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4066700000013

第13章 处世达人之径 实现自我之途(2)

秦伐赵,取三城。赵王①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②。”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③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左师公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不和之色稍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④之爱燕后贤⑤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⑥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⑦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⑧,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太后曰:“诺,恣⑨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

【注释】

①赵王:指赵孝成王,他是赵惠文王的儿子,名叫赵丹。

②质:抵押。

③左师:官名。

④媪:对年老妇女的尊称。

⑤贤:胜,超过。

⑥奉:奉同“俸”,指俸禄。

⑦膏腴:肥沃。

⑧山陵崩:喻指赵太后的死。这是种特别尊重而委婉的说法。

⑨恣:任凭。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占领了三座城池。赵王丹新近即位,太后掌握政权,便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国人说:“必须用长安君做人质。”太后不答应,齐国不出兵,大臣们全力规劝太后。太后明确地跟左右近臣说:“再有来谈长安君做人质的事,我一定啐他的脸!”左师触龙希望求见太后,太后满怀怒气等着他来。左师慢慢小步快速进来就坐,自己谢罪说:“老臣我腿脚有毛病,好久不能来谒见了,私下里自己宽恕自己。可我担心太后腰腿有什么不舒服,所以想来看望太后。”太后说:“我靠着辇车走路。”左师说:“吃东西没有减少吧?”太后说:“靠吃粥而已。”这时候太后不愉快的脸色稍稍解除了些。左师说:“老臣下贱儿子舒祺,最小,不成才,可我衰老了,心里疼爱他。我希望他能够补个黑衣卫士的缺额,来保卫王宫。我是冒着死罪来禀告给您。”太后说:“嗯。他多大了?”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小,我盼望在我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回答说:“比妇女疼爱得厉害。”太后笑着说:“还是妇女疼爱得厉害。”回答说:“老臣我私下里以为老太太您对燕后的疼爱,比对长安君强。”太后说:“您错啦!比不上疼长安君那么厉害。”左师说:“父母疼爱儿女,就为他们考虑得深远。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抱着她的脚哭,想着她走远,也为她哀伤。既然已经走了,您不是不想,可是祭祀的时候,就祝愿她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呀!’难道不是为她的长远考虑,祝愿她的子孙相继当国王吗?”太后说:“是的。”左师说:“三代以前,赵王的儿孙当时封侯的,现在还有继承当侯的吗?”太后说:“没有。”左师说:“这样,近则祸临到本人身上,远则祸临到子孙身上,难道是国君的儿子——当侯就不好了吗?问题在于他们地位尊贵而没有功勋,俸禄优厚而没有劳绩,还拥有许多宝物。现在您将长安君的爵位提得挺高贵,用肥沃的土地封赏给他,送了他许多宝物,而不让他趁现在为国立功,一旦您离开人世,长安君凭借什么自己立身在赵国呢!”太后说:“呃!任凭您来支使他吧!”于是,触龙为长安君备了一百辆车去齐国做人质。齐国这才出兵救赵,秦国军队撤退了。

【心鉴】

说话艺术

古语有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说明了语言的重要性,“说话”是一门艺术,是要讲究技巧的。一个人的成功与发展取决于他与周围人的关系,说话讲究艺术可以改进交流技巧,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你的生活也将会因此而转变。完美的说话技巧,可以使周围的人都成为你的朋友,你将在众人之中独显魅力。

齐国要求长安君到齐国为人质,才肯出兵救赵,而老太后坚决不同意,大臣们强谏,太后更加生气,表示不许别人再提此事。就在这种僵持的情况下,触龙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强谏”,而是采取迂回的方法,先唠家常,以缓解太后的情绪,然后一步一步地接近正题,使太后心悦诚服。有时候,道理讲明白很容易,但让人接受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说,说话是一门艺术,使人乐于接受你的观点,那才是最高境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首先就是从说话开始的。离开了语言上的沟通,整个世界将变得黑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就失去了桥梁。有分量的语言并不在于你费了多大的力气,用词有多么的华美,也不在于你身份地位的尊卑,而是在于你说话时的态度、方式、时机和技巧。只有掌握了说话的艺术,你才能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精辟地总结出各种各样的人际交谈方法:“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事,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战者言依于谦,与能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我们在同别人说话时,应当注意对方的各种情况,如对方的思想、情绪、爱好、兴趣、长处等等,而且还要特别注意对方的身份和性格,对症下药。在《三国演义》中,马超率兵攻打葭萌关的时候,诸葛亮对刘备说:“这场仗只有张飞、赵云二位将军能打败马超。”这时,张飞情绪激动,请求出战。诸葛亮装作没有听到,对刘备说:“马超智勇双全,天下无敌,只有云长方可较量一下。”张飞焦急万分,便说:“军师为何这么小瞧我?我曾独自与曹操百万大军血战取得胜利,难道我现在会输给马超吗?”诸葛亮说:“你在当阳拒水断桥,是因为曹操没有摸清你的虚实,你才有今天。马超英勇无比,神机妙算,他渭桥六战,把曹操打得一败涂地,割须弃袍,差点没了命,可不是等闲之辈,就是云长也未必能战胜他,更何况是你?”张飞说:“我今天就去应战,倘若战胜不了他,甘受军法处置。”诸葛亮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肯立军令状,便可率军前往。”诸葛亮针对张飞暴躁的性格,用激将法说服他,目的就是激他立下军令状,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的勇气和斗志,扫除轻敌思想,战胜对手,取得胜利。所以,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说话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上的沟通。通过完美的说话技巧,可以使相互熟识的人情谊更加深厚;可以使陌生的人产生好感,从而结成朋友;可以使相互有分歧的人互相理解,化矛盾为乌有;可以使相互仇恨的人化干戈为玉帛,友好相处。因此,在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善于运用圆通的说话方式,你就能够抓住制胜的先机,取得自己希望的结果。说话过程中的温暖氛围,常常会产生巨大的征服力和凝聚力。也就是说,在别人和你打交道的时候,不要让人感到紧张,要使人感受到你的体贴与关照。一个平易近人的人是很好相处的,他会营造一种舒适、愉快、友好的氛围。而一个表情僵硬、内心冷漠的人,是难以融入一个整体之中的,你将不知道该如何同他打交道,也难以揣摩他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从照顾人们的客观实际情况和心理愿望出发,努力把话说得暖人心,顺心入耳,让人心情舒畅,对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沟通、思想的交流、问题的解决,都是有好处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情,都有对环境进行感知、判断、并作出反应形成决策的能力。所以,说话时还要注意从心理的角度入手。人们的感知与思维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每个人的内在精神构造,从心理学上讲,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潜意识,它决定了人们感知事物及对他人的态度。每个人对于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都是内化于潜意识中的观点以及认知的结果。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又是千变万化的,人的心情也就更是千变万化的。所以你要把握住对方思想感情跳动的脉搏,了解对方的心理,说话的内容要与对方的感情基调相吻合,以富有人情味的话语最终打动对方。并且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用心理互换的方法,寻找感情上的共鸣点,话语虽然不多,却能使人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情感的共鸣,可以消除对方的对立情绪,赢得对方的信任,营造融洽的气氛,使对方从心理上接受你的主张。

另外,说话还要有耐心。如果你同别人说话时,人家立即赞同你的观点,并称赞你“一语惊醒梦中人”,这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别人的看法和观点,也并不是一天形成的。即使别人当时心悦诚服地赞同你,他也会回去反复琢磨的,考虑你说的话是否真的值得赞同。正确的做法是:第一要耐心,第二要耐心,第三还是要耐心。当你不能使别人赞同你时,甚至被人抢白一顿后,不要生自己的气,更不能生对方的气。你要有耐心作长期说服的准备,逐步解释一些细节和要点,时间一久,障碍就会渐渐消除,你的说话艺术也就会日见成效。有的时候,别人不难被你的话所说服,但他身后却存在着庞大的力量,如再被别人怂恿几句,思想上难免会有动摇。这时你就需要扩大你的战线,必要时加入一些辅助力量,如介绍一些相关的书籍等,来加强你说话的力度,实现你的最初目的。

讲究说话艺术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开发潜力,这是我们驾驭人生、创造生活、追求事业成功的必要手段。说话艺术已经成为完善现代人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说话艺术也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如若能够娴熟地将其运用于社会活动之中,那么它将会为你铺平成功之路。

#4.赵括纸上谈兵

【原文】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①;尝②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③,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④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⑤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有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⑥曰:“即⑦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⑧!”赵王许之。

【注释】

①当:敌。

②尝:曾经。

③难:辩驳。

④及:等到。

⑤始:当初。

⑥因:因而,顺势。

⑦即:假使。

⑧随坐:因亲属关系相随处罪。

【译文】

从前,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对手;他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谈论用兵的事情,就连赵奢也不能驳倒他。但赵奢并没有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其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是个必然死人的事情,而赵括很轻易地谈论它。假使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任他为将,那搞垮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到了赵括将要领兵打仗的时候,他母亲向赵王上书,说不可使赵括为将。赵王说:“这是为什么?”他母亲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父亲当了将军,亲自捧饭敬请进餐的人数以十计,当做朋友看待的人数以百计。大王以及王家贵族所赏赐的东西,完全分给军中官吏、士大夫。自从接受任命那天,一心奉公,不问家事。今天赵括一旦被任命当了将军,面向东而坐,朝见官吏,军中文武官吏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给他的金银布匹,运回藏在自己家里,而每当看到好房子好地,能买的就买。大王以为他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的心是不一样的,希望大王不要派遣他去。”赵王说:“你先把这事搁一边吧,我已经决定啦!”赵括的母亲因而提出:“假如以后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请求不随其治罪。”赵王允许了。

【心鉴】

重视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人生有二宝,双手与大脑;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又用脑,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说明理论与实践是密切联系的,二者切不可有所偏废。因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虽然是正确的理论,但它是前人在当时他那个条件下进行的,只有将理论灵活运用,把它与今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否则,生搬硬套,搞一些“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看了上面的故事,我们知道赵括学识渊博,其兵法理论就连其父亲赵奢也难以驳倒,他自以为自己的学问是天下第一了。其他的人也认为虎父无犬子,赵括的才能定在其父亲赵奢之上。只有他的父亲和母亲不这样认为,因为赵括空有理论没有实践,所以他是成不了事业的。结果赵括带兵,造成了赵国四十多万士兵的生命永远都无法挽回的局面。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作用,但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因为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如果硬要以某种理论来代替实践,而不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那么所要完成的事情注定会失败。

在实际生活当中,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不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就会显得呆头呆脑,往往会闹出很多笑话。春秋时期有个叫孙阳的人,因为他善于识别马匹的优劣,所以人们就称他为伯乐。伯乐年老的时候,就把自己相马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写成一本书,即《相马经》,以供后人学习参考。其中写道:“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额头高,眼睛大,有光,蹄子像堆起来的酒曲。”伯乐有个儿子,是个书呆子,很想继承父业,做个相马专家。他看了《相马经》后,就决定出门去寻找千里马。他刚走出不远,碰到一只大青蛙,仔细看了半天,并把它抓住,高兴地跑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你看它额头高,大眼睛有光,遗憾的就是蹄子不太像。”这就是有名的“按图索骥”的故事,由此可见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以生产劳动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实践观。实践中的人,有着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自己的能动作用和创新能力。正因为这样,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人才是最宝贵的。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外部世界,又不断地超越自我。正是由于书本知识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没有直接经验,又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间接经验,因此,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就必须把参加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