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一日一得
4065000000025

第25章 萧何追韩信

【原文】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1),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2),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3)。”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4)。”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5)。”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6),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7),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8),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9),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10),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注释】

(1)不及以闻:来不及向刘邦报告。

(2)谒:进见。

(3)诈:扯谎。

(4)顾:但,只是。

(5)吾为公以为将:我看你的面子用他为将。由此见汉王还未知韩信。

(6)素慢:一向对人轻慢。

(7)具礼:举行拜将仪式。

(8)任属:放手任用。

(9)呕呕(音虚):温和的样子。

(10)杀亡:战死的和逃亡的。

【译文】

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大事,萧何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刘邦的军队到了南郑,部下的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就有几十个人,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消息报告给汉王,自己就去追韩信。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非常生气,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一样。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听说你逃跑了,为什么呢?”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所追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骂说:“我部下的众将逃跑的有几十个,你一个也没有追;现在说追赶韩信,这是说谎。”萧何说:“像其他将领这样的人才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天下的人才没有比得上他的。大王如果想永久地在汉中称王,那么没有用韩信的地方;如果想争夺天下,那么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与之商量大事的人了,这就看大王的决策怎么定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争夺天下,哪能长久呆在这里郁郁不得志呢?”萧何说:“大王既然打定主意要向东争夺天下,那么如果能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重用韩信,韩信最终还是会逃跑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分上让他做将军。”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么就拜他为大将。”萧何说:“好极了。”于是汉王就要召来韩信拜他为大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对人才轻慢无礼,现在要拜大将却好像呼叫一个小孩子一样,这正是韩信想离开的原因啊。大王既然决定要拜他为大将,就要选一个好日子,您自己要斋戒,设立坛场,准备好各种礼仪,才可以举行仪式。”汉王答应了他。众将领听到要拜大将的消息都很高兴,人人都自以为能被拜为大将。等到拜大将的时候,才发现被拜为大将的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很吃惊。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汉王说:“丞相多次称道将军,将军用什么计策指教我呢?”韩信谦让了一番,趁势问汉王说:“如今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汉王沉默了好长时间,说:“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赞成地说:“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呀。然而,我曾经侍奉过他,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吧。项王震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稍动,但他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得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人立下战功,该加封晋爵时,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得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项王虽然是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不过他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建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诸侯们愤愤不平。诸侯们看到项王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的地方,也都回去驱逐自己的国君,占据了好的地方自立为王。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项王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征服的呢?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有什么人不心服口服的呢?以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击溃的呢?况且项羽分封的三个王,原来都是秦朝的将领,率领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几年仗,被杀死和逃跑的多得没法计算,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向诸侯投降。到达新安,项王狡诈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军二十多万人,唯独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这三个人恨入骨髓。而今项羽凭恃着威势,强行封立这三个人为王,秦地的百姓没有谁爱戴他们。而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

【智解】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古语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语道破了军事人才的难得。

人才的难得就在于发现,谁是人才,谁是庸才,都需要慧眼去识别。所以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认为人才到处都有,但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却少得可怜。这一道理在韩信身上得到了印证。韩信在项羽麾下干过,“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千里马如果不被当做千里马用,常常就要跳槽,这也是人才的一个特点。当然刘邦也没有看出韩信是个人才,如果没有萧何这位伯乐,不光韩信有可能终身埋没,刘邦也可能因为失去人才而成不了气候。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思想家、政治家都认识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他们深切地感到军事人才在决定战争胜败、国家兴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也就是萧何来不及通知刘邦就要把韩信追回的原因所在。

我国最早的杰出军事家和思想家吕尚在《六韬·龙韬》篇中说“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意思是说,两军交战,必有一胜一败,其中不是亡国,就是覆军杀将。他还强调:“故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这些都说明军事领导人才是关系到整个军队命运的。因此,选将是十分重要的。

吴起在《吴子·图国第一》中认为,关键的将领对于作战的胜败是至关重要的,他说:“若以备进战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犹伏鸡之搏狸,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意思是,没有合格的军事人才去打仗,只能是自取灭亡。因此他说:“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就是说,对待对方的将领,也要看其才干而定出对付的方法。在怎样对待军事人才地位的问题上,吴起主张要“加其爵”、“厚其父母妻子”,实行优厚待遇。孙武在其《孙子·谋攻》篇中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又说:“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吴起、孙武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自身就是杰出的军事人才,他们的军事人才思想反映了他们本人的切身体验,因而是十分可贵的。

在对人才的认识方面曹操可堪称三国时代人才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实践中广招贤才,形成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鼎盛局面,而且他对人才思想也有所建树。曹操曾自作诗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佳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此来表示对贤才的爱慕与思念之情,也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明君贤臣对人才地位的重视程度。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四十年革命生涯中,始终把人才问题视为关系社会兴衰与事业成败的重要问题。他在1894年致李鸿章书中提出:“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纵观中国历史,大凡社会动乱、战火四起、军事斗争集中的时候,军事人才就特别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的“黄金台”、“三顾茅庐”等重视人才的佳话,都是这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以报国耻,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结果,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三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可被派出去买马的人却用五百两黄金买来一匹死了的千里马。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来呢?”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又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千里闻风迢迢赶来。”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趋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从我国的历史发展看,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能争取主动。燕昭王由于“士争趋燕”而报了齐仇。在三国时代,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短短百年竟然出现了那么多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三国都“求贤若渴”,三国国主也都在用人方面各有所长,所以才赢得了三国鼎立的兴盛局面。因为不管什么谋略都是由人才来制定,由人才来实施,人才才是强国的核心。

在历史上,某些贤明之君、有识之士是比较愿意实行唯贤路线的。他们不管出身门第,远近亲疏,而是量才录用,唯贤是举。三国时期诸葛亮二十几岁时,即已满腹雄才大略,但始终在卧龙冈上过着隐居的生活。而刘备虽已是人到中年,却不畏艰辛地三次到卧龙冈上求见诸葛亮。正是这段脍灸人口的“三顾茅庐”才使刘备从无立锥之地的困境中,一跃霸业蜀中,与曹操、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势。凡以唯贤是举为原则,就会招徕贤才;相反,以唯亲是举为原则,人才就会远离而去,一些奸佞好事之徒就会麋集左右,必然导致事业腐败衰落。

人才是事业的根本。杰出的领导者应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只有做到唯贤是举,唯才是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战无不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用人为公,人尽其才”呢?

首先,要做到用人所长,扬长避短。数学家陈景润不善言谈,有些“呆气”,当中学教员很吃力,调到数学研究所,搞数学研究,攀上了“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峰,这是以往任何人都未曾料想到的境界。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优点扩展了,缺点也就受到限制,发扬长处是克服缺点的重要方法,正所谓,大智若愚“不拘小节”。在选用人才时,要善于发挥人才的长处,用人所长,扬长避短。

其次,在用人问题上,切忌用有色眼光来看人。所谓用有色眼光看人,就是带着感情色彩,带着成见看人。正如当前社会流行的一种说法那样,用有色眼光看人的人,往往是他“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拒绝有色银镜才能正确看待人才,美国著名实业家“钢铁之父”卡耐基的墓碑上刻着一首短诗:“这里安葬着一个人,他最擅长的能力是,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他服务的管理机构之中。”

发现并扶持逆境中的人才也是挖掘、培养人才的好契机,而世俗的做法恰恰是“墙倒众人推”,有见识的人,能够力排众议,珍惜人才,为人才撑腰。著名乌克兰诗人、画家、革命民主主义者舍甫琴科,小时候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农奴。穷困的生活使他得不到学习的机会,只能靠在装饰画作坊当学徒,背着老板偷偷画两笔。有位识才的画家看他有点艺术才能,就设法把他介绍给大画家布留洛夫相识,是布留洛夫用2500卢布为舍甫琴科赎身,才使之获得自由,成为在美术、小说、诗歌方面均有成就的著名人才。

再者,勿要“以我画线”。对自己奉迎者,无才也是有才;对自己不奉迎者,有才也是无才,这一点一定要抛弃!这就是要摆脱用人问题上的个人恩怨。用人者要有容人之量,能容纳则能招之、用之,不能容则流向他方,此处不容人,自有容人处。韩信因出身寒微不为项羽所容,就跑到刘邦那边。爱因斯坦不为希特勒所容,就到美国去干事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大胆地接受了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建议,很快研制了原子弹,成为世界上最先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而主持研究这项工作的却是意大利人费米,大家都知道,在罗斯福时代,美国与德、意两国正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国,而爱因斯坦和费米等人对美国人来说都是“敌侨”,让敌对国家的人来主持这样要害的工作,简直是常人不能理解和不敢想象的事情。然而,独具慧眼并有着超人胆识和魄力、善于用人的罗斯福确确实实地这样做了,而且获得了成功,卓有成效地赶在德国法西斯之前研究成功了原子弹。取得克敌制胜的先机。

再一点,不要“以貌用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格言。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虽然个子矮小,却有很高的外交才能、治国才能,是古代有名的政治家。汪精卫相貌堂堂,但是却干了不少反共卖国的罪恶勾当。正像泰戈尔说的:“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却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

最后,更不要以“个人好恶用人”。在对待人才上,刘邦不拘一格,广为招揽人才。季布原是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将,在楚汉战争中曾多次使刘邦受挫,刘邦恨之入骨,悬赏千金捉拿他。战后为躲避刘邦追杀,季布卖身为奴,但最终还是被刘邦发现。然而,此时的刘邦已是一国之君,深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使他真正意识到季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忠勇贤士,因而不仅未杀季布,还封他为郎中。后来季布对大汉帝国忠心耿耿,作出了不少贡献。

人作为个体,不可能十全十美,而是各有长短,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我们的工作往往是由群体承担的,作为群体,完全可以通过个体间取长补短而形成整体优势。只有树立了“用人为公,人尽其才”的理念,才能使最优秀的人才聚集在你的周围,形成凝聚力,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就是效率,人才就是财富,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