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4021200000059

第59章 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先驱——高尔基(1)

1868年3月28日,高尔基出生于俄国的下诺夫哥洛德市,父亲是个木匠,外祖父是染坊主。童年时期,其父早逝,他在外祖父家长大,饱尝生活的艰苦,不得不中途辍学,在鞋店当学徒,给人当佣工。工余时间,他十分喜爱读巴尔扎克等人的书。其后,他到喀山流浪,加深了对生活和革命的理解。1888年,他来到察里津,在货运站做杂工。后陆续飘泊莫斯科和俄罗斯各地。1892年,他在《高加索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马卡尔·楚德拉》,并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1895年,他任《萨马拉报》编辑,发表了《黑海上》等一些小说和政治小品文,成为小说家和政论家。1898年,他因出版两部小说集歌颂基层劳动人民而被当局逮捕。出狱后,他于次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此后,他与列宁办的《火星报》结下不解之缘,并参加了1905年莫斯科总罢工,先后旅行访问芬兰、美国、英国,在美国创作了革命文学作品著名长篇小说《母亲》。在伦敦出席了俄罗斯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并与列宁结下了深厚友谊。其后,他陆续创作发表了自传体中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在无产阶级文学史上树立了光辉典范。毛泽东称:“文艺是一支军队……鲁迅、高尔基就相当于总司令。”

【毛泽东评点高尔基】

到群众中去,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技巧。夏天的晚上,农夫们乘凉,坐在长凳子上,手执大芭蕉扇,讲起故事来,他们也懂得胡适之先生的八不主义,他们不用任何典故,讲的故事内容却是那么丰富,言辞又很美丽。这些农民不但是好的散文家,而且常是诗人。民歌中便有许多好诗。我们过去在学校工作的时候,曾让同学趁假期搜集各地的歌谣,其中有许多很好的东西。这里存在着一个极大的不协调,就是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美丽言辞的人不能执笔写作,反之,许多能写作的人却只坐在都市的亭子间,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也不熟悉群众生动的语言。我们都知道高尔基,他的生活经验丰富极了,他熟悉俄国下层群众的生活和语言,也熟悉俄国其他阶层的实际情形,所以才能写出那样多的伟大作品。

——摘自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见《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25页。

我们的总方针是争取文学家、艺术家中的大多数人和工农结合,使得他们看中低级的东西,看中普通的文艺工作者。专门家有责任指导普通的文艺工作者。是不是只有指导的责任呢?不是的,还要学习,要从普通的文艺工作者那里,从人民身上吸收养料,不然便要悬在空中,这是非常危险的。高尔基很高,但他和下面有着广泛的联系。他和农村有通讯联系。他看到一个十三岁小孩的信非常欢喜,改了几个字把它发表出来,在《海上述林》中便有。高级文艺工作者也只有和普通文艺工作者,和人民发生联系,才有出路,他才有群众,才有牛奶吃,这是老百姓给他的,不然便是空的。

文艺是一支军队,它的干部是文艺工作者。它还要有一个总司令,如果没有总司令,它的方向就会错的。鲁迅、高尔基就相当于总司令,他们的作品,他们说的话,就当作方向的指导。

——摘自《文艺工作者要同工农兵相结合》,见《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0—431页。

【高尔基小传】

1868年3月28日,高尔基出生于俄罗斯的下诺夫哥洛德市,这个城市位于莫斯科东面,在莫斯科与喀山之间,1932年曾为纪念高尔基而改名为高尔基市,现在仍恢复原名。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父亲是伏尔加轮船公司作坊的一个细木工匠,外祖父则是一个染坊主。童年时期,父亲的早逝使高尔基与母亲回到外祖父家。由于家境贫困,高尔基饱受歧视与痛苦,然而他却有一位令他十分喜爱的外祖母。高尔基从她那儿听到了不少童话故事和民歌,后来高尔基回忆说:“我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诗歌,就像蜂房里充溢着甜蜜一样,似乎我连思考都运用她的诗歌形式。”外祖母的熏染使高尔基爱上了民间文学,爱上了民间创作的源泉和诗歌中深邃的思想。外祖母成了高尔基最初的文学启蒙者,也成了对他影响最深刻的人之一,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6岁的时候,高尔基跟着外祖父学习教会的斯拉夫文,读赞美诗和日课经。母亲则要求高尔基背诵诗歌,而高尔基却不喜爱这些书面文学,尝试把诗行换一个说法,使它变样,产生了他最早的口头创作。不久他便能用诗体背诵出许多民间故事来。当他入小学读书时,这一特长深为老师们惊异。1878年春,他得到学校的奖赏,奖品有几本书和一张奖状。外祖父非常高兴,他说要把这些东西锁在箱子里保存起来。然而家中已经十分贫寒了,染坊已经破产,高尔基悄悄把书拿到小铺子里卖了55戈比,把钱交给了外祖母,以补贴生活之用。不久,因为家中贫穷,高尔基中途辍学,离开了学校,到市里的一家鞋店里去当学徒。

高尔基走进“人间”的学徒生活不到一年就因烫伤双手而结束,伤好后又来到建筑承包商谢尔盖耶夫家中,在新的落脚之地,为主人干所有的家务,家务活似乎永远也干不完。后来,他忍受不了当“学徒”的苦闷,跑了出来,却不敢回家,找到一艘轮船,当上了“小洗碗工”。在这里,他结识了厨子斯穆雷,一个酷爱读书的善良的人。在斯穆雷的影响下,高尔基产生了读书的兴趣,并日渐强烈,以致一生都没有减退过。可以说与斯穆雷的结识对高尔基的一生具有特殊的意义。为了读书,高尔基在少年时代遭受过许多凌辱和磨难,然而最终没有熄灭他求知的火焰,他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弄到书刊,躲到一切可以阅读的地方去贪婪地吸取书中的知识。

那时高尔基13岁,无选择的阅读虽然扩大了他的知识面,却并没有提高他对文学的鉴赏力。他不久也感到乏味了,后来他读了巴尔扎克、龚古尔、福楼拜、司汤达的作品之后,才真正受到了感动,他完全被这些伟大作家的作品所迷住了,真正感到文学的魅力是这么强大。

几年以后,高尔基又到一家圣像作坊干活,他常常朗读作品给工人们听,还把一些故事编成对话,并表演给大家看,颇受工人们欢迎。

不久高尔基到一家剧场当配角,但仅仅三个星期便离开了那里。他不愿意满足这样的庸俗生活,他看到生活中数不清的丑恶和污秽,带着一种厌恶而又无奈的怜悯之情,幻想躲开这一切去过一种安静而孤独的生活,一种能独自读书不和人们来往的生活。他巴望住到修道院或树林中的看守小屋中,或者到铁路线上的护路工人家里以及城郊某处的守夜人小屋里静心读书,远离尘嚣,那是何等的浪漫啊!

然而现实生活粉碎了他的一切幻想。

16岁的时候,高尔基决心去喀山读大学。到了喀山之后,才明白上大学的梦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不得不首先为生存而奔波。

一大早他就出去找工作,天忽然下雨了,高尔基躲到荒野外一座废弃建筑的地下室里,听着外面大雨滂沱、狂风吼叫,他才明白,他的大学是什么,那个地下室的遭遇,使他终生难忘:“这就是我的第一所大学。”

高尔基成了喀山大量流浪者的一员,他打短工,住贫民窟和在码头上徘徊,他已经置身于那些底层劳动者之中,深深感受着贫苦人民对现实的一切思想感情和对前途的乐观态度,他感到自己像一块生铁投进烧红的炉火里一样,很容易和那些苦力接近。

一天,高尔基认识了喀山的小商人捷林科夫,他是一个思想进步的商人,在他的房间里有一个秘密贮藏室,室内藏有许多“非法”的图书。秘室成为喀山进步青年大学生常常聚会的地方,进步书籍也是大家长期搜集而来的。高尔基与大学生们的接触,知道了一些革命的思想,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一年多的飘泊使高尔基认识到自己应该为青年们谈的事业做点什么事,但必须先得有个固定的工作,于是他就到谢苗诺夫的面包房里当上了面包工人,一个月三个卢布。

谢苗诺夫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导致了一次罢工运动,高尔基成了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当老板用虚伪的语言来诱使工人时,工人中便出现了妥协和表现出“温顺”的态度。高尔基难以容忍,愤愤地离开了面包作坊,又四处打工,尝遍了各种职业的滋味。后来他又在捷林科夫开的面包铺当助手,他又有机会和大学生接近了,又能如饥似渴地阅读他所喜爱的书籍了。

一次读书会上,高尔基遇见了费多谢耶夫,一个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曾对费多谢耶夫予以高度的评价,并在当时与他取得联系,奠定了自己革命世界观的基础。可惜的是高尔基没有与费多谢耶夫建立固定的联系,第二年他就离开了喀山,所以也没能结识列宁。

高尔基思想上的彷徨苦闷和生活上的困难,使他感到孤独,感到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摧残。1887年12月12日,他从市场上买来一只旧手枪,对着自己的胸膛开了一枪。幸亏未打中心脏,后经手术治疗,挽回了生命,也挽回了他的思想,他决心重新回到人民中间去,去结交新的人物、新的朋友。

在结识了新的朋友后,高尔基又到处飘泊,干些体力活来维持生活。1888年秋,他来到了察里津,当上了一名铁路上的更夫。“我是杜布林卡车站的更夫,从晚上6点钟开始一直到清晨6点钟,我手里拎着棍子在货栈周围巡逻。草原上狂风怒吼,大雪纷飞,在那灰茫茫的一片暮霭中,火车头慢腾腾地开来驶去……”不久,他发现货栈的货物不是被盗贼所盗而是站长自盗,并开了一个杂货铺,便感到莫大的讽刺,于是申请调到了另一个货运站,被指派看管铁路上的扫帚、麻袋和防水布。不久,他又调到车站做司磅员。后来由于高尔基组织了一个自学小组,受到宪兵的监视,他不得不在1889年春辞职,开始长途远行,来到了莫斯科。在途中,他写了一些诗,并给列夫·托尔斯泰写过一封信,请求托尔斯泰给农民一块土地让他们耕种。他到莫斯科要见托尔斯泰,但没有见到,于是他决定返回故乡下诺夫哥罗德。

在下诺夫哥罗德生活了两年,高尔基结识了作家柯罗连科,并请他看看自己写的长诗《老柞树之歌》,结果受到批评,使得高尔基决心不再写诗了,也不再写散文了,两年里他什么也没写。

他苦于各种纷乱的矛盾无法解脱,环顾周围的一切,想寻找一种可以改变生活的力量,于是决定外出漫游,看一看祖国各地的人民是如何生活的。1891年,高尔基走出了下诺夫哥罗德。

他的足迹遍及俄罗斯大地,他已经作为一个作家在进行漫游了,仍孜孜不倦地要解决一个问题,人们终日所想的是什么?他走过车站、走过草原、走过城镇和乡村,同数百上千的人接触,看到了许多人间蠢事和卑鄙勾当。

在漫游中,他当过装卸工、农工,被人打过,也被警察抓过,流浪汉所经历的一切他似乎都经历过,这一切使他的思想变得更深刻,更成熟,对俄国社会更了解,也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漫游中,高尔基遇到了一个人,他给高尔基的影响有着决定意义,他叫亚·麦·卡留日内。他坚信高尔基有非凡的天才,劝他严肃对待自己,对待自己的志向。他把高尔基推向了文学的道路。高尔基在和卡留日内相处的日子里写了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卡留日内帮助他把小说发表了,刊登在1892年9月24日的《高加索报》上。高尔基把这一天看作是自己文学生涯的开端,那时他开始使用高尔基的笔名。这篇小说使高尔基从一名流浪汉变成了文学青年,使他走向文学家跨出了第一步。

在这一年10月,高尔基结束了漫游,又回到了故乡。

在故乡半年多,高尔基白天当别人的秘书,夜间写作,但没能再发表一篇文章,诗歌也不受欢迎,散文也不成功。只到1893年8月5日,在朋友的帮助下,《俄罗斯新闻》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叶美良·皮里亚依》。这是高尔基的第一篇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使俄国文学第一次出现了流浪汉的形象。从此高尔基的创作走向高潮,他忍着贫困的煎熬写了大量作品,并陆续发表在报纸上。俄国作家柯罗连科对高尔基关怀备至,高尔基每发表一篇作品,他都给予评价与指导,并与高尔基多次长谈,鼓励他写点更大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