断的威胁,而北宋却只能被动挨打。

周世宗柴荣仅仅为帝五年,却内修国政,外克强敌,打下了日后宋朝统一的基础,其军事才能确有过人之处。行动果敢迅速,为人敢作敢为,且善于补过,从善如流,治军严整,虽唐宗宋祖也不过尔尔。

北宋朝野咸论兵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兵革之事最频繁的时期之一,但也是最不讲求兵学理论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争的主导者,尽操于那些只知“大枪大戟”的纠纠武夫之手,而士大夫最大的本事就是以“毛锥”(毛笔)而营赋税。接着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为矫五代骄兵悍将之弊,防止他自身故事的重演,先以杯酒释兵权,使猛将置于无用之地,继而和号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改革兵制,设枢密院以掌管军政军令,另设三衙(三司)分领马步军。枢密院地位极隆,其首长与宰相并称“宰执”,但手里没有一兵一卒,只管制定战略决策,并有权调遣军队。而三衙地位较低,平时掌握统领军队,却无用兵之权,有意造成兵不见将,将不知兵的局面。非但如此,北宋还有意提高文臣地位,造成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并以文人掌军,把军队基层编制缩小,使具体统兵之人地位卑贱,易于驾驭。在兵役方面,实行雇佣兵制度,为防止破产农民铤而走险,强制饥民入伍,几乎把军队变成了收容所。临战时,将帅往往要按朝廷预先定好的阵图作战,按图行事,虽败无罪,不按图打,虽胜有过,将将帅战场临机指挥权也剥夺干净。

这样一来,五代以来武人专擅之弊的确消除了,但军队素质低劣,人数膨胀,战斗力低下,与契丹、西夏的战争,几乎逢战必败,边患日益严重,直至危及王朝的生存。

在血的教训面前,在王朝生死存亡的关头,从宋仁宗开始,一改前代作风,重视军事,讲求武学。宋仁宗在历史上第一次动用国家力量编撰《武经总要》,大规模整理、修定历代兵法,这与他组织人编撰的另一部大书《太平御览》一样,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后来宋神宗又建武学,设武举,颁定《武经七书》,从此官方武学开始确立。把兵法提到“经”的地位,并由官方出面以钦定武经作为武科举的主要考试内容,兵家的地位之隆,在宋代臻于极致。

由于朝廷讲求兵学的热忱,也鉴于北宋以来积弱积贫,边患不断的民族危机,一大批文人学士开始投身兵学研究。注释《孙子》等兵书经典蔚然成风,仅注《孙子》者就有梅尧臣、张预、何延锡、王自中、陈直中、叶宏、胡箕等,吉天保集其成,选择宋代以前代比较重的十一家编成《十一家注孙子》。一些诗人、文学家也竞相言兵,比如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及梅尧臣等都畅言兵机。

就这样,一大批兵学新著出现了,比较有名的象张预的《十七史百将传》,着意从名将用兵实践中寻求借鉴;华岳的《北征录》,主要关注当世的重大军事问题;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从历代兴亡中探讨用兵方略。据《中国兵书知见录》统计,两宋兵书共599部,3865卷,是东汉至隋唐五代总部数的1.4倍,是总卷数的2.3倍。

后学的大兴盛竟然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军事力量最弱、战绩最差的宋代,几乎成了一个讽刺。这说明,仅仅靠讲求后学而不改变原定强干弱枝,限制军人的指导思想,不改革陈腐的军事体制,就如同叶公好龙一样,是见不得真东西的。当然,宋代人的一些政治家也明白个中道理,范仲淹、富弼等人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变法,都以改革军事体制为主要内容,特别是王安石变法,不曾想进一步改革募兵制,实行寓兵于农。可惜,这些改革都中道夭折,北宋政治军事局面依然故我。只有到了北宋覆亡,在极大惨痛的教训面前,腐朽的兵制才有所松动,出现了岳家军、韩家军、刘家军等兵将一体的变通形式。而且兵学家与战争相脱节的现象也有所好转,一批优秀的将领脱颖而出。兵学理论由此进入了一个推陈出新的新局面。

岳飞用兵存乎一心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画面:爱国将领宗泽对一位青年将军说:“你很能干,也能打胜仗,但太好浪战,不讲阵法。来,把阵图拿去看看。”年青的将军回答说:“阵图乃是定局,不能照搬,兵家贵在机变,动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位年青将军就是岳飞。

岳飞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军事家。在他身上,凝结着唐宋武学的精华,体现着武学理论和战争实践的完美结合。北宋兴学讲武之风,到他这里才算结出了丰硕之果。

贫贱不移其志

岳飞出身农家,少孤贫,从小就参加劳动,砍柴放牛,晚上点上松明,由母亲教他识字。稍长,为人佣耕,好习武艺,能挽弓三百斤,弩八石,拳棒刀剑“一县无敌”。又好读书,尤喜《左传》、《孙子》、《吴子》,常至通宵达旦。后来出外谋生,交游既广,眼界遂阔,也染上喝酒使性的毛病,经母告诫,遂戒。

岳飞事母至孝,乐于助人,为人沉毅刚勇,乡里称善。未冠时:得遇明师周同,经其精心调教,武艺大进,箭术称神,能左右射,应弦而中。

北宋末年,宋王朝无时不处于金兵的压力之下,遂广募勇士应急,岳飞怀一腔报国之志投军。行前,岳母为激励儿子,在其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这样,岳飞在国家危难之际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围开封,掳走钦、徽二帝,黄河南北遍遭金兵铁蹄蹂躏,岳飞以一介小卒,英勇善战,屡建奇勋,一步步升上去,尽管功劳时常为人夺去,也常逢打击陷害,如宋高宗即位时,他以一个小小的武翼郎身份上书反对偏安,结果被免官夺职,但始终掩不住他夺目的光芒。一次岳飞率百骑在滑州南准备流过黄河,不意突然遭遇金兵大队,岳飞临危不惧,对部众说:

“敌虽众,未必知我之虚实,乘其未而击之,或可以成功。”遂率骑猛突敌群,歼敌数千,获马匹数百。

当时岳飞不过是个领数百兵的裨将,但每次作战总能以少击多,大有斩获。每战远则弓弩,近则枪锏,身先士卒一马当先,金兵望风披靡。而且很早就显出足智多谋的素质,当他在宗泽部下时,一次与金兵在汜水关相持,乃选三百骑伏于前山下,每人带火把两束,夜则四端燃火,一时并举,金兵疑宋兵大至而走,岳飞遂乘势追击破之。

从公元1123年从军到1129年岳飞收杜充余部西北健卒,组建岳家军,前后七年,他南征北战,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也从一介小卒成长为杰出的将领。

砥柱中流

南宋始建的几年,是在惊慌与动荡中度过的。宋高宗赵构系两宋最昏庸阴暗的皇帝,他根本无心收复失地,一心维持偏安和局,他把国都从建康(今南京)移往扬州再移到杭州,气死了一心北进的宗泽,罢斥了抗战宰相李纲,但是金兵仍不容他太平。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月,金军分三路渡江南下,直把他从杭州追到定海,又从定海追到海上,让他在船上漂泊了三、四个月。

当金兵南下渡江时,镇守建康一带江防的是杜充,时岳飞在杜充门下任统制官(中级军官)。金军由元帅兀术率领,先攻下江北重镇寿春、庐州,然后兵压长江。岳飞在江北诸镇告急时苦劝杜充主动出击,杜充不听,把兵力摆在江南等着挨打,等到金兵渡江,才手忙脚乱,遣都统制陈谇率岳飞等三万人阻击,另派殿前禁军一万接应。当两军激战时,禁军先逃,陈淬遂不支而溃,独岳飞一支兵战而不退,后因日暮乏食还军钟山。这时杜充率败军北走,不久降敌,建康沦陷。金兵继续南下追击高宗赵构,岳飞遂留在敌后抗金。

首先,他以东部军为基础,收编杜充遗下散兵,晓以大义,激以功名,边战边加整顿训练,在建康近六战六捷,几乎把城外剩下的金兵扫荡干净。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兀术感到在江南立足不稳,收兵回撤,趋常州至镇江北渡,岳飞分兵截杀、掩击,一战常州,再战镇江,斩获颇多。后来,金兵又遭韩世忠水军阻击,费时月余才回到建康。岳飞率军预伏于牛头山,令军士着黑衣乘夜混入金兵队伍,然后纵兵掩杀,内外夹击,大破兀术,金兵被迫从建康撤退。

岳飞在皇帝逃于海上,逃将、降将如毛的情况下,力挽狂澜,如砥柱中流,以一介小小统制,收抚散军,克服建康,从此声名大振,天下人从知道了有位所向无敌、令金人丧胆的’岳爷爷军”。

襄汉破敌

公元1133年,金遣伪齐刘豫进攻南京,刘豫大将李成率军20万由汉水南侵。二路攻陷邓、随、襄最等汉上重镇,江北震动。宋高宗急调岳飞至湖北布防。

岳飞此时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将.得令后,于次年春先遗偏师收复郢、随二州,歼敌数万,随后,兵发襄阳,李成率大军十万出城迎战,列骑兵于江岸,步兵于平地。岳飞马上抓住敌人的这个错误,以长枪步兵击敌之骑兵,而以骑军扫荡敌之步兵,结果伪齐步骑俱溃,李成仅以身免,遂复襄阳。几十后,李成得到增援,兵势复振,号称30万。岳飞布下饵兵之计,先令一少部军队出击,李成吞饵,岳飞大军杀到,李成大败。把邓、唐两州及信阳全丢了。

岳飞两个多月连克六郡,不但失地尽复,而且还多了个信阳。这时,岳飞建议以大军从襄汉之地直捣中原,可宋高宗之所以抵抗不过是为了增加议和的本钱,怎么会许岳飞“越界”?所以不但不听他的建议反而马调他回江南打杨么起义军去了。

中原奋威

公元1139年,宋高宗赵构不顾岳飞等人一再的北伐要求,起用秦桧为相,不惜自贬号甘称臣与金议和。但是金人不过以议和作为麻痹宋的手段,所以正当临安上下“欢庆”和议成功时,公元1140年,金军复大举南下,很快就攻下黄河以南,兵锋直指淮上。岳飞、刘琦、韩世忠、吴磷等爱国将领顽强抵抗,很快遏制住金兵攻 势,并开始转守为攻。而宋高宗赵构见和议不成,也有些着恼,遂勉强同意了岳飞的进军计划,好让岳家军再煞煞金人的威风,谈判起来容易讨价还价些。

就这样,岳飞由襄阳一路东进,一个多月连战皆捷,收复陕西河南大部,最后岳家军与金帅兀术主力在郾城相遇,两军展开宋金交兵以来最惨烈的大厮杀。

兀术以其一向战无不摧的宝贝精锐拐子马1354余骑布列两翼,自将中军8万余人与岳家军对阵。岳飞早就想好了对付拐子马的招术,他先令其子岳云及勇将杨再兴率马军铁骑直冲兀术中军,复令步卒以长刀大斧入阵,专斫马足,两军一直杀到天黑,金军大败,兀术的宝贝拐子马悉数被歼。兀术愤而增兵再战,把金兵主力悉数调来对付岳飞。敌骑兵遮天蔽日而来,岳飞身先士卒,提枪杀人敌阵,岳家军个个争先,莫不以一当十,复破兀术。

兀术经过此次惨败,仍不甘心,在他眼里,宋军中以岳飞最强,此次孤军深入,如果倾力击垮岳飞,其余宋军不战自败。所以兀术再结金兵12万卷土重来,于颖昌城西与岳飞相遇,双方又是大战一场;相逢于狭路,勇者胜,岳家军各个争先,大败金军,兀术退还开封。

岳飞乘胜追到距开封仅四十里的朱仙镇,兀术倾余兵十万与岳飞复战,岳飞正奇兵相辅,金兵溃败。从此金人丧胆,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叹。

但是,一意要妥协投降的赵构和秦桧,却连下12道金牌,强令岳飞撤兵,恢复的大好时机从此葬送。不久,岳飞父子又被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于风波亭,从此留下中华民族的千古遗恨。

百胜韬略

岳飞戎马一生,大小凡120余仗,未尝一败。其中亲临前线破敌者68仗,遣将破敌者58仗。之所以百战百胜,恰在于他过人的智勇。他的主要对手,是金方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名将兀术。此人非一般少数民族将领可比,是深得中原文化熏陶,又兼有少数民族勇悍的一代名将,自起兵以来,几乎战无不摧,攻无不克,但是却碰在岳飞手上,连吃败仗,使积蓄十年的精锐丧失殆尽。

总括起来,岳飞用兵治军超乎前人者有三:其一,治军之严驾乎前人之上。前人治军,或严纪律、明赏罚,而训练稍差,或训练精,士卒精悍,然待民不善;为将者也有能与士卒共甘苦者,但往往出于权宜。岳飞能把前人治军的优点集中起来,推向极致。岳家军训练极其有素,岳家兵将,不仅个个武艺高强,拳棒骑射无不娴熟,而且人人处乱不惊,临危不乱,即使是士兵也有独立作战的能力。岳家军又是旧时代少有的爱民之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是他们的行动口号,也是行动的写照。有士卒取民家一缕麻,也被斩首。军纪之严不唯在外的约束,也化为岳家军兵将的内心自觉,因为身为元帅的岳飞从来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与士卒同甘共苦,同寝同食,自家儿子小有过失,即以重责,每战必令当先。

其二,用兵之精盖乎前人。岳家军不过二万余人,能够每战必克,以少胜多,不唯在于将士之精干,也在他细心谨慎,从不打无把握之仗,总是谋而后定,先策划万全,然后以成竹之算出奇制胜。在战略上,岳飞系见识最深最远的帅才,投身军旅不久,以一介下级军官身份,他就能上书指陈赵构苟安之弊。后来为名将张所规划的守汴京先固河北之策,以及以襄阳为基地,恢复中原之规划,均既高瞻远谋,又切实可行,纵孙吴再世也不过如此。

其三,用兵之机变超乎前人。针对北宋以“武经”取士,兵法渐成教条,妄言兵者,徒知兵法章句,却不会临阵退敌之弊,岳飞提出兵法关键在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主张。战争情况是复杂多变的,纵使思虑周密,部署严整,也可能出现暂时的意外之变,如果不善于随机应变,临制敌机,那么还是可能吃败仗。中国兵学的精髓就在于“因敌变化”四字,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用兵之妙,妙在存乎一心,无可言说者,这才是真正的博大精深的中国兵学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