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4057100000048

第48章 虚实篇(4)

红军在长征途中四渡赤水,是毛泽东运用“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谋略,因时因地因敌巧用奇正,妙施虚实,“或欲东而佯击西,或实进而谬为之退,使敌当守不守,当趋而不趋,或趋其所不必趋,守其所不守”,(《草访庐经略·卷九·误敌》)运动于强敌之间,既占城镇关隘,又歼整师整团之敌,使蒋介石始终摸不清红军的意图,数十万大军消极地被红军牵着鼻子走。孙子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谋略,确实是战场上争取主动、克敌制胜的法宝。

避实而击虚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孙子兵法·虚实篇》

“避实击虚”是孙子提出的一条克敌制胜的妙法,它是进攻者在选择进攻目标,确定进攻路线和主攻方向时所用的重要谋略之一。实,坚实,这里指力量强大;虚,空虚。孙子说:“用兵作战方式像水的运动规律那样,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

“避实击虚”谋略之所以能克敌制胜,主要是虚弱之处容易被进攻。而虚破则实损,攻下了虚弱处,敌人也就由实变虚,难免失败了。

“避实击虚”的内涵十分丰富。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实与虚既有数的含义,也有势与形的含义。就数而言,以众击寡无疑是以实击虚;就形而论,以饱待饥,以逸待劳也是避实击虚的具体体现;而势指的是军队所依赖的外部条件。敌对力量的虚与实不是静止的,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或以虚化实,或以实待虚,战争中攻守的形式有多少种,避实击虚的战术也就有多少种。比如,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避勇击怯,避强击弱等等。

避实击虚的核心,就是避开敌人坚实强大之处,集中力量攻击其虚弱和要害;同时要防己之虚,造己之实,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避实而击虚”是历代兵家用兵作战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战争制胜的主要法则。战争史上善用“避实而击虚”的谋略克敌制胜的战例不胜枚举。

公元前205年韩信破魏之战,就是采用了避实击虚战术打败魏军的。当魏王集结重兵于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阻止汉军渡河时,韩信一方面在对岸佯示陈船欲渡,吸引魏军,一方面却暗率主力北上,偷偷渡河,突袭魏军后方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避实而击虚”使魏王猝不及防,全军溃败。

除了“声东击西”外,“避实击虚”的方法很多,常用的还有绕道远袭,攻击敌设防虚弱之处。如公元263年的魏军统帅钟会的十几万大军被阻于剑阁(今四川剑阁),进退维谷之时,魏将邓艾却率精兵偷渡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小路,行无人之地700公里,直捣成都(今四川成都),迫降蜀主刘禅,从而取得灭蜀战争的胜利。

把防守严密,处在深沟高垒中的敌人调动出来,使其由实变虚,然后加以歼灭,也是兵家常用的手段。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就是采用了这一计谋达到避实击虚的目的。当时魏将庞涓率重兵久围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兵救赵。齐军按照孙膑的谋划,“批亢捣虚”,围魏救赵,攻其所必救,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被迫回师自救。齐军设伏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大获全胜,“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进攻作战要避实击虚,防守作战时就要化己之虚为己之实,不给进攻之敌以可乘之虚。公元前154年,汉将周亚夫在平灭吴楚七国之乱的作战中,就采取了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的方针。吴楚联军急于求战,猛攻汉军壁垒的东南角。周亚夫识破敌军声东击西之计,把重点防守在敌人“不攻”之处,下令严加防守西北角。后来叛军果然以主力强攻西北角,被早有防备的汉军击败。这是周亚夫以正挡实,从而瓦解了敌军的击虚之策。

战场上当自己一方的力量不足以抵挡敌军进攻,无法用“以正挡实”之策时,就应运用谋略“以虚示实”,使敌不敢贸然进攻。著名的汉将李广,有一次率百骑与匈奴数千骑突然遭遇。此时进攻,等于以卵击石;逃跑,则必然被全部追歼;列阵抵抗,又难以挡住匈奴的进攻。于是李广干脆来了个下马解鞍,卧地而息。匈奴兵大惑不解,反疑汉军有埋伏,列阵观望,不敢发动进攻,直到半夜才悄然离去。这是李广在绝境中采用避实击虚之策,以虚示实,迷惑敌人,从而化险为夷。

现代战争中也常用“避实击虚”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空军为保卫英伦三岛,在不列颠上空与德国侵略者展开了激烈的空战,就采用了专打德国轰炸机,不与德军战斗机纠缠的策略。

不列颠空战从1940年7月10日至10月31日,历时百余天。德国方面作战飞机总数为2600多架,其中轰炸机1300多架。英国方面仅拥有不到700架的战斗机。战斗一打响,德国轰炸机不分昼夜地对英国大城市、港口、机场等重要目标施行狂轰滥炸,他们共出动飞机4.6万余架次,向英国投掷炸弹约6万吨。针对德军这一作战方法,英国空军司令道丁上将,采用了避实击虚战法,命令英国战斗机竭力避开德国战斗机,专门拣轰炸机打。轻便灵活的战斗机在笨重的轰炸机群里腾升俯冲,追逐盘旋。火光闪处,德军轰炸机纷纷中弹,坠入大海。最终英军以损失飞机915架的代价,击落德机1733架,使希特勒欲以轰炸使英国屈服的战略意图破产。

总之,战争中兵家创造了许多“避实而击虚”的战例与方法,他们往往巧妙运用“示形”“造势”“奇正”“分合”等手段,达到进攻时击敌之虚,防守时避敌之实的目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孙子“避实而击虚”的思想。

应形于无穷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孙子兵法·虚实篇》

“应形于无穷”是孙子《虚实篇》中提出的重要的谋略思想。应,适应;形,形态。孙子说:“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运用战法而取胜,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看不出来。人们只知道我取胜的一般战法,却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战法,而是适应敌情的不同情况,变化无穷。”

一个成功的将领,不仅要会驾驭一般的作战规则,还要会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这些规则。因为每一次战斗都是独特的,因此,“应形于无穷”的具体体现是“战胜不复”,即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不机械重复。丘吉尔曾经说过:“最容易通向惨败之路的,莫过于模仿以往英雄们的计划,把它应用于新的情况中。”(《论马尔博罗》)可见,“应形于无穷”的谋略是要求人们不要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而要根据战况变化,敌情变化,相应变化作战的方式与方法。能否以变化无穷之“形”应敌之“形”,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负。

1943年,侵占南斯拉夫的德军,对铁托将军领导的地下抵抗组织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扫荡。为了保存实力,铁托带领一支突击队,准备渡过涅列特瓦河,转移到门的哥罗山区。

可是等突击队长途跋涉来到涅列特瓦河边时,对岸已有德军重兵把守。此时,后面的德军也在向河岸逼近,突击队面临两面夹击的危险。

涅列特瓦河上有一座大桥,按常规战法,突击队应迅速控制大桥,组织力量强行渡河。但铁托将军却发布了炸桥的命令。

部属不理解铁托的意图,但还是执行了命令,并开始沿河岸转移。

等德军赶到河边,已不知突击队去向。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大桥被炸后,突击队已不准备过河了。于是,德军将驻守在河对岸的重兵调到河的这边来,一齐搜查突击队下落,准备一举将其消灭。

铁托率领的突击队沿着河岸或南或北,迂回曲折。见德军从河对岸撤去重兵,又出人意料回到桥边,立即组织人力架设浮桥。突击队迅速渡过涅列特瓦河,很快就消失在门的哥罗山区。

德军疲于奔命,处处被动。当获知突击队去向后,已无法追上了。

铁托为渡河而炸桥,巧妙地隐蔽了自己的意图,从而使德军造成错觉,其妄图歼灭突击队的计划成为泡影,这是铁托巧妙应用“应形于无穷”的成功一例。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争中的制胜之道,不可能是一般作战规则的简单重复。“应形于无穷”就是要求兵家在战争中根据不同情况,因敌制变,只有形无常态而战胜不复,才能使敌人不知我方虚实,频频为我“形之”而陷入被动。

汉代名将韩信,堪称是善于“应形于无穷”的高手。他指挥的三次水战,都能根据敌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战术。公元前205年的蒲坂之战,他运用声东击西之策,佯攻魏军重兵把守的临晋关渡口,暗地里率领大军用木罂(一种口小肚大的木桶)从上游夏阳渡过黄河,出其不意发起攻击,使魏军腹背受敌而被歼。公元前204年韩信与赵军战于井陉口,他根据赵军主将恃强轻敌的特点,采取背水设阵、调虎离山、换帜乱敌的计谋,使汉军死地求生,一举将赵军击溃。潍水(潍水出琅琊县潍山,今山东省东部,向北流到莱州湾入海)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3年,韩信率数万汉军与楚将龙且20万人马在潍水两岸摆开阵势。一天深夜,韩信密遣兵卒在潍水上游以万余沙袋堵水截流,使水位降低。而后率一半兵力先发制人,东涉潍水,主动攻击楚军,旋即佯败,撤回河西,引诱楚将过河追击。龙且以为韩信袭击未成,怯战而逃,率全军渡河追击。等楚军半渡之时,汉军挖开上游堤坝,汹涌的河水咆哮而来,把楚军冲垮。韩信迅速挥师反击,大获全胜。

三次水战,韩信每战都能出奇制胜,可见“应形于无穷”兵法的威力。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孙子兵法·虚实篇》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是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的重要的示形理论。“形兵”,伪装佯动以引诱敌人。深间,隐蔽得很深的间谍。孙子说:“因此伪装隐蔽的行动要做到最好的地步,看不出任何破绽。这样,即使有隐藏得很深的间谍也无法搞明我们的底细,聪慧高超的敌手也想不出对付我们的办法。”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并非是说我方不露一丝半点形迹。千里行军岂能无人知晓,而是指不能让敌人探明我方的虚实真情。这就要求指挥员注意使“形兵”的每一环节都细致周密。一是最高决策层要严格保密,使军队行动能够高度隐蔽;二是“形兵”手法要变化多端,做到天衣无缝,以假乱真,使敌方难探虚实,而无从举兵。这就达到了“形兵”的理想境界。

古代兵家名将运用“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的谋略,巧妙制胜的战例很多。公元1053年,北宋大将狄青率军征讨叛军侬智高部。他打算穿过昆仑关(今广西南宁东北昆仑山上),攻取侬智高占据的珐州城。可是,昆仑关已被叛军设重兵把守,不易通过。狄青只得把部队驻扎在关下。

此时正是正月十四元宵节前夜。狄青下令军中大摆宴席,一连三夜欢度元宵节,并宣布第一夜宴请高级将佐,第二夜宴请中下级军官,第三夜犒赏全体士兵。

第一夜狄青与将佐开怀畅饮,尽情欢乐,闹了个通宵。第二夜是元宵节,酒至半酣,狄青起身告退:“身体有些不舒服,等休息片刻,再来奉陪。”过了一会,狄青侍从出来举杯道:“将军正在服药,让我代表他向诸位致以节日问候。”又过了片刻,狄青又派人代他向大家致意,请大家多喝几杯。于是人人尽情吃喝,猜拳引令。闹至深夜,宴席还未散去。

等到天亮时,忽有飞骑驰报说:“狄将军已拿下了昆仑关,请诸位到关上用早餐。”大家听了,又惊又喜,刚才狄将军还在这儿痛饮,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就斩将夺关了呢。

原来狄青连夜欢宴将士,宴中又不断派人劝酒,让军官不要离开酒席,都是做给叛军的间谍看的。侬智高得知狄青在大摆筵席,加上这些天,又是刮风下雨,气候寒冷,松懈了戒备。狄青趁机挑选精兵,突袭敌营。守军仓皇失措,纷纷退却,宋军一举攻下了昆仑关。

可见,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兵家在运用“形兵”诈敌谋略时,不露痕迹,能使敌难料我军形踪,并能抓住战机,克敌制胜。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是一种高超的示形谋略。要做到“无形”就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形兵之法。孙子在《始计篇》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等诡道十二法,是对“形兵”之法的高度概括。战场上斗智斗勇,就是善于运用这些“形兵”之法,掌握主动权。

拿破仑是近代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也是善用“形兵”之法的好手。他戎马一生,指挥作战60余次,常能以少胜多,反败为胜。1800年春天欧洲反法同盟征召了多国军队进攻法国。奥地利10万大军捷足先登,抢占了被拿破仑征服过的意大利国土,法国危在旦夕。

此时,法国公布了一个消息,拿破仑已组建了一个预备军团,届时他将亲自阅兵。

检阅那天,巴黎人都走向街头观看。可人们失望了,所谓预备军团不过是一些老弱残兵。

消息传遍欧洲各国,拿破仑的预备军团成了笑料,维也纳等地的报纸上刊出了漫画,上面画着“十二个童子军和一个装着木脚的人”,以讥讽拿破仑的预备军团。

原来拿破仑运用了示假隐真之计,他公开检阅的预备军团是用来麻痹反法同盟军的,暗地里却准备了一支精干的预备军。奥地利军的将领们也看出了拿破仑在搞“空城计”,想阻止盟军进攻,决定分兵南下,加快进攻法国。但等10万奥地利军肆无忌惮向前推进时,拿破仑率领的这支真正的预备军,已绕道瑞士,飞速越过阿尔卑斯山,插入奥的后方要地。奥军猝不及防,只得赶快退兵。撤军途中又遭法军埋伏,大败而逃。拿破仑“形兵”之术,再次粉碎了欧洲反法盟军进攻法国的企图,使法军以劣势兵力取胜。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的用兵谋略,也被用于现代战争。英阿马岛之战,英军采用多种手段,迷惑和牵制阿军,使阿军判断失误,将主要兵力集中在阿根廷港附近。英军抓住战机,出其不意在阿军布防空虚的圣卡洛斯港登陆成功。海湾战争中,美军等多国部队施展了各种“形兵”方法。先是在科沙边境布置重兵,组织军事演习,做出要从沙特阿拉伯直接进攻科威特的架势;美国舰队在取得海上控制权后,又在科威特沿海布置了1.7万海军陆战队,并利用媒介发布消息,宣传海军陆战队要从海上大规模登陆。与此同时,又对伊拉克的军事阵地、飞机场、公路、桥梁等要害目标,实施长达38天的空袭,削弱了伊拉克军队士气,使伊拉克失去了空中侦察能力。通过上述欺诈行动,伊拉克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伊拉克南部和科沙边境,而在伊沙边境只有一个师。这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出其不意从西线直攻伊拉克南部,切断伊军退路,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整个地面作战只用了100个小时,多国部队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我专而敌分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孙子兵法·虚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