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费尔巴哈在《哈雷年鉴》上发表《哲学和基督教》一文,同年发表了《黑格尔哲学批判》,正式表明他同黑格尔思辩哲学的决裂,提出哲学应当完全回到自然去,标志着他割断了与唯心主义的联系,已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许多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也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从唯心主义阶段转变到唯物主义阶段。1841年他的最主要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他在这部著作中宣布了自然和人的独立权力,指出了上帝不过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反映。他所宣扬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思想,对当时德国乃至欧洲的先进知识界起了极大的解放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218页。
1841年以后,费尔巴哈致力于自己唯物主义哲学的建立。1842年,他发表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一文,1843年又出版了《未来哲学原理》。在这两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对自己所建立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作了纲领式的论述,标志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形成。1845年,他又发表了《宗教的本质》这部著作,他把对一种宗教(基督教)的批判推广到对一切宗教的批判,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无神论思想。1849年,他在海德堡市政厅作了系统批判宗教的讲演,后经整理以《宗教本质讲演录》出版,这是对他的哲学和宗教思想的综合性概述。费尔巴哈后期的著作,除继续宣扬自己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外,还特别发挥了他的伦理道德观点,主要有《神谱》(1857年),《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1863—1866年)和《幸福论》(1867—1869年)等。但这些著作对于思想界的影响已经较小了。
费尔巴哈的晚年生活十分凄苦。1859年,他的妻子在布鲁克堡村的工厂破产倒闭。1860年全家被迫迁居到纽伦堡附近一个小村镇雷亨堡,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曾一度到了无力购买参考书的地步。他在晚年曾对社会主义文献感到兴趣,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1870年,费尔巴哈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但他并没有真正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1869年以后,他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1872年9月13日,这位坎坷半世的伟大思想家在穷困中离开了人世。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这个新时代的产物,是适应德国资产阶级革命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是德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阶层实现政治愿望的哲学表现。费尔巴哈公开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拥护民主共和制,认为它是最适合“人的本质”的国家制度。但他又声明并不反对君主立宪政体,反映了革命时期的德国资产阶级具有妥协、动摇、不彻底的特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也是在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反对宗教和无神论思想是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力图从他的人本主义出发,揭示宗教产生的根源和宗教的本质。他认为宗教幻想出来的最高存在物即上帝,是人自身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是人自身本质的对象化。他认清了宗教与唯心主义的本质联系,看到了不否定唯心主义就不能同时否定宗教。他把对宗教的批判和无神论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他对宗教的批判也有严重的缺陷和不彻底性,他把宗教的最终根源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即生理需要和本能的产物,把宗教感情说成是人心永恒固有的,企图建立“爱”的宗教,来取代有神的“宗教”。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是同他对宗教神学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摧毁宗教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他正确而机智地揭露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在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的虚假性,以及同宗教神学的内在联系。他指出,黑格尔哲学的实质就在于把第二性的东西即心理的东西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真正第一性的东西即外部物质世界置于不顾或者当作第二性的、从属的东西。可见他对黑格尔思辩哲学的批判,实际上也是对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终结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王座。但他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他的唯心主义混同起来,将其抛在一旁,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也全盘否定了,犹如将一个活生生的婴儿连同脏水一起从浴盆里泼出去了。
费尔巴哈为实现与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彻底决裂,他把对人的研究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并称之为“人本主义”(“人本学”),以同过去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当时的庸俗唯物主义区别开来。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就在于:一是他用唯物主义观点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肯定人所属的物质的、感情的世界是唯一的客观实在,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思维、意识则是物质所派生的,是第二性的。他说:“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是来自思维。”见《费尔巴哈哲学著作讯是他也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抛弃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并肯定思维是以存在为根源的,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他的这些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哲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相比,尽管机械性较少,但从总体上来看并没有摆脱形而上学的局限性。特别是在认识论上仍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在社会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没有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恩格斯称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他之所以未能更向前迈进一步,除了阶级的局限性外,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在于他脱离社会实践和革命斗争,仅满足于同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体系进行思想的、特别是哲学理论上的斗争,而没有把理论的批判和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实践结合起来。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力争他参加政治斗争,都没有效果。当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他消极旁观,并以革命时机不成熟,保证积极参加下次爆发的“胜利的革命”的空谈来为自己不参加政治斗争作辩解。他虽为生活所迫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孤寂生活,但他自己也满足于脱离现实的政治斗争而隐居乡间,“和自然界生活在一起”,同“信神的世界”作斗争。从而使他不能及时了解和正确估价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的真正意义,不能与自己才智相当的人进行思想和学术上的交流,不能在现实的革命斗争中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哲学。最终费尔巴哈本人也被挤到后台去了。
【作者点评】
费尔巴哈不仅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都具有特殊的贡献和作用。他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结束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的统治地位,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毛泽东对费尔巴哈及德国古典哲学的评述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费尔巴哈及其哲学思想首先从正面作了充分肯定。
一是肯定费尔巴哈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提出宗教是人自身本质的对象化,是人自身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他对宗教的批判达到了他的前人所未能达到的新的高度。毛泽东指出,费尔巴哈“第一个看透神是人的思想意识的反映”,这是对他批判宗教和无神论思想的历史功绩所作的高度评价。
二是肯定费尔巴哈是杰出的唯物主义者。毛泽东强调费尔巴哈的书必须看,是把他的哲学作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对立面,作为资产阶级唯物主义来肯定的,并引用列宁的话:“不读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书,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费尔巴哈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之下,敢于挺身而出,批判唯心主义,恢复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这是他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三是肯定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毛泽东曾多次强调,没有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中,费尔巴哈起到过特殊的历史作用。恩格斯称费尔巴哈“在某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在我们那个狂风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08页。马克思、恩格斯早期信奉过黑格尔哲学,正是在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和所提出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才最终完全地摆脱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并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空前的大革命。
同时,毛泽东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费尔巴哈哲学特别是认识论缺少辩证法,历史观上存在唯心论的根本缺陷。毛泽东在读《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一书(上册)的批注中写道:“马克思以前一切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社会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45页。这段话主要是针对费尔巴哈讲的,深刻揭示了费尔巴哈认识论上的形而上学与其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有着内在联系。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研究出发点是抽象的一般的人。他脱离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认为人只是自然的存在物,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和生理需求,不懂得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在他那里认识的主体是抽象的、生物的人,而不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实践着的社会的人,因此他不能认识到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客观标准,不了解认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他的认识论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与马克思主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综上所述,毛泽东对费尔巴哈及其哲学的评价准确,功过分明,分析透彻,符合客观实际。
(王建辉)
举世瞩目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