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心不乱
4057900000012

第12章 笑忘书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著名的三境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就是这三句曾烂熟于胸的名句,却从我的脑海中淡去有一阵子了。

拾遗补缺,在家中专门收纳老版书的书架前搜寻《人间词话》,寻寻觅觅却不见《人间词话》那单薄的身影。隔日去书店找。问老板:可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老板手上有书,头不曾抬:有,就在你左手架上《钱锺书文集》旁。“老板,哪儿呢?”“就在你眼皮子底下!”我以手拭目,却不见《人间词话》。

老板忍无可忍,丢掉手中书,箭步上来一把从我眼皮底下抽出一本来。原来,有一排的《人间词话》袅袅婷婷地立在那儿。想必家中的那本也是如此漏网的。好在这本经典的价钱贱得可以,两碗羊肉面而已,打不打折的话都不好意思开口。付钱的一刹那,发现老板在读亡人梁左的——《笑忘书》。

新版的《人间词话》有一张市场书的脸,内容也经过整理、加工和推敲。只是讹误难免,才翻得几页,便见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被误为“无物之境”;秦少游《水龙吟》中“小楼连苑横空”的名句被误为“小楼连远横空”。

父亲见我新买了《人间词话》,问我:“你可知董桥也曾有过三境论?”我老实回答:“不知。”“是以毛主席诗词串成的,都在书里,自己找吧。”

家里有董桥的几本书,三联版的《这一代的事》和《乡愁的理念》,择董桥有代表性的随笔杂文录成,薄薄两本,装帧淡雅。四川文艺版的《董桥文录》出在三联版之后,内容涵盖上两本书,厚重难握,讹误也多。印象中董桥是个书生气十足的绅士,他的文章深深吸引我,值得耐下心来细细品味,品味同时也发现了董氏那个鲜为人知的三境论。董桥说,王国维的三段境界论给人抄烂了,他要抄毛泽东三段词谈境界:“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此第一境也。“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此第二境也。“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之于董桥,一个是“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却学贯中西的清末大学者,一个是生于大陆、长于印尼、学在台湾、久住香港兼得英伦风雨的当代作家。两人本身没有可比性。可他们都是为事、为学、为人均入佳境而又超乎佳境者。于此二人,有境若无境,囿于境中不如超然于境。正是这种超然,造就了他们的别样才情。正是这种超然,让他们看得到人生层层递进的旋梯。

今年的春风格外有劲,裹挟着沙砾敲打我的窗。也许过了这个多风的季节我就会将它们再次淡忘,那么这篇小文权作忘却的纪念吧。

2003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