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盛世显国威
龙之谜
龙作为中国神话中一种威武矫健、神采飞扬并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倒海翻江的神奇灵物,上古时期就是中国先民的图腾。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这深情的词句,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以龙的传人而自豪。龙,这种神奇的灵物以其变化莫测的形象在中国大地上盘旋飞舞,在天空中喷云吐雨,在江湖中兴风作浪。历代帝王年年岁岁都要向着无限苍穹中的幻影顶礼膜拜,一切文学艺术都不断为它献上虔诚的祭品。
龙的崇拜由来已久。它最早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图腾”,是印地安语toten的音译,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着亲族关系,此物即被该氏族作保护者或象征,这就是图腾。该氏族往往便会以此图腾命名。一些考古发现如:河南濮阳仰韶文化层中蚌壳摆出的龙;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龙纹陶盘;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以前的龙纹陶片;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大甸子商文化出土的龙纹彩陶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等等。其中濮阳仰韶文化层中的蚌龙,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了。这说明,至少在5000年前,龙已成为中华民族先民心中神圣的图腾。换言之,中华民族的龙崇拜至少已有5000年的文化渊源。我们还看到,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的盘古氏、女娲氏及三皇五帝,《山海经》中的共工、相柳、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这一大群人首蛇身或披鳞长角的龙蛇,无不和古老的氏族部落图腾崇拜有密切联系。
那么,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它是确有其物,还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管子·水地篇》云:“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躅【zhú】,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渊。”
许慎《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天而潜渊。”
罗愿《尔雅翼》中也称:“龙者,鳞虫之长。”“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嘎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
由此可见,到了汉代,“龙”已经开始脱离现实生活及自然界中的具体动物形象,而成为一个集诸种动物灵性与特长于一身的特殊动物。它“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且“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似乎已无所不能。这时的“龙”,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龙的艺术形象大致相符。正因为此,大多数学者认为,龙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图腾,是一种虚无的、想像的动物。
那么,龙最早期的原形是什么呢?有的考古学家认为,龙是一种对于爬行动物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延续和发展,最早的龙就是有角的蛇;另一些考古学家认为,除了龙身可能与蛇有关外,龙首形象的形成,最先可能同猪这种与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人们最熟悉的动物有关;也有的同志指出,龙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蜥蜴,新石器时代一些陶器上有这种动物逼真的浮雕;还有的人则认为,龙身来源于蛇,龙首则来自马首和牛首;有的民族学家说,最早的龙应该是鳄鱼而不是蛇,传说时代的“豢【huàn】龙”,就是古代人工驯养的鳄鱼;更多的同志根据今天所见到的“龙”的形象,同意闻一多先生早年的分析:龙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只脚,马的鬃毛,鬣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中国自古就有“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之说。神龙的九个儿子,性格和爱好各不相同。我们今天常常会在一些具有中国古代风格的建筑物上,看到各种不同姿态的龙的形象:
螭吻【chī wěn】:“喜欢远望,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屋脊上,传说它能喷浪降雨,所以用它来防止火灾。
蒲牢【pú láo】:爱吼叫,也爱好音乐,所以常被用来装饰大钟,做顶上的钟钮。古代乐器编钟顶上就用它来装饰。
赑屃【bì xì】:样子像龟,善于背重物,喜欢文字,爱扬名,因此让它驮碑。在一些古代的石碑下,被压着的像龟一样的动物就是它。
狴犴【bì àn】:像老虎,有威力,所以把它放在监狱门上,用来威吓罪犯。
饕餮【tāo tiè】:平生贪吃,所以人们把它的造型装饰在与食物有关的器物上。
金猊【jīn ní】: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所以被装饰在香炉上。
椒图【jiāo tu】:样子像螺蚌,传说它不喜欢别人随便打扰,平时善于封闭和保护自身,人们便把它装饰在大门上,用来守门,借它告诉外人不要乱闯。有时它还被装饰在门前的石墩上。
睚眦【ya zi】:传说中性情凶残,爱争斗厮杀,所以被装饰在刀、剑上。
??【bā xià】:平生最喜欢水,所以大都被装饰在桥头柱、桥洞、桥栏等处。
梦中的女神风情万种
凤凰的原型是什么
凤凰,传说中的鸟王,是先民们幻想的产物,寄托了人们无限的向往。凤、凰并举意味着爱情的产生,“凤求凰”一语代表着热烈的求爱。
龙飞凤舞,是典型的中华文化的象征。尽管龙和凤在客观世界里根本不存在,它们是先民们幻想的产物,但龙和凤却有着现实的依据。它们是现实中某些形态的升华。那么,凤凰的原型是什么呢?
有的说是鸵鸟,有的说是极乐鸟,有的说是某种早已灭绝的巨鸟。但是,鸵鸟之类,中国没有,也就很难令人相信它是凤凰的原型。某种早已灭绝的巨鸟,也语焉不详,不足为据。
比较多的人认为凤凰的原型是孔雀,其主要依据是凤凰和孔雀在形态上比较相似。
但是,最近有人提出凤凰的原型不是孔雀。理由有二:一、综观有关孔雀的资料,没有一条是来自先秦的,最早记载孔雀的是秦汉典籍。这表明,在先秦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没有孔雀。这样,黄河流域的上古人民所创作的凤凰,当然就不会以他们从未见过、听过的孔雀为原型。二、从形状看,两者也有差别,孔雀最显著的特点,是长大、华美的尾羽;可凤凰的尾羽,从原始陶器到今天的工艺品上所表现的形态,绝大多数是修长、雅丽的,并不同于孔雀。尽管孔雀与凤凰在某些方面相类似,古人却极少说凤凰像孔雀。
那凤凰原型究竟又是什么呢?于是有人提出,凤凰的原型主要是雉类(即俗称的山鸡、野鸡、锦鸡),“凤凰以雉类为主体,融合了鹰等许多种鸟的典型形象,是以雉类为代表的艺术结晶”。论者提出,凤凰与雉类在形貌上十分相近,凤凰的羽毛五彩斑斓:“凤之象也,五色备举。”(《说文》)雉类也如此:“丰采毛之美丽兮有五色之名?【huī】。”(《文选·射雉赋》)雉类首如鸡,颈如蛇,凤凰也同样:“凤,鸡头……蛇颈。”(《广雅》)尤其是凤凰与雉类的尾羽,均修长而雅丽。战国时楚国的一幅帛画描绘有一只凤凰,其整个体态宛如雉类。(见《人民文学》1953年第十一期)卜辞中的一些象形“凤”字,也与雉类相近。惟其如此,所以《山海经》说:“有鸟焉,其状如?,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西山经》)按鸾鸟,一说是凤凰的别名:“有五采鸟之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山海经·大荒石经》)一说是凤凰的左右:“鸾鸟者……凤凰之佐。”(《后汉书·孝章帝纪》章怀太子注引《瑞应图》)说法虽不一,但反正是凤凰之属。
雉类自身的性质也同先人心中的凤凰形象接近。雉类善良,无损于人,对人还有许多好处。雉肉是一种佳肴,被视为君王的贵重食品之一,或当做待客的山珍。雉羽是华丽的装饰品,整只雉更是赠人的厚重礼物。人们尊雉为吉祥之鸟。雉类的这种禀性,为上古人民所看重、所采撷,融化到凤凰的形象里,凤凰遂以吉祥鸟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凤凰……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凤凰还有一个很多学者所忽略的特点,那便是异常强大有力。古人描述凤凰的形态是“其翼若干”(《荀子·解蔽》引逸诗),“戴盾”(《山海经·海内西经》),“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同上),显得极其英武。因而,在上古人民的幻想中,凤凰又是一位强劲有力的保护神,是威猛而大有利于人的火的化身:“凤凰,火精,生丹穴。”(《引演图》)人们常祈求凤凰运用神力,打击害人的凶神恶煞。凤凰的这一特性,和雉类密切相关。雄雉勇于搏斗,顽强果敢,所以武官侠士多喜欢用雉尾饰冠。而且古人还以为雉也是火精:“火离为雉”(《太平御览·禽兽部》)。雉类还以良好的两性关系引起人们的赞赏。雄雉向雌雉求“爱”的情景相当热烈,如《诗·小雅·小弁》所描述的“雉之朝?【?弈òu】,尚求其雌”。雉类常常偶居,形影不离。因此,古人的爱情诗,常有以雉比兴的。与此相关,古代妇人就爱好用雉类作装饰,有用雉羽饰车舆的;有在衣服上画雉的;有冠上雕镂着雉形的;其中寓含着对幸福婚姻的憧憬。这种情况,折射到凤凰那里,它便又富有忠于美好爱情的性格了。于是“凤侣鸾俦【chóu】”一词意味着最好的姻缘,“凤求凰”一语代表着热烈的求爱。妇女们极其喜爱凤冠、凤簪、凤钗、凤衣、凤鞋、凤镜之类,都是满含着对美好爱情的热望。
论者在提出凤凰的原型主要是雉类的同时,还指出凤凰从其他鸟的身上也吸取了一些营养,才形成完美的形象和特性。如鹰类、鸿类;而鹳、鸳、燕等,也可能都向凤凰贡献过若干素材。
古代“战神”
蚩尤之谜
“阪泉大战”蚩尤战败被杀,但他死后仍被尊为战神,威名远扬的秦皇、汉武祭祀“八神主”都把蚩尤列为第三位敬奉。
传说,距今五千多年前,在中原的涿鹿发生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殊死大战。
一方是被今人奉为中华民族祖先的黄帝及与之联合出兵的炎帝,另一方则是长相怪异,身世神秘,不知来自何方的蚩尤。
这场大战,直杀得天昏地暗、鬼哭神嚎。黄帝先以虎、豹、熊、罴作先锋,铺天盖地冲了上去,接着又截断了江河,准备把蚩尤淹死。而蚩尤却豪不畏惧,挺身而立,并请来了风伯、雨师,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阻止黄帝进军。黄帝一看蚩尤这样神通广大,难以取胜,就派来玄女、旱魃前来助战。只听旱魃大喊一声:“魃!”顿时,阳光普照,乌云无影无踪,大雨骤然停止;玄女一敲皮鼓,震天动地,声震500里,蚩尤被震得魂不守舍,晕头转向。蚩尤眼珠一转,忙又作起了弥天大雾,扬起了飞沙走石,使黄帝的大军迷失方向,分不清敌我,自相攻打,蚩尤趁机逃跑。
蚩尤以为作雾是取胜的法宝,再次作战时便又洋洋自得,作起雾来。哪承想,黄帝聪明异常,早已按北斗星杓指示方向的原理,制成了指南车,在迷雾中仍能找准方向。于是直捣蚩尤的大本营。结果,出其不意地捉住了蚩尤,将他杀死,使之身首异处。
自此,黄帝统一了中原。华夏子孙在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世世代代,一直至今。
人们常说“胜者王侯败者贼”。可是,蚩尤战败被杀之后,不但没遭到鄙视、唾骂,相反地,却被历代帝王和民间百姓尊奉为“兵主”、“战神”,顶礼膜拜。据说蚩尤死后,天下又动乱起来。黄帝并不声张自己的声威,反而教人画许多蚩尤的画像,到处张贴,居然换得“万邦弭【mǐ】服”,天下又太平起来了。
威名远扬的秦始皇、汉武帝东游齐地,祭祀“八神主”,都把蚩尤列名为第三位敬奉。
汉高祖刘邦起兵之时,先在家乡祭祀了黄帝和蚩尤;取胜之后,偏偏冷落黄帝,将蚩尤祠迁到京都长安。
宋太宗赵光义征河东,于出京前一日,专门祭祀蚩尤一番。
至于在民间大江南北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蚩尤祠、蚩尤庙。蚩尤的子民遍天下。据说,蚩尤死后,所弃的脚镣手铐长成了枫木,苗族人祭奉自己的祖先神“剖尤”、“尤公公”、“枫神”,当然是对蚩尤的纪念。这使现代的人们对蚩尤这个神话传说人物不禁产生了极大的疑问:有的说是天子,有的说是诸侯,有的说是庶民;有的说是东夷族的首领,有的说是南方苗族的首领;有的说有两个蚩尤,有的说蚩尤只是星象名,没有蚩尤这个人物。
近来,又出现了一个大胆的假说,认为蚩尤是一台智能机器人,涿鹿之战是有天外来客参战的星际战争,给这本来难解之谜,又增添了几分神奇色彩。
古书上记载,蚩尤的长相极为奇特,是个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只眼睛、八个脚趾、头上有角、耳鬓像戟,身上还有翅膀,能飞空走险,能吞沙咽石,能说人言的怪物。这样看来,它的骨骼和外壳都应该是金属制造的了。头上长角,是不是天线呢?四只眼睛,是不是光学测管;八个脚趾,应该是运行装置,可进退自如。食沙吞石,大概是在采集矿石,就地化验、熔炼?有翅膀,当然可以起飞降落。这么看起来,蚩尤岂不是个超级智能机器人?
《世本·作篇》说:“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管子·地数篇》说,他们用葛卢山流出的金属水,制成了剑、铠、矛、戟,又用雍孤山流出的金属水,制成长戟、短戈。但近代考古学家在资料和实物上,根本找不到充分的证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经考证,在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化遗址中,仅有两处与炼铜有关。一是与蚩尤大体相同年代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挖掘出一些炼铜渣和孔雀石一类的炼铜原料,但却没有铜制兵器。二是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有青铜兵器,但经过碳14测定,这些兵器应该是夏朝的东西,那是距蚩尤以后一千年的事了。而蚩尤不但有大量兵器,且能用于大规模的实战,这是当时地球人能拥有的么?
黄帝一方虽然兵多将广,但都是肉体凡胎,使用的是木棒石块,当然对付不了拿着锃亮闪光的戈矛的蚩尤一方。而且作为智能机器人,蚩尤呼风唤雨,拨云作雾,是当然的本领。黄帝欲战而胜之,只得请外援——“天外来客”助战。“玄女”鸟首人身,“应龙”则是一条有翼的龙,或许就是一条宇宙飞船吧。他们发出的喊声、鼓声可能是某种电波或声波,干扰、破坏了蚩尤的通讯系统或控制系统,蚩尤才战败被擒。
蚩尤死后,人们在山东寿张和巨野为他建了两座坟墓,都达七丈高。他的坟头上常有赤气冒出,像一匹绛色的帛,犹如他活着的时候飞起或落地时尾部喷出的红焰,人们称之为“蚩尤旗”。这是不是它的天外伙伴在收拾残骸,研究失败的原因,寻找“黑匣子”之类的遗物呢?
《述异记》记载,涿鹿战场上的冀州人挖掘出的蚩尤身“如铜铁”,还说,“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说“今有”,表明作者所在的时代(南朝·梁)此物尚存。推想开来,蚩尤的骨头应该是类似于铜铁却质轻如骨的高级合金,它的骨骼是一付多功能的机械装置,它死了,身首异处,即是被分解拆卸开了。
可见,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蚩尤也不是一具可朽可腐的血肉之躯,而是代表着一种强大的、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
这种种假说、猜想怎样证实呢?只有期待科学技术的进步了。人类将在真正认识自己祖先的同时,才会真正地认识自己。
政治美谈的出入
“尧舜禅让”之谜
尧舜禅让是千古美谈,儒家的祖宗孔孟对此推崇备至,津津乐道,一再奉为理想境界的准则,可事实也许会打碎众人的完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