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4021200000056

第56章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司汤达(2)

这年10月,司汤达用假名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这是一部艺术家的传记作品。当时欧洲正处于“神圣同盟”的白色恐怖下,司汤达为了避免警方的麻烦,不得不用假名发表作品。在这部传记作品中,司汤达提到过自己的艺术方向问题,是当一个音乐研究家,或者艺术评论家,还是文学批评家呢?一时并没有完全明确,更没想到要成为一个小说家。

1817年,司汤达来到了英国伦敦。这一年他发表了《意大利绘画史》。接着《罗马、那不勒斯、弗罗伦萨》一书出版,他第一次使用了“司汤达”这个笔名。“司汤达”本是一个普鲁士小镇的名字,是著名的德国艺术评论家温克尔曼的出生地。温克尔曼是德国十八世纪艺术史家,并对古希腊艺术有着精湛的研究。司汤达把他的出生地作为自己的笔名,表明了对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艺术的向往和对温克尔曼的倾慕。这本游记受到歌德的注意并给予较高的评价,称它“文笔生动”、“流畅自如”,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第二年该书的英译本在英国出版,书名为《司汤达伯爵》。

1821年,司汤达被意大利的奥地利警察驱逐出境,理由是他参与了烧炭党人的密谋。司汤达沮丧地离开他心爱的米兰,返回法国巴黎。在巴黎司汤达寂寞孤独,贫困潦倒。原来的老战友有的被复辟王朝放逐,有的依附新政权,司汤达耻与之交。后来他结识了一些反对复辟王朝的活动家,与他们讨论政治,批评时势,探讨文学,使他渐渐摆脱了孤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当时的文坛斗争中,后来成为法国反伪古典主义的勇猛战士。

司汤达离开米兰时,也告别了在米兰认识的意大利女子——他的情人。心情苦闷的他回到巴黎一年后发表了哲学论文《论爱情》,对男女之间爱情心理作了详细的分析,论述了爱情的产生、自然特性和种类。但作品未获得读者的强烈反响,仅有少数学者予以关注。今天则成为人们研究司汤达的重要资料。

司汤达在巴黎几年间,写了一系列讨论浪漫主义的文学论文,后来收集在一起命名为《拉辛与莎士比亚》。他把拉辛作为古典主义的代表,把莎士比亚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主张一切伟大的作家都是他们时代的浪漫主义者,应表现他们时代真实的东西。他指出:“浪漫主义……给予人民的是符合他们当时的习惯和信仰,能使他们获得最大快感的文学作品。”一切摹仿、因袭前人而不去“观察和摹拟自然”的作品都属古典主义。当时法国文坛上,奉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的古典主义悲剧已经沦为复辟王朝的工具,新起的浪漫主义潮流正猛烈地冲击着封建贵族旧艺术的堡垒,司汤达的论文极力提倡浪漫主义,具有政治和艺术上的双重意义。但他所提出的浪漫主义却具有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只是针对古典主义的陈腐守旧而高扬起这面旗帜。

1827年,司汤达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芒斯》。小说反映了复辟时期的贵族生活,对法国封建贵族进行了谴责和揭露,同时也是对复辟王朝的批判。小说中,司汤达表现了他独特的创作艺术,以心理分析来刻画男女主人公,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司汤达的家乡,发生了一桩杀人事件。北部一个村子里,马蹄铁匠有个聪明的儿子安托万·贝尔泰,颇有天赋,曾经进入格勒诺布尔神学院学习,后因病辍学,被乡里一绅士聘为家庭教师。但不到半年,因与女主人关系暧昧而被辞退。贝尔泰就到另一家任家教,又传言他同这家小姐有染而再次被辞。他怀疑流言是第一家夫人所散布,便心存报复,伺机在布朗格教堂对夫人开了两枪,成为凶犯。最后被处决。这件事对司汤达产生很大影响,第二年便开始构思《红与黑》,贝尔泰事件成为小说的重要素材。在构思小说前,司汤达又受到比利牛斯省另一案件的冲动,将案件情节也作为素材写入《红与黑》中:巴涅尔德比戈尔的一个木工阿德里安·拉法尔格,被已婚女子泰雷兹勾引而坠入情网,不久泰雷兹另有新欢,木工在妒嫉和痛苦中选择了报复,持枪对妇人连击两枪,幸未丧命,结果被法庭判了五年徒刑。

1830年11月,司汤达酝酿两年的小说《红与黑》出版了。小说有个副标题:1830年纪事。说明作者有意识把《红与黑》作为一部政治小说来写。作品通过锯木匠儿子于连的一生遭遇,反映了复辟王朝时期平民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封建贵族和教会的黑暗、腐败和反动,以及资产阶级的惟利是图。小说塑造了众多人物,其中于连是最有个性的,作为平民出身的青年他具有对贵族阶级和宗教强烈的反抗性,最终被腐朽的制度和社会所扼杀。这种个人对整个社会进行的反抗,于连是欧洲文学史上长篇小说中的第一个。《红与黑》成为欧洲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成功之作即在于此,它成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之后,司汤达写了几篇论文和回忆录,但生前皆未发表。在他50岁的时候,研究了从罗马旧书商买来的意大利16、17世纪罗马历来教皇和大主教传记的古手抄本。5年后,司汤达又一次研究这些资料,就决定以教皇保罗三世的传记作为《巴马修道院》的素材。他口述这部长篇小说仅仅用了52天时间就完成了。1839年,小说发表,受到同时代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热情称赞,并发表了长达72页的论文来评论司汤达,称这部小说是“五十年来最美的书”。小说通过主人公法布利斯对拿破仑的崇敬而立志为社会服务,但最后被迫从事教会事业的过程,揭露了当时欧洲反动势力的猖獗和人民民主力量的增长,表现了当时不同人物的心理。小说中对战争的描写极为成功,托尔斯泰曾深受其影响。

1840年,司汤达身体渐感不适,仍然住在西维达——维基亚。他九年前来此地曾任领事,并从事创作。他看到巴尔扎克的评论后,去信表示感谢,同时交换了自己对文体风格的不同看法。巴尔扎克是法国第一个热情赞扬司汤达的作家,他的评价引起法国文坛对司汤达的重视,也是司汤达最终获得荣誉的促成者。

1842年,司汤达生病返回巴黎休养。3月22日,他还在写作《苏奥娜·斯考拉斯提喀》的序言。第二天,1842年3月23日,司汤达走在巴黎的大街上,突然中风,失去知觉,人们将他送往一家附近药房急救,稍缓后送回住所——巴黎小校场新开业的一家旅馆,但司汤达始终不醒,于夜间与世长辞,年仅59岁。

司汤达遗体安葬在孟马特尔公墓,只有几位朋友为他送葬,其中有科隆、梅里美和屠格涅夫。墓碑上刻着司汤达生前的遗嘱:“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恋爱生活”。

【作者点评】

高尔基说:“司汤达是在资产阶级胜利之后,立即就开始敏锐而明确地表现它的特征的第一个文学家。”司汤达的文学作品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是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殊死搏斗的年代里产生的,作品中的人物都以两大营垒的对抗为主线,牺牲者是弱小的资产阶级人物代表,他们的弱点就是资产阶级的弱点,在还有着较强势力的封建制度面前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司汤达的现实主义笔法已形象地为人们描绘出这一切。

司汤达又是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者之一,他的一切作品都有着现实的影子。个人的经历、历史事件、社会新闻、人物传记等材料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把小说、戏剧当作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在镜子中映照出19世纪欧洲社会不同阶层的真实面貌。

如果说司汤达的文学上的成功仅在于他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那是远远不够的。他高超的组织故事情节的技巧、突出的人物心理描写、鲜明的政治立场、富于哲理的语言叙述都无疑对他的艺术成功大有助益。司汤达生前的寂寞和身后的殊荣,更说明一部著作或一位作家的世界影响并不在于某一方面的成功,它需要时日让人们去认识,去比较。时间是最公正的评判者,一时的喧哗与躁动并不说明艺术的永久。

司汤达又不仅仅是位小说家,他还是位艺术研究家,或许他本人最先是希望成为一名艺术评论家的。在他创作小说之前,就发表过不少研究音乐、绘画、戏剧的论文。尤其是戏剧的研究和创作,更加体现了司汤达小说中的戏剧场面的纯熟和戏剧情节安排的精妙。有了深厚艺术研究的底蕴,才能为小说的创作奠定坚实的美学基础,司汤达已将自己的经历和思想表现于作品之中,也将自己的美学观体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这正是他获得成功的另一原因。

然而司汤达的作品不适合于他所处的时代,他一直遭到同代人的误解,甚至嘲笑。而在20世纪才被评论家发现,承认他的伟大,赞叹他的才华。这证明了司汤达作品的超时代性,也表明了他超时代的目力和艺术鉴赏力。他自己曾说过:“到1935年人们将会理解我。”这无疑说明了他的预见性建立在对自我艺术的自信上。作家有了自信,难道还怕身前的寂寞吗?

司汤达的一生充分说明了这一切。

大文豪毛泽东对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主人翁于连的见解是独特的。他的见解是,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于连。说到底,毛泽东是很同情于连的,将他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于阶级压迫。理解毛泽东身世的人,自然会明白这个道理。

(刘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