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步之遥--中国皇太子政治
4060500000034

第34章 后记、成败皆是匆匆客

这是一本从皇太子政治的角度来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皇位传承的通俗读物。“皇太子”仅仅是政治继承人、权力接班人的代名词而已。只要世袭政体的存在,君主们就面临着如何选定接班人、如何把最高权力交接给接班人的问题。最高权力的交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的稳定。选好了接班人、顺利实现交接,利国利民,也利于君主的皇室家族的传承与发展;反而则对三方面都产生消极影响。对于许多君主来说,挑选合适的太子可能是毕生最重要的政治问题之一。有些皇帝在治理国家上很平庸,却找了一个优秀的接班人,成就了生平最大的功绩,比如适时传位给太子李隆基的唐睿宗李旦。有些皇帝在处理政务、南征北战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但在接班人问题上一误再误,为政治生涯留下遗憾,比如两立两废太子的康熙皇帝。而从皇太子的角度来说,成为皇太子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磨练意志、学习能力、积聚声望等后天的工作更加重要。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如何处理好于老皇帝的关系。世袭政体从本质上来说,是人治的政体,因此处理好人际关系对皇太子来说尤为重要。

历史总给我们今人许多借鉴。权力交接问题到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领导者如何预定恰当的接班人,接班人如何顺利接班,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希望读者能够从书中一个个案例中得到一些启发。

比如领导者是挑选一个自己满意喜欢的接班人,还是挑选一个对事业有利的接班人?

比如被领导者如何理性对待接班人职位的诱惑,如何处理好与领导者和同事们的关系?是由着自己的性格禀性来争取进步呢,还是循规蹈矩、顺着领导的意思前进呢?

中国历史上的皇太子制度非常完备,无论是太子的挑选标准、太子的教育培养、太子的官署设置、太子的权力分工,乃至太子出巡的规格都有严密的规定。但是围绕皇太子宝座的争斗一直就没消停过,上演了许多阴谋诡计和血腥政变。遗憾的是,这些丑闻和流血事件,都是发生在父子兄弟内部的。骨肉亲情往往敌不过政治权力的诱惑力量。大家为什么要争来争去呢?说到底,还是皇太子宝座具有的巨大政治权力和物质享受。许多人为了感受一下身为太子的荣耀,不惜扭曲本性,不惜骨肉相残,最后依然是身败名裂,满门抄斩。古今多少事,后人谈笑一挥间就过去了。成也好,败也好,相对于漫长的历史来说是千年一瞬,即使对于个人生命来说也是匆匆过客而已。如果历史上的那些失败者、成功者都看淡看轻了“皇太子”三个字,相信许多悲剧都能够避免。

这就是我在本书中最想传播给读者的看法,有道是“成败皆是匆匆客”,不必太过在意。

历史上围绕最高权力展开的政治斗争一直是图书市场热衷的出版内容。之前,我尝试着将最高权力的斗争从时间上“前移”,从层次上“下降”,写写在最高权力归属确定之前的事情,写写那些活跃在权力金字塔次顶端的人物。皇太子恰好吻合这两个要素考虑。

接着,我要交代一下本书的资料来源和引用情况。我要感谢现代科技的发展。之前在汗牛充栋的纸质《二十五史》中查找特定的人物、事件等内容需要花费数小时甚至一两天时间。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同样的搜索工作可以在电子版《二十五史》中通过简单的“关键词搜索”完成,花费不了一秒钟时间。为了从纷繁复杂的相关史料中脱离出来,探究历史的原貌,有所新发现和私人感悟,我浏览了各个朝代正史的相关部分内容。此外,我参考了相关的文章。除了在文章注解中注明的之外,我还参考的文献有:温功义著《明代宦官和三案》(重庆出版社2004年5月版),李俭著《权力的伤口:大清皇位传承内幕》(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刘心武著《红楼望月》(书海出版社2005年版),林大志、陆盛江著《“蜡鹅事件”真伪与昭明太子后期处境》(载于《文学遗产》2004年6期),王永平著《孙权立嗣问题考论——从一个侧面看孙权与世家大族的斗争》(载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期),刘驰著《晋惠帝白痴辨──兼析其能继位的原因》(载于《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4年第4期),张国元、杨国庆著《康熙的多子与多忧》(载于《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朱维铮著《火烧圆明园之前的事》(载于《历史教学》2002年第10期),史卉著《简析中国古代的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载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另外,《守得云开见月明——血缘外的南宋太子们》一章可以看作是对我之前的作品《脆弱的繁华》中有关南宋皇位传承问题的一个归纳总结。

我并不是历史学科班出身,对历史的写作多半是出于兴趣。全书在史料的选择和观点的阐述上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各位读者手下留情。

最后,我要感谢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汪鹏生社长和王琦编辑,感谢安徽人民出版社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印制、发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行们。没有大家的帮助和辛劳付出,就没有本书的成功出版。我特别要感谢唐琳娜在写作期间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她是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并且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一直陪伴在我身边。

谢谢大家!

张 程

二〇〇八年四月十三日初稿于六合园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五日二稿于六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