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心不乱
4057900000022

第22章 Have A Seat & Read A Book

看一档旅游节目,介绍旧金山“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文化地标——City Lights Bookstore(城市之光书店)——世界上最著名的独立书店,诗人劳伦斯·佛林盖蒂(Laurence Ferlinghetti)在1953年以卓别林的电影《城市之光》为名,创立了这家全美首家平装书书店。

“城市之光”里到处写着“Have A Seat & Read A Book”,据说多少年来一直磁石般吸引着拮据的爱书人来这里看书。画面上,书店二楼的窗台边,一位年轻的男人一手捧书,一手抚摸着女人隆起的腹部,他在为她和他们未出世的孩子轻声读书,是真正的“读”。这很特别,多数书店里都是安静至极的,人们只默默地读书,给自己。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城市之光”是“垮掉的一代”的大本营。反传统的佛林盖蒂更涉足出版,不仅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出书,举凡本土、国际的当代文学,或是冷僻、绝版的经典,都是他的出版对象。

1956年,“城市之光”出版了金斯柏格《嚎叫及其他诗》(Howl and Other Poems),佛林盖蒂旋即被捕,罪名是出版、贩卖猥亵书籍。经过审判,佛林盖蒂终被无罪开释。这一胜利为美国出版史开创了先河,自此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之类的书可以在美国自由出版,“城市之光”也成为艺术自由的代名词。

如今的“城市之光”不再锋芒,但依旧热闹,它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

新中国成立后的40余年里,独立书店和独立出版人从实体到概念逐步绝迹。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体制外运作的书商团队才逐步壮大起来,但能提到桌面上的有思想的独立出版人还是寥寥无几。这无疑和出版的双重性质有关,既然出版毫无疑问地是国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专职工作,那么自然人就只有借助国家正规出版单位这一条路,来间接实现自己的出版梦。在这一领域,人大师兄张立宪和他的系列丛书《读库》为中国的良心写作和善良读者提供了能力范围内的与众不同的选择,张立宪的准独立出版事业是未来客观的中国出版史不能轻描淡写的一页。

中国人民大学一向以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培养中层以上干部闻名,偶尔出落些特立独行的才俊当然让人倍感欣慰。想起十几年前的夏天,和大学里的男友在人大“实事求是”大石头后的花园里读书,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他读一篇,我读一篇,知了们此起彼伏地为我们伴奏……阅读的幸福似乎又回到血液里。

那样的幸福多年不再,也想象不出在充斥教辅垃圾的书店和衙门似的出版社里,能有多少关于阅读的美好记忆。真正的读书人需要文化松绑的角落,可他们没权力在国家的书店里张贴“Have A Seat & Read A Book”的告示。

2008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