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五千年历史之谜
4066800000016

第16章 寻找失落的文明——考古之谜(5)

其实,“无字碑”并非无字,如果仔细观察,上面密密麻麻刻了许多文字,这全是宋、金以来人们因“无字”之憾而添补的题识。女皇武则天为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树碑而不立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

一、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50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21年。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亲自在殿廷上主持考试,采取措施中提高中试举人的地位,并开设了武举科目,发展了科举制。因而,朝廷上人才济济,文有宰相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武有边将唐休【jǐn?弈】、娄师德、郭元振等人,从而安邦治国,励精图治。她还很重视农业生产,下令编写《兆人本业纪》,推广和改进农业技术。同时还注意兴修水利,在陕、川、青等地修建了许多闸、坝、沟、渠。她规定,凡田地开垦多、百姓家有余粮的州县,给予地方官奖励和升迁;凡治理不善,百姓流徙的州县,地方官要受处罚。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做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皇位。第二,培植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廷”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刑讯逼供,囚禁亲生儿子,宗室、朝臣被冤杀者不少。晚年更是骄奢专断,弊政很多。第四,在其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

三、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是非难以公论。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士,也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

还有少数人认为,武则天觉得死后与唐高宗合葬,称呼自己是皇帝还是皇后,都难落笔,因为不管这种想法是出于其骄傲抑或谦虚,武则天曾君临天下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权衡之后,还是以无字碑更为妥当。总之,武则天立此“无字碑”,可给后人出了一道难题,至今人们还是猜不出这位女皇的真正用心。

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上有一种少数民族文字。这种早已废绝的少数民族文字,被日本学者山路广明视为“20世纪之谜”。金代人在无字碑上刻的《大金皇帝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简称《郎君行记》)中,除了汉字,另一种便是这种文字。到20世纪20年代,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附近发现了辽代兴宗、道宗帝后的契丹文字哀册(即墓志),才知道《郎君行记》原来和这些墓志的字同属金代以前的契丹文字。据说,契丹文字是在公元920年创制的。虽然契丹民族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可在元代认识契丹文字的人已很少了,到了明代,契丹文字已成了“死文字”,无人能识。

无字碑上的《郎君行记》是两种文字同时镌刻的罕见的文物,被认为是研究契丹文学的无价之宝。这可是武则天当年立无字碑所想象不到的:过了五百年左右的时间,会有少数民族的文字刻在她的碑上,而正是她的无字碑保存了这已废绝了文字。

最接近天空的神秘古国

古格王朝之谜

阿里的古格被人们视为西藏的谜中之谜,有着700年荣光的古格王朝何以在300年前由盛而衰,仅留下恢宏的遗迹、遗物?为何今天仅有十几户自称不是古格人后裔的藏家守着空荡荡的废墟?

东流的雅鲁藏布江,一路流到中游的雅隆谷地,就因河面越来越宽阔而开始缓慢下来,据说雅隆文明就是从这里诞生的。藏族人认为雅隆文明是自己民族主体文化的渊源。而从冈底斯山出发,流向西北的象泉河、狮泉河流域则被认为是产生了藏族文化的支系——象雄文明的地方。

在古格王国创始之前,西藏西部的阿里高原就有了当地的土著文化,藏文文献称其为“象雄”,汉文文献则记作“羊同”。

从7世纪开始逐步繁荣强大起来的吐蕃王朝,在统一全藏的宏伟大业中兼并了象雄古国,象雄文明由此衰落。吐蕃王朝灭亡之后的10世纪,来自西藏腹地的吐蕃王室后裔成了象雄故地的新主人。他们建立的以古格王国为首的三个小王国造就了阿里高原的第二次繁荣,这就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阿里的中兴文明时期。

大约在9世纪中叶,由于吐蕃王室开始走向衰微,各王室后裔有的开始割地自据,有的流亡荒野,在短短的时间内,在青藏高原各自建立起大小7个小王国。这些王国中影响最大、文明最辉煌的,首属古格王国。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续演了辉煌的历史。

关于古格的的典籍,历史遗存本来就很少,很多都不见记载,加上资料上,也有含混不清和相互矛盾的地方,所以在人们的眼里,古格文明就显得更加神秘。

历史上的古格王国位于青藏高原的最西端,以札达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流域为其统治中心,北抵日土,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

有明确文献记载的古格王国的都城建在札不让。都城札不让位于现札达县城西18公里的象泉河南岸。在象泉河南岸的一座小山上,布满了蜂巢般的山洞,山脚下红、白两色的殿堂以及山顶上灰黄色的断壁残垣,一览无遗地暴露在荒凉的沙海之中。经考古工作者1985年的测量和统计,在古格故都,总计残存有各类殿堂房屋445座、各类洞窟879孔、碉楼58座、各类佛塔28座,另有塔墙1道、防卫墙10道、隧道或暗道4条。札不让遗址的总面积为72万平方米,其中具有相当规模的,有札不让北面的香孜、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等。这些殿堂从建筑功能上来划分,可分为宫殿与民居、佛教殿堂、城堡与防卫墙三大类,它们彼此交相混杂在一起,在这么一个不大的地方,有统治者的宫殿,有几百户百姓的民居,有曾经辉煌一时的宗教中心,同时还有错综复杂、森严壁垒的军事据点,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当时古格王国的一些重大的庆典活动在壁画中有真实的描绘:

红殿东壁有一组壁画是描绘古格城堡落成后举行宏大庆典的情景,在长达2.6米的画面上,左下方画出为了修建古格城堡,百姓们运送石材、木料等繁忙的场面。在壁画中,当时的羊和牛都成了运输工具;在城堡落成之后,壁画上的妇女们翩翩起舞,各色服饰的击鼓手以及吹号的、舞狮的、跑马的、说唱的、杂耍的应有尽有,场面热闹壮观,气氛热烈高涨。

还有一幅弥足珍贵的壁画反映了当时古格王国与周边各地区的交流往来。

从壁画上看,当时供王室与贵族享用的食物有:酥油、牛羊肉、红糖、茶叶、酒类、干果等;一些在古格及西藏各地看不到的华丽布匹,大多来自相邻的尼泊尔、克什米尔和印度。

在红殿、白殿、大威德殿的壁画中,有大量从境外运输木材、杂物的画面,说明当时的古格已经打开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大门。

在札达的建筑中,还有一条暗道直接从后山的碉堡通向不远处的两口古泉。现在这两口古泉只有一口还有断续的水源在流淌,另一口已经完全“死掉”。那条暗道是当年古格人为了保证战争时期能汲取泉水而开凿的一条秘密通道。

但在山上王宫区的遗址上,竟找不到何处是当年古格王国的王宫。

它们会不会在古格灭亡时已被邻国拉达克人毁灭?

古格所保留下来的洞窟,由于长年有人居住,在洞窟的壁面上往往都遗留下厚厚一层黑色的烟炙痕迹。从洞内发掘出不少的石锅、石臼,都有使用的痕迹,与壁画上王室贵族华丽的器具相比,显得十分古拙,这证明它们的主人肯定是古格的百姓。

据考古工作者统计,从古格遗留的八百多孔洞窟中有半数以上是民居这一数据来推算,以每孔洞窟居住四五个人计算,那么,当时古格故都稳定居住的人数至少在3000人以上。

可以肯定的是,因为古格历史上最繁盛时期的人数高达10万之众,所以当时古格的居民区除了故都札不让以外,还有散布在其他地区的居民区。而札不让王宫区的居民只不过是古格王室直接统辖之下的臣民,为王室贵族承担各种差役,并且在战时承担卫护王宫之职。

那么,究竟其他的居民区具体在哪里?现在是否还剩有古格人的后裔?这些只有等待进一步的考证。

更奇怪的是,在所有记载过古格历史的藏族史书中,从第九代古格王那德之后直至古格王朝的末期,这一段漫长历史均没有记载。随着佛教传入西藏而产生藏文以后,只有僧侣和少数贵族才能享受到相应的文化教育,当时的政府既不设撰史机构也没有这方面的史官。

在这种情况下,书史的任务当然地就落在寺院僧侣们的身上,而这些僧侣们也就彻头彻尾地将古格的所有历史都写成了宗教史,而不可能是王国和民族的编年史。这些史吏只是片面记载了他们所谓的重要事件:即怎样对寺院、圣地布施,怎样修建寺院,铸造佛像,翻译佛学经典的以及支持佛事活动,其他的一切诸如政治制度、军事活动、经济贸易、民俗风土,当然都是不重要的了,甚至与他们无关。

现在所知的这一段古格历史仅仅是一些国王名字和不连贯的事件。也许,可能将来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吧。

在西藏西部的佛教遗迹中,古格佛教艺术堪称其代表和集大成者。面对着古格宏大而壮观的佛教遗迹,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古格、托林作为当时西藏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在西藏和中亚佛教史上的神圣地位。

后来在札达境内所作的考古调查发现还表明,古格王国的统治区域相当辽阔,围绕着古格都城扎不让,其四面还有多香、香孜、达巴、玛那、卡尔普等大大小小的遗址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它的周围;沿象泉河两岸,则分布着数不清的洞窟遗址,随时都有可能在那条山沟里发现古代佛寺、佛塔的废墟。

那么,这么一个庞大的佛教王国立国的基础是什么呢?它又是因为什么从极盛的顶巅走向衰亡的呢?

1959年,土山脚下的札不让村仅有三户人家,十余人口,而且都不是古格人的后代,对于古格王国和古格人一无所知。现在的札不让村已有几十户人家,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陆续迁到这里定居的,他们也不是古格人的直系后裔。

那么,古格后人到哪儿去了?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曾经如此强盛、创造过如此辉煌历史的民族,会消失得毫无踪迹。

但事实上,随着古格王国的灭亡,古格人似乎真的从此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了踪迹。据传古格国破之时,从王宫的秘密通道里曾经逃出了二百多人,在距札不让遗迹几百公里处,有一个叫做“曲龙”的地方,这些古格遗民在此建立了自己的秘密据点,准备力量,以待复国。

在古格考察中,确实在阿里高原西北部日土县境内,找到过地名为上曲龙、下曲龙的两个小村子,并在村子边上的河边地上发现了打制石器。不过,这两个村子里的居民,却谁也说不清楚他们是否与古格后裔有关,而且已经是单纯的游牧民族,没有人自称是古格人。

比较可信的记载是学者们的研究著述,按照托斯康纳的研究,退守到城堡里的那一部分古格卫队在坚持战斗一段时间之后,最后撤出城堡,转移到了后藏的藏巴汗,融入到后藏居民当中。

据当地人士介绍,在古格故城札不让的附近,曾发现过大量水渠、农田的遗迹,仅札达县不足三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耕地的面积历史上就曾达到过一万多亩。这些水利和农田的遗迹是否与古格有关?如果古格是一个农业发达之地,那么关于西藏西部的历史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就要重新改写了。

按照正统的藏文史书的记载,古格之所以灭亡,是因为17世纪以后由于境外基督教势力的介入,导致信奉基督教的古格王室与信奉佛教的臣民之间发生激烈的斗争,邻近的拉达克人乘虚而入,将历时七百余年的古格王朝毁于一旦。

对于一个有着700年历史的古格王国,对于王国遗存下来的大量遗址、遗物,至今所作的所有考察和研究还都属于初步的探索,还有许多谜没有解开,还有许多遗迹没有发现。

比如:古格王有没有王陵?如果有,那么葬于何处?古格故城的王国臣民后来迁到哪里?他们是否还携带有三百多年前王国历史的信息?有没有记载王国历史的抄本?深藏在什么地方?

我们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古格文明终有一天会把她古老的秘密全部昭示于天下。

追寻一代天骄的葬地

马背上的陵园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园在美丽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美丽、典雅、庄严,可那里没有遗骨,真实的葬地至今还在寻找……

在我国,历代帝王的陵寝不仅是重要的文物古迹,而且是难得的旅游资源。历代封建王朝都曾建筑风格各异的皇陵,成为游人眼中绝妙的景观。著名的蒙古首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墓,算得上最吸引游人的一个。成吉思汗陵建筑在美丽的鄂尔多斯草原上。这里牧草腾碧浪,羊群卷雪花。在那静静的蓝天、白云、黄沙、草地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宫殿耸立着。有明黄的墙,朱红的门,金黄色的琉璃宝顶,一派雍容、典雅、庄严的气象。但,这并不是他的真正意义上的陵墓,这里并没有他的遗骨。成吉思汗最初的葬地在哪里,至今还是一个未解的谜。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约1162年出生于蒙古一个部落贵族的家庭。9岁时,父亲被世仇塔塔尔人毒死,他成了孤儿。他逃亡过、潜伏过、被捕过,曾被人当众羞辱。这些人间痛苦磨练了他的意志,把仇恨化为力量。他小心翼翼地积聚力量,收罗父亲的残部,培植亲信。短短7年间,他横扫塔塔尔部、克烈部和乃蛮,一跃成为当时蒙古各部中最强大的首领。1206年,在“忽烈而台”大会上,他被各部贵族一致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命名为“成吉思”,后人称他为“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