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4021200000072

第72章 中国人民的朋友——斯诺(1)

埃德加·斯诺,别名施乐·雪思诺,第一个进入陕甘宁边区访问的美国著名进步作家、记者。1905年7月19日,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个印刷商人家庭,青年时期曾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1930年,他来到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代理主编兼《芝加哥论坛报》、美国统一报协会驻远东记者,1932年出版第一部著作《远东前线》,并与宋庆龄建立友谊。1935年,他从北京来到陕甘宁边区,到过保安、杨家岭,连续十几个日夜与毛泽东长谈,写作并出版了《西行漫记》,轰动一时。此后,他写作出版了《人民站在我们一边》、《大河彼岸》、《漫长的革命》等介绍中国革命的书。毛泽东称其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毛泽东评点斯诺】

民国二十五年斯诺先生第一个首先到陕北苏区来。这次重来边区,我们热烈欢迎他。美国是一个大民族,人民大众是反对帝国主义、同情被压迫民族解放的。斯诺先生是站在人民大众方面的,他是共产党的好朋友。希望经过斯诺先生,使中美两大民族亲密携手,帮助中国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摘自董保存《毛泽东和世界风云人物》第237页。

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的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摘自《毛泽东国际交往录》第184页。

【斯诺小传】

斯诺(1905—1972年)别名施乐·雪思诺,全名译为埃德加·斯诺,又译为爱德加·斯诺,美国著名的进步作家和记者,是第一个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访问的西方记者,《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1905年7月19日,斯诺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个普通出版印刷商人家庭,是家里的老幺,父亲要他今后也从事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

后来,埃德加在自传中写道:“我父亲相信,让我哥哥和我在星期六和假日里做工,可以使我们‘懂得挣钱就得劳动’。我9岁就开始帮人把包件从斯诺印刷公司送到《堪萨斯市星报》去,报馆那幢引人注目的建筑物的中心,是一间宽大的生气蓬勃的记者工作室,在那里我从远处深深地敬慕那些编辑们。”童年时代的生涯所播下的种子,多年以后,使他从美国中西部的出生地远涉重洋,在中国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家中成为一名年轻的新闻记者。

暑假期间,不满10岁的斯诺在凯蒂铁路公司当一名勤杂员,使他开始对旅行发生了兴趣。这段生活,促使他在14岁时同两名同学一起到更远的原野上去闯荡。斯诺后来回忆说:“那年秋天我回到学校后,在《悲惨世界》一书中发现了某些外国人物,使我想起那次夏季探险中遇到并产生好感的一些工人和失业者(体面人物心目中的‘流浪汉’)。雨果为我打开了一个思想意识和各种重大道德政治问题的陌生的新世界,并且把我卷进了一个遥远而又轰轰烈烈的历史时代中去。只是到了现在,我才理解,读书可以代替旅行,是仅次于实践的人生第二最佳乐趣。我的早期游荡生涯及其影响,对于我的生活形式来说,可能比我所受的全部正规教育起的作用还要大。中国有句谚语,‘人生如风中之烛’。”

为了圆儿时的梦想,斯诺后来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大学毕业后,在纽约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与此同时,酷爱旅行的他决计去周游世界。21岁时,他开始了他的环球之旅。1928年夏,斯诺经夏威夷、日本,抵达中国上海,准备作短暂停留后离去。斯诺后来回忆道:“那时我22岁,刚从华尔街的投机中弄到一点钱,使我有了本钱来进行所设想的、为期一年的节衣缩食的环球旅行和冒险。我计划一年后回到纽约,在30岁以前发财致富,然后致余生于闲适的读书和写作。在1928年,事情看起来确实就是那么容易……在我的日程表上,给中国分配了六周的时间。”当时,这位“充满好奇心,对世界毫无成见”、出身于美国中西部较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万万没有想到,中国会成为他生活里的磁石和中心。

不久,斯诺在密苏里同乡、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的帮助下担任了该报的助理编辑,并因此获得沿中国铁路线进行旅行采访的机会。斯诺非常高兴,决心痛痛快快地饱览中国风光。1929年6月,斯诺抵达京绥线上的萨拉齐(现内蒙土默特右旗)镇,亲眼目睹了那里正在发生的大旱灾。西北灾区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的悲惨情景,使他惊心动魄,永志不忘,成为他一生中的觉醒点。他再也没有心情旅游,并下定决心放弃环球之旅,留在中国,希望能对苦难的中国人民有所帮助。

1930年年初,斯诺返回上海,不久便接替鲍威尔担任代理主编,先后兼任《芝加哥论坛报》和美国统一报业协会驻远东记者。7月,斯诺又旅行采访了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缅甸、印度等地,并于1931年9月返沪。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先后奔赴东北战地及淞沪抗战前线进行采访,并以此为素材,于1932年12月完成其生平第一部著作《远东前线》(1933年9月出版),详尽揭露了日本侵华罪行,也尖锐批评了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并记载了一些听来的我党在江西苏区的情况。1932年年底,他和女友海伦·福斯特东渡日本举行婚礼,在新加坡、香港等地蜜月旅行。此间,斯诺结识了宋庆龄,并与她建立友谊,还与鲁迅有初步接触,准备翻译出版其作品。

1933年春,斯诺夫妇返回上海。同年秋天,迁居北平,担任美国统一报业协会驻北平代表。不久入燕京大学新闻系执教,讲授新闻特写、旅游通讯等课程,认识了不少中国学生。在此期间,他加强了与鲁迅的联系,结识了一批进步青年和中共地下党员。1935年1月,他在美国《亚细亚》杂志上发表《鲁迅——白话大师》一文。1936年7月,他又以鲁迅作品为主,编译出版了中国现代作家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这是其第二部著作,也是向英语国家介绍中国新文学的最早选集之一。

1935年冬,斯诺为学生的爱国热情所感动,直接介入“一二九”运动,走上街头参加游行,及时向国内外报刊发出现场报道。同时,极想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1936年春,斯诺从北平去上海,专程拜访宋庆龄,表示希望访问苏区,并请宋庆龄帮忙。6月3日,在宋庆龄和华北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斯诺突破国民党的封锁线,从北平出发,开始了他一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陕北之行。7月上旬,进入苏区,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

在此后的三个多月里,斯诺进行了广泛的采访活动,奔波于陕、甘、宁边区,并到前线与红军共同生活了一个月,他对国民党的恶意中伤红军的宣传极为反感,他说:“事实是探索真理的路标。红色苏区分明是个文明友善之邦,哪里是什么‘匪’?我这次苏区之行,我的工作、我的事业良心、我的报导,必定会使国民党电台、报刊在世界上的谎言、欺骗破产。”当他看完生龙活虎的红军演习之后,不禁喃喃自语道:“这是一支神奇的队伍,上帝也征服不了。”他对红军赞不绝口:“红军是一所马克思列宁主义大学学校”。“是不可征服的力量!”他说他“找到了真正的红军”,“找到了真正的‘东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