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江山的来历
4060600000046

第46章 清:成功的满族王朝(2)

皇太极从平等对待汉族,选拔汉人进入政权开始获取人心。皇太极重用范文程就是一段佳话。范文程是在战乱中被女真人俘获的汉族秀才。皇太极在乱军之中提拔他为随身章京,参与军政大计。每逢商议大事,皇太极习惯问:“范章京知道吗?”范文程也将平生所学合盘托出,从汉人的角度替后金思考问题,以报答知遇之恩。皇太极对范文程十分信任,凡是范文程认可的政策一般都直接批准。范文程以汉人之身,在后金做到了内秘院大学士,很好地发挥了榜样作用。天聪三年(1629年),后金首次移植科举制度,科举取士。两百名汉族文人高中,不仅摆脱了奴婢或平民地位,还被量才录用进入后金政权。对于明朝的降将,后金都赐以庄田奴仆,并委以官职;对于前来投靠的百姓,后金也编入八旗,并不歧视迫害。

明朝重臣、负责对后金作战的洪承畴投入后金阵营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也发生在皇太极后期。

洪承畴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肱股之臣。他靠镇压中原的农民起义发家,对起义军痛下杀手,曾经剿灭了闯王高迎祥,因为杀人如麻被称为“洪疯子”。其实洪疯子是科场高手,一代名儒,满腹经纶,写的一手好文章,一度主持朝政,深为崇祯倚重。后来洪承畴在松山战役中被后金俘虏。皇太极闻讯后,一心要争取洪承畴归顺,命令以礼护送洪承畴到沈阳。

洪承畴被俘后是一心求死,拒绝了后金满汉文武官员的轮流劝降,肆意漫骂后金。后金将领几次发怒拔刀威胁,洪承畴主动把脖子伸到刀下,宁死不屈。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好色,每日调选美女陪伴,也没效果。最后,洪承畴开始绝食,坚持要做烈士。皇太极只好派大学士范文程前去劝降,作最后的努力。洪承畴一见到范文程就大声咆哮,骂声不绝。范文程却丝毫不说劝降的话,进屋就和他畅谈古今,品评文字。谈话之间,屋梁上落下一块燕泥正好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很自然地从手将泥弹去。范文程看在眼里,回去对皇太极说,洪承畴肯定不想死,他爱惜衣裳到如此地步,更何况实身家性命呢。皇太极觉得范文程的判断有道理,对洪承畴更加关照和礼遇了。据说,皇太极曾经派最宠爱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去给洪承畴温酒,陪他聊天。

终于有一天,皇太极在太庙再次召见洪承畴,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对他说北方天寒,先生难道不冷吗?这一句话让洪承畴感叹良久,被皇太极的魅力所折服,随即剃发易服投降了。皇太极招降洪承畴成功后,高兴地说:“我获得了一进军中原的向导了,真是天大的喜事!”洪承畴投降后,受到了重用,成为清朝入关后的首位汉人宰相。

洪承畴是明朝能臣,在明朝政坛上地位和威望很高,受到同僚和部下的推崇爱戴。松山兵败后,举朝都以为洪承畴必死无疑。崇祯皇帝为此辍朝三日,用王侯规格给他办了国葬,还亲自致祭,亲自写了《悼洪经略文》昭告天下。突然噩耗传来:洪承畴降清了!举国目瞪口呆,国葬停止,明朝群臣的心理也受到了重创,思想信念动摇了。

皇太极的努力极大改善了后金政权在汉人心中的形象。在后金与明朝的战争中,许多明朝将领倒戈投降,都发生在后金形象的改善之后。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明军将领投降后在后金的日子过得都不错。随着越来越多的汉人的归附,皇太极逐步建立了汉军八旗,大大增强了军事力量。汉军八旗在日后的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先锋和主力的作用。

天聪十年(1636年)4月,皇太极在获得元朝传国玉玺后,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定族名为“满洲”。满清王朝正式建立了!

具备了几乎所有入主中原的条件后,清朝的统一道路只剩下一个障碍了:明朝的抵抗。

明朝虽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但不可能主动让出天下。清朝要想入主中原,要消灭明朝的抵抗,首先要消灭关外的明军。最先发动主力决战的是关外的明军。在思想观念上,明朝始终将清朝看作是叛乱的藩属和割据关外的蛮夷之邦,断不会接受“以夷变夏”的结果。客观上,虽然明军在辽东损兵折将,但绝对实力依然远远超过后金。努尔哈赤称帝,与明朝皇帝平起平坐后,明王朝就决定在辽东发动一场主力决战,主动出击,将后金扼杀在摇篮里。

1619年2月,明朝屯集大军二十五万于辽东,以杨镐为辽东经略,秣兵厉马。杨镐制定了一个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直捣赫图阿拉的作战方案。具体部署是:总兵杜松帅主力,出抚顺关,从西南进攻;总兵马林会合叶赫女真部,出靖安堡向北攻击;总兵李如柏经清河堡、鸦鹘关,从南面进攻;总兵刘廷会合朝鲜兵,出宽甸向东攻击;总兵秉忠部作为机动;总兵李光荣率军驻广宁保障后方交通。各军定于3月初二会攻赫图阿拉。

就在明军吵吵囔囔之间,努尔哈赤得知了这个规模庞大的作战计划。

努尔哈赤所能集结的只有六万八旗军,处于绝对劣势。但他清醒的判断东、南、北三个方向道路险远,明军行军速度缓慢,于是决定集中兵力,先击破孤立冒进的明朝西路主力。

果然三路明军行动迟缓,而西路的主将杜松贪功冒进,抢险到达萨尔浒。杜松以主力在萨尔浒扎营驻守,自率万人猛攻吉林崖。努尔哈赤派遣大贝勒代善率两旗兵力增援吉林崖,截击杜松,使杜松两部不能互援;自己亲率六旗兵力进攻萨尔浒的杜松军主力。萨尔浒一战成为两个帝国的命运转折点。努尔哈赤亲自上阵,集中兵力击溃了杜松大营,之后迅速回师与代善会合进攻吉林崖的明军。杜松阵亡,明军主力全军覆没。

北路的马林在听到杜松被歼的消息后,在尚间崖一带观望不前,坐等灭亡。第二天,努尔哈赤就率领得胜之军猛攻尚间崖。马林仅以身免。消灭北路明军后,后金军马不停蹄,向东迎击东路刘廷部明军。刘廷治军严整,东路军炮车火器齐备,装备精良,但还没有得到西路、北路明军被消灭的消息。努尔哈赤派人冒充明军,持着杜松令箭,诈称杜松已逼近赫图阿拉,要刘廷速进,与杜松会师攻城。刘廷于是下令抛弃火器,轻装急进,在阿不达里冈陷入后金军的重重包围,全军覆灭。刘廷阵亡。代善随之集合八旗兵,攻打富察一带的朝鲜军。朝鲜军队进退失措,斗志涣散,全军投降了。朝鲜之后从明朝的藩属转成了后金的藩属。

杨镐得知三路大军惨败后,慌忙急檄南路李如柏军撤兵。李如柏仓忙回师途中,为小股后金哨探所骚扰,明军惊恐逃奔,自相踩踏,死伤千余人。而坐镇沈阳的杨镐手握机动部队,竟然坐观成败。

萨尔浒一战,后金军以劣势的兵力,在五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十多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由弱转强。明军遭此败绩,在辽东完全陷入了被动,被迫采取守势。

当时的明朝皇帝是崇祯帝。这是一位喊出“君非亡国之君,臣实亡国之臣”的皇帝。

崇祯皇帝承担了明朝腐败和衰落的所有恶果,是个可怜的皇帝。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崇祯皇帝就是个长在深宫,不知国情,多疑善变,举止失措的末代君主,从个人素质和威望上与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相比有天壤之别。明朝在辽东连连损兵折将,丢城失地,几乎精疲力竭。崇祯帝不得不将明朝在辽东的防线退到山海关一线。但是崇祯帝又是一位想中兴明朝的理想家,抱定破釜沉舟的决心,为再退就要退入关内的明军筹划收复东北。他数易主帅(其中就包括冤杀了袁崇焕),在全国征收专项税,依然没能解决辽东问题。皇太极还三次率兵攻入长城防线,在京畿、冀鲁地区大显身手,严重消耗了明朝的实力。辽东问题成为崇祯帝能否实现中兴梦想的关键。

崇祯的天下早已衰竭,民乱已起,朝廷还要疲于应付内乱。结果却如抱薪救火,关内也弄得焦头烂额。逐渐的,朝廷对辽东前线的支持,无论是兵马还是粮饷,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明朝军队不得不以山海关为核心,依靠长城天险,勉力维持住不让后金军攻入关内。

驻守山海关的最后大将是吴三桂。明王朝将抵御清朝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了。

吴三桂,籍贯扬州高邮,出身于辽东将门。父亲吴襄武状元出身,吴氏家族和舅氏祖家,在辽东经营数代,根基深厚。在与后金长期的残酷战争中,吴氏家族凭借军功,凝聚实力,终成明末军阀。明朝的最后几年,山海关外明军主力只有吴三桂部在勉力支撑。他所率领的关宁铁骑更是一支战斗力不弱于清军的劲旅。吴三桂不受家族成员纷纷降清的影响,拒绝满清的劝降,凭险拒清入关,使得满清连续几年无法在军事上有所突破。

清朝入主中原的脚步在山海关下停滞了。

叩开山海关

定都北京的明朝依借吴三桂之力,没有亡于满清。但却被关内的农民起义军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