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共和党人,曾任美国驻华大使。1883年,他出生于俄克拉荷马州的印第安人居住地——乔克陶,自幼家境贫寒。11岁时,他便到煤矿做工。20岁时,他考入浸礼会印第安学院,两年后考入华盛顿大学法学系,1908年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回老家创办律师事务所,1917年应征入伍,任美军上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赫尔利转行经商成为大富翁。1928年,他全力支持胡佛竞选,并在胡佛政府中先后担任陆军部长助理、陆军部长。罗斯福上台后,他积极支持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后任驻远东美军参谋长、美国驻新西兰公使,1944年升任少将。同年,他作为总统特使来到中国不久,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此后他周旋于国共两党之间调停,最终袒护国民党。国共两党举行重庆谈判后,赫尔利向美国政府呈递了辞呈。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最初对赫尔利来华寄以希望,最后是失望,称其“增大了中国内战的危险性”。
【毛泽东评点赫尔利】
我们欢迎赫尔利将军到延安,并感谢赫尔利将军帮助中国抗战之热忱。中国的事情很难办,这一点在中国多年和来延安已有一些时候的包上校知道得很清楚,还有许多美国朋友也都知道。中国有丰富的人力、物力,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团结。但是要团结必须有民主,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民主基础上团结全国抗日力量。现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打得很好,唯有中国正面战场上打得不像样子,这是因为中国缺乏民主。现在赫尔利将军到来,帮助中国人民一手,促进中国民主团结,我们极表欢迎。尤其是在今天,日寇向中国西南进攻,美军打到菲律宾需要中国配合,但国民党当局所负责的战场却天天打败仗。中国人民和盟国朋友都非常关心着急,希望经过赫尔利将军的努力帮助,中国局势能有一个转机,就是从破坏团结、破坏战斗力、破坏民主、和同盟国关系搞不好的方向,转变到加强团结、加强民主、和同盟国关系搞好的方向。经过赫尔利将军帮忙,能做到这一点,这是全中国人民都会感谢的。
——摘自《同赫尔利的谈话》,见《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20页。
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为代表的美国对华政策,越来越明显地造成了中国内战的危机。
1994年11月,赫尔利以罗斯福私人代表的资格来到延安的时候,他曾经赞同中共方面提出的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计划。但是他后来变卦了,赫尔利背叛了他在延安所说的话。这样一种变卦,露骨地表现于四月二日赫尔利在华盛顿所发表的声明。这时候,在同一个赫尔利的嘴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变成了美人,而中共则变成了魔怪;并且他率直地宣称:美国只同蒋介石合作,不同中共合作。当然这不只是赫尔利个人的意见,而是美国政府中的一群人的意见,但这是错误的而且危险的意见。就在这个时候,罗斯福去世了,赫尔利得意忘形地回到重庆的美国大使馆。这个以赫尔利为代表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危险性,就在于它助长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增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
——摘自《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见《毛泽东?
美大使馆曾劝告我们不要批评蒋介石,这一点现在他们不说了,却劝告我们不要批评赫尔利。美国报纸常批评外国元首,去年曾激烈批评蒋介石,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批评赫尔利?赫尔利曾经批评中共,把中共和军阀并列,并且是当着整个党来批评的,为什么中共不能批评他?
——摘自《不能停止对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批评》,见《毛泽东外交文选》第50页。
【赫尔利小传】
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共和党人,曾任美国总统驻华私人代表、美国驻华大使。
1883年,赫尔利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印第安人居住地——乔克陶,自幼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11岁时,便到煤矿做工。赫尔利年幼体弱,整天与煤炭打交道,因难以负重,摔伤、砸伤之事时有发生。但赫尔利人穷志不短,他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除上班外,想法利用一切时间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到20岁就考入浸礼会印第安学院。在校期间,他废寝忘食地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22岁时,他以优异成绩毕业。由于赫尔利过早地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及无知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他决定继续深造,于是,他又考入华盛顿大学法学系,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于1908年获得华盛顿大学法学学士学位。这一年,赫尔利25岁。
赫尔利满怀信心走出校门,准备大干一场。他凭借自己精深的专业知识,在一家事务所当律师。此时的赫尔利,仪表堂堂,英俊潇洒,西装革履,周旋于大小人物之中,来往于大街小巷,风头十足,当年的“炭黑子”形象已无踪无影。尽管赫尔利意气风发,但因家境贫寒,无人扶持,全凭自己奋斗,加上知识能力毕竟有限,赫尔利时常捉襟见肘,生意并不好。当然,赫尔利并没有退缩,他决定继续深造,并于1912年获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29岁的赫尔利决定全力冲刺律师界。而要成功,就需要选好地方。于是,他把眼光瞄向自己的老家。1912年,他回到乔克陶,当了一名律师。不久,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善于交际、爱说大话的本事,开设了一家律师事务所。由于工作卖力,领导有方,部下努力,生意兴隆。他很快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富翁。
钱有了,地位有了,个人的价值也实现了,但“人心不足蛇吞象”,赫尔利并不满足,此时,他的理想越来越高,他想以律师为台阶,把自己抬到政坛的顶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赫尔利以为从政机会降临,毅然关闭事务所,于1917年应征入伍,由于学历高工作经验丰富,被任命为美军上校。但是,赫尔利并没捕捉到从政的机会,战争也并没有令赫尔利“发迹”。赫尔利虽然有些沮丧,但也有一些让他高兴的东西:第一次参加战争,第一次有了军衔,对国内外形势及政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为他今后走入“鼎盛”时期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赫尔利决定以新面目出现,他放弃熟悉的律师业务,投入了一个全新领域,开始了他经商的历程。赫尔利凭借他律师及上校身份,闯入石油、银行行业,十分顺手。几年下来,又成了一名大富翁。
1928年这一年,对赫尔利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美国举行总统选举。赫尔利以为从政和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临,决定凭自己的影响和三寸不烂之舌建功立业。他毫不犹豫地把宝押在胡佛身上,希望此人是他的福星。他全力支持胡佛竞选,结果,胡佛如愿以偿,但赫尔利并没有得到他希望的东西。不过,报酬还是十分丰厚:在胡佛政府中担任陆军部长助理。1929年,他升任陆军部部长,为俄克拉荷马州第一位进入内阁之人。这一年,赫尔利46岁。
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赫尔利曾到日本与日军领导人会谈,对日本的行动表示谅解,支持日本侵略中国的行径。同年,他访问中国,这是他对中国的第一次访问。因为对中国情况一无所知,闹了个大笑话,把蒋介石夫人写成了“石夫人”。
1933年,罗斯福上台。罗斯福执政后,赫尔利是罗斯福“新政”的积极支持者,帮助罗斯福解决了不少问题,深得罗斯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