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4057100000028

第28章 始计篇(4)

东汉初年,刘秀率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当汉军进入函谷关时,将领们都建议直接攻打长安,只有邓禹一人反对。他说:“我们的兵虽多,但能作战的不多,又没有可靠的军需物资保障。而赤眉军刚刚打下长安,粮食充足,士气正旺。当然,农民军也有弱点,他们缺少长远的打算,时间一长,内部就会发生分化。我们不如避开敌人的锋芒,暂且北上,屯军上郡、北地、安定三郡,以养精蓄锐,等待时机。那里地广人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正好驻军。”刘秀采纳了邓禹之策。不久,赤眉军内部发生变化,刘秀一举击溃农民军30万。这说明邓禹懂得用兵之道,充己之虚防敌之实。

“实而备之”强调在己方处于不利的态势下,保持高度戒备。但运用此计不是一味消极防守,一旦战局发生变化,出现有利于我的战机时,则应迅速出击。

春秋时期,楚军进攻陈国,吴王派兵救援。当吴军行至距楚军30里地时,突然下起了十天十夜的大雨。为防止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楚国的军队都集中到了一起。楚国的左史倚相看到了自己军队的弱点,便对楚军主帅子期说:“把这么多兵马集中在一地,一旦吴军进攻,就不易展开,因此要早作准备,防止吴军偷袭。”子期听从了倚相的建议,列兵排阵,加强了防御。后来吴军果然前来进攻,但见楚军已有准备,无机可乘,就悄悄撤兵回去。这时,倚相又对子期建议说:“吴军一来一往要走60里地,雨天路滑,人马疲惫不堪。回到驻地后,官兵将忙于休息,疏于戒备。我们若能挑选精兵,奔袭30里,定能打吴军一个措手不及。”子期连声叫好,率领轻骑突袭吴军营地,吴军毫无防备,大败而逃。此战,楚军不仅“有备”保全了自己,而且能抓住敌虚我实的瞬间转化,果断出击,战而胜之。

对待强敌要“实而备之”,而一旦敌人也以“实而备之”待我时,则应采用虚实结合之策,松懈敌人的戒备之心。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前夕,盟军为掩护圣玛丽埃格利兹的伞降行动,在预定伞降地域的两翼,先投下带音响装置的实弹射击模拟器的假伞兵。起初德军戒备森严,当这些假伞兵接近地面时,德军已迅速包围了伞降地域。可接连数次伞降,德军搜索到的都是一些假伞兵,累得疲惫不堪,于是就产生了虚假印象。等到盟军伞兵真的空降时,德军还以为是假的,未及时作出反应,结果盟军伞兵部队顺利空降,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指定阵地,向德军发起突然进攻。

这种虚实结合、真假互变的方法,德国人在二战中也巧妙地运用过。1940年德国入侵法国前,曾先后30次拟定和修改计划,并多次把进攻计划通过各种途径让盟国获悉,使盟国军队始终处于戒备状态。可是,一次次的传言都落空了,使盟军的戒备也松弛下来。当他们又一次获悉德军要进攻的情报时,已激不起强烈的反应。可这一次希特勒动真格的,德军闪电般的突然袭击,使法军猝不及防,很快败下阵来。

总之,“实而备之”是兵家在不利态势下保存自己的常用手段。但是,兵不厌诈,有“实而备之”之术,就有破此策之计,这是我们在运用这一谋略时必须注意的方面,决不可不顾具体情况,照搬照抄,盲目运用。强而避之

强而避之。

《孙子兵法·始计篇》

“强而避之”是孙子在《始计篇》中提出的诡道十二法之一。意为: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它。《十一家注孙子》梅尧臣注云:“彼强,则我当避其锐。”

“强而避之”的“强”指的是战斗力强又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常常连战皆捷,锐不可当,必须要先避其锋芒,以等待时机。

“避之”不是一味回避,而应注意方法。有的是“走为上”,如《百战奇略·退战》所言:“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孙子亦云:入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样可以保全自己。有的是凭垒固守,避战不出。“凡战,或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百战奇略·不战》)有的是以弱示强,采用金蝉脱壳之计,使敌无法判断我之强弱,而从容退兵。

“强而避之”是说在与强敌无法抗衡的条件下,要善于知难而退,以免遭敌打击。公元244年春天,魏将曹爽带兵10万,自骆谷口进入蜀地汉中,而蜀在汉中兵力不足3万。可是由于魏将曹爽作战指导上的失误,忽略了长途跋涉的劳困和地形不利等诸多条件,造成军需物资难以为继,无法再与蜀军决战的局面。此时,他听从司马昭的建议,急速退兵,从而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曹爽能亡羊补牢,在不利的态势下快速退兵,还算是一位智者。但有时候,仅凭速度也难以退身时,就需要运用计谋。避开强敌的方法很多,其中,虚张声势,设置假象是常用的手段。公元1206年,南宋名将毕再遇与金兵对垒。金兵日增,宋军兵少不能敌,守军决定退兵。但又怕大军一撤,被金军从背后追上来,难以脱身。毕再遇心生一计,晚上,他让士兵弄来许多羊和鼓,将羊倒悬,让其蹄抵在鼓面上,羊被吊得难受,便使劲挣扎,两前蹄不停地乱动,“咚咚咚”的鼓声直响。金军哨兵见宋军营帐、旗帜依旧,耳闻鼓声不绝,以为宋军来袭,没想到宋军已悄然撤军。等天一亮,才发现宋营已空无一人,想追也难以追上了。“悬羊击鼓”是以虚假的声势造成敌人的错觉,从而得以全军撤回。

有时,“强而避之”只是暂时避开敌人的锋芒,以等待时机,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公元619年9月,唐将裴寂率军讨伐割据势力刘武周失利,刘武周乘势兵进河东地区。同年11月,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进至柏壁,与刘武周兵对峙。刘武周自恃兵多势众,急欲与唐军决战,李世民识破其用心,采取持久防御方针,固守壁垒以躲避敌军锋芒,从而为最终反攻歼敌创造有利条件。半年后,刘武周军力疲粮尽不得不撤退北遁。李世民见反攻时机成熟,连夜率军紧追不舍,并于介州一战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此战李世民正确把握了强与弱的辩证关系,当敌气势正盛时,采取“强而避之”战法,等到敌人被拖垮由强转弱时,即及时抓住战机,一举将其击溃。怒而挠之

怒而挠之。

《孙子兵法·始计篇》

“怒而挠之”,是孙武提出的诡道十二法之一。杜牧注释为:“大将刚戾者,可激之令怒,则逞志快意,志气挠乱,不顾本谋也。”挠,挑逗。“怒而挠之”其意为:对于易怒的敌将,要用挑逗的办法来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轻举妄动,则可乘机挫败他。

人都有自尊、好胜之心。这种感情若能得到他人尊重鼓励,会使人奋发;若受到他人污辱刺激,缺少修养的人会情绪受到干扰,进而轻举妄动。“怒而挠之”就是根据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而运用的一种谋略。

采用这一计谋关键在于选准对象。大凡缺乏修养又血气方刚的将领,容易被挑逗所激怒,如诸葛亮气死周瑜,可遇到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此法便不灵了。

所以,作为统兵作战的将帅决不可因一时气愤而丧失理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孙武在《九变篇》中说:“将有五危……忿迷,可侮也。”急躁易怒的将帅,经不起刺激,是“五危”之一。在《火攻篇》中指出:“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在《谋攻篇》里又说:“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指出将帅怒而致战的恶果。

一个明智的将帅要善于以“怒而挠之”智取敌人,又要能调节自己的心理,对付敌人的激将法。如《投笔肤谈》所言:“凡敌诱我以利者,我思其实,激我以怒者,我思其变。”

“怒而挠之”是战场上一种常用的谋略。敌将性格暴躁,即可采用此法,以辱骂挑逗使其丧失理智而盲目用兵。

楚汉成皋之战时,楚霸王项羽亲自率兵攻打彭越,命令大司马曹咎镇守成皋城。曹咎是位勇猛刚烈、性格急躁的将领,临行前,项羽有些不放心,再三叮嘱道:“我要带兵东击彭越,你要严守城皋。如果汉军前来挑战,你万万不可应战。将军的任务是拖住汉军,不让它东进援助彭越,即大功告成。将军一定要记住我的话。”曹咎一一应旨,请项羽放心。

项羽率军离开成皋后,刘邦果然派兵渡过黄河,向成皋进攻。数万大军兵临成皋城下,战马嘶鸣,矛戈闪闪,汉军将士傲指城下,大声挑战。楚将曹咎听从项羽嘱托,无论汉军怎么挑战,都坚壁不出。一时双方陷入僵局。

刘邦一时急得无法可想,谋士张良献计道:曹咎脾气躁烈,不如采用激将之法,引其出战。

第二天,刘邦派一群士兵在成皋城下,对曹咎百般辱骂。连骂数天,见曹咎关闭城门毫无动静,刘邦又叫汉兵持一白布幡,上书曹咎的大名,下绘猪狗畜生之类图案。曹咎在城头望见后,禁不住怒从心头起,把项羽的禁令丢在了脑后,打开城门,率守军出战。

刘邦见曹咎中计,心中暗喜,先是佯作退却,将楚军引至成皋附近的汜水边。曹咎早已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命令部下抢渡汜水。这时,在河岸以逸待劳的汉军,见楚军渡河渡到一半时,迎头出击,楚军大败,曹咎被迫自杀。刘邦乘势杀回成皋,赢得了楚汉战争的主动权。

兵战中强调运用激将法,在各种人际交往中,有时也运用“怒而挠之”的谋略。

日本曾举办过一个现场直播的电视节目,召集了100位议员来听取意见。

每位议员都被隔离开,彼此看不到,由节目主持人向议员们提出各种质询。

面对镜头,议员们自然保持着优雅的风度,回答问题时也井井有条,很难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节目主持人急了,忽生一计,把一大堆尖刻的问题猛烈地抛向议员们。面对这些不客气的质询,议员们不得不百般掩饰,可越辩越不能自圆其说。于是主持人乘胜追击,提出了更加强烈而敏感的问题。一些性格暴躁的议员终于沉不住气了,怒气冲冲地对主持人说:“请别开这种玩笑了,像这样的节目,我再不愿回答你的提问。”说完拂袖而去。

摄像机就将这些议员怒火冲天离开会场的样子,一直跟踪拍摄了下来。

其实,这是节目主持人设下的圈套。

平时议员们在公众场合露面都是经过精心掩饰的,他们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发表一些无关痛痒的意见,很难探寻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所以主持人故意用不客气的提问扰乱了对方的神智,使对方在情绪激动中暴露了自己的内心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