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田野上的风
4041300000016

第16章 东湾村的冬天

那一年冬天,东湾的雪格外多,一下一晚上,积得厚厚的。一座座山,全变成了一个个白生生的大馒头。山上的梯田、坟头、岩壁,全都看不见了,只见一片白。村子里也到处是一片洁白。屋顶上积了一层厚厚的雪,就像盖了一床床厚厚的棉被。树上也积上了厚厚的雪。一些找不到东西吃的麻雀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那雪白天也下。这种天,大人就没什么活干了,男人在家闲着,或喂喂羊、喂喂猪,女人忙着做针线活。孩子们就冒着雪,嘴里呵着热气去上学。

山村的冬天是极冷的。东湾村建在南山坡上和南山脚下,北边是洼地,再往北就是黄河,一马平川,无遮无挡。北风吹过来,长驱直入。石头房子经风一吹,就吹透了,越发如冰窖一般凉。冬天,农户家大都生不起炉子。尽管离这儿三十多里就有个煤矿,但家中烧得起炭的没有几户。好多人家,在一个大瓦盆里点上一盆棒子瓤(玉米芯),让它在院子里冒完了烟,再搬到屋里,这样屋里总算有点儿热气。

雪停了之后,天更冷。太阳出来了,雪化了,雪水顺着房檐往下滴。水滴下来不久就结了冰。那冰如一条条琉璃,越结越长,有的长达一尺多,在房檐下亮晶晶地挂了一大排。女孩子都围着红的、蓝的、绿的围巾。那围巾是方形的,对折叠成三角形,围在头上,系在下巴那儿。进了教室,取下来,围在脖子上,又护脖子,又好看。男孩子多数戴个蓝布或黑布棉帽,又叫“猪耳朵”。两只“耳朵”可以放下来,护住后脑和耳朵。进了教室,把“耳朵”竖起来,在帽顶上系住。有的孩子帽耳朵上的系带断了,两只“耳朵”就耷拉下来,像乌纱帽的纱帽翅似的。

山子本来也有一顶蓝布棉帽,这天,爸爸去县城给他买回来一顶漂亮的褐色栽绒棉帽。帽子能护住大半个耳朵,护不着脖子。山子头一次戴了那帽子去上学,虽引来了一些羡慕的目光,但耳朵和脖子却冻得很,气得他回到家,就把新帽子扔到床上,又戴上那顶旧棉帽。戴上旧棉帽,再围上一条围巾,头和脖子就不冷了。娘做的棉袄棉裤都很厚,棉鞋也很厚,山子是冻不着的。秋天的时候,娘都是给山子做两条棉裤:一条是薄棉裤,刚入冬时穿;一条是厚棉裤,到了下大雪,三九天时穿。棉袄也是一件薄的,一件厚的。套上罩衣,脏了可以脱下来换洗。

而农村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大多只有一件棉袄、一条棉裤,从入冬穿到开春。里面不穿衬衣裤头,叫穿“光腚子棉袄”“光腚子棉裤”;棉袄棉裤外边也没有罩衣,一个冬天下来,棉袄的两个袖子、前襟上油光锃亮,就跟铁打的似的。孩子们穿的棉裤都是那种“大抿腰”式的,就是在裤腿上接一段足有二十多公分长的白粗布裤腰,那裤腰很肥,扎腰时,把裤腰往前面一折再返回来,用一条布腰带扎住。为了能多穿两年,裤腰大多做得深,有的裤腰能扯到胸口,可以护着肚子,这样的棉裤倒挺暖和,但也有个大问题——男孩子尿尿时,要解开腰带,把腰带挂在脖子上,再抖开棉裤腰,才能解决问题。而且,尿上一泡尿,身上的热气就全跑光了。

山子的棉裤和罩裤是“西式”的,尿尿时,不解腰带就可以解决问题。有的男孩子发现了,就说:“哎,山子你这法儿不孬!”

只是棉鞋是布的,下了雨下了雪很容易湿。山子有时在校园里跟同学们追逐打闹,踩了雨水、雪水,就容易把鞋弄湿。每天晚上,娘都要把山子的棉鞋放在火炉边烤上一宿,第二天早上就干了,山子穿了去上学,觉得脚丫很是暖和。而农村的孩子大都是光着脚穿棉鞋,脚后跟脚腕子让冷风吹得皴了,有的还裂了口子,渗出了血。

教室里没有炉子,冷如冰窖。学生们挺受罪,老师也挺受罪,经常冻得连粉笔都捏不住。

山子的体质比较弱,抵抗力比较差,去上学时,一路往北,让冷气灌得肚子疼。有时上着课肚子疼得厉害,只好举手向老师请假,捂着肚子回家。娘就赶紧让山子躺到床上,盖上被子,再用一个输液用的玻璃瓶灌上热水,用布包严,让山子捂在肚子上热敷。后来,爸爸见山子经常肚子疼,又想了一个土法子——把一块砖用柴火烧热,包在布里,让山子捂在肚子上;又告诉山子,去上学时,用围巾遮住嘴,防止吸进凉气。这样一来,果然好多了。

又过了两年,山子大点儿了,身体渐渐结实了,肚子疼的情况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