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释义】大明太祖,姓朱,名元璋,字国瑞,濠州人,今江南凤阳府。先世句容人。以布衣起兵,拜刘伯温为军师,南征北讨一十八年,剿灭群寇,始成一统,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在位三十六年,连建文五年在内。至永乐始迁燕京,今直隶顺天府是也。传洪熙、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至崇祯时,山崩地裂,怪异甚多。
有陕西延安府出一人,姓李,名自成,父母早亡,由外祖母抚养。十二三岁时外祖母身亡,日无用度,因想学艺,就拜满天星为师,学铁匠。地方扰乱,打刀枪、制军器者无数,相交弟兄朋友共一百零八人,结党成群,兴兵造反。遍地放抢掳掠,四方归来如蜂屯蚁聚,不多月兵有数百万,席卷中原,势如破竹,径赴北京。方到河南汴梁城,被守将射瞎左眼。此时自称闯王。于崇祯十六年癸未岁,围困京师;至甲申年三月初旬,杜太监守平则门,乃卖国谗臣,大开城门,迎接李贼入城。李贼传令,搜宫放抢。是时文武各散。拔剑刺周皇后,后接剑自刎,将太子付内臣王承恩背出城外,杂于乱军之中。崇祯帝进退无路,于三月十九日寅时,脚穿一只红鞋,身穿袍一件,走到煤山,脱下袍来,咬破手指,题诗一首。其诗云:“泪湿沾衣襟,血诏付自成,文武任你杀,不可损黎民。”身穿蓝衣,披散头发,以发覆面,乃自缢于煤山。内臣王承恩见主缢死,亦吊死在旁,而大明天下亡矣。
明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 神宗、光宗、熹宗、怀宗。
共十六主,二百七十七年。
李自成立位,将呼万岁之时,天雷显之,乃退居偏宫,坐有数月。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将崇祯尸骸搜出,速备棺椁收殓,见了袍上诗句,跪呼万岁三声,急收兵安民。遂将崇祯归顺文武大臣,日日拷打,索取金银宝贝上饷。又逼总兵吴写书于山海关,教子吴三桂来降。三桂回父书内有两句:“父既不得为忠臣,子亦焉得为肖子?”虽死不降。李贼见之大怒,斩吴于山海关前。
三桂因报君父之仇,急过满洲请得大清兵来,于四月末旬进山海关,与李贼交战,杀李贼望风而逃,兵马四散。后自成老死在罗公山。无子,生一女名翠微,流落湖广,乃是才女,一秀才得为妻,后莫知其所终。此时三桂统兵追赶李自成,屯扎陕西汉中府。
朝内新主登位,号大清,改元顺治。崇祯十七年,乃顺治元年。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释义】太祖高皇帝,建号天命,元年丙辰,在位十一年。太祖太皇,改元天聪,元年丁卯,在位十年。世祖章皇帝,改元崇德,元年丙子,在位八年。
以上三帝俱在满洲。至甲申始得中国,改元顺治,在位十八年,中外共二十六年。辛丑,顺治帝崩。壬寅年,新主嗣立,改元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传雍正,十三年。乙卯,新主即位,改元乾隆,在位六十年,时年八十六岁,年老倦勤。传位十五太子,改元嘉庆,元年丙辰。大清皇帝俱属聪明神圣之君,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巍巍荡荡,民无能名。且自顺治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百姓乐业,真为盛世之休风,昊昊之气象也。
历代帝王源流歌
自从盘古初开世,天地人皇巢燧氏。
下乃三皇历数明,伏羲神农与黄帝。
运临五帝迭相承,少昊颛顼帝喾兴。
七十二年尧禅舜,舜年六十享升平。
夏禹绍舜十七主,四百三十九年纪。
商汤继禹三十君,六百四十四年倾。
周朝三十七主残,历代八百六十七。
秦吞七雄共二主,五十一年汉入关。
两汉四百三十九,二十四帝终三国。
蜀汉父子四十三,被魏灭来为晋续。
晋又灭吴三国尽,十五君传正朔运。
一百五十六年间,南迁怎奈五胡混。
当时天下南北分,南朝宋齐并梁陈。
共立一百七十春,四朝二十有四君。
北自五胡归元魏,东魏西魏分于内。
东传北齐西后周,附统不须附年纪。
隋平南北仅三主,三十八年灭于唐。
唐朝原来二十主,二百八十九年亡。
梁唐晋汉周五季,共十三君多寡异。
五十三年附列邦,大小总归为宋地。
宋十八君三百二,内附辽金被元陷。
元朝只有十帝君,八十九年天下变。
天将宝位与洪武,归于大明清海甸。
大明一统接胡元,洪武三十零六年。
永乐二十有三载,洪熙半载不周全。
宣德十年群须记,正统十四太平春。
景泰七年天顺八,龙飞成化二三运。
弘治御极十八载,正德江山十六传。
嘉靖历年四十五,隆庆六年岁不延。
万历当阳四十八,泰昌一月便登仙。
天启七年告殂落,崇祯十七也升天。
合来共有十六主,四七之数少三年。
至我大清一统世,顺治十八享安平。
康熙登位六十一,传至雍正十三春。
圣主乾隆国祚久,六十春光享太平。
丙辰逊位嘉庆帝,二十五年太平春。
传至道光三十载,江山悠久万万春。
自太昊伏羲氏起,至我大清道光三十年,共计四千七百九十六年。
廿一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注解】上自伏羲以至大明,共有二十一史。凡帝王世系宗谱名姓、始末根由,全在此史记上载得详细清白。
【释义】君之圣愚,臣之贤奸,一治一乱,一兴一衰,善恶邪正,无不一见可知矣。三皇五帝秦楚以至汉武帝之史,汉司马迁著。《前汉书》,班固著。《后汉书》,宋范晔著。《三国志》,晋陈寿著。《晋书》,唐太宗著。《宋书》,梁沈约著。《齐书》,梁萧子显著。《梁书》、《陈书》,俱唐姚思廉著。《魏书》,北齐魏收著。《北齐书》,唐李百乐著。《周书》,唐令狐德著。《隋书》,唐魏徵著。宋、齐、梁、陈南史,魏、齐、周、隋北史,俱唐李延寿著。《唐书》,宋欧阳修著。《五代史》,欧阳修著。又有《宋史》、《辽史》、《金史》,俱元托克托著。共称二十一史。《明史》至今未定也。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释义】凡读史记书者,须要究历代君臣之实录,通达古往今来之事迹,犹如亲眼所见一般,则微词奥义可得而明,彼短此长可得而见也。
口而诵,心而维,朝于斯,夕于斯。
【释义】此言为学之人读书进功之方也。凡读经、史、子、集诸书,口诵而心不维,则格而意不入;心维而口不诵,则神昏而志不专。朝或于斯而夕不然,则所学有时而废,所得有时而亡,非时习之道也。
故读书者,口里虽是诵读书中之句,心里必当思玩其中之理。又必要朝于斯而日就月将,切磋琢磨,以求进益;夕于斯而夜间勤读,口不停诵,手不停披,以求精通而熟记焉。切莫虚延岁月也。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释义】此以下引古以劝勉读书人也。仲尼,孔子字也,殷朝微仲之后。父叔梁纥,为邹邑大夫。生子孟皮,有足疾;复娶颜氏徵在,祷于尼山,生孔子,故名仲尼。其生之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且孔子生有异貌:顶似唐尧,颡似虞舜,颜类皋陶,眉类子产,手握天文,足履度字,耳垂珠庭。坐如龙蹲,立如凤峙,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胸有五个大字:“制作定世符”。乃鲁国人氏,即今山东州府曲阜县昌平乡阙里是也。
孔子年谱节略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三岁,父叔梁纥卒。幼尊项橐为师。十九岁,娶宋丌官氏。二十,生子孔鲤,为委吏。二十一,为乘田。二十四,母颜氏卒。三十四,适周,问礼于老聃,学琴于师襄,学礼于郯子,学射于苌弘。三十六,在齐闻《韶》。四十三,鲁定公元年。五十一,为中都宰。五十六,摄相。五十七,适陈畏匡。至后周游天下,辙环列国,见道不行,退居鲁国,设教杏坛。六十八,删《诗》、《书》,赞《周易》,定《礼》、《乐》,修《春秋》。六十九,孔鲤卒。七十,颜子卒。七十二,子路死于卫。七十三,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盖孔子弟子前后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贤。夫圣人生知安行,无所不通,乃尊七岁之项橐为师,可见大圣人如孔子者尚勤学好问,师仿圣贤之童以自励,况乎今之小子,敢不自勉!
至圣历代褒封
汉平帝称宣尼公;汉和帝封褒尊侯。北魏孝文帝称文宣圣父。后周宣帝封邹国公。隋文帝称宣师尼父。唐高祖赠称太师;唐武则天封道隆公;唐玄宗封文宣王。宋真宗封元圣,又改至圣。元武宗封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明嘉靖更号曰至圣先师孔子,制木主牌位,立文庙祀之,每年春秋二祭。
按嘉靖九年定孔子木牌位,高二尺三寸七分,阔四寸,厚七分;座子长四寸,厚三寸四分。朱地贴金字。四配木主牌位,高一尺五寸,阔三寸二分;座子高二寸八分,长四寸,厚三寸二分。赤地写墨字。十哲、七十二贤牌位,高一尺四寸,阔二寸六分;座子高二寸六分,长四寸,厚二寸。赤地写墨字。自我朝改制定礼,尊孔子至圣先师孔子,列为祭典。每年春秋仲月上下,祭奠于后甲三日、先庚三日,取其文明之象。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释义】自此以下,俱引古之好学者,以励后人发愤读书之意也。
宋时赵普仕宋太祖、太宗,为中书令之官。日则理国政事,夜则读《鲁论》。一日太祖因国家紧要事务私造普室,普接入坐定。太祖见案有书,因问曰:“卿家所看何书?”普对曰:“是《鲁论》。”太祖曰:“这书幼年所习,如今看它何用?”普对曰:“若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尽在这《鲁论》中矣。”
彼赵普既已为官到宰相地位,勤学好读尚且如此,尔后生小子,身未显荣而遂不肯读书,抑何自弃之甚也!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释义】自汉以先,非世家无书,非抄录传写则无书。又无纸,非绢、帛、皮、币、简而不能抄录,贫而无赀者不能得书。
汉时山西潞州,有姓温名舒者,家极贫,牧羊于大泽,将蒲草编织成席,借人《尚书》抄而读之。又有公羊弘,为人牧豕于寒竹林中,将竹削去青皮,借人《春秋》抄写,以便诵读。二人后来名显当时,贵为卿相。
彼二子者,家贫无钱买书,而自勉勤苦如此;则世间丰衣足食,易求而易办者,竟不发愤读书,岂不自误也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释义】此言苦读之志也。
晋时有一孙敬,读书夜深,常恐眼倦,用绳系发悬于梁上。若昏沉眼闭,头欲坠下,索必扯醒又读。
战国时苏秦,字季子,洛阳太平庄人也。因求仕秦,遇商鞅忌才,回家为骨肉所贱,乃将太公《六韬》、《阴符》兵法之书,昼夜勤读。至更深夜静,昏迷眼闭,引锥自刺其股,使醒又读。