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4057100000060

第60章 行军篇(1)

一、原典精读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①、相敌②:绝山依谷③,视生处高④,战隆无登⑤,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⑥;客⑦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⑧,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⑨;视生处高,无迎水流⑩,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注释]

①处军:行军、宿营、处置军队,即在各种不同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军、作战、驻扎诸方面的处置对策。处,处置、安顿、部署的意思。②相敌:相,观察。相敌即为观察、判断敌情。③绝山依谷:绝,越度、穿越。指通过山地,要傍依溪谷行进。④视生处高:视,看,审察,这里是面向的意思。生,生处、生地,此处指向阳地带。处高,即居高之意。视生处高,指面朝阳,居隆高之地。⑤战隆无登:隆,重,高地。登,攀登。言在隆高之地与敌作战,不宜自下而上仰攻。⑥绝水必远水:意谓横渡江河,一定要在离江河稍远处驻扎。⑦客:指敌军,下同。⑧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迎,迎击。水内,水边。济,渡。半济,指渡过一半。此句谓不要在敌军刚到水边时迎击,而要让敌军渡到一半时发动攻击。此时敌军首尾不接,队列混乱,攻之容易取胜。⑨无附于水而迎客:不要在挨近江河之处同敌人作战。无,勿;附,靠近。⑩无迎水流:即勿居下游。此指不要把军队驻扎在河下游处,以防敌人决水、投毒。绝斥泽:斥,盐碱地;泽,沼泽地。绝斥泽即通过盐碱沼泽地带。惟亟去无留:惟,宜,应该。亟,急,迅速。去,离开。意谓遇到盐碱沼泽地带,应当迅速离开,切莫停留驻军。若交于军斥泽之中:如果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作战。交军,两军相交,指同敌军交战。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指一定要依近水草并背靠树林。依,依近。背,背靠、倚托之意。平陆处易而右背高:指遇开阔地带,也应选择平坦之处安营,并把军队翼侧部署在高地之前,以高地为倚托。平陆,开阔的平原地带。易,平坦之地。右,指军队翼侧。右背高,指军队翼侧要后背高地以为依托。前死后生:即前低后高。生、死,此处指地势高低,以高为生,以低为死。本句意谓在平原地带作战,也要做到背靠山险而面向平易。四军:指上述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四种地形条件下的处军原则。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这就是黄帝所以能战胜四方部族首领的缘由。黄帝是传说中的汉族祖先,部族联盟首领。传说他曾败炎帝于阪泉,诛蚩尤于涿鹿,北逐獯鬻(荤粥),统一了黄河流域。四帝,四方蚩之帝,即周边部族联盟的首领。一般泛指炎帝、蚩尤等人。

[原文]

凡军好高而恶下①,贵阳而贱阴②,养生而处实③,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④。此兵之利,地之助也⑤。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⑥。凡地有绝涧⑦、天井⑧、天牢⑨、天罗⑩、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注释]

①好高而恶下:即喜欢高处而讨厌低处。好,喜欢;恶,讨厌。②贵阳贱阴:贵,重视。阳,向阳干燥的地方。贱,轻视。阴,背阴潮湿的地方。句意为看重向阳之处而卑视阴湿地带。③养生而处实:指军队要选择水草和粮食充足、物资供应方便的地域驻扎。养生,指水草丰盛、粮食充足,能使人马得以休养生息。处实,指军需物资供应便利。④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指置军于向阳之地并使其主要侧翼背靠高地。⑤地之助:意谓得自地形的辅助。⑥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上,指上游;沫,水上草木碎沫。涉,原意为徒步淌水,这里泛指渡水。定,指水势平稳。⑦绝涧:指两岸峭峻、水流其间的险恶地形。⑧天井:指四周高峻、中间低洼的地形。⑨天牢:牢,牢狱。天牢即是对山险环绕、易进难出的地形的形象描述。⑩天罗:罗,罗网。指荆棘丛生,军队进入后如陷罗网无法摆脱的地形。天陷:陷,陷井。指地势低洼、泥泞易陷的地带。天隙:隙,狭隙,指两山之间狭窄难行的谷地。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意谓对于上述“绝涧”等“六害”地形,我们要远离它,正对它,而让敌军去接近它,背靠它。军行有险阻:险阻,险山大川阻绝之地。潢井:潢(huáng黄),积水池;井,指内涝积水、洼陷之地。潢井即指积水低洼之地。葭苇:芦苇,这里泛指水草丛聚之地。山林、翳荟:指山林森然,草木繁茂。必谨复索之:一定要仔细、反复地进行搜索。谨,谨慎。复,反复。索,搜索、寻找。此伏奸之所处也:指“险阻”、“潢井”等处往往是敌人伏兵或奸细的藏身之处。

[原文]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①;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②;鸟起者,伏也③;兽骇者,覆也④。尘高而锐者,车来也⑤;卑而广者,徒来也⑥;散而条达者,樵采也⑦;少而往来者,营军也⑧。辞卑而益备者,进也⑨;辞强而进驱者,退也⑩;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缶瓦,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注释]

①其所居易者,利也:敌军在平地上驻扎,是因为有利(进退便利)才这样做。易,平易,指平地。②众草多障者,疑也:在杂草丛生之处设下许多障碍,是企图使我方迷惑。疑,使动用法,使迷惑,使困疑之意。③鸟起者,伏也:鸟雀惊飞,是其下有着伏兵。伏,埋伏,伏兵。④兽骇者,覆也:野兽受惊奔跑,这是敌军大举袭来。骇,惊骇、受惊。覆,倾覆、覆没之意。引申为铺天盖地而来。⑤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尘土高扬笔直上长,这是敌人兵车驰来。锐,锐直、笔直。车,兵车。⑥卑而广者,徒来也:尘土低而宽广,这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卑,低下。广,宽广。徒,步兵。⑦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尘土散漫而细长,时断时续,这是敌人在砍薪伐柴。条达,指飞扬的尘土分散而细长。⑧少而往来者,营军也:尘土稀少而此起彼落,是敌军在察看地形,准备安营扎寨。⑨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敌人措辞谦卑恭顺,同时又加强战略,这表明敌人准备进犯。卑,卑谦、恭敬。益,增加、更加之意。⑩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敌人措辞强硬,在行动上又示以驰驱进逼之姿态,这是其准备后撤。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轻车,战车。陈,同“阵”,即布阵。句意为战车先出摆在侧翼,是在布列阵势。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敌人还没有陷入困境却主动前来请和,其中必有阴谋。约,困屈、受制之意。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敌人急速奔走、摆开兵车阵势的,是期求与我进行作战。期,期求。半进半退者,诱也:敌人似进不进,似退不退,是为了诱我入其圈套。杖而立者,饥也:言倚着兵器而站立,是饥饿的表现。杖,同“仗”,扶、倚仗的意思。汲而先饮者,渴也:取水的人自己先喝,这是干渴的表现。汲,汲水,打水。见利而不进者,劳也:眼见有利可图而军队不前进,说明敌军已疲劳。鸟集者,虚也:鸟雀群集敌营,表明敌营空虚无人。夜呼者,恐也:军卒夜间惊呼,这是敌军惊恐不安的象征。军扰者,将不重也:敌营惊扰纷乱,是因将领不够持重的缘故。旌旗动者,乱也:敌军旗帜不停地摇动,表明敌人已经混乱了。吏怒者,倦也:敌军官烦躁易怒,表明士卒已疲倦,不听指挥了。粟马食肉:栗,粮谷,这里作动作词用,意为喂马。栗马食肉,拿粮食喂马,杀牲口食肉。军无悬缶瓦:缶瓦同“缶”,汲水用的罐子,泛指炊具。此句言敌军已收拾起了炊具。舍:指军营。谆谆翕(xī西)翕:恳切和顺的样子。徐与人言者:意谓语调和缓地同士卒商谈。徐,缓缓温和的样子。人,此处指士卒。数赏者,窘也:敌军一再犒赏士卒,说明其处境窘迫。数,多次、反复。窘,窘迫、困窘。数罚者,困也:敌军一再处罚士卒,表明其已经陷入困境。先暴而后畏其众者:指将帅开始对士卒粗暴,继而又惧怕士卒者。不精之至也:不精明到了极点。委谢者:委派人质来赔礼的。谢,道歉、谢罪。欲休息也:指敌人欲休兵息战。久而不合:合,指交战,久而不合即久而不战之意。

[原文]

兵非益多也①,惟无武进②,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③;夫惟无虑而易敌④者,必擒于人。

[注释]

①兵非益多也:兵员并不是越多越好。益多,即以多为益。②惟无武进:意为只是不要恃武冒进。惟,独,只是。武进,恃勇轻进。③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指能做到集中兵力、正确判断敌情、争取人心则足矣。并力,集中兵力。料敌,观察判断敌情。取人,争取人心,善于用人。④无虑而易敌:没有深谋远虑而无端蔑视敌手。易,轻视,蔑视。

[原文]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①,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②,是谓必取③。令素行以教其民④,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⑤。

[注释]

①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在士卒还未亲近依附之前就施用刑罚,士卒就会怨愤不服。②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令,教育。文,指政治道义。齐,整饬,规范。武,指军纪军法。此句的意思是用政治、道义来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整饬部队。③是谓必取:指用兵打仗一定能取胜。④令素行以教其民:令,法令规章。素,平常,平时。行,实行,执行。民,这里主要指士卒、军队。⑤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意谓军纪军令平素能够顺利执行的,是因为军队统帅同兵卒之间相处融洽。得,亲和。相得,指关系融洽。

[译文]

孙子说,凡是处置部署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都应该注意:通过山地,要靠近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不要去仰攻敌人占领了的高地。这是在山地部署机动军队的原则。横渡江河,必须在远离江河处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予以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进行攻击,这样才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挨水边布兵列阵;在江河地带驻扎,也应当居高向阳,不可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部署处置军队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那就一定要靠近水草并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部署机动军队的原则。在平原地带要占领平坦开阔地域,而侧翼则应倚托高地,做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部署机动部队的原则。以上四种军队部署原则运用带来的好处,正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厌恶潮湿的注地,重视向阳之处,轻视阴湿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克敌制胜就有了保证。在丘陵堤防地域,必须占领朝阳的一面,而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上游下雨涨水,洪水骤至,若想要涉水过河,得等待水流平稳后再过。凡是遇上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六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靠近。我军远远离开它们,而让敌人去接近它们;我军应面向它们,而让敌人去背靠它们。行军过程中如遇到有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一定要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伏兵和隐藏奸细的地方。

敌人逼近而保持安静的,是倚仗它占领着险要的地形;敌人离我很远而前来挑战的,是想引诱我军入其圈套;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带,是因为它这样做有利可图;许多树林摇曳摆动,这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这是敌布疑阵;鸟雀惊飞,这是下面有着伏兵;野兽骇奔,这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又高又尖,这是敌人的战车驰来;尘土低而宽广,这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四散飞扬,这是敌人在砍伐柴薪;尘土稀薄而又时起时落,这是敌人正在结寨扎营。敌人的使者措辞谦卑却又在加紧战备的,这是想要进攻;敌人使者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这是准备撤退;敌人战车先出动,部署在侧翼的,这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主动前来讲和的,必定是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待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敌兵倚着兵器站立,这是饥饿的表现;敌兵打水的人自己先喝,这是干渴缺水的表现;敌人明见有利而不进兵争夺,这是疲劳的表现;敌军营寨上方飞鸟集结,表明是座空营;敌人夜间惊慌叫喊,这是其恐惧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这表明敌将没有威严;敌阵旗帜摇动不整齐,这说明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烦躁,表明全军已经疲倦;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收拾起炊具,不返回营寨,这是打算拼死突围的穷寇。敌将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这表明敌将失去人心;接连不断地犒赏士卒,这表明敌人已无计可施;反反复复地处罚部属,这表明敌军处境困难;敌方将领先对部下凶暴,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敌人派遣使者前来送礼言好,这是敌人希冀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可是久不交锋而又不撤退,这就必须审慎地观察它的意图。

兵力并不在于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而能做到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自恃轻敌的人,一定会被敌人所俘虏。

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施行惩罚,那么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就难以使用;士卒已经亲附,而军纪军法仍得不到执行,那也无法用他们去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的手段去教育他们,用军纪军法去管束规范他们,这样就必定会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能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重视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原典讲解]

在《孙子兵法·行军篇》中,孙子主要讲如何“处军”和“相敌”的问题。“处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行军与作战,如“处山”、“处水”、“处斥泽”、“处平陆”等特种地形下,怎样行军、怎样与敌军交战,孙子都提出了十分详细的计策;二是在特殊地形下,怎样宿营等问题,如在山地、平地、江河、沼泽地带驻扎宿营就有不同的要求。这是孙子根据黄帝战胜青、赤、白、黑四帝的经验进行的总结。

孙子在本篇中极为重视行军与地形的关系。他认为地形的利与弊对用兵打仗有直接作用,明智的指挥官无疑会十分重视行军、作战及宿营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如何“相敌”。孙子在这一篇中总结了历史上诸多战争的经验,提出了33种不同的现象,都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采取具体措施。孙子认为,用兵不以人多为贵,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断敌情,就可灭敌取胜。

本篇中,孙子还提出了恩威并济的治军原则,即既用怀柔、安抚手段,又用严厉的惩罚手段,从而使军队养成服从的习惯,训练出一支必胜之军。治军不只体现在战时,更重要的是在平时。

本篇内容十分丰富,读者可细细分析,深切领悟其中所包含的军事哲学思想。

二、要点精析

兵之利,地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