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五千年历史之谜
4066800000030

第30章 民族风情探源——民俗之谜(2)

值得重视的是苏日巴达拉哈的《蒙古族源之新探》(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五期、1982年第一期)直对“史书之误、引证之讹以及历代学者对我国北方民族所作的种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论述”,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他把蒙古族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认为《蒙古秘史》中的“孛儿贴赤那”、“割埃马阑勒”是氏族神和部落标志,是人们崇拜的图腾,不是人名,不能把它人格化。所以“蒙古民族形成于图腾崇拜时期”,史书上的狄历、丁零、铁勒、敕勒、高车和赤狄、白狄,都是一个民族的不同称号。针对与族源有关的几个地点考证道:望建河不是额尔古纳河,俱轮泊不是呼伦湖,呼伦贝尔是成吉思汗军事奠基之区,并蒙古民族的族源圣地,其族源地在敖嫩河源。

考辨族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尤其是蒙古族这样一个与北方各民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族。

古老的习俗,新鲜的内容

畲族婚嫁为何长夜对歌

畲族青年以山歌为媒介表达爱情,新婚之夜也要对歌整夜,人声鼎沸,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甚者要对歌三天三夜。畲族对歌并非只是为了贺喜祝福。

畲【shē】族是一支善于歌唱的民族,男女老少几乎都会编唱山歌,只要你走到他们的居地,不管在山上、田间,或者是家里,都可以听到悠扬悦耳的畲歌。据行家云,畲歌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凡能用话说出来的,他们都可编唱成歌,而且,畲家往往喜欢以歌竞赛,斗歌争雄。最典型有趣的要数畲家举办婚典之日的长夜对歌了。

一般说来,畲家结婚无论是娶亲的男方,还是嫁女的人家,都要请来俗称“行郎”的歌手来做自己的代表,与对方角逐。男方在娶亲的前几天把礼物送到女方去时,得请来一位行郎和一位既能当厨师,又善唱歌的“赤郎子”同去;女方也会请来善歌的姑娘助阵作陪,而其中的主歌手是和男方的行郎、赤郎子对歌的。对歌是从初夜喜宴之始,行郎所唱“举位”(引导客人就座仪式)畲歌而拉开序幕的,其中宴间行郎还得放开歌喉,高唱《劝酒歌》,向客人们劝酒致礼,及进行“举盘说花”(请客人把装有贺喜钱的小彩包放入盘中)等仪式后,待酒宴一过,真正的“歌台”也就开场了。此时只见女方主歌手会唱出一些古怪刁难的题目,要让“行郎”以歌解答,如答对了,大家为之喝彩歌颂,如是错了,可就糟了,大家便会围上去捉住行郎,在他脸上抹上锅底黑灰,从而引起哄堂大笑。当然,最能吸引大家的还是小伙子和姑娘们的即兴情歌——缘歌。俗云“缘歌开了场,山坑大水涨”,确实无误。霎时间有着好嗓音的青年男女会竞相上台,施展才华,放声高歌;也有的即兴随情抒意,借题发挥,向姑娘们求爱;也有的姑娘以歌出些题目,要小伙子对答,以了解对方心迹。彼此传递感情,如双方有意,日后便前往提亲。故畲家婚嫁之夜,歌声如潮,非常热闹,有时满屋子人挤不下时,又得分成数处,让青年男女各自逗唱嬉闹,整个婚礼之夜,人声鼎沸,村寨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歌海之中。直至天亮要收“歌台”时,才由行郎唱起“歌盖”——即《十二生肖歌》,表示歌被“盖”住了,长夜对歌才告结束。不过,有时歌手林立,方兴未艾,青年男女对歌甚至可连续到三天三夜。

那么,畲族的婚嫁之日为何要长夜对歌呢?这可是个尚无定论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为了避免结婚之日新娘被魔鬼獠【liáo】客捉去。据畲族老一辈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畲山深处一洞窟中出现了一个披头散发、面目狰狞凶狠而好色的魔鬼——獠客。这魔鬼无恶不作,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它白天捉去婴儿吞食,一到晚上就施展魔法,专门潜到新婚燕尔的畲家新房中,捉走新娘子去过初夜,第二天就把新娘丢到深山沟中,倘被人们发现,或许还可活命,不然新娘子可能成为野兽的美餐。畲家如此世世代代被獠客糟踏的姑娘不知有多少!因此,畲族纷纷离乡背井,逃走他乡。后来,畲山出了一位聪明能干的美丽姑娘——蓝金凤,当她做新娘时也不幸被獠客捉去,然而,金凤姑娘临危不惧,胆大心细,决心舍身为民除害,所以能沉着机智地逗哄着獠客,巧妙地探知出獠客的致命之处——害怕热闹人多的场面,便故作娇态,甜滋滋地哄骗獠客送她回家,约定在舒适的新婚洞房中等它。这样,金凤姑娘随即回家把所有的灯全都点得通亮,并召集青年男女一起,放声高歌,长夜对唱畲歌,造成热闹场面,最后终于吓跑了獠客。畲家从此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而长夜对歌便相沿成俗,直至如今。不过这故事传说是有生活来源的。据唐宗龙、蓝荣清研究(见《山海经》1981年第1期),畲山过去有山主、头人之类恶棍,往往仗着势力捉走新娘去过初夜,后来畲族人民团结一致,终于铲除了恶魔,因此,人们编出这一故事传说,把恶棍比作魔鬼獠客,并塑造了勇敢的新娘蓝金凤,依靠大家的力量来斗败它。这传说故事反映了畲族人民不甘遭受恶棍欺凌和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二、为祝福燕尔新婚的夫妻爱情甜蜜,生活幸福。畲族长夜对歌,大多要按照传统习俗,先唱些诸如《度亲歌》、《嫁女歌》,以及依时辰所唱的《点心歌》、《一树红花歌》等吉祥、祝福之类歌曲,就是小伙子与姑娘们即兴抒意的情歌,也都是些歌颂新郎新娘对爱情的忠贞,祝福新婚夫妇生活幸福等内容。如是唱些庸俗低下的歌,立即会遭到长辈的责备或劝阻。据王克旺先生云(见《畲族历史概要》):畲家人都认为长夜对歌越是热闹,新婚夫妻婚后生活就会越加吉祥如意。

三、为了解决客人的住宿问题。一般地说,畲族深居山区,住房都较窄小困难,结婚时来客路远人多,主人无法全部安排客人的住宿,因此请来歌手,对唱畲歌,既可增加结婚喜庆热闹场面,又可帮助客人熬夜,解决客人住宿困难问题,所以,畲家长夜对歌又俗称“打大铺”(铺即床),就是这一意思。

不过随着新社会男女婚姻逐渐得到自主,这古老的习俗也已注入新的内容,青年男女往往已借此机会,各展其才,引吭高歌,以博得异性的爱,选择理想中的佳偶。

特异的婚俗

福建惠安“长住娘家”婚俗是怎样来的

福建惠安“长住娘家”是古代越人“不落夫家”习俗的延续和转变,还是妇女视贞操如生命的理念的影响,为什么解放后还在继续。

在福建省东部沿海的惠安县,至今为止在辋【wǎn?弈】川、涂寨、东岭、净峰、小【zuò】、山霞、崇武等沿海农、渔村尚可见到一种特异的婚俗——妇女婚后长住娘家不归夫家。在新婚第一夜,新娘是一定不能上床的,只能站在床边过夜。待天刚亮鸡叫头遍的时候,她就要悄悄地逃回娘家生活。如果天亮走得迟了被村里人看见,是要被耻笑一辈子的。在婚后,只有过节或秋收大忙时,她才去夫家帮助干活,平日不得到夫家留住。直到第一个孩子快出生的时候,她才正式到夫家安居下来。而这一长住娘家的时间由于当地相沿成俗,而变得十分长久,解放以前一般都在5年以上,有的甚至长达一二十年,最长的有30年,几乎一辈子长住在娘家。

在中国壮、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中可以找到类似的“不落夫家”现象,但惠安地区女子“长住娘家”期间不与男子(包括丈夫)交往,多视贞操如生命;而后者则不尽相同,男女交往较自由。作为在汉族居住区流存的这一习俗,不但在福建省内仅此一例,而且在国内其他地区也是罕见的。因此,近几十年来,福建惠安妇女“长住娘家”的婚俗愈来愈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人们对它的来源、属族、流传原因都做了种种推测、考证和研究,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实物证据,兼之流传久远,内涵有所变化,因此至目前为止对于这一奇异婚俗争议的问题很多。

一、来源问题。当地群众有的认为是乡村之间劳动力缺乏,为了留住婚嫁的女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成文的乡规民约,即女子婚后必须长住娘家,要想在夫家落户须待怀孕临产。另有的人认为,这一习俗传自明代周德兴的军队,据说明代江夏侯周德兴率大批军队在福建沿海建立卫所,惠安这一习俗就是这些士兵传入后而流传至今。但林惠祥先生等人认为,如果溯其根源,他们都应源自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历史阶段。国内外许多类似的民族学资料以及与此类同的“抢婚”、“产翁”等婚俗都反复证明了这一事实。

二、属族问题。至今流传地区绝大多数居民都是汉族,因此许多人从现状看认为其属汉人之俗。林惠祥、林蔚文等人认为其应属于古越族。理由如下:(一)福建等地土著居民是古代越族及其原始先民,他们在这里长期生活并完全形成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二)古代越人留存着“不落夫家”等婚俗,这也为其后裔民族如壮、布依、黎、高山族等流传至今的同类习俗所证实。(三)古越人在汉代以后渐为中原汉族人民及其先进文化所融合,但在某一地区因某些特殊的历史原因及社会条件,一个古老的民族消失了,但其某一习俗仍可扎根流传于新住民族之中,这在世界许多民族中不乏其例,惠安此俗当属此列。

三、流传至今的原因。林蔚文在经过调查后,基本归纳有以下几种。(一)惠安此俗是在内涵发生某些变化后才在汉族地区得以流传的。变化的主要内容是抛弃了原始古朴的男女交往自由等为封建道德所不容许的东西,代之而来的是男女绝交、保护贞操等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内容。由于有了这一关键的改变,这一习俗才能苟延残喘。(二)争夺劳动力。惠安是侨乡,又是石匠之乡,明清前后,许多男子就大多相沿成俗浪迹异国或异乡经商谋生,长久以来当地农事全由妇女包揽。已婚年轻女子的留住,当然有利于娘家,因此“长住娘家”习俗受到欢迎。(三)早婚。当地长期流传早婚习俗,对于十一二岁甚至更小的少年男女们,结婚只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这些童心未泯的少男少女们婚后都还需要各自父母的照顾,因此古老的“长住娘家”婚俗也恰好迎合了他们的胃口而得以流传。此外,一些人还认为当地女子出嫁聘金少,妇女长住娘家可使娘家经济得到补偿等等,当然这些仅是次要的原因了。

与国内外类似的婚俗一样,惠安地区残存的“长住娘家”习俗对研究人类婚姻进化史及民族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是迄今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崖有千年骨

中国古代悬葬之谜

葬俗礼仪地区差异性很大,西藏地区有天葬,而南方盛行悬葬,人们祈求放在人迹罕至的悬崖上的尸身灵魂长在,升入天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在中国的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的一些山岩悬崖上,有时可以看到一个个山洞,山洞中存放着一只只船状的棺木,这就是有名的悬棺。有时也可看到悬崖上插入一个个粗大的横木,横木上架着棺柩。悬棺葬的风俗不仅中国有,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的居民中也盛行。

这种船棺悬葬的习俗历史非常悠久。武夷山莲花峰白崖的绝壁岩洞中的悬棺,1978年9月中国学者对它进行了年代测定,用放射性同位素C14测定,棺木的历史有3445±150年,这相当于殷商时代。其实,在更早的处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就发现当时已经用了独木舟式的船棺。这至少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船棺悬葬的萌芽。悬棺葬延续的时间也很长,福建、江西、广西的悬棺葬盛行于战国前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悬棺葬在中国古代有很丰富的记载。三国时代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隋书·地理志》、唐朝的《通典》以及《马可·波罗游记》,都记载了这种风俗。明代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1616年4月7日写的《游武夷山日记》中写道:“大藏壁立千仞,崖端穴数孔,乱插木板如机杼,一小舟斜架穴口木末,号曰‘架壑舟’”。徐霞客笔下的“架壑舟”就是葬于山崖岩洞中的悬棺。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件事:“武夷山有削壁千仞,人每于下拾沉香玉块焉。太守闻之,督数百人作云梯,将造顶以觇其异,三年始成,太守登之。将及巅,见大手伸下,一拇指粗于捣衣杵,大声曰:‘不下,将附矣’,大惊,疾下,才至地,则架木巧折,崩坠无遗。”蒲松龄给悬棺笼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船棺是什么呢?古代有人认为是神仙遗物。有人说,悬棺上是悬崖,下临深溪,溪通银河,神仙们从银河泛舟人间,轻舟驰过九州八极,后来神仙们御风飞天,留下了船棺,因此,船棺是“仙人船”。也有的认为悬棺是武乡侯诸葛亮的兵书藏放之所。例如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里写道,广西全州,每“见山凹有厘,非石非木,颇类棺状……相传武侯藏兵书处”。明代的张于垒认为是古时候搁浅在石洞里的船只。宋朝的朱熹则认为是古代留下的“棺柩”。

1978年,中国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一具离地51米的船棺进行了研究。这只“船”长4.89米,宽0.55米,高0.77米,下部是船底,上部是盖,看上去俨然是一只坚固、优美的小船。小船用整根圆木雕凿而成,使用的工具也许是细石器。去掉船盖,在船的中间显出一个长2.27米,深0.44米的棺柩,棺内是一具老年男尸,身着由大麻、苎【zhù】麻、丝绢、棉花做成的衣服,尸身上下用竹席衬裹。随葬的还有一只龟形木盘及一些鱼,因为棺内有许多鱼骨。很可能作者生前以打渔为生。

那么,为什么要用船作棺柩呢?据有的学者研究,丧葬方式实际上是活人的生活方式的重演。古代中国东南地区有一个叫百越的部落,这里川流纵横,江河遍地,人们从江河中捕获各种鱼虾,人们又用船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船成了人们生存的重要工具。因此,人们联想到,人死后也需要用船在另一世界生存。船是用来给死者的灵魂使用的。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船棺的产生是由百越人的观念决定的。百越人可能经历过大的迁移。他们认为,灵魂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灵魂回到故乡,死者才能真正得到安宁。为了让灵魂返回故乡,死者需要船,船装载着死者的尸体,也载运着死者的灵魂随流漂向灵魂的归宿之处。

船棺放入悬洞其目的又是什么呢?

经过多方考证和分析,大概有三种说法:

一是“风俗”说。认为悬葬是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据考证,进行悬葬的有古代大宁河地区的濮人,武夷山区的越人,湘西五溪的蛮人,云南的僚人,四川的人。他们认为,把死者的棺木放置得越高,表示越尽了孝道。还有的人认为,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住岩洞的习惯,所以葬尸也在岩洞。还有的民族信奉“水行山处”,所以往往把悬棺置于傍水高崖。还有的民族死后土葬,过些时日再取出尸骨放在岩穴里。不一而足。

二是“保护”说。据《马可·波罗游记》所述,土僚人死后,用小匣子盛装部分尸首,“携之至高山山腹大洞中悬之,俾人、兽不能侵犯”,这既使死者受到保护,又表达了对死者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